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明末之虎在线阅读 - 第五百零一章 猝不及防

第五百零一章 猝不及防

    多尔衮说完这三字,抬头向皇太极望去,双眼之中,满是熠熠之光。.。皇太极微微一颔首,示意他继续说下去。多尔衮继续道:“皇上,自我军开始攻打辽西时,李啸便安排手下,偷偷在地在这海参崴处,也就是原先明朝的木阳卫地界,修建一座与庙街堡类似的军堡,意图在鲸海边上,再建立一个立脚点。据我军哨骑来报,到现在为止,唐军此堡才刚刚建好内城,外城还有一大半未建,这样尚未建成的军堡,岂非是我军进攻的最佳选择么?”多尔衮这话一说完,旁边立刻是一片同意声,文武官员纷纷出口附和,皇太极亦是频频点头。这时,却传来了一个反对的声音。反对者,便是那俄罗斯督军戈洛文。他一脸怒容,冲着龙椅上的皇太极大声叫嚷道:“皇帝陛下,不是说好了,等辽西的战事结束,就要与我俄罗斯帝**队一道北上,去攻打雅库茨克或者庙街堡吗,怎么会突然又改成去打海参崴呢?“听了他的话,皇太极尚未回答,多尔衮已皱着眉头说道:“戈洛文督军,本王想请问你,为什么一定要舍近求远,舍易就难去打那雅库茨克城与庙街堡呢?难道这海参崴之前地的唐军,不是李啸的手下么?只要能在这海参崴之地,把李啸这厮给打个惨败,把他建在海参崴的军堡据点给拔除,也是大大地削弱了唐军,沉重打击了李啸啊。等到海参崴被平定后,你我两**队再挥师北上,攻打雅库茨克城与庙街堡,不是会更容易得多么?“给多尔衮这么一说,戈洛文的脸‘色’舒缓了很多,不过,他眨了眨灰蓝‘色’的眼珠,还是向皇太极禀报道:“皇上,希望我们两国联军这次攻打完海参崴堡后,你能遵守诺言,去帮我俄罗斯帝国夺回雅库茨克城。我真心希望,贵国能真的说话算话。“皇太极听完翻译,斜了戈洛文一眼,淡淡道:“俄国与我大清既已结成同盟,理当齐心,共同进退,你放心吧,只要拔掉了唐军的海参崴堡与庙街堡,我国定与俄罗斯国一起,发兵北进,去攻打庙街堡和雅库茨克城。“戈洛文得到了皇帝肯定的答复,脸上顿显满意之‘色’,他再不说话,退回一旁的朝臣行伍中。而这时,皇太极却注意到,下面的一众文武大臣中,各人虽然皆大声附合,却有一个人,正皱眉作深思状。此人,便是新近投降的洪承畴。见到他这副模样,皇太极料定此人必有不同意见,于是,他脸上堆起微笑,对洪承畴说道:“洪学士,朕看你似有心事,可是对此事有不同看法,若有不看法,可对朕如实言之。”见皇帝向自已发问,洪承畴一副从沉思中惊醒的表情,他急急出列,拱手打扦道:“皇上,微臣在想,若我军要出兵攻打那唐军的海参崴堡,虽可趁其尚未完工,而可对其发兵突袭,但听睿亲王言,此堡濒临鲸海,却是极利于唐军水师就近给予补给。这样的话,我军虽有突袭之利,只怕难于骤然攻下,而战争若迁延时日,对我大清国力却会损耗甚大,对军心士气亦会大有损失,微臣浅虑,还望皇上慎行。”洪承畴此言一出,整个崇政殿中一片安静。这时,多铎冷哼一声,晃着肩膀走了过来,在洪承畴面前站定,却冷冷地说道:“洪学士,你一介文臣,如何敢这般妄议军国大事。告诉你,本王尊你是我朝学士,才没有出言训你,但你自已要时刻记得自已的身份,不要以为从明朝投降到了我大清之后,就可以为所‘欲’为!”听了多铎这没头没脑的一顿训斥,洪承畴气得浑身发抖,却又不敢发作,只能低了头,兀自‘腿’颤而已。“多铎,不可对洪学士这般无礼,你速速退开。”还是龙椅上的皇太极给洪承畴及时解围,他一声厉喝,多铎绷着脸,退回了朝臣班列。皇太极转过脸,和颜悦‘色’地对洪承畴说道:“洪学士,豫亲王‘性’子急躁,出言伤人,你不必与他一般见识。你所说的,甚有道理,朕在心下,亦是深以为忧。李啸有水师之利,我军在海上无法与其争雄,根本无法阻止其从海路不停支援海参崴,这样一来,战争极可能会迁延良久,而最终打成两败俱伤。若是这般局面,非是朕所愿见到的结果。”多尔衮站出来,向皇太极禀道:“皇上,但凡打仗,哪有每件事情,都可尽利于我者,以臣弟看来,那李啸纵有水师运送给养兵员之利,但我军若能集结大军,以势若压卵之势,攻往海参崴堡,却也未必没有一战而胜的可能。如果能在李啸的水师反应过来之前,就一鼓作气将海参崴堡拿下,却是最好不过。那么,在我军拿下唐军的海参崴堡之后,李啸的水师就算再强大,却也无能为力了吧。”这时,豪格也急急出列,向皇太极禀道:“汗阿玛,睿亲王所言甚是。依孩儿看来,若我军能集结国中‘精’锐,并且行动迅速,那唐军极可能还未反应过来,就被我军一举歼灭了。若到那此,李啸的水师再厉害,又复能如何?难道,他们的水师,还能上岸与我大清作战不成?”听了众人的发言,皇太极沉‘吟’不语。他仔细思虑了一阵,在心下详细审计了一番得失,最终大声下令道:“这攻打海参崴堡一事,睿亲王与洪学士所言,均是有理,但朕以为,凡事岂可尽善尽美,又岂可便宜占尽。若不趁唐军尚无防备,且其军堡尚未建成之际,立刻发兵攻打,争取一扫而灭,朕心下,亦是万分不甘心。所以这海参崴堡,朕却是定要将其拿下,方是妥当。”见皇帝同意了自已的意见,多尔衮等人,自是十分高兴。不过,皇太极话锋一转,又说道:“当然,洪学士所虑,亦是不无道理,乃是老成谋国之言也。故朕以为,我军在将来的战斗中,一定要慎重行事,万万不可轻敌冒进,以致与李啸这厮打成拉锯战,最终把这场战争打了个无休无止。所以我军此番出征,一定要集中全部力量,包括俄罗斯部的军兵,都要齐心合力,一同齐步攻击,力争以雷霆万钧之势,把李啸的海参崴堡,给打个稀巴烂!”皇太极说完,下面山呼海应,满朝的文武官员齐声应诺,气势十分惊人。崇祯十五年十月十五日。作好了一切准备的清军,集结了十万兵马,由皇太极亲自统领,以铺天盖地之势,向海参崴堡大肆攻来。此时,海参崴地区的天气已经十分寒冷,朔风凛冽如刀,彤云满布的天空中,雪‘花’已然开始纷然飘落。海参崴地区,虽然临海,却是地势临茫,无险可凭,此时的木阳河,已冻结成了一条晶莹‘玉’带般的冰河。就连海面上,都出现了许多细碎的冰棱,所有人都明白,也许再过了一个月,这里的海面就会全部封冻住。唐军主将李定国,站在因为下雪而被迫停工的修建工地上,一脸若有所思的神‘色’。本来,他曾向李啸夸了海口,一定要在下雪前将此堡完工,却没想到,今年天公不作美,从开夏到入秋,这雨水就没怎么停过,所以导致施工进度一直不快,拖拖拉拉到现在,外城城墙才只建好了一半,而现在,这大雪一下,整个海参崴地界,便会开始进入全面封冻时节,接下来,自已再想修也修不成了。想到这里,李定国刚毅的脸上,竟闪过一丝愧‘色’。他想起自已当初在信中,是如何信誓旦旦地向李啸保证,说一定会完成这项筑城任务,现在却还是落了个尾巴无法结束,不由得让李定国莫名惆怅而自责。虽然,因为李啸对他十分信任,并不会因为他没有及时完成这项筑城而责罚他,但责任心极强的的李定国,心下还是暗暗自责不已。他知道,现在城堡若没有筑成,对于城防的压力会有多大,而一旦敌军大举来攻,这尚未建成的外城城墙,极可能会成为被敌人攻破的关键所在。序论南明的历史在我国史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包括了大顺军攻克北京以及随之而来的清兵进入山海关问鼎中原以来一直到康熙三年夔东抗清基地覆灭的各地反清运动的历史。从不同的角度看,它是群雄争霸,又是明朝的延续,也是清初历史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称之为南明,是因为以崇祯皇帝朱由检为首的在北京的明朝廷业已覆亡,这段时期的战斗主要在南方展开,又是在复兴明朝的旗帜下进行,而弘光、隆武、鲁监国、永历朝廷都是在南方建立的。但是,抗击清朝的暴虐统治,并不仅仅局限于南方,陕西、甘肃、山西、河北、山东、河南等地的抗清运动连绵不断,‘波’涛叠起,清廷统治者多次感到患生肘腋,不得不动用重兵围剿。这是就地域而言,南明史的覆盖面并不只限于南方。如果就时间来探讨,南明史的上限过去和现在的史学家大抵是以弘光朝廷在南京继统为标志,本书作者认为南明的历史应该从甲申三月十九日北京被大顺军攻克、崇祯朝廷覆亡开始。这是因为朝廷虽然覆亡,明朝政权仍然控制着江南半壁江山,尽管在具体时间上相差不远,但我们应该着眼于全国形势的演变,而不能拘泥于南明帝位的继统。如果因为甲申三月十九日到同年五月初三日明朝统治区没有皇帝而把这段时间排除在南明史以外,就会在后来的历史叙述中难以自圆其说,因为弘光帝被俘在1645年五月,隆武帝继统在同年闰六月;隆武帝被擒杀在1646年八月,永历帝继统在同年十月,其间都有一两个月的帝位空缺。“国统”三绝不等于南明史三绝,这是稍加思索就能明白的道理。同样理由,南明史的下限不以1662年永历帝朱由榔被俘杀告终,而是以李来亨茅麓山战役作为结束。当然,把南明史的下限一直拉到清康熙二十二年施琅进军台湾,郑克塽、刘国轩投降,也是一种认识和叙述的方法,因为郑氏家族在台湾始终奉行明朝永历正朔,虽然皇帝和朝廷早已不存在。本书没有采取这种方法,原因是康熙十二年到二十年发生了三藩之变,其间郑经是参与了的。三藩之变同明清之际的一系列重大事件有密切关联。三藩的形成实际上是由于满洲贵族因自身力量不足以征服全国不得不笼络一部分汉族军阀,而且这次变‘乱’也确实带有民族斗争的‘色’彩;可是把三藩之变同南明史扯在一起毕竟不大合适。所以,在本书中叙述郑氏家族事迹仅限于郑成功去世为止。入主中原以后,在较为先进的汉文化影响下,自身发展取得阶段‘性’的飞跃。清王朝在一段时期里是朝气蓬勃的,国势相当强盛,对于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的奠定起了重要的积极作用。然而,就另一方面来说,满洲贵族推行的民族歧视政策引起国内政局大动‘荡’,打断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正常进程,也是不容忽视的。历史进展的事实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据。中国在明朝中期以前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中期以后在科学技术等方面已经逐渐落后,但是直到明朝末年中国同西欧国家之间的差距并不大,被大顺军推翻的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朱由检统治时期还是孜孜于引进西方科技,特别是火器和历算,不少士大夫也抛除畛域之见,注意吸收西方的新知识,尽管他们的目的是为了挽救行将灭亡的明帝国。清朝统治的建立是以全国生产力大幅度破坏为代价的,稳定后的统治被一些人大加吹捧,称之为康雍乾盛世。正是当中国处于这种“盛世”的一百多年里,同西方社会发展水平的距离拉得越来越大。“盛世”过后不到五十年(如果按照某些学者吹捧康、雍、乾三帝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