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大明江湖奇女子在线阅读 - 作品序 写这部小说的初衷

作品序 写这部小说的初衷

    这是个治世,这是一个出治世能臣的时代;

    这是一个心学崛起的时代;

    这是个敢担当责任、道义、做事致良知的时代;

    这是一个巾帼英雄辈出的时代;

    这是一个文人志士报效国家、务实致用、驰骋疆场、以天下公心体察天下民心的伟大时代。

    一个出身底层、家境贫寒的普通人,敢直其身,敢行其意。

    他是位多奇才韬略的人物,他受到朝廷重要,他在治世中拨乱反正,他在治世中救世安民。

    他和那些同僚的英雄事迹就此展开,情节波澜起伏,撼人心魂。

    全篇情节回肠荡气,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全篇所要展现的华夏精神,昂扬、豪迈、凛然。

    大明时的中国竟是这个样子的。大义哉大明!

    全篇正面描写了不少治世时代锦衣卫和西厂、东厂的英雄事迹,笔墨蘸下,那些平叛、治理、反腐败、扼杀剿灭传销经济的壮烈,惊天动地地绞绝整个大明朝传销的黑夜之战气吞山河地开始了。

    而这些战争有的基本是虚构的,但情节处是符合大明历史的,写小说从不读《明史》,对野史读得比较多,这部小说开篇处就有我、全天下人个人情结、出世入世、报效国家的气宇轩昂的志向理想及知行合一精神的寄托。

    我正眼看明朝,明朝的这种与时代同步的知行合一的精神,还有非常积极的现实价值,一个时代要发展必须具备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

    而这种精神归结起来就是致良知,致良知对历史、社会、民心治理的贡献是不容否定和质疑,是值得我们崇敬、借鉴、学习、参照、活学活用真切笃实行之的。

    在中国这个大家庭,不分种族,不分老幼,不分官员、商人、百姓,皆应传诵、理解、实践阳明的良知之学。

    这是我要说的话,也是天下人要说的话,是真话,是实话,是可以的话,是有灵魂的话,是旷达超迈的话,是适合国家长治久安的一番肺腑之言。

    这正是我写这部小说的初衷,我没有违背自己的初衷,我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我摸着良心而写这部小说,我无所畏惧,任凭日来日来暴雨,夜来风雨。

    一个民族是需要血性的、精神的、知行实践的、气节的、独立自主自强的心态精神的。若没有精神文明,则祸害后人,祸害天下苍生,贻害社稷江山,国家之经济强还在精神文明之复兴,如不复兴,中国何以屹立亚洲、欧洲、非洲各国之林?

    这部小说,描写了一个女英雄,这位出身贫寒、智谋超迈的普通人,他有一段朴素平和、可歌可泣的爱情往事,他平定漠北蒙古残余势力,他费尽心血平定广西土司叛乱,功在社稷,利在苍生。

    他因此接受朝廷册封,他被册封为侯爷,这在明朝历史上是比较少见的恩册,也只有明朝能够如此。

    他一生的政绩在广西,朝廷全权安排他治理广西。

    这位侯爷,后来和公主生一个调皮、怪诞、性情豪迈、行侠仗义的女儿,这个女儿是缃烟。

    关于缃烟在我全部的小说篇幅里贯穿这部小说三分之二的章节、内容。她的侠义、大义、为国为民、内圣外王的大丈夫志向之大事的确做了不少。

    一个女子,仅仅就这么一个女子,在明代的时空凭着忠义、致良知、知行合一的精神敢于承担责任、道义报效国家。

    这是在大明,与我们今天的女子、男儿形成鲜明的对比。

    我要写的,写到后面是这么一个女英雄的纵横沙场以及行侠仗义扶危济困、体察民情以赤诚之心为天下善事的巾帼事迹,历史上真的有这样的传奇女子,只是在明代。

    别人可以骂我虚构,但我要说的是,今天我们如今看到的历史全被阉割,尤其是包括明朝、明朝以前的历史。

    我的小说,写到最后,留了一句话:有其父必有其女,慷慨激昂的将军必有巾帼式的女子,以至说,谁说女子不如男。

    这位传奇女子缃烟是我虚构出来的角色,我最喜欢的角色,我最喜欢她身上那种济世爱民、血性务实、沉毅善谋、坚强刚韧、不折不饶的精神风骨,才是我真正的华夏精英的风骨。

    人当做什么事,都要问问自己的良心,都要与良心结合去做事,这样天下才有真正强大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能够战胜一切,不是金钱所能收买、抵抗得来了。当一个国家的国民有了这种精神面貌,何愁不能千秋万代?

    有一种精神,永远活着,成了精神,不是那些玄幻小说,更不是那些言情小说,更不是那些一味宣传暴力、色情、虐待、愚昧的小说。

    中国不需要,中国真正需要一颗治世致用的良心,仅此。

    无良心,失天地民心,买办投机,置天下苍生于盘剥于之境?

    我在小说的结尾,写了明朝灭亡和南明十八年的艰苦反清复明的抗战,战争场面描写得相当血性、紧张、壮烈、忠义,我对明朝的历史有一颗正视、拷问、发掘、同情的心。

    因为我是汉人,我应该说这句话,我应该写这些事,这是我的职责所在,我不是奴才,我更不想像奴才一样活着。

    驰骋于明朝的天空,用自己的文字,用自己的良知,尽自己的这份心,我从心灵的灵魂深处学会拷问自己,自己到底缺失了什么?明人那份自信、骁勇、忠义、廉耻、爱人、豪迈、知行合一的圣道精神。

    我敢垂问世间,我敢讽笑世间!

    我冲动如一匹飞马,飞马驰去,天涯已经是没有尽头。

    忘了何时,自己麻木,但突然好想调整心态,好想重新梳理然后重新找回自信过自己需要的生活。

    淡了,淡了,淡了。

    去了,去了,去了,没有任何痕迹,没有任何消息。

    刚开始,面对一段新的感情,确实感觉很有压力,甚至突然觉得不适了。

    淡了,淡了,心淡了,情开始变了,格调和文路也随之变化。

    我若利箭射出,我甘心前往,哪怕前面是布满荆棘之路,我亦勇敢地走下去。

    这是一个男人的选择,永远是对的。

    这是一个男儿应该做的事。

    往事如烟,包围住了又如何,我可以突围,我相信我会突围出去的。

    这么一天的存在,以一种热血的方式去存在,不断拼杀,不断冲锋,重复那种英气、硬气、锐气、勇气等。

    我又该有何惧?

    我冲锋在路上,若一个将军,我用我的谋略、胆识、才干、才华..冲锋,拼着那种精神和决心。

    这是一部你看了一直都会思考的小说,你会一直看下去,你会一直找答案。

    这是一部有志向、有精神、有风骨、有良知的小说。小说除了血性,除了心,心从未空,明朝的空间从来未蔓延过精神文明匮乏、信仰缺失、道德沦丧,可是今天我们为什么这么空虚、奢靡、势利,甚至精神的沙漠、奴性的根深不灭?这些答案皆在这部小说里,这部小说重新剖析、勾勒了一个遥远的世界空间。这个世界空间曾经存在,只是明朝灭亡一直没有复兴过,直到辛亥革命出现,原来华夏又回到明朝的精神家园,这个家园才是我华夏的家园,一直是,可笑清国只不过是个泥巨人,愚昧、麻木、贪生怕死、没有信仰、没有自强独立之道义英雄精神,中国的落后从这时候开始。

    小说是要情义的,小说是要有责任,相信天下正义,有胆量,有气魄写这部小说,我从来就没有害怕过,文字可以血色浪漫,可以去很多地方,可以写很多被遗忘的道义之事,竟管充满奇特、艰险、未知、诡谲、隽永,但求无愧于心。

    我的热血从来没有被生活化、奴才化,我的内心的世界开了一扇窗。我对明朝的认识是从步入社会之后开始的,明朝总是让人魂牵梦绕。如今这个时代文人没有英雄用武之地。如今这个时代当王阳明知行合一的精神远去,我们没有信仰,我们不理解,我们依然是心灵的沙漠。原来历史就是奇怪,大明朝强大的时候,我们贸易量占世界的三分之二,从来都是我们挣外国人的钱,外国人只是替我们打工的。明朝知行合一的精神太厉害了,敌人不听话、不滚那就打、开打打到滚为止,明朝的强悍刚烈影响了整个华夏的历史,曾几何时历史的天空还激荡着激昂尚武的精神,曾几何时我们是世界的老大,即便日本也要对我们点头哈腰。阳明心学影响了日本,日本的明致维新得益如此,天下的霸业、伟业、大业皆上由事物的道理与现实中的运用的完成的,加上人与生俱来来的、天赋的道德意识。

    写这部小说的时候,我写了一种严格的道德化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曾一直影响到明末,甚至清末的革命。这种良心意识、心为本体、行为实践的精神影响了整个明朝,明朝从此走向强大、锐意进取、阳光积极的道路,即便灭亡的时候,社会还是有无穷的活力。虽然王夫之的部分只是轻描淡写,但对王夫之持保留意见,王夫之并不是一个言行始终如一的人,他比王阳明差了一截,他的声名是曾国藩有意推崇宣传的,目的是让湘军记住湖南有这样一位从反清到拥清的精神楷模。论英雄黄道周、张名振、张同敞等人皆是,至于王夫之气节是就差了一点。

    写到最后,我惟有留下句坦白的话:为僧为道,避世入山,都不是一个男人该走的路;人当有怀入世的情怀;不能抛弃世情、世态,否则置亲情、友情于何地?又置黎民百姓于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