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鬼节4
以前,慕容谨看小说的时候,经常看到放花灯的情节。说是在某个特定的节日里,人们会到河边放花灯。在花灯上写上愿望,然后把花灯放了,这样愿望就能够实现了。 后来,她还特定去查了一下关于花灯的内容。花灯其实又叫灯笼,起源于华夏的一种汉族传统民俗工艺品。在古代,其主要作用是照明,由纸或者绢作为灯笼的外皮,骨架通常使用竹或木条制作,中间放上蜡烛或者灯泡,成为照明工具。 花灯是中国传统农业时代的文化产物,兼具生活功能与艺术特色。同样的,它酬神娱人,既有“傩戏“酬神的功能,又有娱人娱乐的价值,现代社会多于春节、元宵等节日悬挂,为佳节喜日增光添彩,祈求平安。 至于是否真的有在河里放写上愿望的花灯,这个就不可而知了。而杏花所说的水灯,这个慕容瑾倒是没有听过。还是杏花解说了,她才明白了个大概。 水灯,又称河灯,是一种古老的民俗文化活动。在木坡镇传承了很久很久了,每年的七月十四鬼节。他们就会在晚上到沙贝河放水灯。而他们所谓的水灯,就是用来给那些冤死鬼引路的。灯灭了,水灯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过奈何桥的任务。 不过,放水灯也需要记住一件事情的。那就是不能自己把灯打灭,因为人为打灭的灯,就预示着把冤魂引路的灯打破了,使得冤魂找不到路去鬼门关。投胎无门的鬼魂就会缠上你,让你成为替死鬼。 慕容谨听了杏花的话,瞬间就来了兴趣。 “泠墨哥哥,我们赶紧走吧,我对这水灯很期待呢。”慕容谨拉着夜泠墨往沙贝河快步地走去。随后的简钰看着迫不及待的某人,不由地撇了撇嘴:秀恩爱的人,嗯哼,他今晚当定电灯泡了。偶尔,他也要让这两人郁闷一下才好。 只是,这哥们,你确定你这灯泡够亮吗? 四人很快就到了沙贝河,这个时辰,已经有人开始放水灯了。虽然不多,却也陆陆续续地流下来了一些水灯。河上的水灯各种各样的形状都有,最多的还是荷花,小巧玲珑。点上蜡烛的水灯,在河里缓缓流淌着,五彩纷呈,照映着沙贝河。 慕容谨拉着夜泠墨站在一棵柳树的旁边,看着此时无比美丽的沙贝河。 河岸的两旁,许许多多的人,双膝跪在河岸边上,手捧燃烛的水灯。在心中祈求平安健康,同时也嘱告水灯将引领的鬼魂,跟随着水灯的引领,前往鬼门关。 一盏盏的水灯,就这样随着上千万的心愿以及嘱告,河里皎洁的月光倒影,还有隐若隐现的星星,统统在河里荡漾开来。 慢慢地,河里的水灯越来越多,承载着一切,随风飘走! 此时,河边也越来越多人。 “泠墨哥哥,我们也去放水灯吧,感觉很有意思的样子。”慕容谨看了一会,便开始不满足了。看着虽然是好看,可放着应该也很有意思吧。 “好。”说罢,夜泠墨便拉着慕容谨往前面的摊子走去。因为今天是鬼节,所以很多的摊位都在卖水灯。镇上除了卖水灯的,就只有吃的。这时候,镇上比平日里热闹很多,人来人往的,挤满了人。 简钰和杏花看到慕容谨和夜泠墨走了,连忙跟着走了。 “老伯,我要那个荷花灯。杏花姐,你要哪个?”慕容谨指着左边那个粉红色的水灯,说道。 “我要那个。”杏花指了指慕容谨旁边的那盏浅黄色的水灯说道 “泠墨哥哥,钰哥哥,你们呢?” “我们不需要,你们自己玩吧。”简钰对这些没什么兴趣,此时,他的心思都在旁边的那个小摊位上。 慕容谨拿到自己的荷花灯,看了看简钰那飘忽的眼神,顺着他的眼光,看到旁边那个卖煎饼的摊子,不由地撇了撇嘴,果然是个吃货! 最后,慕容谨还是到隔壁的摊子卖了些煎饼。简钰有了吃的,什么都好说了,乖乖地跟着三人到处跑。 慕容谨和杏花拿着荷花灯来到了沙贝河边,把灯上的蜡烛点燃。和别人一样,虔诚地许下了愿望,便把荷花灯放到河里,让它随着河水流向远方。
“谨丫头,你许了什么愿?”简钰把最后一口煎饼吃点,看着慕容谨放走的水灯,问道。而一旁的夜泠墨听到简钰的问话,也看着慕容谨,想要知道她许了什么愿望? “许了什么愿望是不能说的,不然就不灵了。”慕容谨也不理简钰,拉着杏花,看着河里的水灯。 听到慕容谨的回答,简钰倒是没什么。毕竟,他只是随口问一下而已。反倒是夜泠墨对于慕容谨的回答很不满意,他很想知道慕容谨到底有什么愿望,他想用自己的双手去为她实现每一个愿望。不管是摘星星还是摘月亮,就算她想要整个天下,他也会为她争来。 慕容谨倒是没有那么远大的理想,天才对她而言,毫无兴趣。摘月亮星星,更是没这想法。慕容谨盯着自己放走的那盏水灯出神…… 刚才她许的愿望是:希望能一直待在梨花村里,过着现在一样平淡简单的生活。种点小花,写点闲字,画点闲画,聊聊家常。没有阴谋诡计,没有嫡庶纷争。 今天的水灯活动放到了亥时才结束,镇上的人停止放水灯后,河面上依旧还有许多的水灯在流转着。而人却越来越少了,大部分的人都回家睡觉了,只留下一些年轻的小伙子小姑娘在。 “谨儿,天色不早了,我们回家吧。”夜泠墨见没有什么可看的,天色也晚了,怕慕容谨困了,便打算带着慕容谨回家休息去了。 慕容谨看着越来越少的水灯,慕容谨依依不舍地随着夜泠墨回家了。而简钰早早就想走了,这会见慕容谨和夜泠墨终于舍得回家了,开心极了。 而杏花看着三人也走了,便也随着他们一起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