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超时空航班在线阅读 - 十一 会师21

十一 会师21

    (地效是越来越佩服自己——当然也是越来越厚脸皮了。才在小说中说过细菌“耐药性”不等于“致病性”,专家“超级细菌不致病”研究结果就出来了,比地效的结论迟了大约一两个月。

    难道我的书友中,有某机关单位负责同志吗?^-^

    有朋友担心地效步迪大等前辈后尘……地效这里给出承诺:即使某天地效的文被网络全面封杀,地效也会继续写下去,哪怕是写出来之后只能存在地效的电脑里。如果真到了那一天,地效会给大家发电子邮件的,大家可以把地效的电子邮箱记录一下:115963991@163,

    gym115963991@163

    115963991@QQ

    我一般使用第一个邮箱,到时候大家发求文邮件过来,地效保证回邮。

    另外,地效的手机号:13417862230,如果连电子邮箱都出问题,到时候大家可以打电话问情况——朋友们你们一天打一个电话催更,地效一天就要接上千个电话,对吧?@_@

    地效谢谢大家的支持。

    哦,还有一件事,地效的手机QQ出了问题,看文通讯都可以,但是打不开手机红包,一想要打开红包就显示“网络设定不可用”,所以大家要打赏的,就请先不要用红包的形式了。再次谢谢大家的支持。)

    ————

    “家底”也好,秘密情报线也好,这都属于“软实力”范畴,软实力也是一种实力,而张国焘几个人之所以会斤斤计较实力,原因很明显也很简单:那是在评估双方的实力对比,以确定两边谁的声音更大。

    但是现在了解到的一方面军的实力,让张国焘有些挠头:感觉上,“他们的”人虽然比“自己的”少点儿,但是在质量上要更胜一筹啊。

    正说着话呢,李特也赶过来了。

    “我去了他们的医院。”不等张国焘和黄超招呼,李特就自来熟地拉了一把椅子坐了下来,抄起桌子上的搪瓷杯子咕嘟咕嘟喝了一口水——对桌子上明晃晃的电灯视而不见,不置一词。

    “哦?他们的医院又怎么了?”

    “非常厉害,他们甚至连X光机都有,还有氧气呼吸机,无影灯,汽油发电机等等,而且都不止一套。药物储备更是丰富得不像话,而且不止是伤药,还有蛇虫药甚至是高原反应药物。”李特又灌了一口水,这才又接续道:“他们的医院唯一缺乏的,就是纱布——我已经给钟医生去信了,让他即刻把我们四方面军的伤员都送过来。一方面军的医疗条件比我们实在是好得太多,我觉得,恐怕国党都没有这么好的医疗条件。”

    “X光机?”张国焘和黄超对视了一眼,这两个人都去过苏联,对时下很时髦的这东西当然不陌生(这时代研究各种射线是潮流,曾经有一段时间,有人甚至写过这样的文章:拿一张底片,包在纸包里,找一块矿石放在旁边,然后就可以拿着被曝光的底片去科学院发表论文了。可见“研究”人数之多)。不过这年头的X光机可不像后世那么小巧——虽然也不算很重(原来的历史上,中央红军长征的时候,携带的X光机重量并不重,只有不到24公斤,只不过体积很大,需要一口小棺材才能装得下。一个人肯定无法携带这么榔槺的东西。而且这东西还需要发电机与其配套,用起来就更麻烦了。土城战役后,部队规定,凡是需要两个人抬的东西一律丢弃,这台“照病机”被藏在了云南威信一个杨姓老乡家里),但是能一路抬着翻过雪山……

    “很……漂亮的机器——”对于李特来说,“工业品”就是苏联那种傻大黑粗的东西,乍一看到二十一世纪便携机器那种漂亮的外观,他的第一印象就是“漂亮”——何况医院的同志把这东西保养得跟命根子一样(医院的同志们把这机器爱护到什么程度呢?一句话,哪怕自己的衣服再破烂,也要保证擦机器的抹布是整块的)

    第二印象就是……

    “——而且非常轻巧,包括配套的发电机一起,拆开来几个战士就能很方便地背着走,拆卸和安装都很容易。”李特想了好一会儿,总结道:“我感觉,那一套家伙根本就是为了行军方便专门设计出来的。”

    (注:魏承恭其实没有买到野战医院套装,不过托了标准化和模块化,智能化的福,把发电机,射线发生器,成像仪什么的组合起来,完全可以认为这是专门设计的野战医院)

    张国焘沉默了好一会儿,这才断然道:“一方面军开辟这条交通线的同志,作用比得上一个师长,不,比得上一个军长!这条交通线一定要重新建立起来,负责的同志一定要争取过来。”

    医院这个东西,实际能治好的同志可能不多,但是对于士气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历史上很多红军战士都说不怕牺牲,就怕负伤——能让红军说出“害怕”,可见负伤无法治疗这种事情有多伤士气了。

    张国焘给出的这个评价可以说非常高了,当然也很中肯。不料李特还继续加码:“张主席,我估计,这条交通线并没有因为一方面军的长征而失去联系,恐怕在不久前都还在起作用。”

    张国焘愣住,黄超也愣住,两人本来以为中央红军既然已经撤离中央苏区,这条交通线应该早就断了,没想到……

    这也太不可思议了……

    对视了一眼,张国焘向李特问道:“你还发现了什么?”

    “一方面军这次过雪山,使用了一种非常特殊的装备,”李特说着话,从后腰上拿出来一个瓶子,“喏,就是这个。”

    张国焘和黄超的第一感觉跟李特一样:“很漂亮啊——这里面装得是什么?”

    “一方面军的同志把这个叫做‘喘气筒’,其实就是一个小氧气瓶,”李特把呼吸面罩装上,示范了一下怎么使用,“先念同志这一次翻越雪山,部队减员110多人,大部分是因为高原反应,喘不上气;但是听一方面军的战士所说,他们喘不上气的时候,用一下这东西,人立刻就缓过来了。”

    张国焘和黄超对视了一眼,很难想象这种专用装备在江西的时候就已经准备好了,这只能是等红军到了雪山——最起码也得是进入西康省,过了大渡河以后,才开始准备的东西。

    在长征途中依然能给红军输送物资,而且是输送这种“高质量”“高科技”“招人眼”的物资——负责地下工作的这位同志,未免太能干了一点。

    “重要的是,我问过好几个一方面军的同志,他们说,这东西是在翻越雪山前才配发下来的,而且,配发到了班一级。”

    “班一级?”张国焘大吃一惊,“那不是得准备好几千个?他们怎么做到的。”

    李特苦笑:“那种事情,问普通战士怎么可能问得出结果?”

    张国焘一愣,也跟着苦笑了一声。

    黄超拿过瓶子,仔细打量了一番,纳闷道:“李特同志,你说这东西配备到了班一级?可是我没有看到一方面军的同志配备得有这东西啊。”

    “这才是最让我不安的消息。”李特眯起眼睛,“一方面军在翻越梦笔山以后,就把这东西收起来了——感觉,就像是不想让我们知道一样。”

    张国焘和黄超的脸色,立刻就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