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步步紧逼
书迷正在阅读:天价萌妻:顾少的私宠宝贝、镇香令、万域武神、都市驱鬼师、三国之召唤武将、变异强化、皇上,冷宫有喜了、逆天王妃:王爷,定萌约、墟镇、大宋改造计划
正当从衡州撤回的清军和由朱大典督率的明军在一前一后朝着衡山县城进发的时候,多铎依然率军在衡山县城与庞岳、李过所部对峙。 自从初十上午的那一场规模较大的交战之后,双方之间所进行的只是一些试探性的小规模攻防战而已,双方各有胜负,谁也没有多占多少便宜。见湖广镇依然保持着不弱的战斗力,又有了两万余生力军的协助,多铎便没有再下令采取大规模的进攻,而是默默的停在了原地休整。而面对这一情形,明军也没有主动去进攻清军,毕竟三万多八旗兵聚在一起,战斗力还是不容小觑的,一口肯定吃不下,还会白白地平添自身的损失。于是,两军就这样默默地对峙着,初十、十一日这两天里,双方营地中的炊烟几乎同时升起,出现了一种相安无事的奇怪局面。 多铎之所以率军停在衡山县城之外不走,倒不是因为他被附近的山水风光给吸引住,也并不是因为干掉庞岳的心思还没死。事实上,他倒是希望立马率军北返。因为他已经得到了后方传来的急报,原闯营大将袁宗第正率军在攻打湘阴城。这可不是什么好消息,湘阴是目前整个大军粮草运输线上的枢纽,囤积着不少从湖北、河南等地运来的粮草。但城中的防守兵力却比较单薄,仅有从湖北征调而来的一部分武昌绿营和少量八旗兵,总数还不到四千。一旦被袁宗第攻克,整个大军的粮草将无以为继。而目前湖北境内的绿营已经被抽走大半,长沙城下的两万兵马也被另一支明军缠住,均无法前去救援。因此,多铎只能亲自率军回援,争取赶在城破之前击败明军,保住粮道不失,要不然数万大军只能被活活地困在湖广腹地饿死。但在动身之前,多铎还得等衡州城下的镶蓝旗和正白旗兵马前来会合,一同回援。若那支偏师全是绿营兵,多铎也懒得再等下去,但那可都是满洲兵,若是自己率主力先走了而导致这数千宝贵的满洲壮丁陷入明军包围,多铎也无法想象自己那个喜怒无常的哥哥多尔衮在暴怒之下会对自己做出怎样的处罚。 在与明军对峙、并等待正白旗和镶蓝旗兵马前来回合的两日里,多铎的心情极为恶劣。他已经预料到,此次南征恐怕是要无功而返了是,虽然自己保住了南征大军的根本未失、且杀伤了不少明军,但还是没能完成彻底摧毁隆武朝廷的既定目标。此番回援长沙、湘阴之后,再立刻南下怕是很难了。明军的各路援兵已经陆续来到、集结,势必会比之前准备得更为充分,而己方的人马却在之前的战事中遭受了不小的损失,汉军镶白旗、黄州绿营已经差不多全军覆没,其余绿营各部以及三顺王的人马也已经元气大伤,战斗力恐怕还不到之前的一半。就算强制性地打下去,也很难在达到最初的目标。 多铎不止一次这样想过:若是没有那个该死的庞岳冒出来将己方大军的元气去掉大半,若是伪明皇帝朱聿键像弘光伪帝一样贪生怕死,若是伪湖广巡抚堵胤锡像何腾蛟一样保守、不敢主动进攻己方的粮草运输线,该多好?只可惜,老天爷似乎比较刻薄,让他的这些设想一个也没有实现。 心情极度恶劣之下,多铎只好从另一方面来安慰自己:伪明虽暂时逃过此劫,但也只剩一口气,天下的绝大部分土地、人口、赋税已经纳入大清治下。即便这次没能达成目标,大清凭着强大的人力物力,完全可以再在一年、甚至几个月之后再发起一次南征,伪明朝廷不可能每次都有这次这么好的运气。 一想到这里,多铎的心情才稍微得到了缓解。 …… 这两日,趁着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事,湖广镇的将士们在城中抓紧时间休息、以尽快恢复体力。庞岳每日去各营的防守区域巡视完之后,便与部下们忙着总结这段时间以来的作战经验和教训、看望伤员等等,同时也没忘了和堵胤锡、李过等人拉近关系,比如一有空便和堵胤锡探讨当前形势、和李过交流领兵作战和治军的经验等等。因为庞岳知道,若要真正完成抗清大业,仅凭自己是绝对不行的,不管自己身上的霸气外漏到了什么程度,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才能达成这一目标。 其实,若论起战略眼光和政治才能,庞岳自认为远是不如堵胤锡的,若论起领兵作战,自己这个只有两年实际cao作经验和一堆理论知识的也比不过从尸山血海中杀出来的李过。 但好在庞岳比堵胤锡、李过等人多了几百年的见识,后世之人接收各方面信息的渠道之多和知识面之广也并非古人所能相比。因此,在交谈之中,庞岳所提出的对某些形势的“预测”令堵胤锡几乎有着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连声感叹庞岳的眼光之独到。而庞岳所提到的一些关于作战和治军方面的观点也引得李过、党守素等人大为称奇、连番追问,有了共同的话题再加上聊得投机,双方的距离自然拉进了许多。并且与李过和党守素的交流,庞岳也获得了不少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通过不到两天的相处,李过、党守素等原闯营将领便发现,庞岳与他们之前所遇到的那些嫡系的朝廷武将完全不同。在庞岳身上,丝毫看不到朝廷嫡系武将对接受招安的原闯军将士的那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和不屑一顾的态度,有的只是谦和、友好与不耻下问。 李过甚至还在心里对庞岳的嫡系武将身份产生了一丝怀疑,觉得他更像是和自己一样,也是受朝廷招安的义军,并且还旁敲侧击地问过。但结果却出乎他的意料,庞岳的确是将门后裔、嫡系官军。并且,李过这么一问还问出了一个令所有忠贞营将领感到了些许不自在的结果,庞岳居然是山西大同人。虽然庞岳只是提到了自己的籍贯,并没有再提及家人的情况,但李过和党守素依然意识到了什么,却又不好再继续发问。 …… 十二日上午,衡山城外的清军依然没有什么动静,营地中戒备森严,全军却无进攻的迹象。 庞岳依旧像前两天那样去各营的防守区域巡视了一圈,走上北门城头时,他又看见了那支引起了他极度好奇心的忠贞营骑兵,似乎刚刚结束完训练,从东门的方向一路奔腾而来,回到了紧靠北门外的营地中。 前两日,他便看见了这支骑兵,总人数在六七百人上下,其中的官兵大都其貌不扬、表情冷漠,除了每人配备双马之外,其它的地方都平常无奇,在数万人的军队中显得很不起眼。不过他们的实力却被庞岳实实在在地看在了眼里,初十上午,忠贞营刚抵达衡山县城的那一战中,这支骑兵与上千满洲镶白旗骑兵几番对冲之后,居然丝毫不落下风。如此强悍的战斗力当时便引起了庞岳的关注,只是由于后来的事情比较多,便没有过多地去询问打听。 战斗力如此强悍的骑兵,绝对是当年闯营中的精锐,在历史上应该有着一个属于他们集体的名字。庞岳仔细地在脑海中搜索着前世所读过的史料信息,过了一会儿,眼睛终于一亮:难道是他们? 这时,庞岳正好看见李过从城外进来,便走下了城头,准备去验证一下自己心中的答案。 “兴国侯!” 李过突然听见有人在叫自己,扭头一看,原来是庞岳,于是微笑着拱手道:“原来是定武伯!定武伯也在察看各营吗?” “正是,”庞岳脸上同样挂着微笑,“刚才庞某四处走动察看了一番,发现忠贞营的将士们士气很高,举手投足一股强军风范,不愧是征战多年的精锐啊!” 这番话里自然带着一些夸张的成分,李过也似乎听得很是受用,不过嘴上依然很谦虚:“定武伯过奖了!依李某看,湖广镇的将士才是真正的精锐之师,经历连饭苦战之后还能有如此士气,实在是不简单!” 这倒是李过的心里话,自从听说了湖广镇之前的战绩,这两日又看到了湖广镇将士的精神面貌和表现之后,久经沙场的他立马就意识到,若没有严格的军纪约束和持续的高强度训练,绝对练不出这种强兵。 庞岳继续客套了一下,便直奔主题:“湖广镇也算不上什么精锐,至少没有像兴国侯麾下那么精锐的骑兵。比如说,刚刚回营的那一支。如果庞某没有猜错的话,他们便是当初的闯营三堵墙吧?”
庞岳记得,三堵墙是当初李自成一手组建的一锐骑兵,成员均是从河南、陕西等地义军中精选出来的骑马好手,每人配备双马甚至三马,属于闯营中的核心精锐,曾多次以少击多、将明朝官军打得一败涂地,和满洲骑兵的几次交手也从未落过下风,但由于人数不多,还是改变不了大局,最后随着整个闯营的衰落而衰落了下去,被淹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李过先是一怔,似乎对庞岳如此熟悉自己的人马而感到诧异,在确定了庞岳没有其它意思之后,点了点头:“定武伯说对了,他们正是原来的闯营三堵墙。当初,三堵墙由闯王耗尽心血一手组建,也的确算得上是闯营中的一支精锐,顶峰时期多达四五千人,曾在开封…哦,在弘光元年的怀庆之战中击败了比他们还多的鞑虏骑兵,但自身也遭受了不小的损失,经过这几年的连番转战之后,人数更是越来越少,眼下就只剩下这六七百人了。” 说到这里,李过的语气中带上了一丝失落:“我也想过扩充,可现在不说钱粮、战马稀缺,即便不缺,也很难再找到那种骑马好手了。现在的这六七百人,基本上是死一个少一个,不知还能撑上几年。不到万不得已,我也很少再让他们出战。唉,一想起这支曾经耗费了闯王心血而组建成的骑兵到了我手上便成了现在这副模样,我这心里面实在感到愧疚。” 听李过如此一说,庞岳沉吟片刻,最终还是放弃了挖墙脚的打算,至少暂时不再打算这样,转而劝慰起了李过:“兴国侯不必如此伤怀,现在的三堵墙依然是好样的。虽然目前没办法扩充,但我相信,总有一日,这支精锐骑兵会恢复乃至超过当初的巅峰状态!” …… 临近中午的时候,随着南边卷起的漫天烟尘,满洲镶蓝旗和正白旗的满洲兵赶回了衡山县城,与多铎的主力会合。过了不到半个时辰,与满洲兵一同赶回的武昌水师也抵达了衡山县城西面的湘江江面上,分兵数日的八旗军终于再次合为一处。 又过了大约一个时辰,朱大典督率的萧旷、黄朝宣部以及高一功所率的一万忠贞营兵马也抵达了衡州。进城之后,朱大典召集堵胤锡以及全体高级将领前来,宣读了隆武帝的圣旨。面对隆武帝的旨意,堵胤锡和诸位将领均没有异议,表示愿意服从朱大典节制。 此时,集结于衡山县城的明军已经将近七万,其中,庞岳、萧旷、黄朝宣三镇嫡系官军三万余,忠贞营三万余,在兵力上已经超过清军。虽然整体战斗力比起多铎手下的八旗军依然存在着一定差距,但除了湖广镇之外,其余各部基本上都没有经受什么损失,再加之湖广镇先前取得的一些列战绩使得他们对清军的畏惧心理已经逐渐被“鞑子不过如此”之类的想法所取代,因此士气还算旺盛,可堪一战。 会合了正白旗和镶蓝旗的兵马之后,多铎便没有丝毫耽搁,全军吃过午饭又歇息了一个时辰之后,正式拔营北返。 见清军离开,朱大典也下令明军各部拔营启程,跟在清军之后数里之外紧追不舍。 面对着步步紧逼的明军,多铎也没有丝毫恋战的念头,仅派出几支小股人马前去sao扰迟滞明军步伐。但明军却几乎不受任何影响,驱散前来sao扰的清军骑兵,继续向前推进。 就这样,分属不同阵营的两支军队共十余万人开始一前一后地朝着长沙方向进发,官道上卷起的漫长烟尘宛如一条黄色长龙,朝着北方蜿蜒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