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重生三国之法正在线阅读 - 第118章:解决基层苦 方能舒心游

第118章:解决基层苦 方能舒心游

    由于特种兵损失过半,汉主命三将军张飞从军中挑选矫健者补充特种兵阵营,汉主亲自前往训练场所观阅。孝直建议扩大特种兵建制,将原本只有三千人的特种兵规模扩大到八千,由陈到负责总的训练,汉主欣然允诺,让云长也协助此事。

    于是在渭河南面一偏僻处,开辟一一片地方作为训练基地,设置投标枪,泅水,攀爬绳索,等众多训练项目。汉主常常慰问特种兵将士,关心他们的家庭生活状况,特种兵自然全都效忠汉主。

    时光似箭,转眼便已经入冬,一夜北风过处,关中尽是玉树琼花。冬季各方休战,坚守关隘,四海安定,世界倒显得安静许多。汉主在凤凰楼与群臣宴饮,酒至半酣,汉主命邓芝评价一番已故司徒王允。

    邓芝出列道:“王允出身名门望族,少年精通文武,中年位及刺史,斗张让而辞官,谋董卓而隐忍,为大汉而捐躯,忠诚之人也。”汉主深以为然,又转问孝直,孝直道:“当年王允与凤凰楼头慷慨赴死,高风亮节依旧感染后世。王生一日千里,王佐才也。董卓对王允比较敬重,朝政大小,悉委之于允。凭借自己的地位,王允保存了大量的宫廷的书籍资料和其他的用具,面对董卓,王允也是矫情屈意,每相承附,卓亦推心,不生乖疑,故得扶持王室于危乱之中,臣主内外,莫不倚恃焉。然而,王允能使美人计除去董卓,为大汉除去一大害。自此之后,大赦天下,唯独李傕、郭汜、樊稠、李蒙不赦。四人上表求赦,王允不许,再加上王允颇为孤傲,导致群臣离心离德,李傕、郭汜起兵攻入长安,王允殒命。不得不让人感慨惋惜。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王允虽有除乱臣于朝堂,缓危局于一时之壮举,却无挽狂澜于倾倒,救百姓于水火之伟略,他刚烈的个性曾经让人无比感慨,又令人无比叹息。王允家族蒙受几乎灭族之灾的同时,长安,甚至整个华夏大地,也陷入到更大的社会动荡和政局混乱之中,军阀混乱的局面愈发不可收拾。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言及此,汉主垂泪,群臣也纷纷伤感不已。宴会气氛变得哀伤起来。

    兵士们有人抱怨,天气寒冷,冻得难受。孝直前往大军屯田住所查探。狂风虎啸,雪花翻飞,天地茫茫,四野萧瑟,来到了陕北的屯田驻地,见到兵士们全都缩手缩脚,有的冻得颤抖,有的牙齿咳咳直响,有的双目无神呆呆地伫立在那里,有的就窝在被窝里,但是被子显然不够暖和。孝直看到这一切,眼中微微酸涩,心里十分怜惜这些兵士们。

    孝直知道兵士没有什么要求,你要能吃饱穿暖就行,冲锋陷阵是他们的使命,投身军旅,奉献国家。孝直也不多说,返回长安后立即面见汉主,诉说兵士的寒冷问题,汉主不知如何是好,一时间不可能筹集道几十万件棉衣和厚棉被。孝直道:“此诗容易,如今正是寒冬,不需要在地里耕作,可以讲屯田大军全部迁到骊山,骊山有温泉,稍加改造便可以提供最舒适的环境。再在兵营中像汉中一样建造通达的管道,通到每个床铺下面,里面通过热气,就解决了三十万大军的供暖问题。”汉主欣然答应,孝直立即与蒋琬商议此事,正好此时是管仁在骊山当县令,管仁知晓此事之后早已将砖瓦齐备,又带领数百人日夜在南山伐木,运来了大量的木材,足够这个冬天之用。孝直见到管仁,称赞其组织能力,孝直又将所有的泥瓦匠和方案交代给管仁处理。具体的办事就需要锻炼这些年轻人,否则后继无人。

    数十日后,孝直前往大军在骊山的居处,已经完全改变,暖气充足,温泉里有了许多兵士在嬉戏,兵士们知晓后无不称赞孝直。孝直对他们发表演说,称赞他们是大汉的精锐,是大汉的支柱,他们的生活状况是皇上最关心的事情,皇上希望他们生活的好,能建功立业。兵士们于是全都称赞汉主仁德。

    冬月,孝直西行至大散关看雪,去法门寺拜祭,去观赏钓鱼台,去看看天台山,拜拜周公庙。增长一下视野,开阔一下眼界后世的孙中山要见张之洞,张之洞问出身如何。孙中山写上个纸条: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于是乎张之洞就见了孙中山。可是毕竟二人的观点不同,后来孙中山一直致力于反清。从这件事可以说明,行路,看阔眼界是十分必要的,见识广阔了,眼界才高,看事情才能透彻,才能有较高的智慧。

    废话不说,请允许介绍一下这几个景点,这些地方或许听说过,可是这里有最恰当的讲解。法门寺因舍利而置塔,因塔而建寺,原名阿育王寺。释迦牟尼佛灭度后,遗体火化结成舍利。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统一印度后,为弘扬佛法,将佛的舍利分成八万四千份,使诸鬼神于南阎浮提,分送世界各国建塔供奉。中国有十九处,法门寺为第五处。公元558年,北魏皇室后裔拓跋育曾扩建,并于元魏二年(494年)首次开塔瞻礼舍利。隋文帝开皇三年(583)改称“成实道场”,唐高祖李渊武德七年(625年)敕建并改名“法门寺”。唐贞观年间曾三次开塔就地瞻礼舍利。原塔俗名“圣冢”,后改建成四级木塔。高宗显庆年间修成瑰琳宫二十四院,建筑极为壮观。

    宋代法门寺承袭了唐代皇家寺院之宏阔气势,被恢复到最大规模,当时仅二十四院之一的“浴室院”即可日浴千人。宋徽宗曾手书“皇帝佛国”四字于山门之上。金元之际,法门寺仍是关中名刹,“藏经碑”中有寺僧抄写大藏经5000卷之记载。金人也刻“诗碑”盛赞其寺塔:“三级风檐压鲁地,九盘轮相壮秦川”。明清以后,法门寺逐渐衰落。明隆庆三年(1569),历经数百年历史的唐代四级木塔崩塌。明神宗万历七年(1579),地方绅士杨禹臣、党万良等捐资修塔,历时30年建成八棱十三级砖塔,高四十七米,极为壮观。清顺治十一年(1654)因地震塔体倾斜裂缝。民国二十八年(1939)在爱国志士朱子桥先生的主持下,完成了晚明以来最大规模的维修。**期间,红卫兵欲挖地开塔,良卿法师点火,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塔下珍宝。

    1981年8月24日,宝塔半边倒塌。1986年政府决定重建,87年2月底重修宝塔。适逢四月初八佛诞日,“从地涌出多宝龛,照古腾今无与并”,在沉寂了1113年之后,2499多件大唐国宝重器,簇拥着佛祖真身指骨舍利重回人间!地宫内出土的稀世珍宝,不论在中国社会政治史、文化史、科技史、中外交流史、美术史等方面的研究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炎帝故里,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远在5000年前的上古时期,以炎帝神农为首领的姜姓部落就生活在这里。炎帝陵,位于宝鸡市渭滨区神龙镇境内的常羊山之上,为炎黄子孙寻根祭祖的主要的场所。如果按照“八世炎帝”的说法,第一世和第二世炎帝都生与此,葬与此,第八世炎帝葬与湖南酃县,后改名为炎陵县。估计姜尚,姜维都可能是炎帝部落的后代。

    钓鱼台在蟠潘河上,南依秦岭,北望渭水,山清水秀,古柏叠翠,景色绮丽,历史久远,钓鱼台因西周名士姜子牙在此隐居十载,滋泉钓干遇文王而闻名于世,史料典籍均有记载。唐贞观年间:“太公兵家者流,始令蟠溪立庙。”并植柏四株,至今犹存。

    太白山横卧在眉县、太白、西安周至3县境内。因山顶终年积雪,银光四射,故称太白。从北坡到南坡,可概括为八景:红河丹崖、斜峪雄关、古枫幽境、桃川曲流、斗母奇峰、平安云海、太白明珠、拔仙绝顶。花岗片麻岩傲然挺立,千姿百态,堪称奇绝。大爷海、二爷海、三爷海及玉皇池、明星池等,池水清澈可鉴毫发,是我国较高的高山湖泊。池面常被云雾笼罩,雾开则微风波动,霞光异彩,别有一种不可言状的景象。

    关山草原享有“小天山”之美誉。这里的地貌与中欧阿尔卑斯山相似,幽涧水泽兼具,草原森林相间,地势广阔,水肥草美,牧马成群,景色秀丽,是一个有着独特自然风景和悠久历史文化的地方。群山竞秀,溪壑密布,林木参天,草场绵延不绝。森林沿圆润柔和的山体从上到下呈放射状分布,与广阔肥腴的草原相间,形成了独特的地理形态。组成牧场的山峦重重叠叠,蜿蜒起伏,和舒缓宽阔的山谷坡地密切衔接,延绵不断。幽涧水泽穿行于腹地,或囤积成片分布在大大小小的草坡上,或森林间,使得牧场地面表层常年湿润无比。春秋季节,游人络绎不绝的蜂拥而至,踩在青翠碧绿的草面上,常会为被地表的柔软和从鞋子周围缓缓溢出的水感到惊讶。由于受垂直地带性地理条件的影响,终年气温较低,春秋相连,冬长无夏,素有“关山六月犹凝霜”的写照。地貌酷似中欧的阿尔卑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