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都市小说 - 今后全是好日子在线阅读 - 第081章 无可奈何

第081章 无可奈何

    “林子大,什么鸟都有。”对待盖违建房,村里也是说什么的都有。

    有处在观望中、举棋不定的,如郭文林之辈。我们不能说这些人患得患失,畏首畏尾。只能赞扬他们不那么莽撞,还有些头脑。起码不听风就是雨,不一味的盲从,还有自己的判断,能够用自己的眼睛来审视,用自己的头脑来分析。冷静的梳理问题,既瞻前又顾后,其实这正是对待事情的最正常的反应。

    或者说这些人大体都属于谨小慎微的那种吧!盖吧,觉得投入几万元也不是个小数目,万一到最后得不到补偿款,岂不是血本无归。要是不盖吧,又怕人家盖的到时候真的得到钱了,自己家得不到,自己岂不吃亏了。因此他们的心里其实更是备受煎熬的,需要自己进行斗争,需要反复的比较、权衡。既着急又担心,真的是寝食不安,对枕难眠!倒不如王老三爽快。

    起初观望的人占绝大多数,但随着一座座房子拔地而起,随着一家家的院子变得拥挤不堪,随着杜长富步步为营的营销策略的推广,随着谣言的逐渐真切,渐渐地一些人把持不住了,这个阵营在渐渐的萎缩。

    除了观望者之外,更有狂热的拥趸者,如王老三之流。这类人信心百倍,对杜长富的诳言毫不怀疑,或者说他们也有着跟杜长富相同的判断和见地,所谓“英雄所见略同”。他们争先恐后的投入到建房的火热的场面中,态度很坚决,很有些毅然决然的气概。

    他们好像根本不担心投入的钱会砸了水漂,好像那动迁补偿款就放在某个地方,等着到时候发给他们呢。正是他们的前赴后继,烘托出了气氛,成全了杜长富的伟业,也左右了局面。一些原先摇摆不定的,也不再犹豫,纷纷倒戈,投入到了建房的大潮中,这更助长了人们的热情,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形势很快就形成了一边倒,“建房论”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质疑者少了,怀疑的声音也渐渐消失了,人们都陷入了相互编织的网中,在里边沉溺。

    当然也有对盖房很淡然、毫无热情的,这就是村里的唯一一个例外的人了,那就是李老汉。

    如同前两次的(栽果树和砌墙)热潮中的淡定一样,李老汉仍过着平和的日子。他的院子里依然养着鸡子鸭雏,园子里仍然种着蔬菜和花草,一派寄身世外的逍遥。这反倒成了村里的一道奇特风景。

    依然不断有人劝李老汉,为了动迁也盖点房子吧,尤其是王老三。或许他真的是出于对李老汉的关心,总之他不止一次的动员李老汉赶紧也盖一些,别再固执啦,可别再犯傻了。但李老汉依然没有一点着急的意思,王老三只得无奈的叹息,“白瞎这么大的院子了!”每次王老三都是这样叹息着悻悻而归。

    老伴现在也想得开了,固执了一辈子的老头子,脑袋不可能突然开窍。没准李老汉真的是对的呢,从种树和砌墙这两件事儿上就看出了李老汉的“英明”。王老三家那果树算是白栽了,如果盖房的话全得铲除或者压在房里,那墙不也早就倒了吗!不仅白费劲了,也白白搭进去几千元钱。每次王老三劝李老汉时,李老汉都拿这两件事儿来作为自己的论据。

    “老李大哥,你就别哪壶不开提哪壶了。你那是赶上点子了,瞎猫碰上了死耗子。这就跟种地似的,庄稼不收年年种,宁肯赔一些。也不能错过一次机会。错过一次,损失就大了,不是三万两万的损失,那是十万八万啊!”

    王老三并不介意李老汉揭他的短,他有他的理论,那就是“庄稼不收年年种”。

    老伴也乐于过几天消停的日子,她也不再劝李老汉了,爱咋地就咋地吧,由着他了。

    李老汉有自己的态度,不管别人如何忙活,始终有自己的一定之规。自己要保持自己的行事风格,并不是特立独行,只是按照内心的召唤行事。“国家不会亏待老百姓的,国家的钱也不会让你随便骗的!”李老汉始终抱着这种观点。

    他原本不喜欢动迁,他舍不得离开这个世代居住的院子。李老汉看到别人家的园子里现在盖满了房子,他不仅不以为然,而是很纳闷。房前屋后全盖满了,在院子里几乎看不到阳光了,即使在白天,屋子里也是很暗,甚至需要开灯才行。这严重影响到了日常的生活,何苦呢?生活被搞得一塌糊涂。“折腾,都是在瞎折腾”,李老汉只能独自发些感慨。自己只是一个旁观者,何苦cao那份闲心呢,有时李老汉看不过眼,也只好这样自我解嘲。

    当然还有一个人对待盖房的态度也与众不同,那就是高村长。如果说李老汉是个旁观者,那么高村长就不仅是个旁观者,可以说是个反对者,一个孤独的反对者。

    其实他并不是出于真心反对,他只不过是表一表姿态而已。因为镇长以前嘱咐过:“不要起不好的带头作用。”自己不仅没有起带头作用,而且发现不良的苗头能够出面制止。至于村民们听不听,那就是他们自己的事了,反正作为村长我尽力了。

    高村长这是一种消极的逃避,是一种积极的推卸责任。

    他并没有带什么头,但他也没有什么权力制止。

    “愿意盖就盖呗,反正也不花我的钱。”

    这才是他的真实态度。其实他也有些心动,只是他作为村长,不能有太大的举动。但到最后,也要根据形势来决定自己的取舍。绝不能死抱着“镇长的嘱咐”,那不是什么圣旨,更不可能成为自己的护身符。如果到动迁时候,自己太死教条,到那时临时抱佛脚就来不及了,恐怕连哭都哭不出眼泪了。到那时镇长不可能为自己出什么头,镇长赐给的尚方宝剑,在区里人眼里恐怕就是一个烧火棍子。

    什么时候采取什么措施高村长心里有数。

    在村里刚开始有人着手盖房时,高村长就旗帜鲜明地以反对者的姿态出现。他始终在给热情日渐高涨的人们泄压,冷却他们发热的头脑,可是无济于事。

    “没有用,真的没用,不会给钱的。”

    “信我话,别跟着赶这风。一分钱都得不到,指不定这是谁挖的坑呢。”

    “那不是做白日梦吗?你用点破砖头瓦块落吧到一起就算房子?人家就给钱?想得美。”

    “以前都统计过各家的房子,上边都有底案的,到电脑里一查,谁家有啥,立马就出来。”

    “上边难道算计不过你小老百姓,会让你钻了空子?以前丈量的房屋面积就白量啦,人家玩不过你小老百姓!”

    “你这算违建,好几年前就不允许农村盖房了,啥意思,就是为了动迁。现在盖那破房子,没有以前的狗窝结实呢,一脚都能踹到,人家就给你钱啊,上边傻啊!”

    ……

    这是高村长发出的另类的声音。虽然他说的句句在理,而且是贵为村长,是村里最有可能获得来自官方第一手准确消息的人,但特殊的身份并没有使他的话有特殊的分量。没有人听他的,村民们陷入了一种急躁的情绪之中。

    有时人们宁愿相信假的也不愿意相信真的,因为现在的社会信息量太大,鱼龙混杂,老百姓很难分清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我们没有那样的慧眼去剖析真相,更没有那份闲心去辨伪求真。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之间出现了信任危机,或者说是社会上公信力缺失,人们思想不再那么的单纯,道德水准也在相应的降低。有时谣言更容易迎合大众的心理,因为它切中了人们的怀疑心理。这就是谣言常常掩盖真相的原因,真理常常被谣言所掩盖,正如稗草常常压过秧苗。

    与主流的舆情相违背的言论,即使是理性的,有独到的真知灼见,即使来自高村长这样的“权威”人士,他们也认为是荒谬的。只要不是自己喜欢听到的,不符合自己的听觉感官需求,不能愉悦自己的耳鼓,他们都毫无选择性的排斥,仿佛是被电脑设定了固定的程序一样。他们现在只有盲从了,根本不凭理智去甄别,而是依靠情感来遴选。

    他们就如同激进的教徒一样,脑子被洗的干干净净,没有了自己的思想,只执迷于别人灌输的信息。丧失了自己的判断,更听不进不同的声音。

    高村长泼的冷水不仅没有唤醒执迷的村民,甚至丝毫没有降低村民们的热情。高村长很不爽,他之所以发出不同的声音,并不是好意在为村民们提醒,而是怕自己受到影响。

    前面我们介绍过,镇长曾对他们交过底,“不要在村里起到不好的作用”。现在村里已经形成了风气,这种不良风气已经蔓延到了邻村,邻村也开始陆续的讲起了各种违建房。所有这些的始作俑者,就是本村村民杜长富。这事儿首发于自己管辖的地面,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他没有什么有效地手段来制止,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但任其恣意扩散蔓延的话,他觉得自己面上过不去,也不好对上边交代。现在自己尽力了,上边也就怪不得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