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南明雄起在线阅读 - 大明刘备朱以海

大明刘备朱以海

    东汉末年,天下分崩,顶着“皇叔”名号的刘备转战一生,虽最终未能中兴汉室,但靠着罗贯中的一本《三国演义》,倒也扬名千余年。然而,在明末清初,有一位堪比刘备的明朝宗室,他尽管屡战屡败,却从未放弃过重振大明王朝的理想,后在张名振“隆中对”的指导下,奋战福建,建基舟山,定下“还复旧都南京”的宏愿。这个人就是鲜为人知的明朝“刘备”—鲁监国朱以海。

    一个人的不屈

    公元1645年六月,监国于杭州的潞王朱常淓打开城门,向清军投降,接着,浙江不少州县也纷纷递上降表,归顺清廷。然而,令众人没想到的是,清廷令他们限期剃发,违者一律处斩。浙江的一批官绅士民被激怒了,为了保护头发,他们决意起兵抗清。六月初九,明朝原九江道佥事孙嘉绩在余姚起义,攻破县衙,杀死清朝委任的余姚知县王玄如;初十,生员郑遵谦在绍兴起兵;十二日,宁波又发生了轰轰烈烈的抗清起义。这时,寓居浙江的明朝藩王和郡王已投降清廷,大明王朝恩养的龙子龙孙们在天翻地覆之际,最关心的是如何保护自己聚敛起来的巨额财富,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在他们眼中如同草芥。不过,有一位藩王例外,清军小队之前曾前往台州抓捕他,但被他的卫队打败。浙东各地反清起事后,这位不屈的明朝藩王—鲁王朱以海成为众人心目中的“真龙天子”,明朝原管理戎政兵部尚书张国维等人将朱以海迎入绍兴。

    和刘备一样,朱以海的皇族血统也很疏远,他的祖先是朱元璋第十子朱檀,封地在山东兖州。崇祯十五年(1642年),清军入关劫掠,兖州被清军攻破,他的哥哥鲁安王朱以派自缢而亡,他自己躲在死人堆里才逃过清军的屠杀。死里逃生后的朱以海在崇祯十七年(1644年)二月承袭鲁王之位,但仅一个月后,李自成攻占北京,并计划向山东用兵,朱以海只能南逃,寓居浙江台州。亲身经历了国破家亡和颠沛流离的苦难生活,对清廷怀有满腔仇恨的朱以海毫不犹豫地扛起了抗清的大旗,甚至还亲临钱塘江前线犒师,深得诸臣赞誉。

    七月十八日,朱以海正式出任监国,改明年为鲁监国元年,并任命张国维、朱大典和宋之普为东阁大学士,不久又起用旧辅臣方逢年入阁为首辅。然而,由于朱以海没有自己的嫡系军队,不得不倚重方国安和王之仁这两位大将,他们两人率部抵达抗清前线后,立即接管了浙东原有的营兵和卫军,自称正兵,排挤孙嘉绩、熊汝霖和钱肃乐等人领导的义兵。此外,方国安和王之仁不顾鲁监国反对,擅自把浙东各府县每年六十余万钱粮自行分配,结果浙东各地义师断绝了粮饷来源,大多散去,到最后连督师大学士张国维直接掌管的亲兵营也只剩几百人。

    忧心忡忡的朱以海下旨大量招揽有识之士共谋复兴之策,因大明王朝已破败不堪,他的举措让人感觉是在病急乱投医。对此,张岱在《石匮书后集》中评价道:“从来求贤若渴,纳谏如流,是帝王美德。若我鲁王,则反受此二者之病。鲁王见一人,则倚为心膂;闻一言,则信若蓍龟,实意虚心,人人向用。乃其转盼则又不然,见后人则前人弃若弁毛,闻后言则前言视为冰炭。及至后来,有多人而卒不得一人之用。附疏满廷,终成孤寡,乘桴一去,散若浮萍;无柁之舟,随风飘荡,无所终薄矣。鲁王之智,不若一舟师,可与共图大事哉!”张岱对朱以海的评价过于苛刻,鲁监国能坚持抗清十多年至死不悔,本就心存大业,他的招贤之举无可厚非,虽有cao之过急之处,但并非不可共图大事之人,从他如何实施张名振的“隆中对”中就可知一二。

    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朱以海就任监国后不久就遇到了来自宗室内部的难题,原来,在他登监国大位前,唐王朱聿键就已经在福州称帝,即隆武帝。得知这一消息后,朱以海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就皇室亲疏而言,他和唐王都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后代,同崇祯皇帝的关系相距甚远;从拥立时间上来看,唐王略早于他,而且已经由监国称帝;就统治地域来看,隆武帝得到了除浙东以外各地南明地方势力的认可,而他只限于浙东一隅之地。很快,隆武帝派使者来绍兴,要求朱以海退位归藩。因朝臣中有不少人主张承认隆武皇帝的地位,朱以海不得已之下宣布退位归藩,于九月十三日返回台州。十月初一,主张承认隆武朝廷为正统的大臣开读了诏书。然而,在张国维和熊汝霖等人的坚持下,绍兴政权最终决定拒绝接受隆武帝的诏书,重新迎回朱以海。

    尽管朱以海的权力欲望表面上分散了抗清力量,但他为了光复杭州还是采取了很多积极行动。鲁监国元年(1646年)五月,清廷派大军征讨浙东,刚好这年夏天浙江久旱不雨,钱塘江水涸流细。清军见水深不过马腹,于是分兵两路进击绍兴,方国安的钱塘江防线顿时土崩瓦解,大批明朝官吏投降清军。五月二十九日夜,朱以海在张名振等人护卫下离开绍兴,经台州乘船逃往海上。出走前,朱以海派靖夷将军毛有伦保护他的家人退往台州,但毛有伦却自作主张,改道蛟关以便入海,不料途中遭遇叛将张国柱,朱以海的家眷被押往杭州。清廷以此为要挟,派使者前往通告朱以海,要他剃发归降,却遭朱以海痛斥,他愤怒地抨击清兵“平夷我陵寝,焚毁我宗庙”,再次立下“汉贼不两立”的决心。

    张名振版“隆中对”

    隆武帝被清军杀害之后,一些不愿意投降清廷的文武官员改奉鲁监国朱以海为正统,这使得他的地位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时,张名振不失时机地提出了“隆中对”,他向朱以海完整地阐述了先三分天下,建基立国,再收复江南和一统天下的战略方针。具体步骤是先攻取清军兵力薄弱的福建,建立起可靠的根据地;再利用“监国”名义和声望,招揽人才,逐步增强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同时妥善处理好同海外邦国的关系,争取朝鲜和日本出兵相助;在西南永历称帝一事上,不再采取针锋相对的方针,让永历政权尽量拖住清军。如此一来,就能形成三分天下(清廷、永历政权和鲁监国)之势,待江南空虚之时,用精兵袭取南京,则大明复兴有望。

    朱以海对这一策略极为赞赏,决定按张名振版“隆中对”所设定的那样成就一代霸业。鲁监国元年六月,朱以海在张名振等人保护下抵达舟山,割据舟山群岛的黄斌卿借口自己是隆武朝廷所封,拒不接纳朱以海入城,鲁监国君臣在舟山借住了两三个月,做足了仁义文章。九月,据守金、厦一带的永胜伯郑彩将朱以海迎入福建,不料,“福建王”郑芝龙已经赶赴福州博洛军前投降,他派人通知郑彩献出鲁监国向清廷请赏。郑彩不愿投降清朝,决定奉鲁监国朱以海为主,朱以海的实力迅猛增长,大多数浙江和福建官民都以鲁监国为中兴大明的旗帜;再者,满洲军主力已由博洛带回北京,福建清军兵力空虚。

    正所谓形势人强,朱以海这时开始有条件实施“隆中对”了。

    奋战福建

    鲁监国二年(1647年)正月,朱以海在长垣誓师,在誓师会上,他向各路大军表明了“王业不偏安”的决心。朝政军队初步整顿就绪后,朱以海即着手收复失地,短短半年内,福建多个府县相继收复。七月,鲁监国朱以海亲征,他广发檄文,号召各地绅民起事,共创大业。“解放区”不断扩大,建宁府以及建阳、崇安、松溪、政和、寿宁、连江、长乐、永福、闽清、罗源、宁德等地均被收复,清朝总督张存仁向清廷报告说福建“遍海满山,在在皆贼”。同年十月,福宁州也被明军攻克,清朝在福建的统治陷入崩溃的边缘。

    原隆武朝大学士朱继祚从北京回到原籍福建兴化,接受朱以海重任,在兴化城内号召起义,不仅如此,他还向清军中的汉族士卒喊话:“北方方乱,何能及我,且仙霞之路已绝,诸君何患”大批清军兵士在关键时刻倒戈一击,兴化总兵张应元被打得措手不及,带着残兵败卒乘夜逃跑,兴化城也落入明军之手。到鲁监国三年(1648年)上半年,朱以海收复了闽东北三府一州二十七县,省会福州几乎成了一座孤城。为了尽快攻占福州,朱以海亲临福州城外的闽安镇指挥攻城,在鲁监国的激励下,福建“义师起,八郡同日发”,福州城内的清朝官员惶惶不可终日,清朝总督陈锦在奏疏中诉苦道:“闽省虽云已入版图,较之未入版图之地,尤难料理。”就在大明复兴形势一片大好之际,南明朝廷的内讧又开始了。郑彩想学“曹cao”架空鲁监国朱以海,进而取得实际大权。鲁监国三年,郑彩无缘无故击杀大学士熊汝霖,义兴侯郑遵谦十分不满,郑彩又命人逼迫郑遵谦投海而死。朱以海得知后大怒,指责郑彩说:“杀忠臣以断股肱,生何益耶”说罢就要跳河,左右侍臣和郑彩赶忙劝阻,最终杀了郑彩手下十余人了事。查继佐记载,郑遵谦被逼投海死后,“监国闻之为泣下,辍朝五日”。接着,不甘心成为傀儡的朱以海任命兵部尚书钱肃乐接任大学士,负责朝政票拟,不料,郑彩多次欺压钱肃乐,导致钱肃乐在鲁监国三年五月呕血而亡。

    这个“刘备”也夺“益州”

    正当鲁监国政权内部争斗之时,清廷派精锐满洲军南下福建,配合浙闽总督陈锦辖下的汉军反攻。此时,郑彩的排斥异己使鲁监国军队战斗力大减,在泉州和漳州一带活动的郑成功也以尊奉死去的隆武皇帝为名,拒绝接受鲁监国号令。这种情况下,先前光复的福建建宁、福安、罗源、宁德、政安和浙江景宁、庆元、云和、松阳等州县又被清军夺去。鲁监国四年(1649年)正月,朱以海只好移驻福建和浙江两省交界的沙埕,几个月后,张名振攻取健跳所,将朱以海迎到健跳所居住。这段时间,权臣郑彩同郑成功发生火并,被郑成功击败,不得已上表求救,朱以海对他断送大明中兴的大好机会极为痛恨,乘机收编郑彩余部。

    “隆中对”中的第一步收复福建未能成功,张名振修改了计划,他建议朱以海收取被黄斌卿割据的舟山群岛,再连结日本、朝鲜等国,渐图恢复。此刻,朱以海驻跸于健跳所,健跳所只是浙江临海县一个濒海的小地方,难以立足,朱以海和他的大臣们实际上经常住在船上,以防清军来袭。黄宗羲描述称“以海水为金汤,舟楫为宫殿。舟稍大,名河船,其顶即为朝房,诸臣议事在焉。落日狂涛,君臣相对,乱礁穷岛,衣冠聚谈”。即使这样,朱以海也没有想过放弃,对他而言,如果不能中兴大明王朝,那就只有死路一条。

    鲁监国四年九月,张名振派兵袭杀黄斌卿,随后宣布“监国之来,代唐恢复,肃鲁(虏)原部自应协力”,接管了黄斌卿军。朱以海到达舟山后,下令礼葬黄斌卿,恩养他的家属,对黄斌卿旧部加以安抚,并且给予赏赐。舟山群岛局势得到稳定,朱以海奋战数年,终于有了一个复兴基地。

    在舟山站稳脚跟后,朱以海重新整顿朝纲,他派遣使者敦请原隆武朝吏部尚书张肯堂出山担任大学士,又对各级官员进行了合理调配。从那时起到鲁监国六年(1651年),舟山群岛成了浙东抗清运动的中心,牵制住了东南地区的大量清军,为西南的永历政权和福建沿海的郑成功部争取到了发展壮大的时间。朱以海在战略上转变为经略浙江,同宁波府四明山寨的王翊、王江、冯京第等义师遥相呼应,预想清军一旦势弱,就反攻大陆。此外,他还一度遣使前往日本寻求援助。

    公元1650年前后,满洲八旗军第一代战将大多凋零,战斗力大不如前,加上清军不熟悉海战,清朝摄政王多尔衮决定对舟山的朱以海政权采取政治上招降瓦解、军事上利用汉军进攻的策略。多尔衮多次秘密派人潜入舟山群岛招降,虽然也招徕了一批对大明三心二意的不稳定分子,但朱以海手下主要战将如张名振和阮进等人坚贞不移,四明山寨的主帅王翊也忠于大明,多尔衮的招抚闹剧只得以失败收场。

    平心而论,张名振虽然为朱以海构思出了“隆中对”,但他毕竟比不上诸葛亮。作为头号军师兼“丞相”级别的人物,朱以海对张名振很信任,委以节制诸军大权,王朝先感到不公平(王朝先原先是肃虏侯黄斌卿的部下),他公开宣传是张名振袭杀了黄斌卿。因舟山的黄斌卿旧部还有很多,张名振就设计谋害了王朝先,又将暗杀黄斌卿的责任转嫁到王朝先头上,说他“擅杀斌卿,忘谊不赦”。知道内情的王朝先部将张济明和吕廷纪怕遭毒手,夺去船只逃往宁波,向清总兵张杰透露了舟山群岛布防虚实。

    清廷见舟山朱以海对清朝在全国的统治造成严重威胁,就在进攻舟山群岛之前,先行打掉了四明山寨的抗清义师,王翊也被清军所杀。基本上平定四明山寨的抗清武装后,清军就开始着手部署大举进攻舟山。鲁监国六年(1651年)八月中旬,清军各路人马云集定关,准备攻打舟山鲁监国政权。

    在此危难时刻,朱以海召集文武群臣上朝,商讨御敌之策。朱以海决定留荡胡侯阮进率水师扼守定关海域,三位将军领兵三营防守舟山城,他本人则和兵部侍郎张煌言、定西侯张名振分别率领军队乘船南北出击,使清军陷于顾此失彼的困境。朱以海做出这样的决策是考虑到清军海上作战能力很差,阮进则精于海战,可以在海面击败来犯的清军,确保舟山无虞。另外,还能乘江苏和浙江的清军主力集结定海外海之机,进军长江口,直捣南京,以还复旧都。《海东逸史》记载了朱以海亲自上阵杀敌的情况,“王以蛟关未能猝渡,亲帅舟师捣吴淞,以牵其势,荡胡伯阮进居守”。然而,由于清军出动多路大军,铁了心要拿下舟山,阮进虽英勇作战,还是被清军擒获,第二天,伤重而死。

    明军海战失利后,退回舟山城中,清军于当日下午进抵舟山城下后,立即开始登墙攻城。在强弱形势一目了然的情况下,明军官兵还是奋勇守城,给清军以很大杀伤。朱以海和张名振、张煌言统率的主力部队虽然取得了在海上阻击浙江台州清军和江苏吴淞清朝水师的胜利,“南北应敌师皆幸胜”,但在接到舟山危急的战报后火速回援时,不幸遭到清军伏击。战至九月初二,清军攻入舟山,朱以海正妃陈氏等人投井殉国,西宫妃荣氏和世子皆被清军俘虏。此外,众多明朝臣子不屈而死,演绎了悲壮的一幕。

    遭遇“活曹cao”

    遭受清军伏击,损失惨重,朱以海和张名振只能眼睁睁看着舟山失守,这支孤独的大明舰队被迫南下温州海域的三盘,整顿部众。清金衢总兵马进宝很快得到探报,统兵攻入三盘,焚毁了岛上的房屋棚厂。朱以海只得再度南下沙埕,清军又来围剿,张名振带着残余兵将保护朱以海乘船来到海坛岛。海坛岛是郑成功的势力范围,他之前一直不承认鲁监国政权的正统地位,朱以海等人进入此地也是迫不得已。

    鲁监国七年(1652年)正月,郑成功同意让朱以海和他手下的大臣进驻厦门,但兵士一律不能带来,朱以海这个“刘备”这一次真正落入了“曹cao”郑成功之手。郑成功只保证鲁监国的生命安全和在生活上给予优遇,其余的政治权利一概剥夺。不久,朱以海又被移往金门居住。张名振试图重整军旅,来年三到四月份北伐舟山群岛,但郑成功却对鲁监国军队采取逐步改编的办法,使朱以海成为真正的“孤家寡人”。除此之外,郑成功还一方面收编士卒,另一方面又对鲁监国诸臣进行严密监视。朱以海明白,一个比郑彩更为厉害的“活曹cao”出现了。

    在郑成功的软硬兼施之下,鲁监国八年(1653年)三月,朱以海正式放弃监国称号,宣布退位归藩。明末“刘备”的奋战生涯就这样结束了,但他的部下却还在战斗。一年后,“诸葛亮”张名振向郑成功请师北伐,女眷亦随军出征,入长江,师抵南京燕子矶。永历十年(1656年),张名振联合张煌言再次北伐,但不幸于战阵中死亡,遗嘱由张煌言总领兵马,但多数的军队最终都被郑成功收编。

    永历十五年(1661年),南明永历帝和太子被吴三桂俘虏,东南沿海一些忠于大明社稷的文臣武将又开始酝酿拥戴朱以海登基称帝,正所谓“争取闽海勋镇,速正大号,以求正统”。但是,掌握东南实权的郑成功父子对此丝毫不感兴趣。第二年五月,郑成功病逝,张煌言等人立即提出由鲁监国继承大统,然而,郑经对鲁监国的态度比其父更为冷淡,他不仅不允许朱以海称帝,连鲁监国的“宗禄”也被停发。在郑经的压迫之下,正值中年的朱以海在这年的十一月十三日病故于金门。

    明末清初的“刘备”走完了征战的一生,由于郑成功父子有曹cao之jian而无曹cao之能,中国终究没有再次出现“新三国”时代。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郑克塽向清朝投降,大清王朝完成了对中国的最终统一。

    PS:说过换到作品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