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万历新皇在线阅读 - 明末迅速崩盘的几个原因

明末迅速崩盘的几个原因

    按:编造《万历新皇》时,也写一点其它文字。此文可能会把明末穿越小说全部打上小白文标签,杀伤力过于凶残了。

    明末迅速崩盘的几个原因

    一、中枢变动频仍、政局动荡混乱不堪。

    七年换了四个皇帝,一朝天子一朝臣,中枢变动频仍。统治上层架构长期不能安稳,决策者人事变动频繁,政策方略朝令夕改乃至全盘推翻。

    和平时期,这样的局势也足以内部争斗纷攘自相扰乱乃至自取灭亡。面对内乱外患两重压力一齐来,极易陷入恶性循环而无力扭转。

    本来治大国如烹小鲜,戒急用忍是统治者决策者必须时刻提醒自己的为政之道。面对危局,尤其需要保持镇静心态。

    但天启嬉玩委政阉竖(魏忠贤是文盲加流氓)、崇祯性急偏狭,这样的政治幼稚低能青年,太平年月守成也不易,何况要做主决策应对大乱之局

    二、罕见天灾接二连三,为反叛者提供源源动力,让决策者应对危局的决策余地空间日益缩小。明知是饮鸠止渴火上浇油,但也只能陷入决策死循环。左挖右补竭力支撑最终也是让“救时”之人无力回天。

    三、王恭厂军火库从万历后期到崇祯朝,一再爆炸。军火储备毁之殆尽,熟练工匠百不存一。

    这直接造成明末军事崩盘,总体上由依靠火力压制勉强支撑危局保持相对优势,变为冷兵器对抗时步兵难以抗衡骑兵以短驭长屡战屡败无力挽回的格局。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对朱明王朝而言,朱元璋起兵时,面对蒙元、张士诚、陈友谅等势力,并无优势甚至可说是居于末位。可谓夹缝中努力乞活,一次稍大的失利便足以让他万劫不复为他人作嫁衣。但他最终却剪灭群雄驱除鞑虏,写下了从乞丐到皇帝的人生传奇。

    所谓时来天地皆同力,鄱阳湖龙王庙风生水起。

    而到了朱由校朱由检兄弟,同样是十几二十岁的小年青,却攻守势异。

    运去英雄不自由,王恭厂上风雷动,二百七十年王朝转眼间烟消云散。

    附:

    很多明穿小说眼睛盯着银子,好象明朝灭亡是银子的分配占有出了问题。这真的很扯淡。

    中国古代生产力低下,长时期大面积饥荒不是变态而是常态。对自给自足小农经济而言,正常时候,金银贵金属都只是经济体系社会系统的调剂补充。说得极端一点,大多数时候,它们甚至是无关紧要可有可无的玩意。明代的银子,绝大多数长期都是埋在宫库中、府库里、家宅地窖下、起义军埋在山洞沉在江河中的死物。

    对王朝稳固统治真正关键的东西,一是粮草,二是军火,三是有军事经验有战斗力能掌控得住的兵马。

    靠银子打仗,谁会捞银子谁就是能臣(于是魏忠贤可以翻案),这种见识真心太搞。

    和平时代,皇家短期内突然聚敛大量金银(如明武宗让财政管家刘瑾、钱宁等人搜刮),意味着变相加税、抽离社会流动资本扰乱银钱市场交易秩序、扰乱整个社会经济秩序。刘瑾当权四五年时间,为明武宗比正常年份多捞了几百万两银子,便足以让弘治朝的盛世局面迅速变成正德年间的动荡不休叛乱不止。

    而灾荒战乱年代,皇家不谋求兵、粮根本,再用心于金银聚敛,那就不止是本末倒置饮鸠止渴,更是火上浇油雪上加霜了。

    明末党争严重,根源也正是在于君主更换太频繁。皇纲失序,最高权力长期处于相当程度真空状况。这种情况下,进一步或许赢者通吃,退一步却极可能死无葬身。稍有政治头脑的官僚,都会不由自主抱团自保、追求政治进步。于是,激烈内斗不可避免。没有东林党,也会有西林党。

    皇权频繁交替,皇帝们病衰老幼,皇权脆弱,镇不住场面,才会有党争。

    九龙治水,政令不出中海,才有野心家**家蠢蠢欲动。向核心看齐了,争个屁呀丫挺的你试试!找削啊一板砖乎死你。

    七年换四帝,历史上这样的政治事故,很少有不天下大乱翻船变天的。

    七年换四帝,不光是政治上造成中枢崩溃,引发内斗激烈内耗严重。在整个王朝臣民心理上也造成严重的灾难性打击。

    大明朝史无前例的在位长达四十八年的老皇帝万历死时,大明朝全体臣民大约都如同七六年的中国人,天塌了的感觉。

    然后,春秋正盛的新君上台搞了一把新气象,大赦天下,大发赏钱,大施恩典,人心安定下来。

    一个月后,他又死了!

    臣民们心中的恐慌翻了一倍。

    然后,年青天子上台了,几年下来,狠折腾了几把。虽然一番内斗激斗牺牲很大,但总算坐稳了江山。臣民虽然各种忧虑,但也渐渐安定下来。

    然后,他也死了!

    短短七年,祖孙三人全死了!

    无数臣民心中,大明的天这回真的彻底塌了。不知多少人在心中盘算起来:大明朝怕是气数到头了。

    王恭厂爆炸、接二连三的天灾,更加剧无数人心理上的崩溃:大明朝药丸啊!

    当承天意而登位的天启帝死了时,大明朝祖孙三帝接连驾崩时,妄定年号为天命、天聪的建虏头子努尔哈赤、皇太极父子,却始终活蹦乱跳、春秋正盛,地盘越弄越大,家里头还不断添丁进口。

    许多时务学校毕业的俊杰,不少研究天意的文武大臣、社会贤达,只怕都在心中敲鼓:莫非天命在彼

    七年换四帝,也不仅是造成人心动荡,心理崩溃。

    七年换四帝,还直接造成明末财政上的破产。

    许多研究明末财政的人,总弄不明白大明朝国库银子哪里去了。

    封建时代财政支出的最大项目,莫过于先帝发丧修陵、新帝登基大赏军民。这种事儿花钱,没有量入为出凑合着办的。从来都是每办一回,就得堆出一大笔惊天烂帐。

    这种花钱海了去了的事儿,七年办了三轮。万历的丧事、泰昌的登基,或许还有点章法。后面那两场大丧、登基大典,朱由校、由检哥俩,懂什么管什么用都是无底洞。

    前苏联从八二年到八六年,五年换四帝,一个个政治派系走马灯换班,官僚集团秩序大乱。五六年功夫就帝国自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