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光熹帝国在线阅读 - 第七章 屯田

第七章 屯田

    军事改革的顺利进展,使得刘辩有了军队的强有力的支持。但是要想扫平天下,重振大汉雄风,光有军队的支持是不够的。

    俗话说库里有粮,心中不慌。偌大个朝廷中不但军队要吃饭,朝臣们也要发俸禄。而东汉末年战乱频生,一方面大量土地荒芜,另一方面又有大量的流民无地可耕。刘辩为了更快的恢复生产,增加粮食和税收,开始在朝廷势力覆盖的司隶州及周边地区施行屯田。

    屯田古来有之,东汉末年最先开始屯田的是徐州牧陶谦,而做的最好的则是曹cao。所以刘辩要找人负责屯田的各项事宜,第一个想到的便是曹cao。

    光熹二年四月初,刘辩下诏拜曹cao为典农中郎将,总管司隶州境内的屯田工作,对司州全境的无主和荒芜的田地进行屯田。

    曹cao真不亏是治世之名臣,很快就弄好了一份完整的屯田方法。

    曹cao将屯田工作主要分为军屯和民屯两种。军屯就是利用士兵来进行屯田工作。兵士们平时耕作,战时打仗,既不耽误生产,又不废战争,为军粮的充分供应提供了有力支持。

    各郡的军屯工作主要由各郡的军事长官来负责,以佰为单位进行屯田。但是钱粮的核算入库,和军粮的供应颁发都则由朝廷派去的屯田令和郡太守共同负责。这样防止了地方军队持军粮哗变或割据的发生。

    在刘辩所辖的所有军队当中,只有两只军队可以不用参与屯田,那就是西园军和北军。他们由国家开饷,专职作战训练。刘辩需要有一两只专职打仗的军队保持战斗力。

    而民屯就是招募普通民众屯田,每百人一屯,设屯长一名。屯长上有屯田令,屯司马,然后是典农中郎将。每屯独立编制,不隶属郡县。屯田的收入是民众与国家分成:使用官牛者,官6民4,使用私牛者,官民对分。

    民屯是屯田的重中之重,由曹cao亲自管理执行。河内人韩浩、颍川阳翟人枣祗闻朝廷实行屯田,对此都非常感兴趣,便投到曹cao处。

    曹cao与他们交谈后,觉得他们都是人才,便上书刘辩推荐韩浩、枣祗等人。

    熟悉历史的刘辩自然知道韩浩、枣祗他们都是东汉末年屯田制得发起人和执行者,立刻下诏征枣祗为屯司马、韩浩为屯田令,协助曹cao开展屯田。

    初期开展屯田的时候,人民一来害怕得不到实惠,二来又不愿被军事化的编制束缚,因此多有逃亡之举。后来曹cao听取了枣祗、韩浩他们的建议,上书刘辩将国家政策强制性的强迫屯田改为了自由应募。刘辩也同时下诏表示屯田民众在所耕种的土地上满十年,且按时纳粮,就可以自动拥有该土地。并且朝廷还表示为了保障民众的所得利益,愿意与民众立下契约。

    这一举措的出台,极大的调动了民众屯田的积极性。愿意加入屯田的人增多了,不但安置好了本州流民的问题,甚至还吸引了很多其他州郡的流民过来,使得司州人口产生了巨大的增长。

    然而最具有意义的是,政府与民众签订契约的行为开始了大汉帝国契约社会的形成,使得帝国原有的靠道德来约束人们行为的模式逐渐改变,契约精神渐渐深入人心。

    在屯田逐渐展开的同时,刘辩本来还想挖空心思想一些现代的农业知识,只可惜前世生活在大城市的他从来没有务过农,对于农业活动可以说一睁两眼瞎。

    虽说刘辩拿不出什么现代的农业知识来帮助这个时代的农民提高农业生产,不过此时的汉代人已经总结了历代的农业种植经验,拥有了一套自己的种植智慧。

    荀彧在一次早朝上向刘辩推荐了一本农业书籍——《汜胜之十八篇》。

    这本书由西汉末年的汜胜之所著,是一本关于总结了北方黄河流域种植经验和cao作技术的农业科普书。该书一共十八篇,主要内容讲述了耕种的基本原则、播种日期的选择、种子的处理、个别农作物的栽培等多种农业知识。尤其在各种农作物的栽培上,该书详细描述了禾、黍、麦、稻、稗、大豆、小豆、枲、麻、瓜、瓠、芋、桑等十三种农作物的种法,丰富了农业种植的多样性。

    经学大家郑玄曾经在自己的著作中引述过它,而桓灵时期的著名政论家崔寔在自己所著的《四民月令》中也是以《汜胜之十八篇》为依据。

    虽说《汜胜之十八篇》成书已久,并且也流传甚广,但也只是在读书人之间流传。一来当时的文化传播能力有限,二来此时的农民大都是文盲,耕作基本上都靠一代代传下来的经验,根本不可能去看什么书籍。

    但是这些问题对于刘辩重生后的大汉帝国已经很好解决,造纸和印刷的发明使得文化传播变得容易快速。刘辩下诏让魏翊的印刷厂不但大量印刷《汜胜之十八篇》,每期的《洛阳时报》也会刊登该书的主要内容。针对许多农民不识字的问题,刘辩派出了任红昌为首鸿都门学所组成的文工队,天天下乡以曲艺的形式推广该书的内容。甚至在每个屯田的据点,刘辩还设置了工作组,专门在民众间推广《汜胜之十八篇》,并与当地农民交流经验。

    与此同时,刘辩还命郑浑和史子眇领导的帝国研究院加紧研制曲辕犁和改进现有的翻车,以改善现有的农业工具。

    曲辕犁前世刘辩查过这方面的资料,所以在研制上能给到郑浑他们很大的帮助,应该很快就可以完成。但是灌溉取水的翻车因为前世刘辩没有太大关注,所以在研制上出现了很大困难。

    此时大汉帝国已经有一种新式的翻车,其制造者竟然是十常侍之一的毕岚。在中平三年得时候,毕岚领导一些人制造了一种翻车用来取水洒路,因为刚刚发明不长时间,再加上当时朝廷多有变故,所以还来不及广泛传播。

    刘辩急切间还发明不出一些新的翻车,只好暂时令人将毕岚所研制的翻车推广出去。不过在刘辩的印象中,前世的古装片中总有一种大轮子似的翻车,好像很实用。而且三国时期好像还有种叫做龙骨水车的灌溉工具。

    刘辩想到这不由得想到龙骨水车的发明人马钧,这个人可是三国时期的大发明家,在军事和农业上都有重大的发明。只是前世看的资料中马钧的生卒年不详,也不知道现在在哪里,出没出生。

    这系列的利农政策的出台,使得司州的粮食生产有了很大的提高,种植种类也变得丰富多样,即满足了人民日常生活所需,也解决了军队的粮食问题,有些种植产品还出产到其他州郡。

    屯田制的实行为朝廷挺过今后的蝗灾和大旱,在诸侯都短粮缺粮的情况下仍然粮草充足,为刘辩扫平天下提供的坚实基础。

    ************

    刘辩亲政之后,大汉帝国因为经历了连番的战争和自然灾害,已经变得满目苍夷。国家百废待兴,分裂帝国的隐患仍然存在。

    这种情况下刘辩若想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中兴大汉,建立一个万世不拔之基,就必须要除旧布新,锐意改革。然而这需要刘辩先增强中央政府的实力,威服四方,建立一个稳定的环境,这才可以推动改革的进行。

    如今通过军事改革和屯田制的实行,刘辩有兵又有粮,腰板自然比以往硬了不少。虽然四方诸侯对朝廷仍然持一种阳奉阴违的观望态度,可刘辩明白乱事之中要想比人听你的,自己的拳头一定要硬。

    军队和粮食只是刘辩要走的第一步,要想平定天下和推动改革,刘辩知道必须现在就打下坚实的基础,这需要大量人才的帮助。

    虽说现在朝堂上也是藏龙卧虎,可这些人全是桓灵时代的旧臣和士大夫之流,其中很多人还有可能成为刘辩今后改革的最大阻力。

    刘辩要想改革能顺利进行,就必须有自己的嫡系和团队,光靠魏翊、蒋奇、卢植这些人是不够的,他必须大量的吸收人才。

    汉代招收人才,选拔官吏主要通过三种途径:察举制、征辟制和任子制。

    任子制顾名思义就是选拔官吏的子弟出任官职。从汉武帝时期就开始实行,朝廷规定凡两千石以上官员,任职满三年,即可从族中子弟总选拔出一人出任郎中一职。任子制是大汉封建宗族社会的产物,直接导致了今后帝国门阀林立的状况。正因为如此刘辩才不会傻到选择这种方法来选拔人才。

    而察举制则是这个时期比较先进的官员选拔制度。在汉武帝时开始广泛推行,主要通过公卿、列侯和地方官员的考察,把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人才举荐给朝廷,再经过朝廷考核后,量才施用。

    察举制是隋唐时期科举考试的前身,它的出现直接打破了封建贵族的世袭制度,具有非常高的历史意义。

    不过虽说察举制意义非凡,可却并不适合现在的刘辩。

    一来察觉制太过于强调儒家的伦理道德,把人的道德行为放在首位,其次才是才能。这样不利于刘辩的改革和唯才是举的执政观念。

    二来由于察举制主要靠他人推荐来给国家选才,举荐人和被举荐人之间容易形成裙带关系,互相结为朋党不利于国家统治。袁氏一族门生故吏遍天下就是一个例子。况且如今四方州牧郡守各个都在积聚实力,以图能与朝廷抗衡,若有人才自然都会自己留下,根本不会举荐给朝廷。

    有此两条刘辩只好将察举制放弃不用,而改用最后一种的选官制度——征辟制。

    征辟制同样产生于汉武帝时期,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主要包括皇帝征聘和公府、州郡长官辟除两种方式。皇帝征召称为“征”,官府征召称为“辟”。

    虽然在东汉时期征辟制入朝为官的并不多见,尤其是官府辟除的方式也容易形成官僚集团的朋党关系,可对现如今的刘辩来讲,这种帝王直接擢用人才的方式既体现了唯才是举的施政方针,有保证了被选拔出来的官员对皇帝的忠诚,很适合现在的刘辩使用。

    于是,刘辩下诏大征四方俊杰,朝臣中若知有何人贤良亦可向皇帝推荐,光熹时代最大的一次征辟活动轰轰烈烈的展开了。

    (未完待续,敬请关注下一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