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光熹帝国在线阅读 - 第二十四章 朝堂改制(续)

第二十四章 朝堂改制(续)

    由于有了第一次军事改制的先例,朝廷上的大臣们并没有对刘辩的这次军事改制太过在意,小皇帝尚武,那就由他折腾去好了。

    只有卢植荀彧等这些参与朝堂改制的策划者,才知道未来将要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袁隗倒是敏锐的察觉到了一点端倪,在朝会上上奏说道:“陛下以幼冲继位,执政日短,应以效文景无为之治,简繁政、敛兵武,与民休息,则盛世不远矣。而陛下整备军伍,以全民为兵役,实乃伤民之举,望陛下三思。”

    清静无为?刘辩差点没有气得笑出来,自己若是真的无为的话,脑袋早就被人砍下不知道踢到哪里去了。

    袁隗的话简直就是胡说八道,刘辩正要出言反驳,卢植在一旁先张口辩道:“袁太傅此言差矣。文景之时天下初平,百姓安宁,故施无为之政与民休养。如今天下乱起,盗贼蜂拥,各地州牧郡守蠢蠢欲动。天子修武备,正是为了防止宵小作乱,危害社稷!”

    本来袁隗对刘辩的军制改革也只是疑心,并没有猜到那么多,又加上卢植的话无法辩驳,便也不支声退到一旁。

    几天后,朝堂上的改制正式开始了。

    光熹四年五月末,大将军卢植上书天子,言朝政混乱,政出多门,正式提出了改革朝制的请求。

    随即荀彧、荀攸等人上表附议,刘辩趁袁隗等朝臣还没反应过来,乾坤独断的将早就准备好的改制方案推了出来。

    在朝堂改制之初,敏感的袁隗已经察觉出刘辩的不怀好意,先是上表自己年事已高,请求致仕,以此来试探刘辩的反应。

    然而出乎袁隗意料的是,刘辩对他的离去执意挽留,不但如此还为他叙军功,说他历任要职,有大功于国,竟然封他为了一等蔡国公。要知道刘辩的亲信卢植在袁隗之后也只封了个一等侯,皇甫嵩军功彪炳,也仅仅是个三等秦国公。

    此时袁隗对此仍然抱有怀疑的态度,然而很快的,另一个重磅炸弹砸在他的脑袋上,使得他对刘辩降低了疑心。

    刘辩再次下诏,赐袁隗丹书铁卷。

    丹书铁卷有什么样的功能,就不需要再繁叙了。然而看一看它上一个持有者董卓的下场,就知道这玩意实在不怎么靠得住。

    不过,袁隗真的信了。

    按理说,袁隗也是宦海起伏几十年,擅长权谋之术的官场老狐狸了。然而面对着丹书铁卷的巨大诱惑,仍然没有把持的住。

    看来小皇帝还是要拉拢自己的,这样的话暂时就不会对自己下手啦。虽然袁隗此时已感到双方斗了数个回合,应该是到了一决胜负的时刻了。可是得到刘辩如此巨大的赏赐,最终还是放下了警惕。

    朝堂改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了。从秦代开始的三公九卿制终于结束,在大汉帝国延续了两千年多年历史的丞相部院制开始了。

    首先,刘辩恢复了从汉哀帝时期便废除的丞相一职,只不过丞相的职权被大大的削弱,并不是总揽军国大权,而只是负责政务这一块。军权仍然归将军府,由大将军统领军事。监察之权则归御史台,废司空一职,重设御史大夫统领御史台监察百官。另外,刘辩将司法权独立出来,设大司法院,由大司法统领,负责审理民事、刑事、行政案件。实际上刘辩就是在原有三公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名大司法一职,品秩都是万石。而军事、政务、司法、检察这四项国家职能由此全部独立起来。

    改制后,丞相府成为大汉帝国最高行政单位。丞相下面设亚相,为丞相副手,秩比万石。可辅助丞相的日常工作,亦可在丞相无法行使行政职能时为代相,代替丞相行使职权。丞相府设机要长史一名,秩千石,作为丞相助理负责管理丞相府日常事务。刘辩还规定当丞相和亚相都同时不能处理国政时,可由天子临时任命,由长史暂代相权。不过这基本上是出于一种极端状态下的考虑,如丞相和亚相同时都被人斩首行动,丞相府出现短暂权利真空。

    九卿的官职全部废除,继而代替他们行政职能的是诸部院的尚书,由丞相统领。丞相及诸部院尚书由天子任命。后期丞相的职权扩大,刘辩也为了防止皇权过大危害国家,规定天子不可直接任命尚书,只能由丞相提名。若丞相不提名,天子无法直接任命一个尚书,可若不通过天子的任命,丞相的提名也不成立。双方形成了相互制约的关系。

    对于诸部院的具体职能划分,刘辩即采纳了隋代的六部,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很多部门,将行政职能细分。吏部、工部、户部、刑部仍然是原本历史的那些职能,礼部仍负责国家庆典举行、祭祀活动、增加了对国家形象和汉族文化宣传的功能。接待外宾,进行外交事务则交给了新成立的理藩院打理。兵部的职权相比较历史上小了很多,有了将军府的关系兵部失去了对武将的选用、军令、军籍管理等多项职能,只负责国防建设,如军械的制造与研发,国防设施的建造,另外一个最主要的就是对军队的后勤供应。

    在这六部之外刘辩又成立商部,负责管理帝国的商业流通运作和国营社坊、对外经济贸易。民部,成立之初刘辩就向他们给予上为帝国分忧,下为百姓解愁的厚望。负责社会福利,灾难救治,婚姻登记以及民屯等多项事务。类似于刘辩前世的民政部。农部,则负责渔林农畜及农乡的经济发展和技术指导。

    除了这九部之外,刘辩又设立了太学院、理藩院、太医院、太史院、格物院五院。太学院管教育,太医院是全国的卫生部门,理藩院负责外交和少数民族事宜,太史院负责天文历法,国家典籍,格物院则是刘辩成立的国家研究院,专门收罗一些能工巧匠研发民生或军事用具。

    九部尚书下面设左右两名侍郎,为副职,代替尚书不在时行使部门职权。侍郎以下是负责诸司郎中,如吏部便有文选、考功、稽勋、验封四司。在地方上设立监,官员由地方的行政长官任命,但是职能运作要受到各部诸司的监督与控制。如户部的税监。而五院则设院令,副职为院丞,其余属下诸司与九部相同。

    尚书和院令都是秩两千石的高官,除了这五院九部的官署外,刘辩还成立一些直属丞相府管辖的职能部门,如五铢铸造司,负责铸造五铢钱,设长史一名,其品秩要比其他部门下属诸司要高,和侍郎一样都是比两千石。其性质就是国家造币厂,后渐渐发展成了国家银行。

    将军府的结构仍然是第一次军制改革初便已固定下来的的形式。大将军仍是将军府的首脑,其次为骠骑、车骑、卫将军及前后左右四将军。四征、四镇、四安、四平将军仍为战争需要而临时设置,位于前后左右四将军之下。另又增设了军师将军,相当于后世的总参谋长,典刑将军,负责召开军事法庭,军中执法,登记评定军功。典农将军,负责全国的民兵管理,军屯事宜。军工将军,负责全国军队的武器管理与研发。合后将军,负责军队的后勤供应。一般来讲都是由兵部尚书兼领合后将军,但也有过出任军工将军的特例。兵部尚书是唯一一个处于常态下,制度规定的文武兼职的官员。此五位将军也在前后左右四将军之下,但在将军府处于常设。

    地方上一州仍设州将军管理驻州军队,郡设中郎将,县设县尉。

    大将军府仍为全国最高的军事管理及顾问机关,实际上任何决策都是出于天子的手中。没有天子的虎符与诏书,将军府并没有权发动战争。将军府虽然有领导全国武装力量的权利,但实际军权都在各个地方的将军手中。将军府的将军要想掌握实际领兵权利只能通过天子的临时任命。将军府虽然可以通过换防制度对军队进行调动,但是唯一不能调动的就是驻防京畿的军队。驻防京畿的部队都是由天子亲自安排。由于京畿地区的兵权在天子手中,这样呆在京畿的将军府将军们就不敢有任何异动。

    同样对于地方军队的控制上,刘辩也下达了无将军府号令不可越界,无天子诏书不可接近京畿的规定。另外,换防制度、军队里导师的政治教导、统调社的暗中监视等种种手段使得刘辩将帝国的军队牢牢的掌握在手中。

    御史台的官制仍遵古例,御史大夫为最高行政长官,御史中丞副之。其下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等职负责纠察百官。地方上设御史监,负责刑事和行政诉讼。

    大司法院由大司法负责领导,是全国最高的审判机构,并兼负责修订律法。在地方则逐级设置司法监。大司法下是司法丞,负责协助大司法开始大司法院的日常工作。不同与其他官署的副职只有一人的情况,司法丞由数人组成,负责各个司法堂的审判工作。大司法院内的司法堂按刑事案件的等级分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等逐个级别。比如甲级司法堂便负责审判叛国、谋乱等重罪,而民事案件则排在往后面的级别。另外,大司法院还设有执刑司,负责督促执行审判结果。督查司,对各司法堂的审判结果进行复议、审核,以防冤假错案。督查司直接向大司法负责,可对各个司法丞的渎职、受贿、不作为等行为进行监督、控诉。

    原本负责宫廷事务的少府从朝堂的官制中独立出来,改为内事府。内事府财政独立,收入主要来自于国家的财政拨款和刘辩在全国的生意收入。内事府设总管一职,分为十三司,分别是营造司,负责皇宫或与天子有关的工程建设;广储司,负责宫廷内库;掌礼司,负责宫廷宴会、外宾接待和对外宣传事宜;内务司,负责宫廷内部日杂事务;会记司,负责宫廷收入的出纳核算;采造司,负责宫廷用品的采买和制造;慎刑司,负责宫廷刑狱案件的调查、审判、行刑;商行司,负责统一管理刘辩旗下的各种生意;文会司,负责记录天子日常起居,宫廷文件的存档保管。庆丰司,负责宫廷马政;尚宝司,掌管玉玺、虎符等印绶;内官司,负责对宫廷人员进行管理;武备司,负责宫廷卫队的武器制造,人员遴选;机要司,是天子的智囊团,为天子处理政事提供意见。这个其实是权利很大的部门,内阁上来的奏章一般都会先有机要司的机要人员过目,并讨论出结果来向天子提供处理此事的意见。若是内阁的奏章言事不合理,机要人员还会向天子提出封存返还内阁的意见。在光熹帝国前期,机要司几乎成为了帝国重要的行政审核部门。而包括机要司在内的内事府官员都不属于朝廷官员,没有任何品秩,官俸都是由皇帝的内库发放,这使得这些负责行政审核的机要人员只忠心、听命天子一人,且他们毫无品级,形成不了权利集团。这种智囊团形式的组织类似于后世明清时期的师爷,在大汉帝国以后的政治生活中,取代了宦官集团,成为了皇权与相权斗争中天子的最大助力。

    刘辩最初设置的统调社仍然是独立于内阁之外,直接对天子负责。负责帝国的情报收集、官员渎职、贪污受贿的调查等多项事务。另外,刘辩还整合了印刷厂、知新社、还有军队中的导师队伍的管理,统一成立了宣导署,负责帝国的政治宣传工作。

    改革后的官制由卢植出任丞相,大将军一职则由皇甫嵩担任。袁隗仍为太傅一职,可是却剥夺了录尚书事的权利,成为了一个荣誉的闲职。袁氏一党也借由此次改制受到了很大的打击,或者调离了要害部门,出任闲职,或者干脆从朝堂清除。朝堂基本上全换成了刘辩的亲信,或者在科举考试中名列前茅,又在地方或者朝堂堪磨一段时间的司马防、郭嘉等人。

    像荀彧便出任了户部尚书一职,未满四十便出任内阁部首,可以说算是内阁中最年轻的一个人。郑浑出任了格物院的院令,张仲景执掌太医院,蔡邕出任太学院。贾诩仍为统调社长史,魏翊为宣导署长史,唐皇后的父亲唐瑁出任内事府总管。对于鬼才郭嘉,刘辩并没有让他出任朝堂官员,而是加入了炙手可热的内事府机要司,成为了刘辩的私人智囊。

    对于朝堂上的另一个权臣杨彪,刘辩还是进行了拉拢,让他成为了亚相,还拜他的亲信黄琬为御史中丞。这使得杨彪等势力对此次的改制并没有表现出任何反对的意见。至于其他朝臣对于刘辩的改制虽然有些许的抱怨,可也没有太大的反对,毕竟除了那些袁氏的党徒外,其他人手中的权利并没有改变多少,以前管什么事,现在还管什么事,只不过换了一个官名罢了。

    另外,大司法院的大司法,刘辩理所当然的给了应劭,并命他重修汉律,整顿国家纲纪。

    这次朝廷改制,袁氏一党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偏巧刘辩做的毫无烟火,让他们也无从反对。袁隗最开始对是否反对还很犹豫,毕竟刘辩赏赐他丹书铁卷不久,袁隗并没有多少感觉刘辩是想把刀用在自己身上。直到改制后期,袁隗才幡然醒悟,刘辩是真的想对自己动手,连录尚书事的权利都被剥夺,。此时大事将定,很多党徒都被排挤出朝堂或调离紧要部门。袁隗再反对也不从下手,朝堂连支持自己一起说话的都没有几个。

    这次改制后,很多人都从中看到了朝廷释放出来的一个信号,那就是朝廷要向袁氏一族动手了。

    袁氏集团里的一些墙头草开始与袁氏保持距离,而一些死忠分子或是愤怒异常,或是惶惶不安。这些聚在袁隗的府中,乱哄哄的自说其话,却也商量不出什么好主意来。

    有的说:“我等为大汉殚精竭虑,兢兢业业,陛下却弃我们如撇履,太傅要为我们想个办法啊!”

    有的说:“天子如此,摆明是听信谗言,对我等打压、排挤。如今天子不明,朝堂昏暗,大汉社稷岌岌可危,天下百姓面临倒悬之苦,袁太傅应该带领我们拨乱反正,振兴朝纲。”

    伍孚幽幽的说了一句:“袁太傅最近可听到外面流传的一些谣言?”

    这些人的话袁隗全都不置可否,只是说了一些无关痛痒的安慰的话,便让他们全都散去了。刘辩突然出招让袁隗措手不及,此时他才看懂,所谓的丹书铁卷,不过是废纸一张。自己完全被唬住了。

    不过袁隗也不可能就此坐以待毙,将众人遣走后,只留下了伍孚、周毖、袁遗等人,这些人都是袁氏集团的骨干,袁隗的真正亲信。

    “余众皆不足信,唯有诸公乃隗之亲信。”袁隗对留下的诸人说道。

    诸人都精神一振,互相看了一眼。袁隗将他们单独留下,必然是商量应对之策。如果不出所料,恐怕就是要与小皇帝做最后的摊牌了。

    果不出所料,袁隗接着开口说道:“今隗将诸位留下,是有一件大事相商。”

    未完待续,敬请关注下一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