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从大槐树下走出来的人在线阅读 - 第八十八章二十八年大水发 靳三奶奶截娘家

第八十八章二十八年大水发 靳三奶奶截娘家

    三奶奶来到临河,已有十多天了,关南种麦子的人家,已经开始收割麦子,关北没有种麦子,人们也在薅苗、锄草,整天忙个不停。

    靳家三奶奶跟她娘说:“娘,您我也看着了,弟弟我也看着了,我该回去了!”

    娘说:“再过几天,地里就弄利落了,我送你回去,你带着“重身子”,我绝不能让你一个人走,你一个人走,我放心吗?”三奶奶听娘说得情真意切,没敢跟娘“对囔”就静心的等着娘送她回家了。

    可是仅仅就过了两天,往往是早上天气还好好的,一会儿的功夫就“唿雷闪电”,大雨倾盆,下雨的间隙越来越小,云层越来越底,举目四望,天连着地,地连着天,倾刻间,凉风袭袭,终于眼前仅存的天地之间的一点儿缝隙,被那万千条齐刷刷的雨柱缝合起来,从此天地连成了一片。

    瓢泼大雨浇在屋顶上,溅在瓦垄里,“直上马道”的雨柱,骤然被屋顶上的瓦截住,又反弹了回去,反弹了回去的水滴,被从天空倾泻下来的雨柱砸成了极小极小的水滴,充斥在屋顶上,整个屋顶一尺多高的地方,白白的,被一层白色的雾笼罩着。

    视线里到处是水,听觉里到处是水声。

    倾刻间,遍地起水,沟满壕平,水从高处流向低处,由小河汇成了大河,妫河的河面越来越宽,一丈、二丈、三丈、四丈……河水淹没了田地,漫过了道路,涨到了临河村边,又冲进了院落,淹没了房屋,一直涨到三奶奶娘家南屋五爷的台阶儿下,河水在河两岸,一面涨了有一里多,河面有三里宽了,举目观望,眼前已成一片泽国,南边半个村子的人家都进了水,土房一间一间在水里溅了一个泡儿,引起一个一个涟漪,倒塌了,来得及跑出来的青壮年,把孩子放在菠箩里,一只手划着水,一只手推着菠箩,由南向北艰难的行进着,来不及跑出来的人,随着房子的哗啦一声倒塌,永远的在世界上消失了。

    水火无情,暴涨的河水,并没有饶过龙王庙,村南头的龙王庙也进了水,漫过了戏台,浸泡了龙王爷的身子,龙王瞪着双眼无奈的看着眼前的大水。

    夜里,从妫河的河面传过来凄厉的啸声,人说:“河一笑(啸)又要死人了。”大人们谁也不敢放心大胆的睡觉,“眯瞪”一会儿就要到院子里看看,水是不是进院子了,大家战战兢兢的一天一天挨着,一天一天的熬着。

    这就是民国二十八年,民国二十八年的雨下得太大了,小的时候,总听老人这么说,民国二十八年发大水……

    漫天的大雨,大一阵儿小一阵儿,天,白一阵儿黑一阵儿,连续有一个月了,老天也有乏的时候,雨下得终于有了间隙,云彩拉开了缝儿,天气放晴了。

    人们舒出了一口气,在家里憋了很多日子的孩子终于能出来了,嬉笑着、追逐着,趟着水打闹着,大人们,宝儿啊、贝儿的,叫着自己孩子名字,孩子们听到爹娘的叫声,风风火火的跑了回来,问爹娘有什么事情,爹娘看到了自己的孩子,放心了,然而又申斥着:“离墙头子远着点!不要上河边去!”

    她(他)们怕让雨浇透了的墙头子塌了砸着自己的孩子,他们怕突然从上游冲下的“水头”冲走自己的孩子。

    河面越来越窄了,终于退出了村子,勤快的人们清理着自家门口的淤泥、砂子,填补着被雨水冲涮成沟槽的路面。

    慢慢地,街上又能行人了。

    三奶奶被大雨隔离在娘家已有一个半月了,心里自是起急,好在孩子刚刚有五个多月,离出生还早,但是嫁出的姑娘泼出的水,大人孩子,是好是歹,应该在人家婆婆家,如果总在娘家,万一有个什么闪失,当娘的自觉担不起这个责任。

    原来盼星星,盼月亮盼着闺女回来,现在是盼星星盼月亮,盼着闺女赶紧走,越快越好。

    当娘的天天出来看南大河河面。

    河面上原来的桥终于露出来了,但桥面已经没有了,只剩下几根沁透了水的光秃秃的桥桩子。

    人总是要生活,要劳做,要交往的,临河的头面人物,组织人力、物力,把桥又修了起来,但暂时也只是在河面上担了几根木头,走个把行人,还不能走牲口。

    此时只有那些不出门不行的人来往行走于桥面儿上。

    三奶奶的母亲托人在河儿南岸陈家营子,雇了一个有点亲戚关系的脚力,在河南岸候着,把自己的儿子托付给了东屋的小叔子小婶儿,搀扶着闺女向南大河走去,远远的看到了脚力,在河对岸等着,扬手打了招呼,娘儿俩一前一后小心翼翼地上了桥,娘儿俩相互搀扶过了桥来到脚力旁,娘搀扶着三奶奶上了毛驴,脚力赶着牲口,娘甩开小脚儿紧抓慢挠在后边跟着,超小道儿到了西拨子火车站,下了毛驴儿,到票房买票,可是票房里静悄悄的,空无一人,这是为何呢?找站上的人打听,原来是关沟的火车道被大水冲垮了,火车的铁轨被大水拧成了“麻花”火车早就停运了,工人们正在抢修火车道。

    娘俩被晒在了火车站上,这如何是好呢?再翻回去?三奶奶的心里像猫抓子抓心,再也不想再回娘家了,想一步就跨回婆家去,三奶奶娘也不想再让闺女住在自己家里了,使自己担婆家的“沉重”。而且从临河到火车站来时多不容易呀!扒沟过河,原来就没好道儿,那不好走的道儿现在被大水又冲毁了,原来的道儿没有了,原来没河的地方现在骤然有了河,道冲毁了;路被河截断了,得想方设法绕过去,路上到处都是风险,可好容易盼着到了目的地,又是这样!

    三奶奶娘此时想起了二奶奶的娘家营城子,营城子离火车站就二里,三奶奶娘带着闺女就去了二奶奶娘家。这里离火车站近,天天可以到火车站打听通车还是没通车。如通了车,立马就可以买票坐车把闺女送回家去。

    二奶奶的爹,天天去火车站打听,通没通车,过了有五六日,终于通车了,娘俩儿坐上了火车。

    三奶奶娘儿俩在南口下了火车,又到赵家落了脚,让赵家人捎书带信让靳大爷到赵家来接她们。

    靳大爷看到三奶奶大起来的肚子,自是高兴非常,接到家里好生将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