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大汉王朝事略在线阅读 - 第三十四章 汉家制度

第三十四章 汉家制度

    《汉书·食货志》中写道,汉朝刚成立时,民生凋敝,老百姓家里穷的叮当响,皇帝出行竟找不到同一种毛色的四匹马拉车,有的大臣上朝只能乘坐牛车。刘邦在社会下层长大,对于暴秦苛政的残酷深有体会,丞相萧何等人都亲身经历过秦汉大变革,因此君臣一心,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学说,与民休养生息,安抚流亡,发展农桑,社会经济逐渐复苏。

    随着形势的变化,初入关时定下的“约法三章”显然不够用了。萧何奉命改革秦法,制订汉律。萧何取秦法六律,以约法省禁、减除烦苛为原则,删除了秦律中一些不合时宜的条文,对有些定罪、刑罚有所减缓,增加了户律(户口管理、婚姻制度和赋税征收)、兴律(征发徭役、城防守备)和厩律(牛马畜牧和驿传方面),合为九篇,编成《九章律》,又称《汉律九章》。《九章律》在中国法制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律令之宗、百代不易之道,汉朝以后每个朝代的法律大多以它为蓝本。

    萧何重视图书事业,他主持建造石渠阁、麒麟阁、天禄阁于未央宫内,石渠阁存储入关所得秦朝书籍以及入咸阳以后所得的图籍、档案;麒麟阁贮存贤臣画象等典籍;天禄阁专藏各地所献秘本珍本。此三阁为汉朝官方主要藏书楼,奠定了汉代国家藏书的基础。

    开国元勋多数是大老粗,没什么文化,每逢宴会,大臣们酗酒吵闹,在殿上衣冠不整,大呼小叫,刘邦心里很讨厌。刘邦废除掉秦朝那套烦琐的礼法,命令叔孙通制定一套相应的仪式,要简便、易学、易行。叔孙通在秦朝就做过待诏博士,被司马迁尊为汉家儒宗。他带着一百多儒生排练一个多月,最后在刘邦面前演练一遍,刘邦很满意,下令大臣们都要学,在长乐宫建成后的十月大朝会上正式使用。整个朝会自始至终,没有一个人喧哗失礼。叔孙通制定礼制,顺应了汉初恢复统治秩序的需求。“礼乐汉君臣”、“汉官威仪”成为古代华夏文明的标志之一。

    刘邦起初看不起儒生。大儒陆贾在他面前谈论诗书,他张口就骂:你老子在马上得天下,学什么诗书!(一言不合暴露出小混混的特质)陆贾毫不示弱,反唇相讥:马上得天下,能在马上治天下吗?刘邦似乎有所感悟,面有惭色。陆贾以商周和秦朝的兴亡为例,对刘邦讲打天下与治天下的不同以及施行仁义的重要性。刘邦很受启发,让陆贾把兴亡得失的道理写下来。陆贾写出十二篇论文,编成一部书,刘邦赐书名为《新语》。公元前195年,刘邦经过鲁地特意去了曲阜,以隆重的太牢之礼(牛羊猪三牲齐全,是天子祭祀社稷的礼节)祭祀孔子,开皇帝祭孔之先河。

    虽然尊重儒家学者,刘邦却很清楚,仅靠儒家主张的仁爱、礼仪,无法治理好庞大的国家。汉初治国理政的基本方针是黄老之术,具体事务的处理往往沿用秦朝的严苛法术。西晋学者皇甫谧认为刘邦从夺天下开始就兼用霸、王之道。所谓霸、王道,外黄老而内法。后世汉宣帝教训太子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历代统治者都不同程度的借鉴“汉家制度”的治国方式。毛泽东曾经说过:我们共产党人也要讲霸、王道,路线是王道,纪律是霸道,这两者都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