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科幻小说 - 位面土豪大作战在线阅读 - 正文_第一百零二章 有如及时雨般的补给

正文_第一百零二章 有如及时雨般的补给

    福船好像一点都没有因为货物变多,而吃水更深,更像是船直接就搁在地面上一样。

    但那是不可能的。

    不说重量,光说这来自各个商家和在码头讨生活的,数以三、四百计的伙夫,源源不断地往码头送货,这船再大,也早该塞满了吧?

    然而没有,伙夫和太监们仍然在辛勤工作,忙碌得就像是一窝正在搬运食物的蚂蚁。

    除了葡萄牙人以外,程启用1000担生丝,2万匹布,碗、碟共1万个,成套的珐琅瓷餐具100套,花瓶400个,火枪2000挺就几乎换光了整个平户町的库存。

    大型福船就像是一个没有容量限制的无尽百宝袋,进行着巨量的货物吞吐。

    犹自感到不足的程启,不光将市场上的大米一扫而空,连刚进港口的渔船里的海鱼也不放过,用两匹布换一吨鱼的价格,又换了4吨的鱼。

    这些交换、购买到的其它东西也就罢了,不过是卖钱而已,昆布、大米和鱼等食物的作用可就大了。

    顶着寒风走了一个多月,东北地区建设兵团司令孙家鼐带领的东北开荒大队伍终于到了鞍山。

    现年48岁的孙家鼐是咸丰九年状元,一路也算官运亨通,做到了侍讲、侍读,并入值上书房。而程启找了他来做这个开发大臣当然不会是因为他曾经是状元,而是在嫦娥位面的历史里,他是京师大学堂,即后来的北京大学的筹建者。

    不仅如此,在创办京师大学堂的过程中,孙家鼐特别重视科学教育。当时朝野普遍议论,办学应主要致力于政治议论,推广科学文化尚在其次。

    但孙家鼐将农务、制造、测算之学置于律例、公法、商务的同等地位,并率先提出了京师大学堂分科立学的主张。他认为,“非为科立学不为功”。著名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是他提出来,并定为立学宗旨。

    孙家鼐将要传授的“学问”分立10科,并不作中西学之分,其中有6门学科涉及科学和技术。这6门学科的内容均包括基础科目与应用技术。例如,制造、格致等学均被列入“工学科”之中。

    他又计划要在京师大学堂开设中西医学专业,规定学生兼学中西医学,大学堂开设一家医院,供学生日常实习用。

    然而,孙家鼐的努力并没有用,没等京师大学堂开办起来,他就被调走了。等到京师大学堂正式开办,办学情况和他的计划却相差甚远。

    但在程启看来,这些就足够让他很乐意提拔孙家鼐了,虽然孙家鼐完全茫然。

    站在小山坡上,看着长长的队伍蜿蜒前进,孙家鼐长舒了一口气。移民队伍在关内的时候,一路走一路招募难民,原来的20万人早变成了40万。直到关外,因为地广人稀,这难民的增加速度才慢了下来。

    加入队伍有汉人,但旗人也不在少数。这年头,穷人都活不下去,什么民族都一样。

    根据雅典娜的导航所标示,今天就应该可以到达大型的温泉区域。队伍将在那里进行休整,度过漫漫寒冬,等到春暖花开,就将展开如火如荼的各项开荒工作。

    按照皇帝的计划,从这里直到更北1000多千米的广袤原野,除了地图上皇帝圈的据说要“生态保护”的山林和沼泽外,全都将开垦成为良田。现在荒无人烟的荒原,将成为国家最为重要粮食基地。作为掌握国家命脉的粮食基地,所有土地均为国有,有侵占者,按律问罪。

    计划中这里远远不止开垦良田那么简单,这里还将建设成为巨大的钢铁基地、机器制造中心、军工中心、造船基地。所有的一切,都是因为这里有全国最大的铁矿,而在不远的本溪,除了同样有着储量巨大的铁矿以外,更有着优质的煤矿。

    这里,将建成全国最大的钢铁基地,鞍山-本溪钢铁基地。源源不断生产出来的钢铁,将支撑起中华帝国的脊梁,挺直,不弯。

    而这宏伟的计划,都将着落在这长长队伍中的人头上。

    孙家鼐接到皇帝命令去东北开发的时候已经是寒冬腊月。孙家鼐借了一些人手,在京城里摆开热乎乎的粥摊,就“拐了”二十万衣不蔽体的难民。孙家鼐只是承诺每天都有热乎乎的饭吃,这些老老少少就心甘情愿跟随孙家鼐从京城前往东北。

    出发的那天,孙家鼐带着老老少少的难民,以及运送粮食、帐篷和一些零零碎碎的工具的数千辆马车、骡车和驴车,摆开了数十里的队伍,浩浩荡荡朝东北出发。

    从这时候开始,这些流民就不再是流民,应该叫“移民”。

    这么长的队伍,还是一群不折不扣的乌合之众,放在过往,光是指挥中的通信和协调就是大灾难。但有雅典娜帮助,这事情其实也不难。

    孙家鼐将队伍按100人编组,每组配置一个比较机灵的组长,通过雅典娜的无线通信,传达自己的命令。

    而在他所不知道的层面,根据程启的授权,雅典娜直接就指挥了这些组长。组织队伍行军打仗可是雅典娜的特长,当仁不让。

    在专业的雅典娜的帮助下,队伍一开始就保持了良好的秩序。然而,因为有老弱妇孺,速度完全无法期待。

    事情很快就得到了改变。根据雅典娜的指令,队伍很快停了下来。

    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无声无息间,车辆上物资消失了。

    虽然早有预期,但孙家鼐和各位组长仍然难以相信,更不要说是无知的难民了。因为物资的消失,好不容易才有了生存依靠的人们感觉天都要塌下来了,无数的人开始呼天抢地,哭成一团。

    为了安抚这些无知的移民,各位组长只得又把物资“变”出来,告诉移民们这是皇帝御赐的“乾坤搬运法术”,粮食等物资可以自行跟随前往东北,大家不用惊慌。

    竟然是皇帝御赐的法术!安心下来的移民们不再慌乱,听从指挥,让老人、6岁以下儿童、孕妇、病人和残疾人都坐马车上,其他人列队前进。

    值得一提的是,在程启看来,裹脚女人的移动能力应视同残疾人;而6岁以上的儿童,也应该接受锻炼,走不动了可以坐车,但绝不能娇气。

    其实,贫苦家庭里的儿童又怎么可能娇气呢?程启纯属按21世纪的情况猜测19世纪的事情,明显不接地气。

    但嫦娥和雅典娜都没有意见。

    队伍一路前行,在雅典娜的指挥下,组长们开始要求自己的组员排列整齐的队伍,踩着同样的鼓点迈步。

    从一群人变成一支队伍,从农民变为工人、军人,首先要学会遵守秩序,才能形成组织,才能发挥出群体的力量。

    这过程并不容易,通常都会伴随着惩罚和奖励。而在这支移民队伍里,有着让人无法拒绝的诱惑:粮食。

    听从指挥,遵守纪律的可以吃饱,不听从指挥的,自由散漫的,只给喝一碗粥,屡教不改或严重犯错的,赶出移民队伍。

    作为原来的流民,已经苦够了,也哭够了,冻怕了,更饿怕了。没有谁愿意离开这个可以吃饱饭的队伍。

    当傍晚降临,队伍在河边停下来后,一顶顶帐篷立起来,里面有一看上去就让人打心底里暖和起来的被子;一个个灶头烧起来,火红的火苗欢快地跳着舞,米饭的香气弥漫着整个移民大营,无论老小,无不喉头耸动,等待着组长的分饭。

    移民们原来都是流民,什么清洁卫生情况可想而知,孙家鼐按照皇帝给的计划书中的指示,从移民中找了很多剃头匠,将移民们的头发一剃而光,再由组长组织着队员全体去洗澡,每人再换上新发的厚厚的冬装,原来的衣服一律烧掉。

    第二天出发的时候,一群人的精神面貌有了极大的改观。有了希望的人们,脸上总会有些神采,不再像原来那样麻木,一副等死的苦样。

    就是队伍里几乎全是光头,孙家鼐骑着马,心里憋笑憋得有点内伤。

    从第二天晚上起,队伍里开始传授知识,教学模式为多媒体教学:每个组排排坐坐好,嫦娥在空中投影图像,伴以解说。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如果每个人都按嫦娥直接灌输知识那样教育,程启非破产不可。而且,最重要的是,嫦娥的灌输知识的名额远远不够用。

    值得欣慰的是,在绝望中得到希望的移民们,在种种“神迹”的诱导下,对“神仙”的教育那是死心塌地地信服,教育的效果还很是不错。

    一个月左右的长途跋涉下来,绝大多数人都已经可以认识2、300个字,会简单的100以内的加减法。

    现在终于到了这目的地,孙家鼐更是收到了一份大大的惊喜。大量的昆布、鱼干以及少量新鲜的蔬菜和鲜鱼。

    一路走来,移民能吃饱米、面,但却缺乏蔬菜和rou食,这让孙家鼐很是发愁。上次分配了一些鸡、鸭、猪rou和蔬菜,奈何太少,现在又接到这些补给,孙家鼐顿时大大地松了一口气。不怕少,只要经常有,那就好。

    接到这些物资的还有各地整训的军队,中华帝国的整个补给链条又稍稍放松了一些,绷得没那么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