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科幻小说 - 无限之噩梦降临在线阅读 - 警报:前方高能,万字大章!这次关于骑兵的扫盲,不喜欢请跳入下一章!

警报:前方高能,万字大章!这次关于骑兵的扫盲,不喜欢请跳入下一章!

    诶!那位好汉住手!别丢可乐瓶了,又不是收费章节,不看你下跳下一章就是了。

    这章我献给那些动不动就特么的十几二十万骑兵攻打其余国家的小说,特别是那些你麻痹写的十万骑兵急行军多少百里奇袭哪里的,我估计李牧,霍去病,卫青,狄青这些骑战高手都能给你从棺材里气得蹦出来!一匹马需要的粮草等于十个士兵不止,

    拿骑兵最**最多的汉朝来说,汉朝武力最**的汉武帝,费尽心思,还差点掏空家底儿养的超过十万骑兵,还是前几任先祖给他留下的诺大家业才有的能力,你tm直接蹦出个十万二十万骑兵?你tm读过历史?

    还有史书很多是骗人的,不信可以去问问历史老师,如果说真实的话,汉朝最强盛时期,一次集结最多的骑兵数量不超过10万。你理解什么叫骑兵么,单纯的10万匹马就可以么?假如骑手数量是10万,那么这支部队至少有15万匹战马,5万辎重车队。说汉宣帝出动16万骑兵我觉得至多3万。

    说道骑兵概念,一万铁骑什么概念.近三万马匹.三万马匹粮草.一星期能吃多少粮草...而且还是常备一万铁骑..所以说是近十万马匹做后盾的..因为马只要受伤就得换马.十万马匹吃多少粮草你们算过么.历史夸张程度就在这.不能往深的推敲的.一般是总兵力十万会有一千骑兵.而三国的曹cao出兵为了恐吓人,写好成百万.才只有有两千骑兵。

    我记得有段历史是这样说:曹cao遗权书曰:“近著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是夜,瑜复见权曰:“诸人徒见cao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甚无谓也。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资治通鉴

    周瑜都开嘲讽意大利炮了,哈哈哈,所以说历史上的吹嘘,恩,信半成就够了!

    这你还不信?那不说汉朝和三国,唐朝吹逼的我也有,且看:

    唐之初起,得突厥马二千匹,又得隋马三千于赤岸泽,徙之陇右,大唐畜马的监牧之制始于此。又以尚乘局掌天子之御,置左右六闲为皇家养马之始。经过几代的经营

    到了贞观至麟德四十年间,已经有马七十万六千,置有八坊四十八监,在岐宁地区间,牧场遍布,地广千里:由于繁殖的多,以至于马多地狭不能容,又新置八监,列布于河曲丰旷之野。是时天下马价低廉,以一缣易一马。

    后又随规模的继续扩大,而置群牧都使东西南北四位:以南厩使管十五监,西使十六监,北使七监,东使九监。

    到开元初,由于战争不断,国马益耗,太常少卿姜晦乃请以空名告身市马于各胡州,率三十匹投国者,酬以武官等衔。又于开元九年又诏:“天下之有马者,州县皆先以邮递军旅之役,定户复缘以升之。百姓畏苦,乃多不畜马,故骑射之士减曩时。自今诸州民勿限有无廕,能家畜十马以上,免帖驿邮征行,定户无以马为赀。”以免税免役进一步鼓励民间养马蓄马。

    其后突厥九姓可汗款塞输诚,唐玄宗厚抚之,岁许于朔方军的西受降城为互市,以金帛市马,于河东、朔方、陇右官马共牧之,既杂以胡种,军马乃益壮。

    至天宝后,诸军战马已是动辄以万计。那些**私有的牛驼羊马之牧布诸道,百倍于县官,皆以封邑号名为印自别;将校亦备私马。是以谓秦、汉以来,以唐马最盛

    到了天宝十三载,还有陇右群牧都使奏:“拢右一道,官蓄的马牛驼羊总六十万五千六百,而马三十二万五千七百”。要知道西北三道加上安西北庭的广大地域内,光陇右一道就蓄马三十二万五千七百,这都是军马的数目,每年有伤病老死的正常损耗万匹,再除了除掉驮拖的挽马,以及母马幼驹,至少有二十万合用的战马,再加上众多番汉杂夷自备马,拉出来轻易可以武装出一支骑兵大军。

    而且相对游牧民族的逐水草而居的放养式畜牧,唐王朝以更先进的厩养,在同样的土地上,可以常备更多的战马,年出栏战马约十数万

    咳咳,内容有点长,看不懂的直接看最后一句,年出产十数万战马,吹嘘得我都怕了,这写历史的人,啧啧。

    下面再送一篇文章,这篇文章从宋朝来切入,讲述了骑兵的优势,劣势,发展,需求等!

    觉得吸收了知识的,给我加个收藏,不用打赏,等到时上架来光顾下就好了!

    以下内容非本人亲自书写,而是转载,谢谢!

    说道骑兵,我本人会从宋朝的历史来切入,因为不管北宋南宋,除了北宋前期外,基本都是被游牧名族的骑兵压着打!

    一谈到宋朝,很多肤浅的军事爱好者大多对其没有好感,因为它未能像汉唐那样实现对游牧民族的反击,自始至终都生活在北方蛮族的阴影下,因此目前不少对历史认识还停留在教科书阶段的无脑ff往往都喜欢yy骑兵不是宋朝军队衰弱的主要原因,宋朝不能收复唐朝安史之乱后丧失的北方失地是因为战略问题,或者说只有像汉唐那样出击大漠才需要骑兵之类弱智得掉渣的观点。目前很多智商还停留在听龟兔赛跑故事的小朋友阶段的唐fans在捧唐贬宋的时候往往54两个基本事实,一是唐宋面对的边疆形势发生根本变化,宋代的对手远比唐代强大可怕,二是冷兵器时代骑兵相对步兵的巨大优势。为此有必要就这个问题给那些小白扫一下盲。当然看完此文后那些唐fans学鸵鸟那样当那个优势不存在也没关系,因为这个事实不会因为那些无脑唐fans的54其存在的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的做法而消失。

    在讨论宋朝为何无法收复汉唐故土前,还是先给那些54骑兵优势的唐fans科普一下关于骑兵的基本常识。

    众所周知,13世纪崛起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帝国是靠他自己缔造的无敌铁骑打下来的有史以来最大的陆地帝国,为什么铁骑能成就铁木真同志的千秋霸业呢?这就得从骑兵对步兵的三大基本优势说起,或者反过来说定居民族相对游牧民族的三大劣势。

    在冷兵器时代的平原地区,骑兵相对于步兵无外乎三个优势。

    一.冲击性,今天的坦克,战斗机,轰炸机之类就是靠这个成为陆战之王或者空中骄子,对地面步兵军团构成严重威胁。在无马蹬之前骑兵多数情况下还只能干干侦察工作,但马蹬出现后骑兵便开始拥有对步兵的冲击优势,从此在心理上也开始建立起对步兵的优势。冷兵器时代骑兵对步兵的冲击性优势有多可怕呢?这一点可以从上世纪30年本朝龙兴时期派出的西路军在河西走廊遭当地军阀马家军骑兵轻松秒杀得到间接反映,要知道当时还是热兵器已经成熟的时代,热兵器时代尚且如此,就更别说冷兵器时代了。当然这还不是最可怕的优势。

    二.机动性,这个可以说是骑兵最大的优势。很显然步兵的速度在骑兵面前简直就是乌龟和兔子的区别,只不过龟兔赛跑的童话故事中兔子会睡觉,但在古代实战中骑兵是不会随便像那个故事中骄傲的兔子睡觉傻呼呼等乌龟一样的步兵来追的,无论是耐力还是速度,在平原地区步兵永远是比不过骑兵的。孙子兵法强调“兵贵神速”,而骑兵机动性远高于步兵的特点使其可以非常轻松做到这一点。

    三.后勤优势。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句话道出了后勤保障对战争胜利的重要性。战争打的就是后勤保障,而这正是50年代创造“神迹”的志愿军将士在朝鲜战场上用鲜血换来的重大教训,后来中印战争**无法扩大战果根本原因也在于当时后勤补给无法支撑藏区边防官兵长期作战,不然国家花那么多钱修青藏铁路干嘛。事实上中国古代战争靠切断粮道迫使对方几十万军队不战自溃的经典战例不胜枚举,偶就在这里不多说。

    而这正好是骑兵相对步兵最大的优势,甚至还不亚于机动性这个优势。

    冷兵器时代游牧骑兵相对步兵有多大后勤优势呢?如果看过ccav10套的探索发现栏目播出的的朋友们相信对蒙古人靠牛rou制品和奶制品解决军粮问题并将当时号称世界征服者的花剌子模统治者摩诃末逼着去见真主的内容一定非常印象深刻,片中已经对骑兵对步兵有多大后勤优势有多大已经做出最详细的说明我就不在这里浪费口舌了。事实上不光蒙古骑兵,历史上的其他蛮族骑兵也是靠打“草谷”这种相当野蛮的以战养战方式解决后勤问题的,大家熟悉的父皇帝辽太宗耶律德光同志就是没有很好约束契丹铁骑打“草谷”扰民的问题激起中原百姓反抗于是灰溜溜回老家了,险些就当上了中原的皇帝。而明朝末年的松锦大战皇太极就是靠这样的办法歼灭明军最后一支精锐部队才让李闯捡了个大便宜顺利进了北京城逼崇祯皇帝上吊。

    正是靠这三样优势,骑兵在那个时代对步兵拥有极高的战略战术优势,差不多相当于今天美国空军对伊拉克共和国卫队的优势。有了强大的骑兵部队就意味着拥有巨大的战略战术优势。说通俗些步兵打骑兵是赢了追不上,输了跑不掉。游牧民族对中原王朝先天的战略优势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因此一般认为骑兵的战斗力至少相当于三个步兵,而事实上在实战步兵相对于骑兵是很难达到三个臭皮匠抵一个诸葛亮的效果的,骑兵的优势岂能用数量来形容?

    因此在冷兵器时代要想战胜北方骑兵,无外乎防御和进攻两个手段。

    在防御方面中原王朝从秦以后主要靠修万里长城依托地形优势来限制骑兵的机动优势,类似于二战时期的马奇诺防线。当然靠长城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但可以用作进攻的依托。

    而对付骑兵最根本的办法发展自己的骑兵对抗北方游牧骑兵,正如今天中国空军对抗美帝猛禽战机最好的办法是发展本国的猛禽战机一样,战胜骑兵只能靠骑兵。而要发展骑兵必不可少的就是解决战马的来源问题,否则发展大规模骑兵只能成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一句空话。

    因此自秦以后马政成为任何一个中原王朝也包括入主中原的汉化蛮族政权都高度重视的根本问题。因为解决战马来源问题最根本就是发展本国养马业,解决骑兵的战马来源问题。实际上汉武大帝之前的文景之治积累的不仅仅是金钱,更多是在积累反击匈奴所需要的马匹资源。

    而骑兵所需的马匹,对中原王朝来说无外乎两个两个地方出产。一在东北,也就是所谓的辽东,即今热察一带。一在西北,就是所谓的陇右河套还有河西走廊一带,当然也可能包括西域。需要指出的是,一定要高寒之地,才能养好马。养马又不能一匹一匹分散养,要在长山大谷,甘泉美草之地,沃野千里之域,才能成群放养,最终为骑兵出塞长途追击之用。正是靠这些地方出产的战马,汉唐这样的中原王朝才得以实现对游牧民族的反击。当然即使是不必为马匹来源问题发愁的秦汉隋唐明在马匹资源掌握上也不如蛮族,那么为什么只有宋朝严重缺马呢?

    这得从宋朝的开国环境说起,为了让大家对宋朝开国环境的恶劣形势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在这里笔者觉得有必要就开国环境问题和之前的汉唐还有之后的朱明进行对比,顺便为了让大家对宋朝开国环境之恶劣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本人也会拿本朝作为宋朝的一个重要参照物。

    先谈谈为什么汉唐能建立起大一统的帝国呢?其实只要稍微熟悉历史的朋友都清楚一个根本原因在于他们踩在秦隋这两个大一统帝国巨人的肩膀之上。

    而这两个朝代都不用为骑兵问题发愁,秦人本来就是靠给周天子养马起家的,最后秦能一统天下除了商鞅变法外一个重要原因也在于掌握了陇西养马之地;而隋朝则继承了鲜卑人宇文氏建立的北周王朝,自然更不用为马匹问题发愁,因此

    汉承秦祚,唐承隋祚。秦灭六国,结束春秋战国长期分裂时代;隋平南北,结束五胡乱华,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而这两个朝代都是二世而终,表面原因是皇位继承人问题。根本原因在于为完成统一大业,秦隋的连年征战,使国力提前透支,最终使自己走向了灭亡。应该说虽然秦隋二世而亡,但毕竟奠定了统一国家的基础,因此秦隋末年的战争****时期并不长,加上只是本民族统治阶级之间争权夺利的战争性质,因此汉唐一般能在很短时间内大体完成对前朝帝国遗产的大体接收,因此不必为马场问题发愁。这一点恰恰被很多网友所忽略。

    但对宋朝来说,养马对汉唐来说举手之劳的事情对宋朝来说却可望不可即,就如同跑一百米对正常人来说在平常不过但对先天瘸腿的人却异常艰难。这是为什么呢?

    这得感谢伟大的“盛唐”,由于唐朝sb的民族政策和sb文化政策,加上无节制任用胡人为将,最后连边防也由胡人负责因此在安史之乱后,辽东,河北,河西走廊,陇右,河套等重要战略要地先后丢失。而唐朝也因此陷入了长达150年的分裂割据局面,这倒和春秋时代的周王朝很类似。但由于先前sb民族政策和文化政策的恶果,中国历史迎来了一个长达200年左右的一个非常平庸的乱世时期

    晚唐却没有齐桓、晋文这样的诸侯,皇帝不仅受制于潘镇,而且受制于太监。河北,河徨等地竟然出现了逆向的蛮族化倾向,正是在这样严重分裂的局面为周边蛮族的做大,崛起提供了一个难得的良机。

    正是在五代十国军阀混战的背景下,崛起于北方的契丹建立的辽帝国利用中原混乱之际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后晋皇帝石敬瑭于公元936年割“幽燕十六州”于契丹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于是在东北方向,中原王朝不但丧失了马场更失去了最后一块抵御北方蛮族铁骑的战略屏障。

    而西北方向,河西走廊,陇右造成了吐蕃人或者回纥人的地盘,而河套地区党项人经过上百年的经营已经根深蒂固。虽然此时他们没有建国,但很显然是不会老老实实把这个地盘让出来让汉族王朝养马的。因此宋朝必须首先夺回这上述地区才能在那里养马。但是有足够的战马又不可能去占领这两片地区,于是宋朝对此也无可奈何。而解决马匹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只能是养马,而通过边境贸易的方式只能解决一小部分马匹问题,远不能满足战争需求。而最要命的是宋朝面对的对手和汉唐时代相比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汉唐时代处于部落联盟阶段的匈奴,突厥到宋朝就变成了已经进化为半汉化的蛮族帝国辽和西夏这种********局面与今天本朝开国初期的形势极为相似,只不过和宋朝相比,本朝运气要好得多。面对这样险恶的立国环境,在军事才能上不逊色于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本朝太祖也无力收复前朝丢出去的外蒙古,更无法解放与大陆最近不过一百多公里的台湾岛,既然我们不会因此指责本朝无能,我想理智的网友自然也不会因为宋朝收复不了前朝弄丢的领土而指责宋朝无能吧。

    回到正题,现在是该谈谈宋朝失去北方战略要地无力解决马匹问题来源问题对宋朝灭亡所起作用的时候了。

    失去了对陇西,河套这样的马场的控制实际上也就等于将冷兵器时代的战略优势拱手让人,而边境贸易很显然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宋朝缺马问题。因为契丹人和党项人都没大唐那么sb,既然是大唐让他们有机会控制中原王朝的边疆之地壮大为能与中原王朝的蛮族帝国,那么他们自然不会轻易让宋朝再把这些地方夺回去,因此这就决定了宋朝与辽金夏蒙的战争必然是生存资源和生存空间的掠夺。一旦涉及这方面的争夺,就是寸土必争的问题了。这种性质是由农业文明的特性决定的。拥有土地就是拥有生命!因此,宋与北方蛮族帝国的战争必然是残酷的、持久的、难分胜负的。而且这样的战争不是一场战斗的胜负就可以决定战争命运的。土地对于一个民族意味着什么,也就不言而喻了,这一点从今天毛子的车臣问题,塞尔维亚的科索沃问题也间接得到印证。

    当然退一万步讲,即使辽,夏不控制马匹市场,宋朝单凭边境贸易也远远不能满足自身对战马的需求。因为有经济常识的都清楚,一旦形成单方面的卖方市场,出售战马的一方往往可以借机坐地起价,就算是今天富甲天下的美帝也没法经受得住这样的折腾。

    那么在战术层面上缺乏骑兵对宋朝产生了怎样不利的影响呢?

    前面我说过,要收复幽燕十六州,甘凉河套河西走廊没骑兵根本办不到,在这种形势下,要宋军在无强大骑兵的条件下去收复幽燕或者河套地区这些前朝弄丢的领土实际上已经与让他们自杀无异。

    现在不少nc网友对于后周世宗柴荣的死感到惋惜,和不少学者一样都喜欢做这样的假设,认为假如柴荣没有病死,后周必定可以收复幽燕。然而遗憾的是,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当时后周所面临的历史形势的时候,我们就必须理智的承认,如果柴荣在收复幽燕两州后不懂得见好就收继续北伐幽燕,恐怕下场只会落了个后晋石重贵一样的下场-身死国灭。众所周知,契丹建立的辽在唐朝末年开始崛起,之间和后唐的战争虽然败多胜少,但后唐的胜利也是建立并未丧失幽燕十六州这个重要的战略屏障的条件下打防御战的基础之上。而后晋儿皇帝将幽燕十六州出卖给契丹后,使中原王朝在战略上已经处于劣势的地位,其后虽然契丹入主中原的梦想虽然没能得逞,最终狼狈退回中原,但并未改变中原王朝相对契丹处于守势的地位,实际上在宋太宗北伐幽燕前中原王朝和契丹的战争胜利基本上都是防御战的胜利,并未改变“敌强我弱”的力量对比态势。而柴荣在还没有统一中原,消灭其他割据势力,更没有经过长期的国力积累准备的情况下,带领区区几万兵马,去孤军深入一个进化为封建帝国并已经征服草原的辽国境内与擅长骑兵战的契丹人决战决战,实际上是自寻死路,按照今天的话说,那就是“****冒险主义”。诚然,当时柴荣选择北伐是看中了当时辽朝处于昏庸的“睡王”辽穆宗统治时期这个难得的“时机”,但当时的辽朝远没有进入社会危机爆发时期,仍然拥有相当强大的国力,后周军队能在北伐初期收复两座城池也是建立在对方没有充分重视自己加上汉族将领望风而降的侥幸之上。而一旦真的兵临幽州城下,后周军队在装备上的劣势就会在契丹铁骑面前暴露无疑。

    从辽国的地形地势来看,是有利于骑兵而不利步兵作战的。如果让我当上辽军主帅,以本人现在的水平想打败攻城的后周军或者宋军也不过是举手之劳。兵法中说的好,兵贵神速。而骑兵的特点正好能够让辽军轻易达到“兵贵神速”的要求。在没有足够骑兵的情况下去孤军深入攻打幽州城会有怎样的下场呢?切不说在冷兵器时代,攻城本来就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更何况对方还有相当强大的野战部队。这也是当年隋唐帝国征伐高句丽屡战屡败的重要原因。当然有网友说出这样弱智的话:攻打城池需要骑兵吗?攻城当然不需要骑兵,可保障攻城部队的安全没有足够骑兵却只有自杀的份。在这种情况下,就算契丹人没有在幽州城下部署十几万骑兵,旷日持久的攻城战也会给契丹骑兵足够的时间迅速扑向攻城的周军或宋军,使其形成里应外合之势,使周军或宋军腹背受敌。对于北方军队尤其是蛮族骑兵来说若要击败后周军可供选择的方案无非有两种,第一种就是直接用骑兵向后周军队发起冲锋,马镫出现后,步兵在平原地区被骑兵冲锋一般只有被屠杀的命,输了跑不掉,赢了对方骑兵却可以从容撤退,使步兵无法聚而歼之,而歼灭战正是战争一方取得最终战争胜利的重要基础。当然在部分条件下骑兵冲锋会被粉碎,但在这里那些认为骑兵不重要的nc网友也别高兴太早,因此此时作为辽军主帅的我会采用更毒辣的招数让周军不战自溃,那就是切断周军的后勤补给。而这一招也可以说是骑兵打败步兵最轻松代价最少的招数。

    任何略知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后勤对战争胜负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的。上个世纪60年代中印战争后中国军队虽打败印度军队但最终被迫放弃收复的国土就是因为后勤补给问题。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志愿军因为后勤无法扩大战果,吃了不少苦头的例子大家也非常熟知。而在冷兵器时代,马匹对中原王朝的重要性除了提升骑兵战斗力外,更重要的就是提供强大的后勤支持。汉朝,唐朝军队深入大漠作战实际上都是由马匹负责后勤供应但即使如此,汉唐军队也经常为后勤问题苦恼即使周军或者宋军能够抵挡契丹骑兵的冲锋,契丹人也会充分发挥骑兵机动性优势,切断周军或者宋军的后勤补给线,使其不战自溃,一样可以置孤军深入的周军或宋军于死地。

    事实上,后来宋军几场对外战争失败均突显了宋军装备上的这种劣势和辽、夏、金在战略与战术上有效的利用敌方劣势。几场战争的过程基本上相似,先是宋军没有遭遇多大的抵抗就长驱直入敌国境内,一旦宋军进入平原开阔地带,北方军队便即时切断宋军退路和补给线,并运用骑兵运动优势,将宋军切成几段而各个击破。由于宋军机动性不够,无法寻找敌军主力进行决战,使宋军的一些技术兵器难以发挥作用,最后只好被动挨打,一旦不能速战速决,必须立即撤军,宋军往往在撤退时又首尾难顾,以至酿成溃败。北方军队优势在其机动性,聚则呼啸而至,散则倏忽而去,寻其决战而不得其门,不期而至则防不胜防,讨之难得要领,置之则边患丛生北伐,均以惨败告终,丧师失地,兵败求和,最终只有纳贡的份儿。现在,人们多以人事之由苛责宋代君臣,是否有失偏颇?

    实际上不仅仅是宋朝,之前的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历史也证明:只要马上民族侵占了汉人传统势力范围,就没有被汉人用步兵赶出去的记录。

    先说最近几年被很多无脑皇汉吹捧的种族主义分子冉闵,最后他的结局是被慕容鲜卑骑兵战天才慕容恪以五千连环马轻易击败之后被慕容俊令人鞭之三百,然后送至龙城,斩于遏陉山。

    再说说东晋明帝的女婿桓温大将军的北伐战争。第一次是率领4万晋军讨伐前秦,被前秦国主苻健以割麦计轻易粉碎。最后一次是趁慕容恪死的时候讨伐前燕,结果是几万精锐步兵被慕容垂几千骑兵打的最后只有3000人回到东晋。

    而“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乘着北方大洗牌的机会灭掉南燕短暂收复了关中,可是很快被赫连勃勃杀的匹马不得出关。后来北魏缓过来后更是一口气杀到长江边上。

    而南北朝时代南朝最后一次北伐是陈庆之靠七千兵马轻易打到洛阳城实际上也是建立在当时北魏国**乱不止北魏朝廷并不重视的侥幸之上,等北魏骑兵回头收拾他时,最后也只有被吓得装成和尚秘密潜回建康的份了。

    因此上述历史证明什么?证明宋朝先天性缺马的影响对宋朝灭亡因素的影响远在所谓体制性因素之上。

    当然有人会拿明太祖说事,不少不明真相的无脑皇汉yy什么猪88靠步兵北伐元朝,在这里有必要做一个澄清。其实明朝能成为唐朝灭亡之后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其实在本质上和汉唐继承秦隋的家底一样,实际上也是建立在接收元朝帝国遗产基础之上。众所周知,蒙古人在横扫天下过程中,完全采取“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政策。这种高压、野蛮的政策同样也激起各民族、各国家的强烈反抗。反抗的强烈反过来又激起蒙古人更残酷的镇压。实际上,成吉思汗在征花剌子模时,由于遭遇顽强的抵抗,城破之日,成吉思汗下令屠城,女子为奴,男子包括男孩一律处决,整个国家、民族从此灭绝。蒙古人在灭金、灭西夏过程,都实施了残酷的屠杀政策,使这一地区的人口空前减少。蒙古人的屠杀政策,极大地削弱了欧亚大陆大多数民族的实力,造成了不少民族的灭绝。本来,自唐宋以来,在中国北方生活相当多的规模不等的少数民族,他们有的建立了国家,有的还处于游牧状态,经过蒙古人的征战之后,这些民族大多不见了。当明朝将蒙古人逐出漠北之后,蒙古人统治的许多疆域便顺理成章地成为明朝的领土。可以说,明朝的边境问题,主要由蒙古人解决了。应该说猪88同学是在南方起家的,按道理说应该也会为骑兵问题发愁的。但事实却是猪88是根本不用为马匹问题发愁的,而这其实也是元朝花了近百年时间帮猪88解决的。熟悉蒙古历史的朋友们都清楚蒙古人是出名的破坏高于建设的民族,而元朝也是历代少数民族政权中汉化程度最差,对农业最不重视的王朝,元朝入主中原,在中原四处开辟马场,甚至连金门也有。其中就包括猪88同学起家的两淮地区。当然蒙古人为了完成这项伟大的大规模退田还草工程,作为回报,元朝统治不过百年就只好老老实实回草原放牧去了,而汉族地区也付出了农业生产大倒退的惨痛代价。很显然这种以农业凋敝为代价将两淮变成牧场的自杀政策赵宋王朝还真做不出,否则马还没来得及养起来,大宋朝只怕就差那两人了。你让马跟人抢口粮,那些梁山的英雄好汉们能答应不?事实上除了猪88起家靠近两淮马场这个因素外,其北伐成功还有一个重要条件那就是此时的元朝政府早已被各路靠镇压红巾军起家的军阀架空,导致此时的北方混战不休,不相信的话大家可以问问张无忌的大舅子当猪88和陈友谅在鄱阳湖pk的时候他在干嘛。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猪88的军队北伐过程中基本没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就能迫使元顺帝乖乖让出北京城,实现了历史首次也是唯一一次南方政权战胜北方政权的壮举。那些说猪明开始没骑兵就敢打元的sb可以闭嘴了,没骑兵猪88敢冒险北伐?还真当人家是猪啊。

    能看到这里就谢谢你的支持了,学到了很多了吧,去和人装逼吧,保证轰炸得他哑口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