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采访
第二天,王灿全家已经在家准备好了,等着电视台来人。九点钟,电视台的记者们已经来到了家里,王灿的家真是太小了,单位的房改房面积只有60多平的样子,随着采访,摄像等人员的涌入,瞬间屋里被挤满了。屋子外面闻讯而来的邻居等人也开始围观起来,大家都没有想到,单位老王家的儿子竟然闹出了这么大的动静,原来只听说有个新晋的明星和老王家的儿子同名,没成想竟然真的是老王家的儿子啊!这太让人意外了,大家在家属区里看到电视台的采访车来到老王家附近,于是都纷纷涌了过来。 安西电视台的记者还是王灿的熟人张萍,张萍看着眼前那个光芒四射的少年也是羡慕不已,短短一二十天的时间,还是那个少年,可是自身的光芒已经开始让人觉得刺眼。 张萍手持话筒说道:“王灿同学,我是安西市电视台的记者张萍。今天我们能够独家采访到你,我很高兴。在这里首先恭喜你这次北大对你的特招录取,其次请问你有什么对电视机前的观众们说的吗?” 王灿露出略显稚嫩的表情,想了一下呵呵一笑,对着递过来的话筒说道:“非常感谢北大对我的特招,我很荣幸能够在接下来的四年生活中,加入这家世界级的学府。呵呵,这同样也说明一个问题,也是证明北大对我的个人能力的一种认可。我想对大家说的是:只要朝着一个方向努力,一切都会变得得心应手,谢谢。” 这句话是那个时空勃朗宁的名言,也是王灿原来为了达成目标的警句,话语虽短,但是却直白的道出成功的法宝,那就是持之以恒。 张萍本身对王灿这种公式化的回答也是不很满意,但是听到王灿最后的一句话后,不由得眼睛一亮,恩,这才是应该给大家说的话啊!真好,简单明了。 张萍收回话筒面对镜头说道:“谢谢王灿同学给大家分享的成功的秘密,同时,我代表安西人民也祝愿王灿同学在北大有一个好的收获。”说完这句话后,张萍扭头看向王灿继续说道:“那么说完上学后,现在就不由得不提到你在音乐和诗词方面取得的成绩。现在全国各大娱乐公司和明星们,已经有不少的人都在演绎着你的作品,请问你对音乐方面有没有什么特殊的学习方式呢?” 王灿听到这里直接说道:“我是一名普通的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当中没有什么条件去单独学习音乐,但是我却是把音乐当做学习生活中的调味品。在闲暇之余,我会仔细的观察周边的人和事儿,有了想法后就把它给哼出来,然后记录下来,不断地改进,直到成品的完善。大家可能最近看到不少歌曲是我作词作曲的,但是请大家不要误会,我可不是什么天才,这只是我这些年的积累而已,相信我,你们也可以做到的。” 王灿的这番话着实让现场的人明白了很多,王灿的歌曲密集上市让所有知道的人惊诧莫名,有人说他是个音乐上的妖孽,也有人说他将是一颗流星,更有人说他是赤果果的抄袭,但是大多数人都在观望,是妖孽?是流星?还是可耻的抄袭?现在,这个合理的解释出来了,他也是一个正常的人,他用他多年沉淀下来的积累,换来现在爆发出瞬间的灿烂,可是这是他的全部吗?即使是,那么以他对音乐的理解,他的将来未尝不可还会再次在音乐上绽放自己的光芒。 张萍听到王灿的解释,也是满意的点了点头,这才是这个没有经过任何音乐方面培训的少年,谱写出多首经典歌曲的真实原因啊! 张萍继续问道:“在文学方面我也必须得称呼你一声小王老师,你在围脖里发表的诗词还有你出版的《王灿诗集》都是让我这个文学爱好者惊羡不已,这方面你有什么给大家说的吗?” 王灿一正脸色开口说道:“文学方面重在积累,只有大量知识的沉淀,才能让人迸发出灿烂的诗篇,在这里我送大家一首诗,诗名《水滴石穿》。” 这下整个房间里的人都开始竖着耳朵听了起来,说句实在话,这些来的记者们对于王灿上北大的事情只是感到诧异,今天大家只是把它作为安西市的一个新闻采访来对待,因为大家都知道,王灿在高考之中并没有什么出色的表现,北大对于他的特招主要原因应该还是在文学方面。当王灿开始说文学时,大家都在心里默默的念叨:别BB了,来一首吧!现在终于愿望实现了,可以亲耳听到王灿的新诗问世,这太特么的让人激动了,因为大家对王灿的诗期待感太强了,首首都是名篇。 王灿调整了一下嗓音,用他那专业的播音主持声音轻轻朗诵道: 一日一钱, 千日千钱, 绳锯木断, 水滴石穿。 我擦,这特么的也算是诗吗?恩,用四句排比就结束了吗?好吧,挺押韵的,挺扣题的,仔细品一品还是不错的。 众人都在嘴里回味着这四句话,王灿笑呵呵的表情看着摄像机继续说道:“有志者事竟成,适应于我们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希望与大家共勉之。” 这个时候张萍也缓过神来,对着镜头说道:“今天非常感谢王老师的这首诗,虽然短小,但是意义匪浅,尤其是王老师所说的话也让我今天受教了,感谢王老师。这里是安西电视台,记者张萍为您报道。” 紧接着记者们又开始忙碌着采访王灿的父母,王灿看到镜头下的母亲口若悬河的侃侃而谈,父亲只是配合着的不时地点着头,王灿终于明白了,自己到底像谁的多了。想到父母,想到家庭,这段时间随着自己的改变,整个家里还有叔叔的家庭,都已经脱离了原来那个时空发展的轨道,王灿真的很喜欢现在的样子。这时王灿也突然明白了这次生命的意义:自在。 人生既然在这个时空得到了改变,那么还有什么追求呢?金钱?地位?家庭?未来?不,这都不是终极目标,这些只是成长道路上的附属品而已,王灿一下子就像顿悟似得明白了,既然开挂,那么就要图个人生自在。 电视台的记者终于采访完了,在张萍离开之前她拿出了十几本《王灿诗集》让王灿给签了名,王灿看到记者们兴高采烈的拿到签名后,也是不由得感叹道:文学的魅力真的是无法阻挡啊! 当记者们离开之后,邻居们和家属区里的熟人们都蜂拥而入,每个人都开始了麻雀般的点评: 邻居马阿姨:我说老王两口子啊!藏得太深了吧?我从小就说你家王灿了不得,今天应验了吧?前几天我还问你们,说你家中大奖了吧?你们还不说,这下藏不住了吧!呵呵,灿儿,阿姨家今天中午包饺子,羊rou馅儿的,等会儿给你端一碗,让你尝尝,肯定比你妈做的好。 邻居老张:老王,这下你家灿儿发达了,上北大,成明星,以后有空教教我们家的小三儿,让他好好地跟你家王灿学学,争取也上北大,也当明星。 单位赵阿姨:老陶,我从小就看好你家王灿,我家闺女比你家王灿大两岁,让他俩先处处,从小都在一起长大的,恩,说不准就是一家人,女大两,黄金涨,就这么说定了啊! ······ 面对周边的邻居和单位的同事,王灿一家只能笑脸相迎,陶爱玲是真的很高兴,越说越上瘾,接连许下了四五家的闺女,代表儿子先答应处处,王建国附和着‘是是是’的声音心里不住的叫苦不迭,王灿则是直接冻结了表情,从头笑到尾,心里不停地骂道:叫你装B,叫你装B。真是一个痛又快乐着的一天啊!
送走了所有人,一家三口坐在屋里相视无言,老王真是累了,小王真是烦了,老陶真是乐了。桌子上已经放了四盘饺子,三碗油泼面,还有好几个小菜,王灿已经没有胃口了,陶爱玲却在兴致勃勃的分配着面前的食物,王建国开始按照老陶的吩咐摆盘,白拾的午餐不吃白不吃,一家人的午饭就这样解决了。 王灿吃着羊rou饺子对着陶爱玲说道:“妈,这是马阿姨家的饺子吧?真不错,一个顶你包的两个半了,竟然能吃到rou啊!你以前包的饺子只能吃出味儿来,您要改进了啊!” 陶爱玲笑骂道:“小兔崽子,这不是以前节省着让你将来娶媳妇用的嘛,以后不会了,咱家以后要大块儿吃rou,钱不够你还得给我交点啊!那会很花钱的啊!恩,老马家的饺子今天的rou就是多。灿儿,没事儿去老马家多溜达溜达,让老马天天给咱家包饺子,这也能节省不少。” 王建国不乐意道:“有你这样教育孩子的吗?亏你还是人民教师,老马家的丫头比咱孩子大8岁,她还没结婚呢,老马她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她今天是没好意思说,你再去端盘饺子试试去,老马肯定会给你提,把她家姑娘给咱孩子说合说合。到时候我看你咋办?” 陶爱玲不以为意的又吃了一个饺子说道:“那有啥,先不表态,最后看看呗!说不准还真挺合适的,我就喜欢她家的丫头,懂事儿,听话。” 王灿和王建国同时抬起头看着陶爱玲,老陶一看父子两人眼中惊诧的表情,赶紧呵呵一笑说道:“吃饭,吃饭,我这是相中她家饺子,可没有相中她家包饺子的人啊!” 一家人迅速的吃着免费的午餐,刚吃完,闻讯而来的单位领导和刚得到消息的同事们,又迅速的占领了老王同志的家里。单位领导的夸奖,同事们的吉言,孩子们的提问,让整个家庭又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一波又一波,一茬儿又一茬儿,王建国一家迅速的在棉纺织厂家属区变得家喻户晓起来。所有的议论都是充满了羡慕和嫉妒,但是居住在相对单纯的国企生活区的人们来说,大家都是借着这次机会,都在不停地教育着家里的孩子,在他们的眼里,自家的孩子应该是稍一努力就会像王灿那样:上北大,当明星。 晚上随着电视台的播出,让这种状态一下子到了顶点,晚上八点多还有赶往王建国家里的同事,同时也有带着姑娘来串门的邻居,王灿看着老妈美滋滋的融入在这种氛围当中,也是牙疼不已啊!陶爱玲同志像是打了鸡血似得,游刃在铺天盖地的各种吹捧和羡慕之中,王建国则作为附属品,不断地点头肯定陶爱玲的各种举证。 面对送上门来的曾经的大小玩伴儿,陶爱玲认真的夸奖着每家的姑娘,还不断地给王灿介绍着这是谁谁谁,那是谁谁谁,王灿感觉到这时的时间是停滞的。心里的煎熬,让他真的分不清她们到底是谁谁谁,他只感觉到自己整个人的思维已经变成浆糊了,在老妈的带领下机械的支应着眼前混乱的场面。 悲催,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