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江山争雄在线阅读 - 第三百七十八章 有备而来

第三百七十八章 有备而来

    “咚咚咚!”鼓声雄壮,气势浑厚,振奋士气。

    天色微明,八万精锐隋军,列阵在河滩上,旌旗展动,铁甲锵锵,声威浩大。

    准备妥当后,罗昭云亲自督战,要进攻辽水对岸的土堡,进行渡河抢滩登陆战,相比去年那一场血战,这一回,罗昭云可是无所不用其极,从各方面做了充分的对策。

    此刻,数万大军,百艘战舰横江,几座浮桥已经横陈在河面,但延伸到一半,再往前,就是高句丽军队弓箭手的程,暂时难以铺过去。

    罗昭云站在辽水河边的高台上,望着江面上船艘、战舰和木筏橹舟,大小不一,参差不齐,这是几个月内,他派工匠秘密打造的船艘,甲板上披甲之士肃然林立,月光下剑戟矛戈寒气森森,橹盾上狰狞的鬼面獠牙呲呲。

    几十支船艘,上百只木筏橹舟上站满两三万精锐,这是罗昭云从二十万大军中挑选的几万精兵,不少都是边戍的将士,或是精通水,不至于途中落水被淹死。

    负责领军的是麦铁杖将军,副将有钱士雄、孟叉,负责指挥三万精锐第一波登陆河滩作战。

    配上了优良的铠甲和兵器等装备,战斗力大大提升。

    除此之外,还有一支曾在突厥战场,跟随罗昭云抵抗突厥可汗大军的昔袍泽,在边疆不断阻抗草原戎狄的将士,铁骨铮铮,远非新征入伍的将士能比,所以这次被罗昭云委以重任。

    罗昭云昂首道:“诸位将士,高句丽弹丸之国,却屡次冒犯我大隋天威,滋扰边界,对中原虎视眈眈,上一次讨伐辽东,死伤惨重,多少中原男儿,客死他乡,埋骨在此,我们要为那些死去的将士报仇雪恨,只要征服高句丽,大隋从此太平,我们再也不必出征,可以回去卸甲归田,享受盛世了。

    他在安慰将士们,给他们勾勒出一个太平盛世,心有所向,不是厌倦战争,而是要尽快胜利,可以活着回归家乡。

    众将哄然称诺,充满了杀伐的气息和一去不复返的勇武气概。

    “诸位将领请登船!”

    “擂鼓,登船!”

    麦铁杖、钱士雄等将领转登上甲板,昂然站在船头,神色冷峻,两侧的士兵喊着低沉的号子,整齐合一地划动橹桨,江水出“泼啦啦”的声音,船艘、战舰横渡辽水,向对岸攻去。

    第二军的统将是薛世雄,负责指挥下一轮的进攻,除他之外,边还有他三个儿子来到,在他麾下任职,分别是薛万淑、薛万均、薛万彻,年纪轻轻,却各个勇武非凡。

    当战舰渡过了一半河面,接近攻击范围后,长角声响起,接着擂鼓手、鸣金手、令旗手皆在战舰上一起发出进攻的信号。

    “咚咚咚……咕咕咕……”

    “弩车阵掩护,准备登陆!”麦铁杖大喝。

    “诺!”诸偏将和都尉校尉骁骑等大小官职,以及士卒吼声如雷,表现出高昂的斗志和血如虹的士气。

    “弩车预备,!”一名都尉站在一排弩车旁,手持令旗猛地一挥,一所大舰横过来,甲板上摆放了一排弩车,储放的大型弩机对着河岸土堡防线猛出去,一弩车一次能出十二支铁驽箭,五十辆车就是六百支强劲的铁弩箭矢,一股脑儿倾泻而出,破空之声震破了空气,铮铮嗡嗡之声不绝于耳,但听这股劲风声,也可想而知这弩箭的霸道和恐怖。

    只见六百支铁杆弩箭如流星划过夜空,带着嗤嗤的风声疾而至,下一刻,惨叫声响起,却见土堡城头上不少士卒被中后,整个子被箭矢穿破带飞出去,从好后的墙垛透飞越而出,摔到城内墙根,血模糊;还有点士卒直接被穿透,箭矢力道不衰竭,连同后面的士卒也被死了,吓得城墙上的高句丽守军急忙趴子躲在砖垛后,躲避如此强劲的车弩铁矢。

    最先抵达的船艘,推开夹板和内仓,从里面跳出许多盾牌手,阻挡着河岸上的弓箭手击。

    “嗖嗖嗖!”

    河岸高句丽军的弓箭手,也在疯狂击,但是被强大的车弩压制,一旦站起来箭,就容易被洞穿,伤亡很大。

    隋军这次有备而来,并不胡乱冲击,而是有组织,有节奏的配合,盾牌手做掩护,分成一个个小方阵,缓慢前行,途中遇到蒺藜、倒刺、陷阱等,会有人负责清理。

    “抛石机,准备!”孟叉在另一首五牙战舰上,大声喝道。

    一名校尉接令立即挥动令旗,上百个大汉齐声大吼,用力一拽,通过杠杆原理,盛放的瓮罐瞬间被抛飞出去,力道甚猛,在空中划过一道抛物线,猛然落到了城头,在守军不明所以的况下,轰轰轰几声炸响,几十个瓮罐忽然爆炸开来,迸裂的瓮片四处飞,周围的士卒顿时被瓮片伤到,惨叫连连。

    这里面并不是黑火药,而是一些鱼油、树脂调配的易燃物,放在陶瓷管内,放了一些铁皮、铁珠子,一旦点燃掷出,爆炸开后,也有不小的杀伤力。

    负责土堡的守军偏将,名叫车载沅,曾上一次参与过河滩保卫战,当时他是一名校尉,在那场战斗中立功,后来被提拔了。

    但今他却感到是束手无策,因为这一次的隋军,比上一次更加勇猛,武器也更先进了。

    当隋军陆续登岸,双方陷入鏖战,也是最激烈的交锋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