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生于1871在线阅读 - 第八章 教育

第八章 教育

    虽然载湉有很多事情都不知道,但他至少知道是什么能够决定中国的未来。

    什么才能救中国?什么能够决定中华民族的未来?

    是教育!只有教育!

    光绪十一年初,清廷就已经宣布设立‘教育总署’,小皇帝重新起用两年前因云南报销案被罢黜的王文韶为教育总长,正式拉开了教育改革的序幕。当对日、对法、对英的外交谈判和海军筹备事宜都交办出去后,载湉重新将注意力放在了内政上。

    4月18日,王文韶奉旨进宫,准备和皇上商谈关于教育改革的细则。

    “去年一年,臣等已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等省开设新式小学堂26所,其中以广东为最,有8所,江苏次之,有六所,浙江、福建再次。今年伊始,除进一步扩大在江苏、浙江等地新建新式小学堂之外,在安徽、河南、山东和直隶也各开办了两所。”

    广东和江苏算是大清最早接触西方的,那里洋行多、洋人也多,自然更容易接受西式教育。相比之下内地则要困难的多。好比湖南,即使是曾纪泽回乡省亲时乘坐西洋小火轮尚且要被乡党辱骂,更何况别人?载湉的意思是先易后难,先在沿海打开局面,站稳脚跟,形成潮流,然后在逐渐向内地渗透。

    “入学情况如何?”

    光有学校不行,还得有人来念书才算是真的成功。

    王文韶道:“回皇上,广东和江苏的学堂,两年来招生多的已有百余名,少的也有七八十人;至于浙江、福建,则要少些,不过两年来也有数十人。至于皖、豫、鲁、直四省,因为是第一次招生,所以每所学堂不过三五十人。不过清明之后,几乎所有的学员均已返校,没有一人流失,而且从课任老师的反馈来看,学员的学习热情非常好。由此判断,假以时日,学员必然与日俱增。”

    听了这段话,载湉心中的石头才算是真正落了地。自1878年张焕纶联络龙门书院同学沈成浩、徐基德、范本礼、叶茂春等人创办‘正蒙书院’以来,时至今日,中国的近代教育才真正走上了轨道。

    “现在一共成立了新式学堂34所,哪怕每所学堂只有八十名学员,34所学堂也有学员2700余名。五年之后,就是万余名好苗子。学堂还会一所一所的新建,而且每年入学的学生也会逐年增加,那么十年、二十年之后,我大清何愁不能强盛!”

    “皇上圣明,不过学员越多,银两的耗费也就越多,不算租赁校舍的费用,仅一名学员的衣食住行,一年就要十余两银子若是算上租赁校舍、添置器械、聘请老师和设立奖学金,那么每年摊在每名学员身上的花费至少二十两纹银。以现在三十余所学校、两三百名学员,尚可支撑,若是扩大到三百余所,上万学员,则一年靡费白银数十万。所以臣请皇上,是否在将来可以适当收取学费?”

    按照载湉的设计,大清的新式学堂教育采用的是五年制义务教育。即任何年满8周岁的适龄儿童均可报名入学,学制五年。在此期间,只要你每次季考均能取得合格的成绩,就能一直免费受到教育。不仅如此,学校还提供食宿,每年还有秋、冬两季衣服提供。甚至名列前茅的,还有奖励。条件不可谓不优厚。

    按照光绪十年的物价,一两白银在北京能买到七十多斤普通大米,如果购买谷子、高粱、玉米等粗粮,则平均每仓石计银一两四钱六分。如果用一两银子去买鸡蛋,能买三四百个。用来租房,哪怕在京城租一所建房六间、占地半亩的四合院,一个月也只需要一两多银子。

    一名学生一个月平均消耗四十斤粮食,每天一个鸡蛋,每月五斤猪rou,再加上青菜,一个月吃饭的花费也就勉强用到一两银子,一年十二两也足够了。租赁校舍要考虑学生和老师的住宿,所以会大一些,一年所需大概五十两白银,摊在每名学员身上不到一两,哪怕再加上衣服被褥,一年十五两也能养得起一名学员了。剩下的钱则需要用来雇佣教师。在载湉看来,一名教师一年只发四十两的薪水实在不多。

    载湉知道王文韶这是心疼钱,不过他相信以王文韶的人品,还不至于在教育上贪墨。不过要说也是,这新式教育的启动资金说起来都是当年因为牵扯到‘云南报销案’罚没他和景廉的,朝廷一文钱没掏。这花谁的钱谁心疼啊。

    “王爱卿,你知道,如今新式学堂不过初创,绝大多数家室殷厚的很少有愿意送孩子去接受西式教育的,我们所面向的学员大多数是来自穷人家的孩子,他们本来就吃不饱穿不暖,正因为学堂可以提供衣食,才能吸引他们舍弃其他前来学习。若是我们也像那些私塾、书院一般收取费用,那么哪里还能招来这么多学生。况且多年以后,你可知这些学员将能为大清贡献多少财富?”

    王文韶见皇上不喜,连忙告罪:“皇上圣明,是微臣短视了。”

    一名小太监轻声走来奏道:“皇上,您要见得几位人员已经带来,是不是让他们先在外面候着?”

    载湉一听,笑道:“这么快?都来齐了么?”

    “是。自蒙皇上传召后,他们都是日夜兼程赶来,虽然各有先后,但至今日,都已到齐。”

    “好,那也不必让他们在外面等候了,正好朕和王大人商量的事情也和他们有关,就让他们进来吧。”

    “喳~”

    小太监领旨下去了,不多时,领进十几个人来。

    来人都是二十到三十岁不等的年轻人,一进到殿内,立即跪拜道:“臣等参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平身。”赐了这些年轻人平身后,载湉对王文韶道:“王爱卿,你不是一直和朕抱怨人手不足么,那,这些就是朕给你配属的助手。来,你们都来一一见过王大人吧。”

    “下官内阁中书杨锐,见过王大人”

    “学生南海康有为,见过王大人。”

    “学生南洋辜汤生,见过王大人。”

    “学生浏阳谭嗣同,见过王大人。”

    “学生王照……学生宋恕……蔡绍基……张康仁……程大器……曹吉福……荣尚琴……唐国安……”

    随着皇帝的吩咐,一帮年轻人依次和王文韶见礼,并自我介绍。

    待众人一一介绍完毕之后,载湉道:“你们来之前,应该已经有人跟你们提过了,朕之所以要你们来,是为了兴办新式教育学堂的事情。朝廷业已成立了教育总署,王文韶大人就是朝廷委派的第一人教育总长,你们有的是官员、有的是举人、有的是秀才,也有留洋海外或者学成归来的。你们代表了大清方方面面的青年士子,所以希望你们能够好好的辅佐王大人,将我大清的教育办好。”

    众人听了,立即跪下谢恩道:“臣等必不负圣望!”

    载湉满意的点点头,道:“好了,都起来吧。正好朕刚刚和王大人商讨教育新政的细则,就由王大人给你们介绍介绍。”

    王文韶行礼道:“嗻。”随即对新来的诸人言道:“新政的教育纲领由皇上钦定。”

    话音一落,康有为等人立即跪下,准备领旨。

    看到这一幕,小皇帝哭笑不得,“都起来吧,咱们这是在议事,若是都像你们这样,听一句话就磕一次头,那咱们要谈到什么时候才能完啊,还不得把你们都磕傻了。朕的规矩,议事的时候,可以畅所欲言,不用磕头,只拱手行礼便可。”

    自古以来‘见君不拜’都是莫大的皇恩,通常都是朝中有数的几位大佬才能享受的待遇,一般臣子觐见皇上,那都得跪着,甚至没有皇上的许可,连头都不许抬,否则就是欺君之罪。能获得皇上亲口许下的‘不用跪拜’的,出了门完全可以给家里写信吹牛,而且这封信还得被裱起来,作为传家宝,以示祖上多么风光。

    这么大的荣誉,怎能不让几位初次面圣的小青年儿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更何况皇上交给他们的工作还是他们梦寐以求的新政改革重担。此时几人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圣天子临朝,改革天下,委我以重任,我无以为报,只能披肝沥血、鞠躬尽瘁,以报圣恩于万一’。

    众人的情绪变化王文韶自然看在眼里,毕竟他也是从这个年纪过来的,见皇帝交代完毕,便继续道:“皇上提出,为国育才,当秉承忠君、爱国、自强、自立、尚公的宗旨,此‘五端十字’,便是新政的教育纲领。”

    载湉此时插话道:“非也非也,朕一开始提出的是爱国、自强、自立、尚公、尚武十个字,是王大人认为‘尚武’二字于教育不合,应该去掉,这才加入了‘忠君’二字。你们觉得呢?”

    康有为看看皇上,又看看王文韶,上前一步道:“回皇上,臣以为,自古‘君子不争’。而且圣祖皇帝也曾道‘以武得天下、以文治天下’。是以臣也认为,‘尚武’二字不放在内较好。而且,君、臣、夫、子乃是人伦大纲,既是教育,无论新旧,均应该以不废此纲常为根本,所以王大人加的‘忠君’二字,臣以为是极好的。”

    得皇帝金口玉言委以差使,康有为等平头百姓、莘莘学子现在摇身一变,已经可以‘称臣’了。

    听了康有为的话,载湉微微皱了皱眉头,又转向辜汤生,“鸿铭,你是从南洋回来的,也去过西洋,你说呢?”

    辜汤生连忙道:“回皇上,臣游历西方十几年,见西方诸国对武力均十分崇尚,在一些学堂里经常会有相关的课程,或育体、或谈论谋略,但是既是西方教育,也并没有将‘尚武’直接至于其国家教育纲领之中,而多是采用自发或者专科的形式来办理的。”

    载湉追问道:“这么说来,你也认为‘尚武’二字可以拿下了?”

    “回皇上,臣正是此意。”

    载湉点点头,又转向蔡绍基。“又陵,你是留洋回来的,你怎么看?”

    蔡绍基道:“臣也以为辜大人所言甚是,若皇上想要兴办武备教育,可以效仿西方,以专科形式办学,而在新政中,只要鼓励自立、自强就可以。而且,臣也以为,自古无忠义而不立,无论文、武,必先谈忠、义、仁、勇、信,方可言教、育。”

    载湉听了点头道:“你说的有道理。”随即又问其他人“你们有其他想法么?”

    杨锐等人都行礼道:“臣等附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