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生于1871在线阅读 - 第六十九章 一战而下

第六十九章 一战而下

    看了看远处残破的阵地,杨勇感到索然无味。

    这可真有点儿大材小用。杨勇不知道这是不是近卫军装甲机动部队的首战,反正在他这条线路上,这是第一次使用这种精贵的‘装甲骑兵’。

    装甲骑兵的概念同样是刘少卿提出的。当时在第一次俄、华战争中的呼伦贝尔战役上,近卫军因为在骑兵序列上比较薄弱,以至于贻误了许多的战机,甚至在局部战场或者一段时间内,被俄国的哥萨克骑兵压着打,只能防御,无法反击。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刘少卿就提出了这么一个概念,用机械工业,来弥补骑兵的不足。

    训练一个合格的骑兵不是一两天,甚至不是一两年的事儿。但是训练一个会驾驶汽车的士兵,有三、五个月就差不多了。

    经过三年多的试验,推翻了一个个的设计方案,近卫军最终确定了三种火力突击车。并于06年开始批量生产。

    “骠骑”一型轻装甲火力突击车,战斗全重3.7吨,最大时速55公里,可以说是快逾奔马。乘员4人,车上装备有一挺7.92毫米04式重机枪。装备有9毫米的前装甲和7毫米的侧装甲。

    “骠骑”二型轻装甲火力突击车,战斗全重9吨,最大时速35公里,成员五人,装备一门37毫米短管火炮;一挺7.92毫米重机枪。装甲同样为9毫米的前装甲和7毫米的侧装甲。

    “骠骑”三型装甲火力突击车,这是一款比较特殊的战斗突击装备,它的出现有很大的偶然因素,和前面两型的战斗作用也截然不同,在杨勇看来,这一款火力突击车完全是为了突破敌人的阵地而设计的,根本不是为了应对骑兵。

    因为“骠骑”三型火力突击车装备的是57毫米火炮,而且他的装甲厚达22毫米。这使“骠骑”三型的战斗全重达到了17吨。除了一门主炮之外,“骠骑”三型也装备了一挺重机枪。

    为了让这个大家伙跑起来,据说机械动力研究院可没少下工夫,连皇上都惊动了,甚至抽调了海军的动力研究工程人员来共同公关。最终他们利用海军潜艇的一款发动机设计方案,研制出了这种直列4缸、水冷柴油机发动机。这一动力装置最大功率能达到60马力,装备两台这种发动机可以让使用履带的“骠骑”三型的最大时速达到15公里,最大行程也有100公里,这才勉强达到了刘少卿的要求。

    不过,这些火力突击车现在的产量还不足,因此,只有几个前线部队装备了一些。杨勇这个集团军,仅有一个团,还是直属于军部的。

    现在,一辆辆火力突击车正在以连为单位展开,扑向敌军阵地。

    最前面的自然是皮糙rou厚、装备有37毫米火炮的二型。之后则是装备有24倍径短管57毫米炮的三型,剩下的一型则四散在外围。在这些车辆的掩护下,五个营的步兵穿插其间。

    “这是什么东西?”

    俄军阵地上,包括乌丁诺夫在内的所有官兵都被眼前出现的奇怪装备震撼了。不过还好,至少士兵们还知道,这些东西从敌人的阵地方向出来,那么就一定是敌人。

    “射击!”

    敌人的炮击仍在继续,基地内剩余的火炮还在尽量的还击,暂时无法兼顾前沿阵地,所以乌丁诺夫的命令,是下给马克沁重机枪的。

    然而让所有人心中一冷的情况出现了。

    当子弹击中这些钢铁怪兽的时候,没有任何效果!

    “用战防炮!”

    乌丁诺夫一咬牙,决定动用自己手中最后的重火力。如果这样对这些钢铁怪兽还没有效果的话,他相信,自己的士兵必将不战而溃。

    因为任何人也无法面对根本战胜不了的未知!

    ‘轰!’

    一辆钢铁怪物被战防炮击中,乌丁诺夫急切的盼望着销烟快些散去,还让他知道自己最后的赌注是不是有效。

    随着清晨的微风吹过,销烟后面的景象渐渐清晰。

    “嘘~”

    乌丁诺夫长出了一口气。

    还好,战防炮能够对付这种东西。

    “见鬼,他们打中了二号车!”伴随着刺耳的轰鸣,熊希龄从炮塔上看到自己这个排的一辆战车被敌人的战防炮击中。炮弹击穿了9毫米的装甲打进车内。可以想象,车里的战友基本没有存活的可能了。

    “妈的,快点儿给老子把那狗娘养的找出来!”

    在视野中,一个低矮的小土坡后面伸出一根长长的炮管,炮口的烟雾表明这门火炮刚刚射击过。不过熊希龄还没来得及转动炮塔,这门刚刚立了一功的战防炮就被兄弟部队送上了天。

    “被别人抢了。”

    熊希龄有些郁闷的说道。这里面有对未能为战友亲手报仇的愧疚,也有为没能首开纪录而郁闷。

    乌丁诺夫的心沉到了谷底。

    因为之前的炮击,现在自己手里只有十几门战防炮了。而敌人的钢铁怪物则至少有三十辆。这样一比一的换,自己还是毫无胜算。

    跟何况,对方还有步兵伴随!

    肖明老老实实的的按照战前规定跟在一辆火力突击车的后面。像他们这样的步兵,在伴随火力突击车进攻时的作用主要是提供掩护。比如如果对方的战壕中有不怕死的抱着炸药包冲上来,他们这些步兵就要负责用步枪干掉这些人。

    不过对方好向被完全吓傻了。或者他们还没有想到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对付自己的火力突击车。所以直到距离俄军阵地200多米的时候,自己居然还是无所事事。

    肖明想着,要是一直这样的话,那么后面的大部队很快就能跟上来,这样一来,我们就能轻易的占领敌人的阵地了。

    俄军阵地的反击稀稀落落,异常脆弱,有组织的抵抗根本没有。一开始还有几门战防炮干掉了几辆突击车,但是在瞬间被荡平之后,这样的反击也消失了。

    突击车上的机枪配合着步兵如同麦田中的收割机一般扫荡着俄军的防线,近卫军迅速的突进到了俄军的堑壕前。少数红着眼睛的俄军士兵端着步枪准备拼刺刀,但转瞬间就被射杀。更多的俄军士兵是在崩溃后被射杀在逃跑的陆上。

    在装甲突击车用机枪清理了地标阵地后,第三师主力随即掩杀了上来。

    步兵以班为单位深入堑壕之中扫荡着残敌。突破外围阵地后,战场部队并没有停歇,开始向阵地稍微靠后的遮蔽所前进,这些遮蔽所一般作为出发阵地和居住的场所。其中还有少量没有冲出的俄军官兵以及指挥人员。

    伴随着一阵阵沉闷的爆炸声,一个个掩体的开口处喷出一股股腥辣的烟雾。其中还夹杂着一些血腥的味道。间或还会有几个地堡被剧烈的爆炸炸的四分五裂,这些地方应该是弹药库或者残存的重火力点。伴随着后续步兵的跟进,整个阵地最终易手。

    从装甲部队发起进攻到最后一个抵抗的俄军被击毙,整个过程不过70多分钟的时间!

    在轻易的突破了外围阵地后,装甲部队分成三支,一支继续前进侦察,而另外两支则向两翼进剿,扩大突破口,以便后续步兵可以跟上,同时可以等待随后的补给。

    “报告!”

    作战参谋跑到刘阳身旁,“敌人在第二道防线前有雷区,并且配有一些小口径火炮,还有大量机枪和环形工事群,守军也多了不少。在我们的正面应该有三个团。装甲部队请求支援。”

    俄军会在主要进攻通道上布置地雷这一点,近卫军早就料到了。现在的防御战术,基本上就是铁丝网加堑壕,再加上地雷。如果没有装甲突击车的话,仅仅前两项就可以让进攻方把血流尽。不过,现在三板斧已经有两下不好使了,最后这一项,近卫军自然也早就准备了对付的法子。

    “命令各团、营,集中小口径步兵炮和迫击炮,采用弹幕战术扫雷。咱们给老毛子上一课,让他们认识认识怎么使用炮兵!”

    弹幕徐进战术是近卫军在成立初期就已经开始演练的火炮伴随步兵进攻战术。即在我方进攻部队正前方的一个地区或同时在两个地区上构成炮火覆盖,并随着进攻部队的前进逐次向敌防御纵深延伸的绵密弹幕。

    这一战术是在突破敌预有准备的防御时采用的,主要是在敌防御构成堑壕体系的情况下使用徐进弹幕射击。不过,这种战术需要消耗极多的弹药,一般近卫军只在对付有价值目标时才会用到。

    很明显,舍利霍夫很有价值。

    乌丁诺夫眼睁睁的看着自己寄予厚望的地雷阵地也被突破了。现在他手里能用的,只剩下士兵的血rou之躯了!

    一小队俄国士兵突然从一段战壕中冲出,快速接近一辆离他们只有30多米的战车。然而,后方的战车马上用37毫米炮打出一个点射。炮弹在进攻者的队列中散开,将冲在前面的七八名俄军炸的血rou横飞。随后,战车后面伴随的步兵马上补了上来。

    利用这点儿时间,第一辆战车随着转向,炮塔上的机枪发出一阵哒哒声,射速奇快的枪弹形成一个漏斗形弹幕将最后几个试图从侧翼接近的敌人打倒。

    随后,大量的俄国步兵一波波的冲出战壕,试图使用手榴弹或者炸药包来摧毁这些隆隆作响的钢铁怪物。这时候侧翼的一型“骠骑”就发挥了作用,它上面搭载的机枪配合二型、三型阵列里的伴随步兵,用速射武器在俄军面前筑起了一道钢铁的围墙。

    刚刚发起冲锋的俄军被弹雨所击退,一个个弹坑和被肢解的尸体将整个战场变成了修罗场。2000多人的集团冲锋在不到10分钟内就被瓦解。剩下的俄国士兵将身体死死的伏在战壕里任由指挥官踢打绝不动弹一下,甚至还有直接逃跑的,整个场面一下变得混乱了。

    “伊尔库茨克派出援兵了!”

    在两翼完成对敌包抄后,新的一份战场情报被送到了杨勇的手中。有了飞艇,敌军在战场上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侦察兵的眼镜。

    “真搞不懂少爷,为什么不多弄些飞艇呢?”杨勇一边嘟囔着,一边向沙盘走去。

    从沙盘上看下去,代表向赤塔、上乌丁斯克和伊尔库茨克守军进攻的三个红色箭头一字排开。其中上乌丁斯克由于地理环境平坦,易攻难守,所以俄国人只在这里放了不到十万人的守军。杨勇推算,这应该对董福祥的第十二集团军构成不了什么威胁。

    关键的硬骨头,就是伊尔库茨克和赤塔这一左一右两只拳头了。

    尤其是伊尔库茨克。

    总参在赤塔东面布置了第六和第七两个集团军,近十万人。

    施行新的兵役制度后,近卫军将全国的武装力量分成了‘野战军’和‘驻防师’两种不同的编制。

    集团军走的是‘野战军’的编制路线,即军-旅编组方式。一个集团军通常下辖5个基本编制旅,然后会根据作战需要增减骑兵旅和炮兵旅。例如第六集团军的编制就是三个步兵旅、一个骑兵旅、一个炮兵旅和一个后勤保障旅;而第七集团军则有两个骑兵旅,但没有炮兵旅。

    旅下面的层级均为3 1形式编组,例如一个旅包括三个步兵团和一个旅直属部队,约8500人左右。

    而驻防师则采用两旅制编制。它的作用一是和平时期维护地方治安、警备,同时在战时负责为野战军供应受过训练的兵源。

    这种编制上的区别一是为了在作战时保持灵活机动、指挥便利,同时也可以有效减少军费开支——驻防师因为驻地都在内地,生活条件较好,又没有作战任务,所以军费消耗就仅有野战军的六成。

    驻防师的士兵只有在接到作战任务开赴前线时,才会调整每名官兵的薪饷。这时候他们就变成了‘补充师’——专门用来补充野战军的战损。

    当然,凡事都有例外,野战军也有比较特殊的存在,为了防御或者进攻一个主要战略方向,会对个别部队进行加强,比如杨勇这个军,除了保障部队之外,还有八个旅的编制在。

    杨勇估计,第十二集团军主力部队应该能在预定时间内拿下了防御力量相对薄弱的上乌丁斯克。按照计划,第七集团军的两个骑兵旅估计此刻已经挺进到了尼布楚,或许段祺瑞和张锡銮已经在外贝加尔斯克将赤塔的俄军包了饺子。如果自己不能在段祺瑞拿下赤塔之前占领伊尔库茨克,这人可就丢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