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七,史诗密码
韩逍、语琳、老太太、拓跋纪、蝶儿、朱军、杜子默杜子靖兄弟总共八个人席地而坐,大吃起来。 杜家的那对胖兄弟最是能吃,一边吃还一边起哄,要蝶儿唱歌。 蝶儿扭扭捏捏,低头脸红。 拓跋纪深深地看着蝶儿,鼓励说道:“蝶儿,给大家唱首歌吧,我相信你的歌声一定非常动人。” 蝶儿也深深地回望着拓跋纪,但依然没有说话。 拓跋纪站起身,又跑去林肯领航员了。等他再次回到蘑菇房的时候,手里已经多了一把吉他:“既然要请美女唱歌,当然是咱爷们先唱!”说着他略一沉思,故作凄凉地弹唱起一曲令人心碎的《珊瑚海》: “海平面远方开始阴霾,悲伤要怎么平静纯白; 我的脸上,始终挟带,一抹浅浅的无奈; 你用唇语说你要离开,心不在,那难过无声慢了下来; 汹涌潮水你听明白,不是浪而是泪海; 转身离开,分手说不出来;飞鸟跟鱼相爱,只是一场意外; 我们的爱,差异一直存在,回不来; 风中尘埃竟累积成伤害,等待竟累积成伤害; 贝壳里隐藏什么期待,我们也已经无心再猜; 面向海风,咸咸的爱,尝不出还有未来; 只是一切,结束太快,爱深埋珊瑚海……” 拓跋纪的声音微微有点沙哑,仿佛是穿过荆棘丛的风,带着撕心裂肺的疼痛。他六年前在广州军医大学读书的时候,就是校园里排行NO.1的歌手,显然,他如今的魅力不减当年。 老太太听着听着就不知不觉地抬起头来,忍住了对阿进的思念之泪。 杜家兄弟刚刚惨遭一对姐妹花抛弃,手中的酒不知不觉就喝得一干二净。 “转身离开,分手说不出来,飞鸟跟鱼相爱,只是一场意外……只是一切,结束太快,爱深埋珊瑚海……”语琳喃喃自语着,别过脸不敢再看韩逍。她怕他看到她心痛,然后会跟着心痛,但她又怎么忍心见他心痛? 只有朱军还在憨笑,还直夸拓跋纪唱得真好。 蝶儿对汉语停留在略懂的阶段,所以平常的说话她能听懂,但歌词就听起来很勉强了。但拓跋纪那凄美的歌声打动了她,让她情不自禁地沉溺进去。 不过有一句她也听懂了,“飞鸟跟鱼相爱,只是一场意外”。也对,飞鸟和鱼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他们怎么可能在一起? 想到这,她不禁痴痴地看着拓跋纪:如果她和他相爱,可能有结果吗?不可能!绝不可能!他像是一个富二代的公子哥,而她,她什么都没有,她没学历没背景更没有钱,更何况他们之间还有城乡差异,有民族差异,即使他愿意接受她,他生活的圈子也无法接受她,显而易见! “啪!”韩逍把一只XO的空瓶砸在了地上:“行了行了,你小子别在那里鬼哭狼嚎了!” 拓跋纪冲着韩逍吐了吐舌头:“没办法,哥最拿手唱悲情。” 蝶儿见拓跋纪被兄弟责难,居然为他打起圆场:“好了,好了,现在这位阿纪哥哥已经唱过歌了,下面轮到我唱了。” 说着她舒展歌喉,用哈尼语唱出了悠扬的乐章,让听众们的灵魂也禁不住轻轻颤抖。 语琳大致听懂一些,倒不是因为她对哈尼语熟悉到了连唱出来的歌词都能辨识清楚的程度,而是因为她曾跟着导师白风学过这首史诗。 月光照在蝶儿白如凝脂的脸上、手臂上,很美也很纯洁,恍如一个天界仙子。 “你在唱《十二奴局》?”语琳情不自禁地发问道。 韩逍一惊,又是《十二奴局》!?当初白风死的时候,不是也留下了《十二奴局》中的三句翻译成汉语的诗: 太阳从湖面升起,最古老的诞生了。两千年前的绿海里,黄金迷宫在等待来宾。天神俄玛的咒语,双生鱼在两地。 拓跋纪再一次卖弄地解释起来:“‘十二奴局’即十二章歌的意思。这首史诗的演唱内容涉及到哈尼族先民对于宇宙自然、人类发展、历法计算、四时节令、农事活动等等各方面的认识和理解,反正内容很丰富就对了!”
语琳忽然想到了什么:“《十二奴局》不仅讲到了哈尼族先民对你说的那些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它还讲了……哈尼族远祖的迁徙!” 所有人都转向了语琳,静静地听着。 语琳回忆起来:“史诗中说,哈尼族先民最早居住在一个金子般的大江畔,但后来就便开始了大规模的迁徙,最后在米尼坎定居下来。” “你知道米尼坎是什么意思吗?”老太太立刻凑过来。 “按照老师的说法,米尼坎是那个地方的古称,用现代来解释的话,那个地方就是景洪!”语琳抚摸着手中的瓷碗,“事实上,哈尼族先民的迁徙之路是一条将华夏文明与世界文明紧密联系起来的远古国际交通线——南方丝绸之路。” “中国总共有几条丝绸之路?”杜子默一边夹菜一边问,他一直都没有放下过筷子。 语琳肯定地回答道:“四条,南方丝绸之路、北方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及海上丝绸之路。其中开通最早、线路最长、途经国家最多的就是‘南方丝绸之路’!” “我只是很好奇哈尼族人为什么要迁徙。”杜子靖和他哥哥一样好吃好色,提问的时候嘴里还塞满了东西。 “史诗中提到了,”语琳娓娓道来,“那些传奇的故事至少已经过去几千年了……曾经,西北有一个神秘的种族,他们的文明极度灿烂,但因为一场毁灭性的内部战争,这个文明消失了。 “没有人知道这场战争的细节,也没有任何痕迹可以寻找到相关信息,总之,一切已经无影无踪。 “尽管关于神秘种族的传说都虚无飘渺,但是他们的后代并没有放弃那段历史,他们一代一代地传颂着那个极度先进的文明,以史诗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