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汉末三国志在线阅读 - 第041章 最后的北伐

第041章 最后的北伐

    建兴十二年(234)诸葛亮正式发动蜀汉第六次北伐,自身第五次带兵北上,这也是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

    历史上诸葛亮这一次北伐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可惜的是对方也是准备完全,双方在北原展开初步交锋,诸葛亮未能取得上风。

    【南方渐稳】

    建兴十一年(233),蜀汉由于庲降都督张翼立法严苛,夷族首领刘胄起兵作乱造反。张翼出兵讨伐,还未攻破刘胄,蜀汉朝廷便征召张翼回朝,众部将都认为应该火速返回朝廷请罪,张翼说道:“不能这样,我是因为蛮夷起兵sao乱,不称职才被征召回朝的。但是接替我的人还没有到达,而我正身临战场,应当组织运送、屯积粮草,作为讨灭叛贼的物资,怎么可以因为被免除官职的缘故而荒废国家的政事呢?”

    于是张翼继续统领事务,毫不松懈,直至接任的庲降都督马忠到达前线后才出发回朝。马忠依靠张翼打下的基础得以击杀刘胄,讨平叛乱,蜀汉丞相诸葛亮得知这件事后非常赞许张翼,北伐时也将其带上,以张翼为前部都督,领扶风郡太守。

    马忠成为庲降都督后,将治所迁到了建宁郡味县,处于汉族和夷族之间,加强了当地对夷人的管理。平定叛乱后,蜀汉朝廷加封马忠为监军奋威将军,并封为博阳亭侯。并且在不久后,马忠又派张嶷平定了牂牁郡、兴古郡的獠人作乱。

    越巂郡自从建兴三年(225)诸葛亮讨平高定叛乱之后,叟夷部落数次作乱,先后杀死太守龚禄、焦璜,从此以后越巂太守都不敢去郡里上任,只敢驻扎离越巂郡郡治邛都八百里的安上县,故越巂郡徒有其名。马忠在越巂太守张嶷的辅助下,恩威并济,剿平乱夷,迁回郡治,修缮城郭,控制盐铁资源,并重新贯通越巂郡到成都的道路,恢复亭驿通信,使越巂郡重现旧时的秩序。因此功劳马忠被加封为安南将军,并进封彭乡侯。

    因为蜀汉将领马忠、张嶷等人的出色表现,益州南部数郡的局势也愈加稳定,这也是使得诸葛亮能更集中精力对付北伐的曹魏势力。

    【北伐前的准备】

    诸葛亮前面三次北伐(第一次、第二次、第四次)均因为兵粮不足而被迫退兵,所以诸葛亮在蜀汉第五次北伐(自身第四次)后的三年里,劝农讲武,作木牛、流马,运米粮到斜谷口集积,又住在斜谷邸阁,与民休息,准备再次北伐。

    为确保将来作战中的军粮供应,诸葛亮在斜谷建立了邸阁,又发明了流马。这样,诸葛亮一方面在预定战场可以储备相当数量的粮食,又有了“木牛”、“流马”这些先进的运输工具,为其尔后作战,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供应保障。

    在诸葛亮休养生息的三年里也不是完全无事,南方就有刘胄作乱,不过很快就被马忠所平定。讨平刘胄后不久,牂牁郡、兴古郡的獠人又起兵作乱,马忠令张嶷前往讨伐,招降其众两千余人,送往汉中用以充实蜀汉的北伐军队。

    蜀汉北方三年之内无战事,诸葛亮经过养士训卒三年备战,北伐曹魏的条件日渐成熟,遂遣使入吴,与东吴商定共同攻魏。

    然而曹魏大将军、西线主帅司马懿对此也早有预料,他在关中一带大规模开展屯田,数年下来也是收获颇丰。

    司马懿之弟度支尚书司马孚认为要擒敌获胜,应该先有准备,每次诸葛亮入侵关中地区,边境的士兵不能抵挡,需要调集中央军队奔赴战场,仓猝间总是来不及准备,应该预先选出步骑二万部队,分为两部,以作交战之用。他又建议,关中地区连年交战,粮食物资储备不足,应该从冀州调集农夫五千人屯于上邽,秋冬训练,春夏屯田。这些建议都被采纳,于是关中物资充实,对待蜀国的进攻也有应对。

    蜀汉和曹魏的再一次大规模交锋,一触即发。

    【阳遂之战】

    建兴十二年(234)春,诸葛亮第五次亲自率兵北伐曹魏。据《晋书》记载,这次诸葛亮又率十余万大军(注1)出斜谷,在郿县的渭水南原筑垒。天子为此而忧虑,派遣征蜀护军秦朗督统步骑兵二万人,受司马懿节度。一开始诸将打算驻军渭北以待敌,司马懿说:“百姓积聚的粮秣财物都在渭南,这是必争之地。”即引军渡河,背渭水而筑垒。后又对诸将说:“诸葛亮若是个勇者,应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进。若西上五丈原,则我军就无事了(注2)。”诸葛亮果然上五丈原,并将由此北渡渭水。

    司马懿派遣将军周当屯兵阳遂以引诱蜀军。过了几天,诸葛亮不动。司马懿就说:“诸葛亮欲争高地不向阳遂,他的用意我知道了。”派遣将军胡遵、雍州刺史郭淮共同在阳遂守备,与诸葛亮会于积石。在高地前接战,诸葛亮不得前进,回到五丈原。当时有一长星坠在诸葛亮营垒中,司马懿就此知道诸葛亮必败,派遣奇兵从后面抄袭蜀军,斩首五百余级,俘虏千余人,降者六百余人。

    据《三国志·郭淮传》记载,青龙二年(234),诸葛亮出斜谷,在兰坑(注3)处屯田。当时司马懿屯兵渭南。郭淮估计诸葛亮一定会争夺北原,主张先占领,很多人对此不以为然。郭淮说:“如果诸葛亮跨过渭水登上北原,就可以连兵北山,断绝陇道,惊吓臣民和胡人,此乃国家安危之大患。”司马懿同意这种观点,于是让郭淮屯兵北原。

    战壕还没修好,蜀军压境,郭淮奋力回击。过了几天,诸葛亮率大军西行。诸将领都认为诸葛亮想攻西围。只有郭淮一人认为,这是诸葛亮虚张声势,是要让魏军大举回应,而他一定会进攻阳遂。那天夜里,蜀军果然进攻阳遂。因为城中有防备,所以诸葛亮的谋算没有成功。

    根据《晋书》、《三国志》等资料,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之后,在初期计谋被看破,未能取得便宜,曹魏方面成功防住了蜀汉的猛攻,但具体情况在两本资料的记载里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具体来说,《三国志》表示郭淮提出了很多正确的建议并且为司马懿所采纳,而《晋书》中全部功劳都归功于司马懿,诸葛亮则强攻无果。

    例如关于北原之事,在《晋书》中无记载,而阳遂之战则是司马懿事先预料,但矛盾的地方是司马懿前面刚刚表示诸葛亮欲争高地不向阳遂,后面就派将军胡遵、雍州刺史郭淮共同在阳遂守备,并且双方最终在高地接战。

    《三国志》中的记载相比就很明确清晰了,表示诸葛亮声东击西,虚向西围实攻阳遂,郭淮看破,这里记载的是“淮独以为此见形於西,欲使官兵重应之,必攻阳遂耳”,而且最终也是阳遂有备,诸葛亮没能得逞。

    相对来说,《三国志》里的记载要更为客观和清晰,《晋书》里的这段记载则很是模糊,并且立场和写法明显和前文一样,反正司马懿超神,诸葛亮渣渣,麾下将领傀儡化。

    注1:诸葛亮具体出兵多少在一手材料里目前我本人并没有查到具体数字,《晋书》作为二手材料,数字可以作为参考,但并不见得准确。

    注2:这段我个人因为并不清楚那边当时具体的地理情况,所以无法解读这一段话。

    注3:兰坑具体的地点暂时未能查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