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革兴大宋在线阅读 - 第36章 迟来的科举

第36章 迟来的科举

    皇帝大婚之后,让天下学子翘首以盼的科举终于来到了。

    赵祯匆匆跟老婆在皇家园林度完蜜周,便赶回来主持此次抡才大典。

    因为赵祯之前曾下令放宽参加科考的限制,使得此次参考人数暴涨近三倍。此次参考人数将近四千人,是有史以来科举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当然也是竞争最激烈的一次。

    鉴于此次人数众多,原本的用来考试的贡院是万万装不下的,于是便征用了皇家学院作为考场,故而,才有之前皇家学院提前放假的安排。京城仅剩的两支禁军中的一支,也成了此次监考乃至维护秩序的主要力量,天武军指挥使杨知信接到圣旨便早早地封锁了皇家学院,并彻底搜查了皇家学院各个角落,布置好一切人手,等待科举开场。

    科举,说起来就两字,但宋朝的科举其实并不简单,考试科目也繁多。北宋前期,在赵祯到来一前,科科举基本上承袭唐和五代,依旧是常科和制科两大系统。“常科”,跟现在靠公务员一样,朝廷要提前公布大纲、内容、时间和具体程式。但是因为赵祯这一搅合,此次科举只公布了具体时间,而其他大纲、内容啥,根本没有详细规定,这就让很多参考学子惶惶不可终日。

    按照之前的惯例,除进士科之外,还有诸科,包括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明经、明法、明字等科。所谓“九经”,即唐朝定下的九部儒家经典;“五经”则是西汉时确定的五部儒家经典;“三史”指《史记》、两《汉书》和《三国志》;“三礼”指十三经当中的《周礼》、《仪礼》和《礼记》;“三传”指《左传》、《公羊传》和《榖梁传》;“明经”指全部经书的统考;“明法”是法学考试;“明字”是字学考试。

    由此可见,宋朝的科举考试涉及范围还是很广泛的,能够在这样的考试中出类拔萃的人才也确实都很了不起,历史也证明这些人都大有作为。可是,科举也有它最大一个缺陷,这也是由于其历史背景所限制的,在文化不够发达,大体上还处于愚昧无知的时代,世人只能依靠和借鉴前人的经验,却很难创新。故而,科举考试的主体部分,基本上都是历史以来前人先贤的著作集合。

    不过,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在科举考试的所有类别中,只有进士科的影响最大。因为,这些考中进士的人,基本上都做了大官,给后人留下了很深的映像。而其他小科则惨得多,即便考上了,到头来也不过是个小官。这是如此,在后人的映像中,科举几乎等同于进士科。

    赵祯穿到北宋后,对这个科举制度规则,进行了简单的了解,他也是才知道科举原来还有这么多道道,并不想自己以往想的那么容易。

    其实,他之所以想把自己的新学纳入科举,甚至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韪,归根结底也是想借用科举的影响力。

    否则,赵祯完全可以利用科举制度的“漏洞”来挑选自己需要的人才。前面说了,科举其实还包含“制科”,“制科”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小范围考试。制科考试的范围虽然不大,应试者的资格却放得很宽,不论是在任官员,还是山野小民,都可由朝中重臣举荐参加考试。已经中过进士的人也可以参加制科考试。

    由此可见,赵祯如果想自己一个人玩,而不带那些朝中的老顽固一起玩的话,那些个人除了整天干吼,完全影响不到赵祯玩耍的节奏。

    一个完整的科举,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步骤,先是有皇帝任命主考官负责海选,排出大体排名顺序。其后,皇帝再根据自己的想法,问些个问题,顺便定下最后的排名。还得提一点,在此前的科举考试中,所有试卷审核的时候是不糊名字的,这就意味着,如果你娃运气不好,或者名声不好,甚至是长得不好,那都有可能被主考官知道了,进而不让你录取。所以,哪怕是在宋朝,也都是一个靠脸吃饭的时代呀!

    科举眼见就要开始了,赵祯一直雪藏的考官名单也终于被公布出来了,这本该是在一年前都该干的事,赵祯则故意一直悬而未决。无他,只是他当时还有些问题没有考虑清楚罢了。别看就一个考官任命的小事,却有重大的影响。因为考官不仅负责出题,还负责改题,权利重大,以至于考官的任命就意味着皇帝的一种政策导向。甚至在某些时候,所有的学子都会提前拜访考官,这也就是刷脸的过程,说得不好听一点,或许考官在这个时候就把某些个看不顺眼的从名单上划去了。

    大家好不容易等到皇上公布考官名单,都兴冲冲地准备去拜访一番,以便留下个好印象。可惜,他们都扑了个空,这些个考官都被皇上请到了皇家学院,正在埋头出题,直到考试结束也离不开考场。

    在京城的学子们,不管是有信心还是没信心,都在调整自己的状态,以图以最佳的状态迎接人生的挑战。唯独,有三个家伙凑在一起垂头丧气,哀叹不已。这三人,正是富弼、文彦博和韩琦。之所以会如此,完全是这个考官闹得,因为这次科举主考官不是别人,正是富弼的岳父大人——当朝宰相晏殊。按照惯例,为了避嫌,富弼是不能参与此次科举的,所以他才很郁闷,他的两个兄弟伙正是在安慰他。

    说到这个考官,赵祯此次一共任命了四名考官,除了晏殊作为主考官外,还有李迪、孔道辅和范仲淹作为副考官。旁的不说,就这考官的配置,大多数人就闹不懂了。让晏殊当主考官,大家觉得没啥,宰相干这活也很合适,可这三个副考官那就值得推敲推敲了。

    李迪,字复古,先祖为赵郡人,后迁家至濮州。真宗景德二年,举进士第一,历通判。如果没有赵祯的到来,他还将两度为相,名副其实的老资格,关键是前些年也曾上书反对过皇上“乱搞”。再说这个孔道辅,读圣贤书的应该就没有不知道他的,作为儒家学说师祖孔圣人的后代,也是当年跟皇上唱反调的核心力量,只不过后来被皇上招到京城就没怎么闹腾了,没想到现在居然混到了副考官的位置。

    那么,众多学子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解读:皇上被这些个能人驯服了,重新开始遵从圣人圣学了,不再闹腾啥新学了呢?

    如果这么想,那就大错特错,没看到还有副考官叫范仲淹么!

    范仲淹是谁?如果宋朝也言论自由的话,想必有不少人会说他是当今圣上的头号狗腿子,也是新学的主要带头者。

    这么看来,学子们的内心是必须要忐忑一下了!

    而处于舆论风暴之中的四位考官,此刻却没有经历去关注外面的议论,一个个正在苦思冥想如何出一份让皇帝满意的考卷。他们一边想,一边写,时不时翻翻眼前堆积如山的书,赵祯却很悠闲地端着杯茶,优哉游哉地在他们身旁晃悠,东瞅瞅西看看,时不时还发出点声音显示自己的存在感。

    赵祯借鉴自己那时候高考的玩法,让四位考官各出一套题,自己在从中随机选择题目组成最终的考卷。四位考官终于在即将崩溃的情况下,完成了圣上交代的命令,一个个捧着自己沉甸甸的的试卷放在赵祯面前。

    赵祯笑呵呵地看着四人:“诸位爱卿辛啦!来,都来尝尝朕亲自泡的好茶!”

    小顺子闻言,立马给四位考官没人到了一杯,送到他们面前。

    “谢皇上恩赐!”四位考官也不客气,道了声谢,便接过茶杯细细品尝。

    赵祯把四分试卷都仔细看了一遍,满意地点了点头,果然不愧是在书海中遨游出来的人,好多东西朕都没看明白。管他的,反正又不是朕来考试,也用不着朕来改卷,看不懂就看不懂呗!

    “朕也知道,几位爱卿这几天都很cao劳,但科举抡才对我朝江山十分重要,不可懈怠!后面几日还得劳烦诸位爱卿多多cao心,今日大家就好好休息吧!”

    “谢皇上!承蒙皇上信任,臣等自当尽力而为,为我朝挑选栋梁之才!”晏殊带头表态道。

    “晏相精神可嘉!朕深感欣慰!对了,朕记得爱卿有个好女婿,好像是叫富弼吧!朕听说他才高八斗,这次是否也来参加科举呢?”

    晏殊还以为皇上是在试探自己,赶忙否认道:“回皇上!臣胥虽然可以参加科举,但因臣为主考官,按照历代规矩,为了避嫌,他没有参加科举。”

    “喔……还有这事?”赵祯又看了看另外几个人,见他们都朝自己点了点头,这让他不得不皱了皱眉头,自己都还不知道下次科举啥时候在开一把,不能因为这耽误了人才嘛!

    赵祯又跟他们简单了解了一下这个规矩的缘由,稍加思索便计上心来:“朕想到了一个办法,朕决定今年乃至以后的科举都采用糊名制度,这样一来不仅能够让科举更加公平,也能够让诸位爱卿拜托避嫌的困扰,诸位爱卿如果有合适的亲人,大可以一样来参加科举。”

    “皇上,何为糊名制度呢?”晏殊问道。

    “糊名制度,顾名思义,就是所有考生的名字都得糊上,即便是你们阅卷的时候也不知道自己手上的试卷是何人所做。这样,不就没人说你们徇私舞弊了么!待朕回去便发布圣旨,公告天下!”

    “等一等……”范仲淹急忙叫住赵祯,说道:“皇上,您说把名字糊上,可还有笔迹啊!”

    “皇上,范大人说得对,就算臣的女婿把名字糊上,臣还是能认出来他的笔迹,臣恳请皇上收回成命!”晏殊也赶忙劝道,他可不想因为这事被全天下学子取笑,那就没得混了。

    赵祯摆出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轻松地对几位考官说道:“这都不是个事!朕自有妙计,诸位爱卿就安心主持考试就行了,其他的交给朕来办!”

    赵祯回宫没多久,一份紧急公告便贴到了学子们聚集的几个地方,同时还有许多开封府的衙役敲着锣在大街上大声宣读,他们身前身后都围满了不少赶考的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