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声色犬马之风情大宋在线阅读 - 第一百零六章 永恒的卢舍那

第一百零六章 永恒的卢舍那

    这一路行来,李清大有收获!因为他学会了赶车!又多了项技能啊。

    原来宋朝骡子也听得懂马的话,毕竟它们就是亲戚,要它走就叫“驾”,要它停就喊“吁”,李清觉得自己很聪明,一学就会;当然,更主要的是骡子们也很聪明,通常它们自己知道该怎么走,压根就不怎么要李清招呼。

    三伏天骑马,想想都受罪呢,后世里有汽车代步,还非空调不行的,李清骑了两天马,便不顾脸面的跑上了马车,初初是将马栓在车后面,可长时间呆在里面也闷,而且还热,再说,有小兰在车里。

    聊天也聊得没话了,于是他干脆和安小哥换了位置,当然,安小哥是不好坐到车里面去的,他便骑上李清的马,神情也很是愉悦。

    杨大一直在一行人的前面几十米,而杨二则吊在最后,刘叔一般都是在李清的大车前后,孙五就属于隐形人了,其实他一直都在边上,可是说话太少,形象又没有杨家兄弟那么惹眼,你就盯着问,他多半也嘿嘿笑几声了。

    杨家兄弟还是酷的,尽显高手风范,这高手么,哪有随便乱跟人聊天的。

    刘叔护卫在李清边上,其实是担心李清赶车别出什么意外的,毕竟车上坐着女眷呢;不过他发现李清学得确实快,着实的表扬了李清几句,李清对刘叔很有知己的感觉。

    而且刘叔很会凑趣儿,先是问李清怎么想到改造那个弩的,刘叔可试用过,确实很不错,连王老将军也赞不绝口,说是军中要是早都用上这种弩,肯定要少死不少人,少吃不少亏;李清趁机便问道:“刘叔,如何王老将军会将你二人派来助我?想我李清何德何能?王老将军便肯垂青?”

    刘叔笑了一下,然后正色问道:“小老儿倒有一事要请教公子的,大凡人要有了些技能,一般的都不愿轻易示人,至不济也求个财讨个赏的,公子在这弩上想必也花了不少心计,怎得轻易便教与了万全司?”

    李清也笑了,说道:“这弩乃兵器,既然刘叔都觉得好,当然便是要用于军中了,我留着又有何用的,万全司制器具为将士所用,自是能多杀敌,少伤亡,何乐不为?”

    刘叔问道:“这边军杀敌伤亡的,与公子何干。”

    这话就问得弱智了,李清后世虽然没参过军,这道理怎么会不明白,歌里都唱呢,“我不杠枪你不扛枪,谁来保卫祖国谁来保卫家。”这也要问?

    李清奇怪的反问道:“如何没有干系的?若无军卒将士守在边塞,浴血杀敌,我等又如何逍遥自在的过太平日子呢?怕是连安稳饭也吃不上一口。”

    刘叔听了这话,脸色一黯,半晌没说话。

    李清一下不明所以了,自己想想这话怎么会说错呢?咱不是打小就这么被教育的吗?不过他不明白也没办法了,因为刘叔已经不探讨这个问题了。

    赶路到底不是游上玩水,这大车再好,可还是木头轮子,官道修的不错,也是颠簸,一路上若英已显得憔悴不少。李清可不知道怎么弄橡胶,心疼也没法,再说这橡胶树现在怕还在南亚的丛林里,就是现在有一棵放在李清眼前,李清也是认不出来。

    过了白马镇,因是已近洛阳,人烟开始稠密,杨家兄弟也不象之前那么催李清赶路了,宿头到处都有,之前过偃师镇的时候,李清不过是在杜甫墓前多停留了会,杨二便有些不耐烦,其实李清可不是想冒酸气。

    自知之明,一定要有,这来来往往一首诗的,可是鲁班门前耍大斧;李清一来只是想让若英松乏下,二来么,他不过想在墓前那么静静的坐一下,什么感慨也不用,随手扯扯墓上的杂草而已。

    名垂千古也好,遗臭万年也罢,终不过一个土馒头。

    离洛阳不过大半日行程了,刘叔和杨家兄弟商量要不要急赶那么会子路程,又怕赶到城下洛阳又关了城门,正说着呢,李清提议,既然已经快到洛阳,这数日赶路也是辛苦,莫如咱们也散散心,拐道去龙门镇如何?

    龙门镇位于洛阳南边三十来里地,龙门山与香山东西对峙,伊水于山间北流,远望犹如一天然门阙,所以这地方以前叫着“伊阙”,据说隋炀帝想把都城从长安迁到洛阳的时候,登邙山以察地形。当南望伊阙,见这边地势雄伟,便叹道:“岂非龙门乎?”皇帝老儿亲口一开,于是便正式改名叫龙门了。

    不过李清还知道民间传说的“鲤鱼跳龙门”,就是来源于这里了,相传那时候龙门山与香山浑然一体,并未给凿开,伊水给挡住了,鲤鱼游不过去,于是有的便跳,这一跳过去,云雨随风,居然化身为龙;当然绝大多数还是跳不过去的,所以黄河鲤鱼头上都有个黑斑,据说就是当年跳龙门给摔的。

    这故事早已经流传,连李白都专门为这件事写了一道诗:“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不过李清来龙门可不是为了吃这没变成龙的鲤鱼。

    李清对宗教没什么兴趣,他认为宗教无论怎么说,本质都是愚昧的,不过,宗教里确实还是有很多好东西,比如,他想看的这个龙门石窟。

    许是本朝重道而不重佛,龙门这已见不到唐朝盛极时的僧侣万数,摩肩接踵。伊水两岸蜿蜒二里多地的大小石窟,气势非凡,连本对上这来有些不大乐意的杨家兄弟也是肃然,李清也没和他们解释为什么要上这来。

    何用说?这世界真正的好东西,无须多费口舌去渲染的,你只要看见,必定会被吸引,被震撼,就如同杨家兄弟的脚步,都是变的小心翼翼,没有平时那种昂首阔步的气势了。

    李清带着若英直接去了奉先寺,他没象若英那样一到便虔诚的拜下去,不过也没阻止若英,其实李清心里这腿早就弯了下去,他要拜的不是佛,而是奉先寺的这尊卢舍那雕像。

    或许一个民族,真到了俾睨天下的,才会显得这般从容恬淡,自信而又随和,惟我独尊的气势用笑容来展现;唐朝远没有宋朝这么富有,文化这么璀璨,但一个王朝,即便文治到了顶端,也需要有武功,这样它的臣民才会有那么一种自发的豪迈感,这样,中国人才永远的记住了汉唐,似乎宋朝总缺了那么点东西,让人遗憾。

    这卢舍那似乎就代表了盛极的唐朝,空前绝后,舍我其谁。

    李清静静的坐在台阶上,并没有向若英多说什么,他没告诉若英这是他最喜爱的雕像,没告诉她当年李清第一次看见这尊佛像的时候,居然心里是想哭;有很多东西都需要自己去感觉的,多说无益。

    夕阳下的卢舍那比李清后世里看到的,更具神采,一是并没象后世里那么残缺,二来雕像身上的金身还大致完好,余晖下更是金碧辉煌,光彩照人。

    卢舍那两旁,是弟子迦叶,年迈而严谨持重,阿难年幼而睿敏虔诚;菩萨文殊、普贤都是头戴宝冠,身佩璎珞的,特别是薄衣贴体,衣裙飘举,大有唐代画家吴道子“吴带当风”的架势。

    两边的护法天王身著甲胄,手托宝塔,与其他佛像一起,象拱卫帝王一样的侍立在卢舍那两旁,李清觉得这哪是佛寺,分明就是唐朝的庙堂,卢舍那据说就是按武则天的摸样雕刻的,如果真是这样,也不负唐高宗为她神魂颠倒了。

    刘叔想是来过这里的,见李清并不不拜佛,笑嘻嘻的指着护法天王道:“公子既不礼佛,然到得此处,亦需尽些礼数的,莫若去抱抱那佛脚,也不虚此行。”

    果然,李清近前一看,这天王脚脖处,乌黑油亮,想是人摸得多了,李清摇头笑笑,佛都云求人不如求己,抱人家大腿,又顶得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