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大唐李承明在线阅读 - 第五十四章 又起烽烟

第五十四章 又起烽烟

    太极宫承天门前李承明终于到了一样奉诏入宫的李元吉。他在来的路上想到一个绝妙的计划,不过这个计划需要李元吉来配合。

    “承明,你怎么搞的,为什么不批独孤达磨的官引?”李元吉已经知道皇帝召见的原因,现在看见李承明自然要埋怨。

    “四叔,侄子这都是为了你。你想想看那独孤达磨还什么都不是的时候就敢打李道彦,豳州刺史韦拒是太子殿下的人,万一独孤达磨到了豳州与韦拒闹将起来父亲与四叔都得心烦。”李承明打开手里的折扇顶在头上说道。

    “到是有些道理,可你又准备怎么跟皇帝解释呢?”李元吉也学着承明的样子将折扇顶在头上问到。

    李承明压低声音道:“侄子早就想好了。”说完叔侄俩顶着大太阳蹲在地上窃窃私语起来。

    御花园里李元吉和李承明一起给皇帝行大礼。李渊坐在藤萝架下挥挥手道:“地上怪热的,免了吧!”两人顺势止住。

    李渊板起面孔道:“承明,朕对你是寄予厚望得。你怎么敢刚刚到任就撕毁官引。”

    李承明用折扇挡住刺眼的阳光答道:“皇爷爷,孙子知道四叔保举小爷为官是想小爷有所建树好青史留名。可孙儿认为豳州地处西北,每次突厥犯边都首当其冲。小爷是七舅姥爷唯一的血脉,要是万一有什么闪失皇爷爷和四叔必定会心痛。所以孙儿才斗胆阻止小爷去豳州。”

    李渊用赞许的目光看着李承明心想:“这孩子确实宅心仁厚,他连独孤达磨都不忍心出事,那么就更不忍心自己的儿孙受苦了。”

    “还是承明想的多,我看就让小叔留在长安吧!”李元吉叹道。

    “那就看小爷的意思了,他要是只想安安稳稳平平淡淡地过一辈子留在长安是最好的选择。如果想建功立业青史留名的话觉的不如让他去洛阳。”李承明接着说道。

    此言一出李渊和裴寂都不由地怀疑起李承明的真实想法来。满朝皆洛阳是李世民一手打下来的,天策府的势力在那里针插不进水泼不入犹如铁板一块。洛阳一直是太子李建成最大的心病。

    洛阳有“居天下之中”之称。由洛阳西出潼关,就是大唐王朝的关中基地;而由洛阳东出中原,就可以号令天下。因此,洛阳既是天下形胜之地,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如果将来李建成登基为帝,李世民称王洛阳的话。那么李建成这个皇帝其实不过是个关中王而已,根本无法真正地南面称帝。而在洛阳的李世民则可依靠洛阳形胜之地和自己在军事上的卓越才能把李建成封死在关中盆地里。

    李渊用他浑浊的眸子死死地盯着李承明,心说:“原来你是想往世民的心头钉一根刺,不过这样也好世民在洛**基太深对自己也不是件好事。”

    李承明被李渊看的心里有些发毛,连忙垂下头去看着自己的脚尖。李渊看见不由的一乐,心想:“到底还是个孩子,不懂得掩饰自己的慌张。”

    李渊挥挥手将远处的独孤达磨召过来,告诉他李承明不想他去豳州的原因。然后道:“承明已经保你去洛阳任洛阳都护府长史,到任之后切记与人为善,不可仗势欺人。”

    独孤达磨臊的满脸通红,向皇帝谢过恩以后一个劲得给李承明道歉。

    “突厥人围城七天了,太原离这不过半天的路程,援兵怎么还不来?”六月十七夜里太谷城上一个手持长矛的年轻兵卒跟他身边的老兵说道。

    “不是不来,是不敢来,我听朔州逃回来的人说突厥这次来了十万人,围住太谷却不打破一定是想骗太原的守军来救,城外野战我们就不是突厥人快马强弓的对手了。”回答的是个长得很彪悍的壮汉,他也不知几天没洗脸了,满脸都是血污,黑得就像锅底,一开口说话,便露出两排雪白的牙齿。

    守在太谷城上的士兵早就疲惫不堪了,突厥人围城七日,攻城六天,四面进攻,若不是他们缺乏重型攻城武器,这太谷城是不是还能守得住就很难说了。不过突厥人多,四面围攻,守军也折损了不少人手。照这样下顶多再有四、五天太谷也就和朔州一样成为突厥人的囊中之物了。

    城墙上到处都是东倒西歪躺着的士兵,城垛上猩红的血迹早已干涸,隐隐变成黑色,空空如也的箭壶随手就扔在地上,守军将士不敢脱去铠甲,都是和衣而睡,枕着刀鞘箭壶,躺在满地血迹上。城墙也坑洼不平被打出许多缺口,那檑木,火油留下的痕迹还历历在目,就连城头上飘扬的旗帜也有些破败了····

    艳红的朝阳就跃出地平线,一队士卒拎着饭桶大步跑上城墙,大声吆喝着熟睡的士兵们起来吃饭,那些睡眼惺忪的守军揉着眼睛,打着哈欠,摇摇晃晃的走了过去,在这血与火交织的城头上,每顿饭都可能是他们的最后一餐,很快,整个城头上就全是一片狼吞虎咽之声。

    太谷城外突厥人的大帐里颉利可汗喝了一口马奶酒,烦躁地道:“赵先生,唐军不会上当的,我看不如干脆打破太谷吧!”

    突厥人这次入侵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他们也遭灾了,草原上一样滴水未降为了生存不得不到大唐来抢掠。不过颉利存了个心眼,没有和突利一起。而是自己抢并州道,让突利去抢豳州道。

    赵德言沉思了一会道:“太谷不能破,一但打破太谷唐军就更不会上当了。现在唯一能引唐军出太原的办法就是诈降。”

    “诈降?派谁去呢?汉人jian诈怕没那么容易把!”颉利满脸忧色地说道。

    “那就要看去的人是谁了,并州道行军总管张瑾是个无能之辈。需要要提防的是他的行军长史温彦博。此人警悟善辩怕是不容易上当。”赵德言道。

    颉利面露笑容道:“赵先生如此说想必是心中已有人选,不过这个人应该得是汉人。”接着他脸色大变道:“赵先生莫不是想自己去?”

    赵德言叹了一口气道:“除了我只怕再没有合适的人选了。”

    “不行、不行,诈降之事凶险万分,就算先生将唐军骗出来。两军浑战之时万一伤到先生岂不是得不偿失。”颉利立刻拒绝了这个提议。

    赵德言笑了笑道:“可汗放心,只要可汗依我的计划行事必定能全歼太原守军。等两军浑战之时我自有脱身之策。”

    颉利考虑再三后道:“既然先生有把握便依先生就是。我派脱黑鲁与先生同去,他刀法娴熟箭术精准可以保护先生的安全。”

    赵德言摇了摇头道:“不行,脱黑鲁是突厥人,他去了会坏事的。可汗还是让我选些汉人去为好。”

    当天晚上太原城里的并州道行军总管张瑾接到下属的报告说城外赵德言带了几百骑汉人来降。

    张瑾闻言大喜,立即亲至城外将赵德言迎进城内,并厚言抚慰。

    赵德言感激流涕,说突厥营中粮草将尽,人人思归,不欲再战。隋王杨政道和萧皇后在突厥也经常遭到突厥贵族的凌辱,日夜思归本土。他这次主要是受了隋王和萧皇后的托付来与大唐商议归降的条件的。

    杨政道隋炀帝的唯一活着的孙子,齐王杨暕的遗腹子,他的两个哥哥和父亲被宇文化及所杀。宇文化及被窦建德打败后,杨政道及隋炀帝的皇后萧氏落入窦建德手中。武德三年,**汗国的处罗可汗派人迎接萧后及政道来**,立政道为隋王。把留在**境内的一万多中原人交给政道管治,建立“大隋”。

    张瑾大喜为了表示信任立刻任命赵德言为行军记室。

    赵德言投桃报李马上告诉张瑾说现在围困太谷的突厥人只剩下由阿史那岑石带领两万余老弱之兵了,其他的精锐金狼骑正在颉利可汗和大罗便阿史那答路的带领下押着抢来的五千多百姓和十几万头牛羊向突厥撤退呢!

    张瑾点点头,派人带赵德言下去休息。然后唤来屋外的侍卫道:“马上去请温长史和众将前来议事。”

    “大人,突厥现在军势正盛,心中对我军甚为轻视,赵德言其降,必定有诈。”听完张瑾的叙述温彦博连忙道。

    张瑾缓缓地摇摇头道:“我看未必,今年草原也是大旱,突厥这次入寇主要是为粮草而来。就算赵德言所言不是完全属实,突厥这次分数路入寇他的兵力也应该不会超过八万。况且经过朔州和太谷的这几日大战战阵中自有损伤,突厥境内大旱他们分兵押送抢掠来的粮食和牛羊回去是及有可能的。所以我估计现在太谷的敌军不会超过四万之数。再说敌军连日征战锐气尽消正是决战的好机会。诸位以为如何?”

    众将都是不言,脸上浮满了疑意。

    “大人,末将以为当今上上之策还是死守太原为好。如果出城与突厥野战万一失利则太原不保,太原不保则河东不稳,到时候我等就是千古罪人。”总管大将高陪伦道。

    张瑾哼了一声,声色俱厉地说道:“畏敌避战,坐失良机传到陛下耳里我等照样是死罪。”

    总管副将刘玉踌躇了片刻道:“大人说的是,麾下也以为可以一战,不过突厥人悍恶善战弓马之技远在我等之上。此战绝不可丝毫轻敌。”

    “既然大人心已下那么大家就都得以死报国,临阵退缩着斩,不遵号令着斩,另请大人将赵德言也带在军中,一但发现他所言不实就请大人立刻将他斩首。”温彦博见张瑾一心求战也只好同意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