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南宋之工业革命在线阅读 - 4.8 徐州布防 II

4.8 徐州布防 II

    军械库,位于徐州城的西南角,与军用码头相距约四里多路,两地之间早已修建了运输道路。路是用石灰与泥土夯实的。在沿路的南边每隔几十米,便竖了一根电杆。这电杆的作用有二,一是用来架设照明与动力用电的电线,二来是用来架设有线发报通讯所需的电缆。电杆一直到了徐州城墙脚下。在进入徐州城内的几百米道路两边,却并未竖立电杆,而是在路基下预留了水泥与砖彻成的电线通道,每隔几十米,就有一个类似井盖的装置,以便于布线或维修之用。其实这种地下电线通道,是模仿了临安皇宫内部的建造方法。在皇宫中架起电杆,总显得不是很美观,但将电线铺设在地下,便使得宫内干净了许多。

    今日中午,各种规格的电线已通过水路运到了徐州,就等着工人施工了。

    李不伟赶到军械库时天色已黑。守卫的士兵认得李不伟,正待上前相迎,却见李不伟摆了摆手,这守卫又站回原处。李不伟稍一点头,陆天会意,当下在门口等候。

    库房原是徐州城中的一处仓库。赵范大军取得徐州之后,第一件事便是修建各种工事。如今的军械库,早与以前的仓库大不相同,不仅用水泥与方砖加固了围墙,而且在围墙上架设了铁丝网。李不伟独自一人进入了库房大院,只见其中一间屋内灯光若隐若现。李不伟径直走入那屋子,只见屋内站有两人,其中一人正是赵范,另一人李不伟也认识,此人名叫薜飞,乃是赵范亲自挑选的得力干将,即将任职虎击队的队长。

    虎击队,在李不伟看来,其实应该算是后世的特种部队,不过如今却是大宋的一支具有特殊任务的作战小队。早在朝庭决定北伐之前,兵部就曾提议,签于大宋新式兵器的威力极大,射程又较通常弓弩远上几倍,因此完全可以考虑组建一支奇袭部队,专用于刺探、偷袭,以及配合大部队突击,从而实现以少胜多,出奇制胜。当然,这个提议被朝庭采纳了。赵范也曾就此事与李不伟探讨过。李不伟对于特种部队并不了解多少,只好又回去翻开《大百科全书》研究了一晚,这才明白,原来特种部队与普通军队根本是两个概念,其主要任务是袭扰破坏、暗杀绑架、敌后侦察、窃取情报、心战宣传、反偷袭和反劫持等。看到这里,李不伟索性将特种部队的知识全部研究了一遍。这一研究就是三天。三天后,李不伟与赵范继续“探讨”,并不断暗示,终于让赵范自己“发明”出了一套完整的作战思路,并将这支部队取名为虎击队,意为像猛虎般迅速出击。

    赵范大军进入山东之后,虎击队也跟随着大军一并北上。然而由于一些装备尚未试验成功,因此虎击队员尚无法参与任务,都是以各位将军的亲兵身份出现在队伍中,其真实身份却并无多少人知晓。

    在要不伟眼中,如今的大宋特种兵,已不是单纯的探子或细作,而是直属于元帅大军的一支部队,其加入的条件也极为格。赵范的东路大军中,总共有三十七名虎击队员,每个成员必须会说一种其它语言,例如蒙古语言或是西夏方言。由于在北方作战,因此虎击队员必须能够熟练使用北方口音与人交流。至于骑射近搏,更是最基本的要求。在孟珙的西线大军中,也有二十多名虎击队员,只不过由于是西线作战,因此对于队员的要求又能不同。例如进入陕西、河南,就要求这些队员能听懂当地的方言,而且对金国的文化也要有一定的掌握。在外作战时,虎击队只听从一人的号令,即大军的元帅。当然,李不伟很是自信,倘若他发了话,虎击队也是要买账的。

    此时,赵范正推着一辆小车四处查看。这小车约一米高,车底安装了四个可以随意转向的轮子,车架上放了几块玻璃外壳的蓄电池。在车的顶部,安装了两个带有灯罩的照明灯。这两个照明灯可以随时从固定架上取下握在手中,用于查看不同方向的动静。

    看到李不伟,赵范将手中的照明灯重新放回车架上,笑道:“徐州布防开始不久,此处尚未架设电线,只好用这手推车临时照明了。“说着,又拿起桌上的一张清单,道:“李兄弟,货物已到,只等你我二人查验了。”李不伟点了点头。赵范微一示意,薜飞走到几口大箱子跟前,将箱子全部打开一一查验。

    李不伟仔细看去,只见箱内装了各种新式的弩机、弩箭、以及一些他从未见过的零件,全是虎击队员的装备。再看手中那张清单,除了各种武器之外,尽是些急救、野外生存等物品。

    薜飞道:“元帅,大学士,这批军械是军器监亲自交与属下的,除了虎击队员必备的袖式连弩、单筒望远镜之外,还有近射连发式左轮手枪、手持式迫击炮、手雷,另有铜制水壶、急救医药包、可装在手持式迫击炮内的信号弹、以及带有指南仪的掌钟。”

    说着,薜飞将箱内的物品一一取出摆在地上。李不伟仔细看去,其中一件是带有绳索的弩箭,估计是由袖弩射出,用于攀登之用。带有橡胶软管与铜质硬管的那种面罩,估计是潜水之用。其余的野外用品如煤油灶具、单人帐篷,李不伟也不陌生。这许多装备,一个人若是全部带在身上,行动起来也极为困难,估计虎击队员是按照不同的任务要求,来进行合理的装备配置吧。

    最后,薜飞取出两件物品递了过来,道:“元帅,大学士,这是兰溪军械厂最新制造的刀具。此种刀具带有刀、锯、锥、针、箭刀、铁钳等工具,平时可以折叠到一起,如要使用哪种工具,只管将其展开便是。因为这种工具极为坚韧,远非寻常兵器可比,虎击队员对此甚是喜爱,称其为兰溪军刀。这是属下临行前,军器监亲自吩咐过要交给元帅与大学士的两把兰溪军刀。”

    李不伟听得又惊又喜,他万没想到,在有了新材料之后,大宋的兵器制造人员竟然能自己构思出这种可折叠式军刀,并且真的将其做了出来,而且还配上了木柄,便是与后世的瑞士军刀相比,虽说在材料上不是一个档次,但看其外观却也毫不逊色。赵范也是一脸的欢喜。

    薜飞又道:“兵部严令,望远镜绝不能落入敌人手中,因此这批单筒望远镜都是特制的。在寻常情况下,望远镜是不可以使用的,看出去只是模糊一片,此时需打开一个小机关方可看清。另外,只要稍稍用力拧转镜筒,里面的装置便会将镜片压碎。如此一来,即使落入敌军之手,望远镜也起不了作用。”赵范点头道:“正该如此。”

    清点完所有物品,已近深夜。李不伟走出库房,看到陆天仍然在门口等候,心下稍有歉意,但他忽又觉得自己多少也算是一个大官,不该失了官威,当下不动声色,道:“陆天,这几日咱们都是步行,好在城中的道路即将改造完毕,到时咱们便有车坐了。”陆天忙道:“卑职走路走惯了,倒是大学士的身体要紧。如今大学士身为监军,卑职有幸成为您的随从,也算是为祖上争了光了。”

    接下来的几日,再无军情传来。赵善湘在取了海州之后,似乎也没了动静。而西线孟珙大军,估计也在新蔡休整,又或者已开始攻打汝阳也说不定。

    李不伟明知道此时必定有些事情在发生,但自己在徐州却无法知晓,不由得又想起临安实验室的那台无线发报模型,也不知道那台机器是否有了进展?电子管的制造似乎没多大起色,高效的放大电路做不出来,其它的一切都没法实现。倒是徐州城中的有线发报器,近日已开始试运行了,而且情报兵也逐渐掌握了一些发报电码,除了传送战情之外,还能传送一些诸如“码头有船来了”、“打孔纸快用完了”等消息。

    另一件让李不伟觉得可惜的事情是,徐州城内无法安装水力发电机,所有用电都是通过蒸汽充电机为蓄电池充电,或是直接用蒸汽发电机来实现的。徐州附近并无大落差的河流,因此水力发电机的安装看来是没戏了。也正因为如此,城外靠近码头不远处,已开始修建火力发电厂了。黄河北岸盛产煤,采矿机械已有两台运抵煤矿,其中一台已开始运行,每日的产煤量完全可以满足徐州城中的日常需求。然而要让火电厂运行起来,目前的产煤量仍是远远不够。好在火电厂也未建成,一时间也用不着许多煤。

    对于这个火电厂,李不伟多少心存遗憾,因为由煤变成电能的转化效率极低。先是煤燃烧后将水烧开产生蒸汽,然后蒸汽推动蒸汽机,再由蒸汽机带动发电机,再经过输电线路到达最终用电设备。要知道,在原历史上蒸汽机最先出现的时候,其热效率不足百分之一。举个最容易懂的例子:燃料燃烧时,释放了一百份的化学能,但真正用于加热蒸汽的,却只有六十份,其余都通过锅炉的烟囱流向外界。这六十份能量用于加热蒸汽,并让其体积膨胀,变成了热能与势能。但是在蒸汽流过管道,以及推动活塞时,又有一部分热量通过对流、热传导等方式,释放到了大气中。这样一来,原先的一百份能量,就只剩下了二十份不到,但这种浪费还没有结束。活塞运动时,要考虑与缸体的摩擦阻力,以及各个曲柄连杆机构的机械能损失。因此,最终输出到传动轴上的能量,估计只有十份不到。

    李不伟在《大百科全书》中所知道的是,最早出现的蒸汽机,其热效率就不是很高,只有百分之二或三左右。后来瓦特进行了改良,终于将蒸汽机效率提升到了百分之八。这在当时来说,几乎是极限了。再后来,内燃机出现了,其热效率骤然提升到百分之二十以上,蒸汽机这才被逐渐取代。

    但李不伟却很明白,虽然现在比英国工业革命早了好几百年,但大宋工厂制造出的蒸汽机,却是按照十九世纪初期的设计进行的,其先进性、合理性、以及热效率,也不见得比瓦特当年低多少。再说,依照目前的科技发展进度,并不该将蒸汽机的改造继续下去,而是要利用这种效率并不是很高的蒸汽机,制造出更为先进的机械,例如蒸汽轮机。当然,这在一两年内看来是无法实现的。

    终于,赵善湘传来了消息,大宋东海舰队按照预先制定的方案,大军分为了两路。第一路,由大型战舰组成。舰队沿东海北上,直取福山岛,也就是当今的青岛。第二路,由徐敏子、杨义带领的一万陆军组成,而突击艇与平底运输船,则由东海进入沐水,先向西,然后再折向北,水陆两军遥相呼应,最终目的地正是莒州。

    莒州,是李全的老家,在这里有必要重新讲一下李全与红袄军的事情。约二十年前,金国军队镇压了红袄军,起义军领袖杨安儿被杀。杨安儿的meimei杨妙真又集合了残余的数万人,在莒州一带活动,再后来,杨妙真与李全会合,并结为夫妻。这二人领导的义军,其实还是以抗击金国为宗旨,并随时准备接受大宋的招安。后来由于史弥远的原因,李全又与宋朝庭反目,在一段时期甚至有了倒向金国的趋向。到了蒙古与金国开战时,李全已归附了蒙古大军。就近来讲,在一个多月之前,李全也是奉了蒙古大汗之意,意图渡过淮水攻打南宋。

    如今李全的先峰部队已尽数损失,其占据的海州也被赵善湘拿下,大部队估计早就退到莒州老家去了。赵范也明白,要与蒙古开战,必须先将李全的问题解决。解决的方法有二:要么开战,要么劝降。当然,对于赵范东路大军的许多士兵来讲,还是愿意选择后者,毕竟李全的部众大都是原先的大宋子民,宋人自相残杀总是最坏的结果。

    考虑到这种情况,赵范当即下令,由雷东河带领五千陆军,即日起程,乘坐运兵船抵达下邳,与驻守在下邳的林立功会合之后,清点一万兵马,沿沂水北上,经沂州直抵莒州,配合徐敏子与杨义大军作战。如此一来,等于是大宋的两万陆军两路夹击莒州。

    但这里有个奇怪的现象。在以往,步兵或骑兵行军时,往往是在陆上进行,而且粮草与军备也是由车辆拖行的。但如今所有的军事调动,全部是沿着水路进行。例如雷东河本来在徐州,若是要前往莒州,本该走东北方的承县,但如今却要向着东南方向背道而驰,先与林立功会合,再由水路前往战场,这看起来多少有些奇怪。

    其中的原因显而易见。在以往,敌我双方都有战船,都可以在河道或海上发起袭击。虽说宋朝的水军更强大一些,但还不至于将水路作为必胜的王牌兵力,毕竟双方差距不是很大。但有了蒸汽动力船与火炮之后,一切都不一样了。蒸汽平底运兵船的航速不慢,而且又有突击艇护航,船队在河道中行进的速度,一日一夜便可达到三四百公里。虽然绕了近一倍的路程,但用于行军的时间却少了一半。由此可见其中的原因,完全是大宋海军对敌的绝对优势要比陆军多出不少,水路行军不仅是最快的选择,同时也是最安全的。

    如此又过了四五日,赵范等人仍然在焦急着。雷东河与徐敏子是否已经会合?莒州是否已经打起来了?以及赵善湘是否顺利取下了福山岛?孟珙是否也收到了迁都西京的指示?西线攻打金国的战况又如何了?

    李不伟却是心事重重,坐立不安。除了徐州城的建设之外,他每日还要去军中大营视察一番,毕竟监军这个职位不是随便当的。然而他想的更多的,却是临安的事情。

    前一段时间,李不伟也曾计划着在临安与徐州之间铺设一条电线,专门用于两地间的电报通讯。他大概计算了一下,两条直径三毫米的铜线,连续铺设三百公里,就是近四十吨铜材,这还不包括其它的消耗。况且更重要的是,从徐州到临安的距离,根本无法实现有线发报,电线的电阻便会将信号削弱得无影无踪。这种有线发报的方式,最远也就是几十公里,若要实现长距离信号传输,必须加入中转站,以继电器的形式对脉冲电信号进行放大。然而如此一来,仅是实现这项工程,便不是几个月能完成的。况且他与赵范也不能一直待到临安,因为东路大军的任务是收复整个山东、河北、山西,以及从未得到过的燕云十六州。不过李不伟没想到的是,没过多久,有线发报线路竟然真的开始铺设了,此为后话暂不提。

    赵范已开始制定下一步的行军路线,各将领也都有了任务,众人都忙个不停。李不伟在这段时间内,却写了几封信。

    第一封是写给范东来的,大概意思是说,实验室与工厂不要满足现有的成果,要不断地研究新技术,尤其是材料与工艺方面,新动力设备也要加紧研究。

    第二封信是写给周依依的。李不伟原以为这封信应该写得最长,但结果却是相反,他只觉得自己的思念是根本无法用言语表达清楚的,再说在战场上写情书也不是男儿所为,当下只写了些套话,忽又觉得如此无法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便又画了一幅图,写了“保重”二字,这才作罢。但他的画功甚差,与当日展示给艾画与赵昀的“喷墨派”技术完全不是一个档次。不过好在任由谁都能看出,画上分明是一个女子挺个大肚子,应该是怀孕了。

    第三封信,是写给宋慈的,大概意思是要他尽快研究出外科手术的方案,以及将周依依与香儿培育的那种绿色霉菌转为治疗药物,在信的结尾,又加入了自己模糊记忆的一些胎教大全。

    想到胎教,李不伟又记起了史红袖送给他的那把吉他,沉思良久,李不伟又写了第四封信,这信是写给史弥远的,在信中除了代问史夫人与红袖之个,更多提及的却是史冀。他将语言组织得极为慎密,措辞极为小心,大概意思是说:我李不伟在世上最信任的朋友,便是丞相的儿子史冀将军,如今史冀大哥远在万里之外,我甚是挂念。丞相如今身体抱恙,史大哥又不在身边,世侄本该替史大哥尽些孝道,无奈皇命难违只好随军出征,但是在这段日子里,无时不挂念着丞相与红袖姑娘。等史大哥回到大宋之后,我二人定会携手共进,绝不负了丞相的期望。

    其实讲到期望,李不伟也不知道史弥远心中究竟做何想,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完颜洪秀的死既然能给史弥远带来如此大的打击,那么在史弥远眼中,众子女中他最珍爱的必定是史红袖。但李不伟却想得更多更远,又在信中写了史冀归来之后自己的打算。写完这些,他心中忐忑不安,生怕信中的内容被别人看了去,生出不少误会,自己又重新看了几遍,做了些修改,最终定了稿,这也是他写得最为艰难、最为谨慎的一封信。李不伟最后一次看了自己写的这封信,心中想道:丞相是个明白人,他必定能猜出我到底要说些什么,也明白我现下到底有什么顾虑,更明白我日后的打算。此事于公于私都是有益无害,丞相理当支持我才对。

    ……

    到了九月二十六这天,徐州城内的各种设施已建得有模有样,有线发报装置正常运行多日未见故障,李不伟出行也重新坐上了平稳的四轮马车,晚上也有了电灯照明,这一切显得极为舒适。然而他也知道这种好景不会太长,因为城外的几万大军,每天在闲着吃饭。倘若再不发兵北进,即使朝庭不责怪,他与赵范也待不下去了。等到徐州的太守抵达之后,也是他与赵范继续挥师北上的日期。

    对于战争胜利,朝庭早就做了万全的准备。只要前方攻打下一座州城,马上就会有官员与士兵从江南调来任职。对于江北城市的驻守,礼部与吏部早就做了安排。北伐大军向北推进,处于最前线的位置,这支强大的军队后方相对来说是安全的,因此驻守的官员与武将通常只带数量不多的士兵。越是往南的州县,驻军就越少,而那些重要军事工业基地,驻扎的士兵就多一些。然而等到大军向北攻打得越远,这些地方也就越安全,驻军数量也会逐渐减少,多余的人员也会重新调往更北方的州县。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第二天,新任太守便抵达徐州,随同前来的有三千名士兵,以及实验室派来的七名技术人员。

    就在赵范做出最后的行军计划前,忽然传来了一个令人意外的消息:原本在黄河沿线攻打金国的蒙古军队,全部调往了中都,同时又有重兵把守在真定府、大名府、东平府、益都府、济南府。如今,中都以北的蒙古军队约有十四万,算是周边驻防的兵力,总数竟然达到了三十多万人。

    李全的大部队在莒州一带,是战是和还未有结果,但山东境内的东平府、益都府、济南府,这三处的蒙古兵力已达到了九万人。蒙古大军从未在这里集结过如此多的军队,但消息又不会有误。难道蒙古真的准备在金国的旧都—中都,与大宋展开第一次决战么?

    本书QQ群,见书的简介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