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流砥柱-湖级航母。
“长江”级航母在总体性能上的提升非常有限,而且仍然存在着太多的设计弊端,归根结底,是受到了排水量的限制。加之,帝国情报部门在21年时获得消息,美国正在设计新的航母,并且准备在“约克城”的建造完成之后开始建造新的航母(实际上,这只是美国为了用完所有的航母吨位,建造的“黄蜂”号航母)。同时,日本也在搞新航母的设计工作(实际上就是“翔鹤”级)。 此时,帝国海军已经认识到了航母的重要性,特别是在聂人凤元帅上台之后,航母被放到了最重要的位置上。因此,新航母的设计工作在“长江”级还没有完成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22年初,海军下达了航母的性能指标,仍然由四家造船厂拿出初始设计方案进行竞争,海军则从这些船厂的设计中挑选出最能满足需要的一个来。 这次竞争的胜利者是大连造船厂。江南造船厂拿出的方案仍然是继续改进“长江”级,也就是“皇帝”级的第二种改进型。显然,这不可能满足海军的需要。海军要的是全新的,而且在各项性能上都能够全面满足海军的需要的航母,而绝不是一种一改再改的航母。同样的,广州造船厂提交的设计方案太超前了,存在太多的技术难题,难以迅速成军,这自然也就无法满足海军的需要(实际上,那些技术问题在战争后期就得到了解决,这也造就了帝国海军下一代航母)。 大连造船厂的提交的设计方案并无多少创新之处,却针对海军提出的几项必须要改进的性能做出了很合理的安排,得到了海军的青睐,也赢得了竞争。而海军的要求实际上只有三个,一是航母的航空作战能力,二是航母的生存能力,三是航母的适航能力。显然,航母与战列舰的性能要求是不一样的。 最重要的就是航母的航空作战能力。实际上,“长江”级与“皇帝”级都存在这方面的问题,首先是难以搭载高性能的新式战斗机(航母的飞行甲板,以及机库的尺寸限制了新战机的使用),二是不太合理的布置降低了航空作战效率(这个影响最为严重),三是难以搭载更多的战机,以提高航空打击能力。 这些问题中,提高飞行甲板的使用效率是最为关键的(在这方面,广州造船厂的努力可以说是最好的,结果却太超前了)。实际上,航母的载机数量已经足够了,问题是,太底的出动率限制了航母战斗力的发挥。因此,解决出动率成为了最为关键的问题,可在当时的情况下,采用全直通飞行甲板,实际上是不可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的。 大连造船厂的方案是使用更好的弹射器,并且重新布置了飞机升降机的位置,弹药升降机(弹药通道)的位置,并且优化了机库与飞行甲板上的补给点配制,以此来提高航空出动率。新航母的关键技术就在弹射器上。 与日本的航母不一样,帝国航母都安装了弹射器,实战也证明了弹射器的价值。问题是,弹射器的效率并不高,帝国海军需要的是功率更大,且弹射速度更快的弹射器。为此,帝国海军专门拨款2500万,改进现有弹射器的性能,以及研制新型弹射器(后来的蒸汽弹射器)。这些技术在新航母上没有使用,却为今后的航母发展奠定了基础。 航母的生存能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防空火力,二是战舰在受到攻击之后的抗沉能力。 提高防空力量的唯一办法就是配备更多的防空火炮,并且优化防空火炮的布置。这个并无太多的技术难题,主要就体现在战舰的设计功夫上。大连造船厂在新航母的设计上采用了半封闭式机库,并且在机库甲板与飞行甲板的外围设置了一层中间甲板,专门用来部署防空火炮,使航母搭载的防空火炮数量增加了不少。 战舰的抗沉性能则主要体现在战舰的内部设计上。按照当时的情况,航母是不可能采用战列舰的防御标准的(实际上也没有必要),没办法通过增加装甲来提高防御能力。因此,唯一的办法就是修改内部设计,做到内部最优化设计。小隔舱化设计,全新的燃料输送管道,在弹药舱与燃料库增加一定的装甲保护,采用自动喷淋灭火装置,在弹药舱安置泄压门,将电力系统(抽水机的动力源)分开布置,优化轮机舱与锅炉舱的布置。这些都是提高航母生存能力的有效办法。实际上,大连造船厂的工程师在这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不然也难以赢得海军的合同。 适航能力是航母另外一个极为重要的指标,特别是在恶劣海况下能否使用战斗机,这成为了航母能否扩大作战范围的基本所在。提高适航能力一直是航母设计师的追求目标,而这也是设计上最难的地方。 除了在改进航母的水下部分的设计之外,大连造船厂首先用上了三个新技术。一是全封闭舰艏,二是球型舰鼻,三是全动减摇副鳍。在等比例模型试验中,这三项新设计都被证明是提高航母适航能力的有效办法,而且也是代价最小的办法。 22年年底,大连造船厂就拿出了详细设计方案,海军装备技术办公室对这种新航母的设计非常满意,只做了小范围的改动(包括将机库增高0.3米,这很重要)。随即,海军在申请到了23年的军费拨款之后,就向大连造船厂下达了订单,同时另外三家造船厂也开始建造这一种新的航母。 “湖”级航母的首舰“兴凯湖”号的第一块钢板是在23年2月开始切割的,4月铺设第一块龙骨。整个建造进度被限制在一年之内完成,这样第一批四艘航母就可以在24年中期服役。这一时间也是很有针对性的,因为美国的“埃塞克斯”级航母将在42年年底服役,帝国海军可以争取到半年的领先时间! 性能参数:标准排水量32000吨,满载排水量38000吨。尺寸:舰长265米,宽35米,吃水8.5米。飞行甲板长260米,宽33米。动力装置最大输出功率180000马力,最大航速31节,18节时的续航力达到了12000海里。武备:12座双联装120毫米高射炮,16座80毫米高射炮,24座双联装40毫米高射炮,48门20毫米机关炮。舰载机:108架(战斗机,俯冲轰炸机,鱼雷轰炸机各36架),后期增加了12架侦察机,舰载机提高到了120架。全级一共建造24艘,成为了帝国海军在二战时最强大的航母,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航母。
从总体上讲,“湖”级航母的设计并没有完全满足海军的要求,但是在设计时留有大量的改进余地,因此战后,幸存下来的“湖”级航母都做了大改,安装了斜角飞行甲板,增高了机库,以满足搭载喷气式战机的要求。 “湖”级存在的这些问题也很快得到了海军的重视。原本该级航母准备一直建造到战争结束,而正是因为这么多的问题,所以帝国海军才在战争后期下决心制造新的航母,“湖”级在建造了24艘之后就停建了。 相对来说,“湖”级的性能实际上并不落后。整个二战期间,只有美国的“埃塞克斯”级航母在性能,数量上能够与“湖”级匹敌,而且“埃塞克斯”级的很多设计实际上借鉴了“湖”级。从整个战争期间的表现来看,“湖”级都无愧于帝国海军“中流砥柱”这一称号,正因为有了如此强大的航母,帝国海军才能将优势一直保持到战争后期,并且有决心发展新的航母! 另外,“湖”级航母的一大变化是大批量生产,这也是帝国海军第一种大批量生产的航母。大批量生产的好处是,可以订购大量的部件,降低生产成本,而且流水线作业般的生产可以有效的提高生产效率。这也是“湖”级航母能够在战争期间一共建造24艘的主要原因。 虽然“湖”级航母没有赶上战争初期的战斗,但是其在战场上的表现是无可厚非的。在其参战之后,帝国海军的优势就无人能够动摇了,而这更成为了帝国夺取海洋控制权,击败敌人的关键性力量。 同时期美国“埃塞克斯”级航母。标准排水量27200吨,满载排水量34880吨。尺寸:舰长265.79米,宽28.35米,平均吃水7.01米。飞行甲板长262.13米,宽29.26米。动力系统最大输出功率150000马力,最大航速32.7节,15节时续航能力15000海里。武备:第一批装备12座127毫米高平两用炮,8座40毫米高射炮,46门20毫米高射炮。后期型号逐步得到加强。舰载机:36架战斗机,18架侦察机,18架俯冲轰炸机,18架鱼雷轰炸机,1架担任联络任务的俯冲轰炸机,以及9架备用战机(战斗机,俯冲轰炸机,鱼雷轰炸机各3架)。后期为36架战斗机,36架战斗轰炸机,15架俯冲轰炸机,15加鱼雷轰炸机,以及1架备用机,总计103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