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新宋1138在线阅读 - 第七十二章 灌钢法

第七十二章 灌钢法

    答应朝廷要一年内造出十万架神臂弩,李奇的生活节奏就更忙了,大部分时间都是待在了弩坊署,只有偶尔的时候才艺一趟翰林院。

    《百科全书》经过一年的编写,已经写了八卷,农牧业篇,医学篇,水利篇,商业篇,基础数学篇,基础物理篇,基础化学篇,自然科学篇和地理篇。这几个主要的篇章写完,其他的比如历史篇,儒家典籍篇,兵法篇,等等,都可以由其他人来完成虽然没有李奇在的时候快,但也总算是他们的能力范围之内。

    李奇写农业篇的时候,他不仅要看农业书籍,还得请教一些有经验的老农,最后经过一番修改,才把农牧业篇写出来。写医学篇的时候李奇差点被太医院的人给烦死,很多太医都有独创的秘方和自己的一套治病救人的办法,他们都想让李奇把他们的方法写上,然后好历史留名。对于这些李奇都经过了一一的甄别,最后确认有效的才写上去。水利篇的时候也是一样,请教了很多水利方面的能手。

    至于商业篇、数学、物理、化学、自然科学等等篇章,都是李奇一个人独自完成的,这些对于南宋的士人阶级来说实在太难了,他们除了一些简单的数学之外,其他的根本没有接触过。

    真正的百科全书如果细分的话有成千上万个类别,这些都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正好需要一个像南宋朝廷这个一个体制,制定好一个框架后,发动无数人来共同编纂这本全书,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发先的事物越来越多,百科全书也会越来越丰满。

    李奇只是起到一个带头作用,有了这个头,以后的百科全书就会被后人慢慢积累,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全,直到最后成为真正的百科全书。

    今天一大早李奇就收到了一个好消息,农牧业篇经过筛选整理后,朝廷已经准备印刷出版了,为了让这套书籍的质量达到标准,并没有用活字印刷,而是用的雕版印刷,一百多个工匠同时雕版,相信不要几个月就能看的实体书了。

    除了农牧业篇之外,最受欢迎的还是李奇写的商业篇,这篇一共三十多万字,里面介绍了很多经商的技巧与方法,比如树立品牌,比如炒作,比如广告等等,李奇发现这些已经被流传出去了,至于谁流传出去的李奇都不用猜,肯定是他的那些同僚们。

    李奇发现这段时间临安城很多商铺都是花样百出,经营的非常红火,比如每到过节的时候搞活动降价打折,往商品上面贴标签,整个临安城贴小广告等等等等,这些都是李奇在商业篇上面提到过的花样。

    在朝的官员,他们的亲属家人,几乎没有人没有产业的,要么就是商人,要么就是大地主,只要能够赚钱的他们都沾了。南宋不像其他朝代那样禁止官员亲属经商什么的,也没有其他朝代那样的官商勾结,然后等把商人养肥了再宰的情况。

    早上,李奇去了赵嫣儿家的印刷作坊一趟,他已经委托赵嫣儿帮他印刷数学,物理,化学和地理以及自然科学这几本书了,这些都是到时候要用于新式教学的教材。

    李奇来到印刷作坊的时候,这里还在全力赶工雕版,李奇话了大价钱,赵嫣儿把整个临安大半的雕版师都给请来了,到现在已经过去半年了,也快雕版完成了,到时候就可以连续印刷书籍了。

    经过将近一年的赶工,李奇在临安城建设的学院也有几栋教学楼和住宿楼已经快要完工了,李奇计划往这所学院投入六十万贯的资金,里面要全是用水泥建设的两层教学楼。年前在得到朝廷允许后,李奇把学院的面积向外扩张了无数,差不多有上万亩,比后世的清华大学六千亩占地大多了。比临安城的皇宫那就更是不用说了,差不是皇宫的五倍。

    不过还好这里是北城区,目前这里除了难民营之外就全是百姓的田地,并没有多少名贵的建筑树立在这里,李奇只花了五万贯就搞定了所有占地。

    他准备在这里规划从小学到大学的所有学年区域,这里也被分成了无数个区域,最后甚至把城墙都给容纳到了里面。按照他的要求,估计这个所学学院能够容纳十万人,到时候整个临安城的所有儿童都能同时入学。

    李奇也算是下了血本,对于钱这个东西,他看的很淡,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而且后面每年都有源源不断的钱财进入他的口袋,搞得他都不知道怎么花才好。

    还好建立学校的施工队都是李奇自己掏钱成立了,这等于是左手出右手进,而且建筑材料大部分也是自己的产业,他只需要支护给工人一大批工资就成。不然建设一万亩的学院,区区六十万贯还真是不够。

    临安城的学校是建立起来了,但是其他州县的学校却还要登上几年,因为还没有那么多合格的老师,李奇建立这所学院,开始肯定要培养大批的合格老师,之后才会招收大量学生。

    不过现在李奇最重要的任务还是生产神臂弩,所以现在也一时间顾不上学院的事情,图纸他已经画好了,全部教学楼和宿舍楼都是一个模型,最后他把事情都交给了老爷子和清风帮忙看着,只要当监工每天催一下工期和支付工钱就成了。

    弩坊署这边,李奇把修建学院的工程队调过来了两支,他在浅谈江找了一处水位高,流速急的区域,就准备吧加工作作坊安排在这里。

    在这里他需要挖一条成弧线最后再汇入下游的沟渠,这个沟渠必须要深,这样就能够更好的搭载水力水车。沟渠的两边被沙土填高三米,上面就建厂房,李奇把原料加工车间到精加工车间再到最后的组装车间一顺溜的按加工顺序排列,这样就等于是一个流水线的流程,到时候也方便工人工作。

    厂房设计好了,李奇就开始安排军器监的熟练工人按照图纸加工粗糙的零件,比如机器主题、轴承、齿轮组等等,为了加快车间的建设,李奇还让人加工了几组滑轮,这样就能够给建筑工人省很大的力。

    除了制造机器的加工材料之外,李奇还来到了军器监的炼铁作坊,他需要很多生铁和熟铁,生铁主要是用来铸造各种铸件,比如机器的整体,熟铁则主要用来加工齿轮轴承和锉刀这些工具。

    李奇知道一种锉刀的加工方法就必须要用到熟铁,都知道含碳量低于0.2%的叫熟铁,含炭量在0.2-1.7%的叫钢。而且熟铁又是软的,容易制作成各种形状,制作锉刀的时候就得先把熟铁做成锉刀的样子,然后在正反面刻上锉刀的纹路,然后再进行表面渗碳,使得熟铁的表面含碳量变高,再进行表面淬火,这样锉刀的表面就成了钢的特质,而且这种特质的耐磨性非常强,用来加工普通钢铁都不成问题。

    李奇还考虑用钢铁来代替神臂弩弓身的问题,所以他还得花时间来研制一种强度、韧性、延展性和抗疲劳性都很不错的钢材。相比起来后世的弹簧钢就比较不错,不过弹簧钢的纯洁度和均匀性都很高,这样就对钢材的回火和淬火有很高的要求,这个只能花时间来慢慢实验了。

    南宋的炼钢主要是灌钢法,灌钢法发明于东汉末年间,在五代十国的时候得到很大改进,到宋代后更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炼钢时把生铁片嵌在盘绕的熟铁条中间,再用泥巴把炼钢炉密封起来,进行烧炼,这样就能够练出来一炉好钢了。

    灌钢法在明朝又有改进,把生铁片盖在捆紧的若干熟铁薄片上,使生铁液可以更好均匀地渗入熟铁之中,不用泥封而用涂泥的草遮盖炉口,使生铁可从空气中得到氧气而更易熔化,从而提高冶炼的效率。

    明中期以后,灌钢法更进一步发展为苏钢法。把熟铁为料铁置于炉中,而把生铁板则放在炉口,当炉温升高到1300℃左右,生铁板开始熔化时,既用火钳夹住生铁板左右移动,并不断翻动料铁,使料铁均匀地淋到生铁液,这样既可以起到很好的渗碳作用,又可产生剧烈的氧化作用,使铁和渣分离,生产出含渣少而成份均匀的钢材。

    不过相比起灌钢法,后世的平炉炼钢法则要好上很多,不仅产量高,还可以控制钢的渗碳量,从而得到各种所需的钢材。不过平炉炼钢法很是麻烦,以现在的技术和条件,李奇一时间也无法弄出来。

    如果想用钢铁代替神臂弩弓身的话,他也只能试试‘苏钢法’了,也只有这样才能够练出成分均匀的钢铁来加工弹簧钢。

    倒是炼铁炉他可以做很大的改进,高炉炼铁法可以大量生产生铁,再经过高温融化和去杂质后就能够变成熟铁。

    生铁和熟铁的概念取决于他们的含碳量高低,熟铁含碳量小于0.2%,而生铁含炭量则是1.7%以上,所以只要把生铁的含碳量降低到0.2%,那么就是熟铁了。

    不过在古代熟练的炼制一直都是不容易的,他们是用生铁加热后反复锻打才能够练成熟铁,而现代的话只要达到一定的炉温,再使用脱碳剂搅拌就能够生产大量的熟铁。这个原理就是把生铁熔化,拿搅棍不断搅拌,使得生铁中的碳不断跟氧气反应,最后得到熟铁。

    就因为熟铁的产量太低,所以才导致古代的钢产量一直都无法提上来,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来锻打熟铁。

    炼铁作坊也归军器监管,李奇也有权利插手,所以他准备画图纸先让人建一座高炉和炼制熟铁的高温炉,这样才能够提高钢铁的产量和质量,到时候制作机器和工件都需要大量的钢铁。

    高炉都很好办,至于炼制熟铁的高温炉则需要用特质的材料来建,而且还得用焦炭和使用蓄热室来提高炼炉的温度,从而达到炼制熟铁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