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义利三国在线阅读 - 第三十三章 汉末第一将

第三十三章 汉末第一将

    初平元年二月十五,陈国国王刘chong、北海下密丞刘备、渤海郡兵曹史太史慈作为讨董联军的使者,进入了雒阳。

    讨董联军去年初起的时候声势浩大,但到了初平元年的二月很快陷入自相残杀的境地。天下忠于汉室的人们彻底见识了关东诸侯的嘴脸。正当大家长叹忠臣义士今何在的时候,蒋通、刘chong、曹cao、刘备四家力量不算最强的诸侯继续举起讨董大旗前进。瞬时成为天下之望(1)。西进义军先是摧古拉朽的连下河南尹三城,引得士大夫们翘首以盼。待到虎牢关一场野战,联军暂时停止了前进。战果如何,大家不是很清楚,但是从今天联军的使者堂而皇之的进入雒阳,而董卓居然默认的情况来看,其真实的结果呼之欲出:双方都伤亡惨重。

    这样虽然还不是很够,但已经相当不错了。毕竟能够让现在天下独强的董卓吃这么大一个瘪,已经是很难得了。若是酸枣诸侯能够同心协力而不是自相残杀的话,算了算了,那些世家子是靠不住的。

    “臣陈王刘chong(下密丞刘备),拜见陛下。”

    “免礼免礼,兄长(2),朕可是等你好久了。嗯,下密丞,你也姓刘?”

    “陛下,臣刘备,系中山靖王之后……”

    “哦,竟然有这样的事情,速传宗正来见朕……”

    几个姓刘的去做表面功夫,真正有资格做实质性谈判的,是讨董联军的核心力量渤海军的代表太史慈和掌握了朝廷实权的董卓系的智囊李儒。

    “文优先生,俺是武将,不喜欢那些虚的,我们直接进入正题好不好。”

    “甚好,儒虽然不善于兵事,但也是凉州出身,最讨厌那些繁文缛节了。把你家主公的价码开出来,尽管漫天要价,儒落地还钱就是了。”

    “好,文优先生,慈就直言了。我家主公一向主张义利合一。所以我先说咱们渤海军能给你们的利,再说你们需要给我们的利。”

    “善。”

    “一、我军释放包括李傕在内的一个校尉、十七个军候为首的俘虏一万五千三百余人,其中伤兵大约九千余人,都已经得到基本救治。归还张济、李维两位校尉的遗体。贵军战死的其他将士遗体,我军已经指挥俘虏挖坑统一掩埋。根据俘虏的指认,大部分战死的贵军将士,我军在其坟头上都标注了姓名。允许贵军家属自行前往祭拜或者迁葬。

    二、我军自即日起,停止前进。不日整军东返,不再向西一步。”

    “甚好,贵军居然能够不让我凉州健儿曝尸荒野,儒在此谢过了,那么说说我们需要付出什么?”

    “文优先生果然如我家主公所说,是个深谋远虑之人。我军的要求如下:一、将太尉黄琬及其在雒阳的全部家人送到虎牢关前交给我军。二、将左中郎将蔡邕及其在雒阳的全部家人送到虎牢关前交给我军。三、前卫尉张温的遗孀孤女,据说被收为官奴,我家主公代孙文台求个人情,还请释放。任其迁往孙文台处。四、以上三条要求的人物算是用我军手中的上百名贵军各级军官交换。剩下的贵军普通士兵,我家主公的意思,要么用粮食来换,一人一百石粮食,要么用石室、兰台、东观、仁寿阁的藏书来换,一人十卷书。五、我军东返三个月后六个月内,废除三互法,拜我家主公为名号将军,青州牧,渤海郡划入青州。侯爵嘛你们看着封一个就是了。增加陈王殿下的封地,拜其为辅汉将军。任命曹孟德为兖州东郡太守。任命刘玄德为江夏太守。嗯,差不多就是这些了。”

    李儒右手捏着自己的胡子,稍微想了想道:“黄太尉一家、蔡中郎将一家、张温的遗孤,都没有问题。我军的俘虏嘛,儒选择全部用粮食来换,不过一百石一人实在太贵,可不可以少一点。最后一条,儒自己不能做主,还得请示相国后再予以回复。”

    “嗯,最后一条想来文优先生自己是做不得主的。那咱们先说说第四条好了。一百石一人哪里贵了?我渤海的一个普通枪兵,俸禄都是五十石一年(3)。更何况你凉州兵一用都是很多年。这些可都是上过战场,和我渤海军真枪真刀的战过的老兵哦!”

    “小兵还有俸禄?还是五十石一年?久闻渤海富庶,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不过一百石粮食已经足够一个中等五口之家非常宽裕的度过一年了。一百石换一个士兵,实在太贵。”

    “呵呵,看来凉州军制和我渤海大不相同。也罢,文优先生觉得贵,我家主公又没给慈降价的权利,那文优先生用宫廷藏书来换吧?十卷一人,很便宜的哦。”

    “哼,蒋浩然狼子野心,吾还不知道么。他倡导与众不同的义利统一论,又要我等交出蔡邕蔡大家,还要收刮宫内藏书。不就是要在雒阳之外再建一个文宗?十卷一人还很便宜?你可知道抄录一卷书要耗费多少人的心血?从民间找到一部新的藏书要耗费多少代价?自光武中兴以来,朝廷虽然尽力求书,但现在宫内藏书不会超过十万卷(4)!十卷一人一换,雒阳就无书可读了!儒虽然是凉州人,但也是孔门弟子,这种断子绝孙的败家之事,是决计不会做的。此事再也休提!”

    “嘿嘿,我家主公就猜到文优先生在这个问题上不会顺了他的心思。这样吧,一半粮食一半书籍来换如何?书籍上的价钱,还可以再商量的嘛。”

    李儒把头摇得如同拨浪鼓一般:“俘虏,只用粮食换。一百石一人我认了。大不了把雒阳的粮仓刮干净就是。还有,我只要伤兵,那些一点伤都没有就投降了的杂碎,不值得我用粮食去换!”

    “文优,你过了!这事,不能这样办……”

    “竖子,住口…啊?啊!外父大人,儒不是说你。”

    “好哪,吾知道汝不是在说吾。不过换俘虏这事情,不能换一部分不换一部分。你毕竟不是带兵的人,不知道这样做了对我军的士气损害会有多大。”

    “喏,外父大人,儒失态了。”

    “嗯。”董卓转过身来:“汝便是从中平元年就跟随蒋浩然起兵的太史子义?吾早年曾经在广宗城外见过你一面。”

    “渤海郡兵曹史太史慈,见过相国。”

    “呵呵呵,子义不必多礼,听说蒋浩然在虎牢关前也跟稚然互称表字,我们也互称表字就是了。”

    “好啊,仲颖公,跟您说话真是爽快,不愧是丘八出生的。最对慈的胃口哪!”

    “丘八?啊,哈哈哈,对对对,吾就是丘八出生。哎呀,既然大家都是丘八出生的,说话就不要那么文绉绉的哪。刚才那五条我都听到了。全部都没有问题。蒋浩然要求退兵三个月以后才封赏他们,真是深谋远虑,对我等好,对你们也好。要求封的地方也没问题,蒋浩然只是要个名号将军?太小太小,袁本初那个混蛋不是自封了个车骑将军么?朝廷正式拜蒋浩然为车骑将军如何?再给他开府的权利如何?嗯,再封个县侯吧。把蒋家庄园所在的牟平封给他怎样?陈国现在九个县是不是?这样,吾把陈留郡南部的已吾、襄邑、扶沟三个县划入陈国增益其地如何?曹孟德虽然想行刺于吾,但也算豪勇之人,比起袁本初这样的夸夸其谈之人强了无数倍。东郡太守没问题,某把曹季兴(曹腾)的侯爵还给他,封他费亭侯如何?这也算重振家声了嘛。刘玄德,江夏太守?可以,加封宜城亭侯如何?至于俘虏交换嘛,一口价,五万卷藏书,五十万石粮草。如何?”

    “好!仲颖公果然爽快,慈代我家主公答应了!”

    “嗯,我们军中男儿,说话算话,就不搞什么盟誓了。这事就这么说定了。”

    “当然,我家主公说过,他虽然很不喜欢仲颖公,但对仲颖公的度量还是佩服的。”

    当太史慈和董卓、李儒在相国府讨价还价的时候,刘备正在经历自中平元年起兵以来的最大一次飞跃。

    经过宗正的认可,刘备正式被刘家的当代家主,皇帝陛下本人认可为帝室之胄,论了辈分下来,刘备居然和刘表、刘璋等人是一辈,比现在的皇帝刘协、陈王刘chong都高了一辈。于是刘皇叔就这样新鲜出炉了。

    蒋通非常清楚刘备是个祸害,是个野心极大的不安定分子。但是仍然不得不把刘备加入出使队伍,让他得到觐见皇帝的机会。很大程度是迫于形势。蒋通一直都在努力给世人塑造这么一个印象:跟着通哥走的,就一定有rou吃。跟通哥做对的,通哥砸死他。刘备带了三百人跟着自己讨董,旁观者看了,都会做出此人忠肝义胆,不能以兵多兵少贬低此人的评价。又加上关羽、张飞都在虎牢关一战中立下大功,所以蒋通必须想办法为刘备争取到足够的利益。至少要给人家争取一个太守做。哪怕明知这样做会加速刘备的成长、做大。他也不得不这么做。

    不过蒋通还是留了点心眼:要做太守可以啊,去南方做太守吧。中原的事情你就不要参合了。反正在真实的历史上你在中原也属于混不下去的那种类型。去江夏吧。那地方可不是个好地方,北面是袁家的老巢汝南,西北是袁术盘踞的南阳郡,西边是荆州治所所在的南郡。马上刘表就要担任荆州牧了哟。东面是扬州。即将上任的的扬州刺史可是自己的发小儿刘繇。这就是通哥为啥要让你面圣的原因了:现在刘虞、刘焉、刘繇、刘表、刘chong,各具一方的汉室宗亲多得很。在心存汉室的士子心中,你还不是唯一的选择。况且你身为新鲜出炉的汉室宗亲,总不能去打其他的汉室宗亲吧?而袁术呢?拜托,现在的袁术是你惹得起的么?

    退一万步讲,你就是逆了天,把袁术、孙坚同盟干翻了。你也别想有多大的发展:江夏的第一土豪是谁?黄家!我老丈人是黄家的家主。我是黄家的女婿!就这一点,就足够扯你的后腿了!

    汉庭的威望确实是每况愈下,不过现在还是有那么一点的。对地方太守、刺史的任命还是能起到一定作用的。真要等到这一年的下半年,公孙瓒在北方彻底撕破脸皮,开启了汉末诸侯毫无遮掩的自相残杀大幕,尤其是初平二年,孙坚得到袁阀私兵的支持,拱翻了董卓,逼得董卓不得不彻底收缩势力到潼关以西之后。汉庭的威望就彻底扫地了。那时候中央的任命就屁都不是了。

    所以蒋通才要求董卓对自己等人的任命要三个月后六个月内。三个月后,那时候自己都退兵回了渤海。董卓少了城下之盟的屈辱,也不会给诸侯们留下‘讨董就能升官发财’的印象,避免吸引大家再次积极的攻打。而蒋通等人也少了什么一封官就忘了初衷的流言蜚语。因此董卓才说蒋通这个提议对大家都好。而必须在六个月内,就是要打这么一次时间差。蒋通非常清楚,孙坚第一次讨董失败,是因为没有得到袁术的彻底支持。而当袁术脑袋发热,把袁阀的数万私兵投入战场后,在孙坚这样的猛将指挥下,凉州兵就损失惨重了。等到董卓天下独强的印象被覆灭后,朝廷的任命其含金量就几乎没有了。

    董卓这个时候仍然是天下最强的军阀,士兵最多,单兵战斗力也强。但是董卓的敌人也多。关东诸侯其实不算什么,凉州的韩遂、马腾也不算什么,朝廷里那些私下串联阴谋暗杀他的王允之流也不算什么。董卓最大的威胁是:他在抗拒时代的潮流和历史的脚步。按照历史的正常发展,这个时候士族阶级已经形成,到了抢班夺权的时候了。何进、宦官都被毁灭的时候,士族阶级就应该掌控国家了。结果董卓强行插了进来。打乱了士族阶级控制国家的步伐。可以说,董卓是全天下士族的敌人。正因为有着这么强大的敌人,所以董卓不能和孙坚硬拼。因为实力消耗太大了,剩下的军队就压不住反抗的力量了。所以在后来看到袁家拿出真实的实力后,董卓就退到长安去了。但是走的时候走得太匆忙,慌慌张张的把雒阳的人口卷走了,长安那边又没安排好。凉州集团、并州集团自己又缺乏内政人才。结果到了长安发现养不起那么多兵不说,本来从雒阳迁来应该成为剥削对象的平民,因为安置不力,反而成了拖累。于是董卓不得不把凉州军放出来到处劫掠找吃的,最远的甚至都跑到颍川、陈留来了。董卓身边的军队一少,吕布又叛变,自然就被搞掉了。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现在的董卓,单以军事力量而论,还是最强的。所以蒋通从一开始就没想过要消灭他。更何况蒋通自己也是要和全天下的士族阶级为敌的。在自己的力量足够强大以前,有董卓这么个标杆在自己前面顶着吸引仇恨,那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啊。所以蒋通非但不想消灭董卓,相反,还要拉他一把。

    所以他才让太史慈转述自己对时局的看法。总而言之,就是:虚防雒阳,实充长安,先不要急着立即迁都长安。事实上蒋通这一路退走后,真正有威胁的也只有南路的孙坚了。所以董卓先生你完全不必慌张失措的迁都。不过现在开始雒阳人口的转移准备和长安的接受安置准备工作也是应该的。万一局势有变,能够迅速退守长安,威望虽然受损,但是实力不减多少。同时蒋通还把西晋初年的占田令给弄了出来,告诉董卓怎样刺激民众的生产积极性。以便生产更多的粮食,养活大量的军队。

    太史慈很明显的感受到,当他转述蒋通话的时候,董卓、李儒开始不以为然,后来就神色凝重,到最后就是大为叹服了。因此,对于太史慈提出的,想去拜访皇甫嵩等人的要求,董卓虽然稍微犹豫了一下,但得到太史慈的只是蒋通这个下级对老上司的问候,不求其他的保证后,还是同意了。

    被董卓恶整了一番,刚刚从监狱里放出来,担任议郎一职的皇甫嵩家中,在门可罗雀很久后,迎来了渤海郡的客人。

    “……以上,就是虎牢关大战的全过程,我家主公派慈到雒阳来之前就一再叮嘱,让慈无论如何都要见到左中郎将,当面请益!”

    “呵呵呵,左中郎将…难得浩然还记得当年共事的情谊啊。”皇甫嵩明显的老了,精神也大不如前。不过听着太史慈细细的讲述虎牢关大战的过程时,状态明显回升,再一次有了汉末第一名将的风范。

    “既然浩然这么看得起吾,那吾就讲讲这一战的感受吧。”皇甫嵩轻捻了一下胡子,开始侃侃而谈:“此战,浩然的枪兵确实强悍。董仲颖的凉州兵曾经是吾亲自带出来的,自信天下间能强过此兵的,不会超过三家。浩然的枪阵能一再催破凉州军的防御,攻击力可谓天下至强。不过这侧翼的防护嘛……嵩认为,最强的侧翼防护还是枪阵自身。子义,你看,如果某把方阵摆成个空心。加强四个角的远程打击能力……”

    太史慈听到这些,感触还不是很深。但如果蒋通在这里,就要膜拜了——空心枪兵阵,加强四个角的远程打击能力,这不就是西班牙方阵么?

    “嵩也是随口一说,说实在的,嵩真的很佩服浩然。居然能练出这样的强兵。侧翼步兵伤亡超过九成都能死战不退。这样的兵嵩不要说见了,听都没听说过。也只有有了这样的兵,才能摆这样的阵。否则,兵弱了,摆这样的枪阵,只能是自寻死路。”

    “浩然的临阵指挥能力还是稍有欠缺,在把握战场节奏、出击时机方面还是不如李傕、张济、吕布等沙场宿将。不过比起当年剿灭黄巾的时候有了很大的进步了。只要再多打几仗,慢慢就会跟上并且超过我等了。到时候浩然再指挥如此强兵,啧啧,天下,还有谁能挡住你渤海之一击啊……”

    ————————分割线似乎出现得很频繁嘛——————

    1、孙坚是历史上讨董诸侯中作战意志最坚定,成果最大的。但是却只有威名,没有称赞。也没有吸引到多少士子来投。造成这样的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孙坚的性格和行事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

    这个人如果活在现在,就是一个标准的愤青,因为他的思维逻辑和现代愤青很像。愤青的思维逻辑是:因为我是爱国的,所以我做的是正确的。凡是反对我的,都是错误的,都是不爱国的,都可以打倒。孙坚的思维逻辑是:因为我是反董的,所以我做的都是正确的。凡是不配合我的,都是在支持董卓,都可以打倒。所以孙坚从长沙北上,杀荆州刺史王睿、杀南阳太守张咨,就因为这些人和他有私怨,对他的讨董行为不积极配合。所以这样不服从我就砍死你的粗暴之人,是不会得到天下士子的拥戴和期望的。

    2、汉献帝刘协和陈王刘chong要追溯共同祖先的话,得上溯到汉明帝。汉明帝是东汉第二代皇帝。如果以光武帝刘秀为第一代,汉明帝为第二代的话,刘协和刘chong都是第九代。刘备就实在是隔得太远了。

    3、关于本书中渤海士兵的俸禄问题。50石每年作者只能说实在太廉价。清朝晚期李鸿章的淮军,普通士兵每月月俸白银三两三钱。这三两多白银可以干什么呢?按照《明清论从》的相关数据,可以买2640斤大米。折合成汉代的单位,就是48.88石。相当于一年586.56石。当然,汉代的生产水平和清代不能比,但无论怎样。50石每年都不算多。

    4、西汉末年,哀帝派人整理皇家图书。整理结果,统计藏书共三三O九O卷,这是我国图书史上第一次有关皇家藏书数的明确记载。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王朝。从光武帝刘秀开始的几代东汉皇帝都崇儒尚文,重视图书。东汉建都洛阳,光武帝时曾从长安运来书籍二千馀车;后来洛阳的宫廷藏书逐步增加到这个数字的三倍。东汉皇家藏书起初藏在石室和兰台,新征集到的书贮藏在东观和仁寿阁。综上,东汉政府的藏书至少六千车。大约十万卷。

    不过那时候的藏书大多数是竹简,笨重、体积大、还写不了几个字。所以这点藏书的信息量不要做太高估计。同时由于书籍的主要载体没有得到改善,知识的流传和普及也相当困难。例如王充是扬州上虞(今绍兴邻县)人,他的名著《论衡》写成后,中原地区学者想读而看不到。汉献帝时,会稽郡(治所在今绍兴)太守王朗卸任回到许都(今河南许昌),友人们发现他的学问比前大有进步。有的人猜测道:王朗“不见异人,当得异书”。一问果然,原来他在会稽时得到了一部《论衡》,从中获得了很大的教益。

    所以士族阶级垄断当时的做官资格是有条件的:知识传播不便,平民士子缺乏获取知识的渠道。统治者要治理国家,必须依靠家学渊源、底蕴深厚的士族阶级。

    公元190年,董卓逼汉献帝迁都长安,一时雒阳大乱,东观、兰台、辟雍与鸿都学等处的藏书大部散失,许多用缣帛写的书卷被拆作车帷或口袋,只剩下七十馀车书籍西运长安,途中又遗弃过半。接着长安战乱不已,这些仅存的皇家图书几乎全部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