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大唐之理工天下在线阅读 - 第三十三节 作战规划

第三十三节 作战规划

    作战规划

    李志所带的,是并州府附近河东道南部的二十个军府的两万府兵,有五千骑兵,一万五步卒,其中战斗人员一万人,四千为枪盾带甲步兵,六千为轻装弓手。战马五千匹,驮马六千匹(按唐制一伙十人配驮马六匹,这个数字还少算了)。行进速度并不快。参考古代征兵标准,步卒须能负重“日行百里”,每天的脚程在五六十公里上下。金代顺昌之战全为轻骑,丢弃器械辎重,七天内行进一千两百里,每天能180里;而蒙古马虽然冲刺速度不佳,但是行军极限一天能够跑250英里以上,约合唐里700里。这基本上可以描述出古代军队不同行军方式的机动能力范围。

    因此,李志花了五日,终于把兵带到了胜州李道宗军驻地,并令后勤兵从太原府仓补给所需粮草。

    根据二十世纪初在敦煌藏经洞发现的唐代《甲种敦煌算书》残卷(藏于巴黎,编号Pelliot.2667)所记载,经过李俨先生所补出的五男日食口粮标准,是丁男8升,老男7升,中男6升,小男5升,黄男4升。(古用汉升,合约200毫升),参考唐朝时期公务员的口粮标准是“丁男日给米两升”(唐大升,合600毫升),是一致的,都为1.2L左右。和现在的标准比,

    而战马的口粮也有记载:“上马日给粟五斗,中马日给粟四斗,下马日给粟三斗。三等马平均日给粟四斗。”(古斗合2L),《唐六典》载“秣马给料”,通常是每匹马春冬日“藁一围”“粟一斗”,夏秋日“青刍一围”“粟减半”。(唐斗合6L)。也就是说,每匹马的日口粮约为6-8L,是人食量的五倍多(不考虑可以就地补给的青草)。

    因此,这一只在唐代编制中很常见的军队,每天后勤补给的需求,就是人的2.4万L加上马的6.6万L,一共是9万L,也就是九百个立方米的粮食。沉重的运输车队从五百里外的太原府运送补给,一来一回则在十四天左右,就算不考虑车队自身消耗,那么它们的单次运载能力要达12600立方米以上。把这个换成工程上更直观的数据,就是1.2L小米约合500g到750g的重量,为了便于计算取1L合500g,那么每天9万L粟米就是45吨。

    据明代天工开物记载,四轮大车,骡马十匹左右,运载能力是五十石,合重量3.5吨。那么每天需要十三俩大车的满载运输。算上十三辆大车一百三十匹骡马,假设这骡马吃得少,给100匹马的口粮,来回十五天,消耗的粮食就是6×100×15×0.5为4.5吨重的粮食(和马吃的相比,车夫吃得不算多少)。因此实际还额外在需要一辆大车来运输自身消耗的粮食。

    按照15天的往返周期,他们需要15×14=210辆大车的车队进行补给任务。(假设不需要护航部队)

    这还是对道路通畅的地点进行定点补给任务,如果进行野战行军,就需要军队自己的后勤兵来组织携带粮食的运输和后勤基地之间的补给了。

    那么看一下突厥的形势。突厥部落众多,游牧并无固定居所。而突厥可汗的总帐设在郁督军山(今蒙古杭爱山,距离乌兰素海西北850公里,距离唐朝前线夏州城和胜州都1000公里左右),在唐朝时期,这里气候更湿润温暖,是适合游牧的土地。

    从乌兰素海出发,翻越海拔一千二百米左右的内蒙古高原,往北300里,就会进入一片海拔就百米左右的南戈壁谷地,在唐朝,这里还不如现在干燥。虽然因为内蒙古高原的阻挡降雨不多,但也并不是不毛之地。

    从这里往西走,便是两座雄伟的山脉,他们是天山山脉的东段,南脉名为GobiGurvanSaikan,北脉称之为巴彦红格尔山。这两座山之间的谷地,因为山脉的阻挡,降雨很少。即便是唐代也不是富饶的牧场。但是在巴彦红格尔山北,有一座西北东南方向蔓延700公里,方圆300公里海拔在2500米以上的雄伟山脉。这里就是汉代的燕然山,唐代的郁督军山,和现在蒙古的杭爱山,主峰腾格里峰,海拔4031米。

    郁督军山是tüken的音译,这是腾格里语Tengerism中“大地母亲”的意思。位于现在蒙古中部杭爱山东北部鄂而浑河河谷(OrkhonValley)。汉代车骑将军曾破匈奴于此,让班固做铭,因此中国历代都有“勒石燕然”作为抗击外敌的最高荣誉。后来646年李世绩也曾经率军再此击破突厥不肯投降的部落,杀敌5000余。

    穿过200里的南戈壁盆地,沿着这两座山脉的东边一路向西北偏西一千里,就算翻越了中蒙古高原,来到了杭爱山东北麓。这里是突厥最好的土地,紧靠着他们的圣山。在突厥部落的文化中,谁占据了鄂而浑河河谷,谁就是突厥的王,因此突厥部落战斗最重要的战略,就是“抢占鄂而浑”,有点类似于中国“抢占关中”这样的争霸文化。

    因此如果以每天200里的推进速度,需要至少十天才能从夏州,胜州或者灵州出发,到达突厥总帐。假设队伍是像李治的这一只步骑军,要面临突厥部落守护圣山的苦战,又要面临漫长的补给线的压力,即便理论上确实可以达到,心理上的压力,也是非常大的。

    可是,如果不体验一下漠北风光,能把铁蹄踏上突厥的中心地带,又怎么算得上在唐代风光一把呢?

    李治便要抓住真珠可汗死后突厥内乱的时机,一举踏平突厥,抢掉李世绩的风头。特别是夏州突厥那40万骑兵被撵的像狗一样以后,突厥就彻底丧失了与唐军战斗的勇气。

    唐军的战力没问题,问题就在于后勤和情报。解决了这个问题,2000里算不得多远的距离。

    后勤可以用全骑兵加上轻装大车 驮马的策略,自带二十日的粮草,从胜州出发,在乌兰素海北部设营,清除突厥南部部落的抵抗。据记载,贞观二十年正月,夏州都督乔师望和右领军大将军执失思力曾经深入突厥,再次击溃多弥可汗的牙帐,让他只能独身轻骑逃走,让整个突厥部落都陷入了混乱。可见这一年冬天并没有出现大雪而影响战事。

    李治和他们不同,他们抗击突厥已久,并没有相熟的部落提供情报。为了解决草原上的情报问题,李治设计了一个马力拖拽牵引滑翔系统。

    飞是人类很早的梦想,墨子就制作过能飞的木鸟。其实无动力的滑翔系统制作,在技术上非常简单,李治随便找来几个木工,就可以用整木做成机翼,然后加上垂尾和可控尾翼系统。

    地面试验是通过滑轮组系统,通过马匹的拖拽,能产生从每小时25,50,100,400公里的拖拽速度。

    想象一下动滑轮组,只要用一组马匹拉住单动滑轮组系统中固定的哪一端,然后另一组马匹拉住动滑轮,以每小时50公里的速度相反的方向冲刺,那么自由绳索的哪一段,速度就可以到一百公里。如果把这个系统增加为两个动滑轮,一个定滑轮的系统,那么自由端的速度就可以达到每小时400公里。

    参考一下滑翔伞的起飞速度,只需要每小时25公里左右!而400公里的时速,别说滑翔机,就是更重的飞机,也足够用了!

    蒙古高原地形简单,都是一览无余的草原。把滑翔机飞上天,加上望远镜的帮助,就能够迅速观测周围的情况,确保情报畅通,而不至于被偷袭,伏击和包围。

    大家都知道,因为地平线是弯曲的,因此看远处会被弯曲的地表挡住视线。假设一个身高一米七的人站在平原上,能看到最远的距离约为4.7公里。

    这个距离是可以计算的,简化公式是眼睛离平地的距离,乘以十三倍,然后开根号。请注意,眼睛离平面的距离单位是米,而开根号出来的数据,是以公里为单位的,视野中地平线的距离。

    按这个公式,站在100米的山丘上,就可以看到36公里的远处(如果你看得清的话)。

    那么如果我用滑翔机飞上800米的天空呢?

    这个距离增加到101公里,合唐里一百七十多里,差不多相当于一天的行军距离了。

    那么人的视力能有多远呢?资料表明,在稳定空气中,人类的视力可以看到27千米外的火光。一般来说,可以辨认2千米外的人,20千米外的船,5-8千米外的平房,8-10千米外的平房。如果使用10倍望远镜,意味着可以把这个距离扩大到10倍。

    这说明对于突厥人的帐篷和羊群,相当于50到80公里外就可以看到。而大队人马,则80公里外都可以察觉。而夜晚突厥人的篝火,最远可以在270公里外发觉!

    当然,你得飞的更高一点,达到离地5500米才能把地平线拉到270公里。

    这就有点不太实用了。滑翔机只要能够观察到100公里外的动静,就已经相当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