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兴唐在线阅读 - 第一百四十章 羞涩学拳 皆仿淑女

第一百四十章 羞涩学拳 皆仿淑女

    但李治并没有生气,迁为宽乡,前几年就有过朝议。因此耐心地解说道:“京兆百姓不可动迁的,国家京畿要地,百姓非不重,不会安全。再说,有了百姓就有了兵源。”

    “是,”李威答道,可心中不以为然,即使拱卫两京,百姓也多了些。

    李治继续说道:“其他各州百姓是有些挤,朝廷也动援过,为什么没有成功?”

    “儿臣不知。”

    “虽然关中有过旱,但不是每一年都有旱的,又自远古起,开耕成熟。可迁往宽乡呢?边塞之地,百姓不愿意前往,要么就是山东与两准江南各地,山东河北现在百姓也渐渐饱和,两准与江南之地倒是宽松些,可经常有水灾发生,其涝灾机率比关中旱灾概率高。收成倒是好些,但好的土地,皆是有主之地,剩下的是涝区或是滩涂、沼泽,开耕不易。要么就是丘陵地带,其地不如关中。又是天气湿,离井弃乡,百姓多不愿。朝廷根本就没有指望过动援过百姓迁往宽乡,只是动援了一些逃户。即使是逃户,都不大乐意。再说,两京之地,乃是国家之重,虽然百姓挤些,也是必须的。过多百姓迁往他乡,尾大不掉,对国家非有益处。”

    明白了,说到底,国家不愿,能安排高句丽的百姓迁往两准,但两京的百姓却是不能动的。动的只是无奈的逃户。难怪魏元忠也不肯说,不是不明白,甚至不赞同,但不敢说。

    李威也感到这样想法不对,但这个时代,社稷的存亡却远在几十万百姓存亡之上。就是有异见也不能说。再说,国家一àn,别以为改朝换代是的啥,得到好处只有少数人,百姓苦,隋唐替,三分之二的百姓怎么消失的?

    只好说道:“儿臣浅薄,还是父皇教训得对。”

    心中又想起了常平仓,特别是隋炀帝,史记在洛阳他储备了可供天下人六十年食用的粮食,这多半夸张了,但足以让洛阳人吃六十年,问题是不大打紧的。为了得到这些粮食,即使杨广时,国家风调雨顺,百姓还饿死了许多人。于是唐朝改成了轻储。

    李威也不是真一点用都没有,前世一些知识也许记不住,潜意识还是有一些的。现在知道得多,也有一些想法。比如常平仓,唐朝也设,规模不大。这也是为不扰民不得不为的。毕竟常平仓存的是米,到了第二年就是陈米,第三年第四年怎么办?因此经常将陈米籴出,米籴进或者税进,搬运、存储与损耗,àng费严重。而且每次换都给了一些xiǎo吏机会。

    其实说到底,还是国家没有钱。当然,有钱容易,剥削农民了。

    李威也想过,隐约地觉得有解决办法,可究竟怎么解决,脑子里又不清楚了。

    见到儿子在思考,李治也不打扰,喝着茶看着。

    思考了半天,说道:“儿臣还是想不出办法,唯独只有一条,丰年时关中粮食太jiàn),可使出一部分钱来,在西京籴入,灾年放出。反正西南各坊十分荒僻,开设一些粮仓倒也方便。就着关中,运费又低,又不扰民。除此以外,别无他法。如果连年丰收,也可运向灵武西域,边境的驻军以及马匹同样需要粮草。即使是àng费,丰年国家平安,àng费一些,也是好事。”

    “可就是这样,也需许多经济,国库空了。”李治叹了一口气,不用儿子提醒,以前是疏忽了,但现在醒悟过来,各处都在等钱用,能将钱调到储粮上面,没有三两个平安年的恢复,都不大可能。再说,吐蕃野心勃勃,罗一直不安稳,连南诏各部都不太平,还要征战,征战,就需要粮草,士兵,经济……

    “父皇,这是好事,说明父皇民。昔隋炀帝储蓄了几十年的粮食,国库里又有许多钱帛,可百姓过得极苦。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才是治国之道。”

    “难能你能记住太宗皇帝这句话。”

    “那是儿臣应当记住的,”李威答道。其实心中也不以为然,现在唐朝如烈火烹油,鲜hu着锦,国家不应当如此财政窘迫,百姓也不应当过得如此苦。说到底,只是féi了少数人。

    想敛财,倒是很简单的,至少李威比王安石能做得好。比如什么房改,可以变向地引过来,一改商人有钱了,官员有钱了,国家也有钱了,还能增加一些就业机会。至于老百姓会因此背上二十年三十年的债务,任何时代任何国家,老百姓只是愚nong的对象,这时代老百姓是一朵浮云。而且设银行也似乎不是太难的事,再说百姓流动很低,讨债也容易。人口在缓慢膨胀,城市规模增加……

    不过李威知道,也不能说的,这不是正途,正途是增源,增加国家财富的来源,并且使大多数人受益,这才是正道。就是上银行,nong不好成了朝廷的高利贷,让官员为了功绩为了自己的腰包,在下面àn搞一气,百姓只会过得苦。

    这个老子对老百姓还是不错的,去年冬天看到雪灾,赠冻死者帛与棺木,雍同华等州贫困之家,有年十五以下不能存活者,听一切人家收养男n,可驱使,但不得变为奴婢。年底又下诏,任各州百姓往富州就食,拨国库运粮无偿赈灾。这一赈持续到现在没有停下来,国库空虚了。就是此举,活人无数。

    虽然有时候不成见,可不得不承认,父亲算是一个好皇帝。

    说了一会儿,李治心略微好了起来,毕竟儿子还知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没有想的那么糟糕。于是又说道:“听闻你练了一些拳脚。”

    “是啊。”李威立即高兴地答道。自己过得苦,一大半就是父亲这个病,没有这个病,他就不会多疑,不多疑,自己就能做一个太平太子。

    “你耍来让我看看。”

    “是。”

    李威演示了一下,四全部演示出来。

    李治看了很细,也在琢磨,虽然有些高难度的动作,估计自己做得很吃力,不过动作并不剧烈,似乎也能做,又说道:“朕边老内shi一直想学,改天你教教他。”

    说着指着一个太监。

    “是,”这一回李威答得可不大庄重了,你自己想学,何必借太监之名。反正肯学了,也算一个不错的进步。就不知道父亲静的xg格,能不能坚持下去。

    “坐下来喝一口茶吧,我还有一些话儿要与你谈谈。”

    李威呷了一口茶,李治又说道:“杨思俭、徐齐聃、裴居道家的xiǎo娘子,有没有与她们联系?”

    “儿臣没有。”李威答道,腹中却有些诽谤,还不是考虑你们两位老人家的感受。怕你们又有什么想法了,于是基本就呆在东宫看书了。

    “我倒是听说了一些。她们还是留在东都。有可能是杨思玄的建议,或者自己悔悟了,杨家那个xiǎo娘子,一直呆在杨shi郎府中没有出来,只是绣一些方帕衣服。”

    说到这里,看了一眼儿子,这些方帕与衣服都是替儿子绣的。但心中却一直不大开心,是五姓七家那些高大的én阀倒也罢了,杨家嘛,以前有什么资格看不起自己儿子?再说,就是五姓七家这些én阀,国家也不想招惹天下议论,当真国家机器开动,平灭不了?

    不过这个儿子却似舍不得。倒底年青些,放不下美sè。

    又说道:“只是偶尔有一些官员妻妾前往杨家拜访,杨shi郎的夫人才替杨家xiǎo娘子引见,替其吹捧。”

    李威这才接话:“父皇,儿臣有一句话不知当说不当说。”

    “你说说看,”大约是一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让李治开心,或者偷学儿子的拳脚有些惭愧,这一次说话语气倒是很平和。

    “因为关系到儿臣,儿臣也思考过一些。杨家xiǎo娘子其实很年幼。当然,比起母后来什么都不是,可天下到哪儿再找象母后这样,才sè德三者皆佳的人选?儿臣多次jio往来看,其心xg也不恶劣,只是杨夫人以前看儿臣体一直不大好,于是有了一些怨言。随后也醒悟了。可怜天下父母心,用心倒也是不恶。儿臣请父皇原谅她一次。”

    “这个再说,我再告诉你徐齐聃n儿的事,她也在东都,这一番收敛了一些,开始学宫闱礼仪,绣红。但她的xg格也让朕很担心,”说到这里,摇了摇头,江山难改,本xg难移,就是对儿子慕,也不能追男追到少林寺。徐齐聃为人倒是很方正的,为什么教出这样泼辣的n儿?很是不明白。

    “……”李威也不知如何回答。

    “还有裴居道的n儿,xg格最好,相貌尚可,并且才学也好,而且安静娴雅,家境也好,出于名én大家。只可惜她过于顺从于你,缺少了规谏之心。”

    显然对裴雨荷那次五n同行,同样不满。

    “裴家xiǎo娘子有其父管教,倒也好些。杨家xiǎo娘子虽然其母势利,可杨思玄倒是一个方正之人,杨思玄妻子也是一个贤淑方良之人,倒可以调教一二。只是徐家xiǎo娘子,徐舍人写了一封信,劝她回去,大约知道她不肯,于是信末又说真呆在东都,切不可丢人现世,并且寄了一些钱帛过来。”

    父亲想打听这些消息,倒是不难。不过听到此处,李威不由地笑了起来。这个徐齐聃,很有意思的。

    “你还笑,正是徐舍人惯了,所以xi野。几个xiǎo娘子当中,我最不喜欢的就是她。”

    李威还是不以为然,再坏些,也不比你到尼姑庵,与我这个母亲差些。但不敢说出来。

    李治叹了一口气说道:“你就要及冠了。”

    听出来了,之所以到现在旨意没有下达,正是这三个人选,没一个让父亲满意的。如果再选其他人家,未免议声大。

    李治说到这里,转过头来,向武则天问道:“给韦家那次圣旨有没有下达?”

    李威一听立即说道:“父皇不可,韦家那个xiǎo娘子太xiǎo了,作太子妃未免会让世人贻笑大方。”

    杨敏、徐俪与裴雨荷三人中那一个人能为皇后,都不能让这个韦家n做皇后。

    “你在胡说什么,就算你看得中了,朕也看不中,等不起。不过你对许少师不满,千万不要带到此n上,我也听闻一些,此n长相颇可,又十分聪慧,只是xiǎo些。到了东宫之中,不可欺侮她。”

    “是,”欺侮都不会,李威没有这歹xi,但调、教是必须的。

    李治话音一转,问道:“狄仁杰那两个n儿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朕没有听说过他有这么大的两个n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