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兴唐在线阅读 - 第四十七章 我的国

第四十七章 我的国

    第四十七章我的国

    诏书上以秦岭淮河为限的,北方不动,动的是南方,但将主要产粮区保留下来,比如淮河一带,长江中下游一带,以及汉水与湘水赣水下游地区,这是裴炎仔细考虑后的结果。

    一是不知道未来这位“好高骛远”的新皇帝,开发大江南有多大规模,二是丹水渠成,能辐shè到这一地区,不过与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同,考虑到丹水渠的漕运能力,只是几大河流附近的州县,继续保留着原有的租庸调制。

    这一策略也得到了许多大臣jio口称赞。所以说裴炎十分难缠,作为一名宰相,他的确有宰相之才,甚至略略在刘仁轨之上。

    但诏书颁发后结果,引起了喧然大。

    各处柜商首先联想到的就是自己利益受到了侵害。

    对国家有没有好处,他们不管的,自己利益才是最主要的。因此,做了一件事,抵制。

    有人来兑现铜钱,说我们手里没有余钱,不换。要换也可以,按照原来的价格兑换。百姓不乐意了,这是朝廷官方的兑价,你们也要赚一点手续费的啥,一两赚一个五十文六十文的,可不能赚取两百文三百文,特别是金价一两要赚取五百文钱。有的百姓不急等着钱用,说不换了。换就换,不换拉倒。但有的百姓急等着钱用,于是不服,甚至到衙én里告状。

    可是此次法案实施就是要维护所有人的利益,包括这些柜坊主,又刻意为了减少争执,并没有任何法令强制xg的执行。官方回收金银的途径,也是利用税务来回收的。各个官员只好对报案人不受理。

    然而这时暴出人xg丑陋的一面,不仅是继续低价兑换金银,金银最终不是货币单位,它的流通方向,是制作器皿与首饰。朝廷涨了金银价,成本增加了,我们也要涨。

    因此有许多大臣,说商人无耻,可李威在朝会上问了一句:“当真所有柜坊主背后是商人?”

    能开设柜坊的,那一个不是财产雄厚?商人实际在里面占的比例很少,除了商人,还有许多贵族,望én,甚至有许多宗室子弟也参预其中。

    可是此事却引起了很大的hunàn。不仅如此,如当初武则天所担心的那样,诏书的颁发,只能柜坊主带来更多的好处,金银价却没有涨上去,然而朝廷大部分俸禄又要通过金银形式,代替原来的米、帛向官员将士发放,这会让官员将士也再度不满。特别是到了年关,朝廷要发发年终奖的啥,问题就出来了。

    有人yy在唐朝办银行,那根本不可能实现的。试问一下,唐朝金银不是货币,铜币又严重不足,没有足够的金属为本位,试发纸币,会引发多大的hunàn。整个国家有可能都会瓦解。

    看到这种状况,李治心中都有些后悔了,心里面想到,悔不该当初贪图那几百万缗钱的收益。于是将李威喊了过来,李威说道:“父皇,无妨,只要从国库里拨出二十万缗铜钱,这种状况会自动消失。”

    不强制,可以引导。

    真正缺钱想换现钱用的百姓并不是很多,数量也不大,更多手中有大量金银的人,却是在观望,看,若是朝廷能将这股风bo挡下去,那么可以带金银到南方各州县收购货物。不但盈了利,而且凭空手中的金银皆上涨了好几成。

    得了二十万缗钱,李威再次召梁金柱的长子进入东宫。

    梁金柱随河边兽生去了苏州取钱,带了五十万两银子,存在苏州的柜坊里面,这是做为订金的。但此时,倭国举国上下,在寻找金银矿,原来与唐朝一样,只是一个贵重货物。即便有商人前来jio易,也将金银价位压得很低,不愿意脱手。此次jio易,倭国几乎将所有库存的金银拿了出来,不得再次开采更多的金银。

    河边兽生也风闻此事,但心里面想法不一样,未必能落实下去,即使唐朝落实下去,倭国多金银,以后以购买到更多的唐朝货物。对倭国同样有利,并没有感到吃亏。并没有太在意,立即又乘船回国去了。

    然后李威让梁金柱的长子,在洛阳与长安、汴州设了三处兑换地点,以合理的价位收购,又派人散发言论。民间受不受益,朝廷未必能干涉,但许多州县以金银铜币代替税务成为必然。

    这么多州县,得需要多少金银,才能满足。金银的数量必然不足。可是用金银代替原来的租庸调,于民有利,于商有利,官府也简便易行。唐朝地大物博,人口众多,金银产量又很低。这会有什么后果,有可能各州县百姓宁肯吃一点亏,也要用金银jio纳税务。也就是说,很有可能那些州县金银的兑价最终超过朝廷兑价。

    谣传的力量很强大的,而且梁金柱长子的公开兑换金银,也终于将民心平复下去。毕竟也是在赚手续费,有的百姓从开始的恐慌,渐渐平静下来,最后反而不换了。

    还有的商人,见到金银首饰价格猛涨,看到平息下来后,主动参与到兑换当中,不可能所有大户人家与富豪都拧成一股绳的,也不可能所有大户人家都在开设柜坊。商人逐利而行,大户人家也在逐利而行。

    事态在没有扩散到全国时,终于停息下来。

    但李威在腊月初五的朝会上大发雷霆,说道:“当初此行,正是为了考虑各个柜坊的利益,然而各柜坊的做法,让我感到心寒。我是大唐的皇帝陛下,议事时不能多谈商利,所以只谈了代替税务与发放薪俸,但是不是如此呢?一旦金银在人们心中养成货币观念,不但是税务,特别是商业上的大宗jio易,听闻有人为了方便,用了飞钱代替,然而飞钱终是一张纸,不象黄金白银是实打实的金属。那么金银在大宗jio易中必然成为主流。休说是俸禄,就是此项,我朝的金银也远远不够。还有首饰与器皿同样需要金银,我大胆的说一句,若没有大批的金银从外涌入进来,金银价因为运输成本减少,必然比朝廷核算的价格要高。各个柜坊主不理解朝廷的苦心,如此做,心寒,心寒”

    连说了三个心寒。

    但这话说得不算过份的。

    唐朝每年都要铸造几十万缗铜钱,不及宋朝规模,但这么多年下来,积累了多少,虽然有许多被商人si自融化为铜器,一部分在外国流通,可有许多si铸的si钱,在市场上继续流通,倒底有多少钱,没有一个人能知道。可就是这样了,钱币依然不足,不但阻碍了商业的发展,也造成了严重的àng费。甚至有时候朝廷看到钱币不够用了,明知道si钱,只好折价收上来。也造成了市场连一缗钱的钱数都在bo动,一缗钱一千铜币,那是si币,朝廷的铜币,有时只有九百八百。

    但想要满足唐朝的货币供应量,李威估计最少得增加一亿缗钱,无论怎么商业发达,航海发展,倒卖军火,也带来不了同等的金银。再说,几十年后,金银量增加,可百姓也会增加。李威也坚信在他带动下,唐朝经济会进入更良xg的发展,货币依是不足。

    又说道:“若不是耻于言商利,我很想让取缔这所有的柜坊,让朝廷前来经营。各位议一议。”

    说完一拂衣袖散朝。

    群臣大眼瞪小眼,不知如何是好。

    但不是真这样做,这是一个表态。这一番话很快传到民间,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金银价兑价再度上涨,年关到来,一两成sè好的银子在柜坊里兑价达到了一千一百到一千一百六十文之间,一两黄金达到了五千六百文到五千八百文,这才平稳下来,但依然在缓慢增涨。

    群臣的心才定了下来。

    狄仁臣来到东宫不由地抱怨道:“陛下,此事做得急啊。”

    皇上心意是好的,想国家早强大。也做了许多措施,看起来效果也不错。可是一再地变动,让狄仁杰心中依然有些担心。

    上一次是武承嗣造成的失误,让皇帝抓住了机会,造成双方妥协,武举与军务监、糊名制度,勘探水利,普及教育三桩实事落实下去。这一次又是妥协的结果,外部有突厥之bi,国内有国库危机,再加上倭国的大单,这是表面的假象,内里面却是诸武升迁,让朝中一些大臣不大舒服,然而皇帝却默许了此事的发生,这才又换得一次妥协。

    因此,有可能是为了国家与百姓,但得了好处,太后没有为难,太后不为难,裴炎等人不敢动弹,所以默契地将此次税务局部改制,推广金银货币化的事落实下去。

    可是不能做得太多了,皇帝此时最重要的是需要人支持,这个人不是老百姓,是各个权贵与大臣,以及én阀,得罪得太多,对皇帝不利。而且皇帝还十分年青,太上皇没有几年好活了。能等得起,就象太上皇当年那样,太宗皇帝没有死,很老实,太宗皇帝一死,太后都敢强行扶上皇后位置,还让皇后做了二圣。

    这时候兴革唐朝的事要少做,重要的是培养手上的势力。

    李威却摇了摇头,说道:“狄卿,此言错矣,为什么一开始诏书下达,闹出那么大的动静,然而我只稍作化解,风bo就立即平息?无他,本来我已打算岑寂东宫,但此事,对各方利益皆有利,之所以柜坊主拒抗,是他们没有想通,一旦全国普及金银,对他们都有巨大的好处。所以想通此节后,反而有更多的柜坊出现,各个柜坊主们也立即将金银价提了上去。正是此节。”

    岂止是这一条好处,脱变国人对周边国家的思路,有可能让倭国与新罗两败俱亡,得到了大量的财富,而且金银能作为准货币,是准货币,不是正式的货币,已经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一年下来,节约的运费,损耗,以及仓库里管理的费用,不计其数。并且有可能兴盛部分地区的商贸,大量柜坊的出现,只要再推动一下,也等于是一个个小小的银行。至于无意中带来的税务革新,连李威自己本人都疏忽了。

    这不仅是对于国家的,对于各个大户人家,只要沾上商贸的,皆有好处,金银能作为准货币,那么jio易时,就会变得节省与安全。

    狄仁杰无言以对。

    李威又说道:“狄卿,你是好意,我也会注意的,裴卿对我说过一件事,那是终极的……没有说出口,也不大想,轻重我也会考虑,可这个国,终是我的国……”

    狄仁杰更是无言以对。

    至少名义上这个国家是李威的国家,百姓是李威的百姓,作为一个好皇帝,陛下是做得很好了。

    “狄卿,外面在下雪了,我们……”挽着狄仁杰的手,来到了室外,此时正值一年中最冷的时光,外面正在下雪,大雪翻飞,象鹅áo一般地落下来,一会儿地上一片雪白,只剩下远近的宫阙在满天的白羽áo中,悚然默立。

    “狄卿,你年当益壮,我还年青,昔,我对你说过,他必然打造一个更强大的唐王朝,一万年太久,只争今朝,正好今天瑞雪登én,陪我把酒言欢,如何?”

    “陛下……”狄仁杰也十分感动,迟疑了好一会儿,终于说了出来:“敢不从命。”

    ……

    这是一场瑞雪,然而有了一个不好的消息传到了京城。

    东突厥的暴,比历史上发作得更早,规模仿佛,然而因为提前得到了准备,又选择了正确的战略,比如李威第一道制书是让萧嗣业控制局势,延缓其蔓延的速度。而不是象历史上盲目的出击。然后又下了第二道制书,以战养战,弥补了一些粮草带来的困难。所以历史上仅一个来月,萧嗣业就因为没有防备,遭到了溃败。然而这一次,却坚持了三个月时间。

    然而寡不敌众,最终溃败还是到来。到了冬月,漠南早就开始下起了漫天的大雪。与历史也不同,历史上唐军最怕的就是这种寒冷的天气,一是体质因素,二是唐朝士兵多穿葛布与麻布衣服,耐寒xg差。但棉hu普及好几年了,终于北方所有驻兵都穿上了厚实的棉大衣。

    但体质因素,依然掣肘着唐朝士兵在冬天的战斗力,无他,即便是穿上了厚实的棉大衣,现在的百姓耐寒xg也比后世强,在大漠零下十几度,甚至二十几度的低寒气温下,战斗力也受到了影响。而且穿着厚实,行动必然笨拙。

    乘着这个低寒的气温,就着一把大雪,阿史德温博与阿史德奉职发动大军向唐军总攻。唐军因为极寒天气,列营不整。到了夜晚时,气温更低,阿史德温博与阿史德奉职继续进攻,萧嗣业困窘,只好拨营而走,于是唐朝军队崩溃,两个阿史德立即让军队随即追击,唐军大败。萧嗣业与hu大智,李景福且战且逃,逃到了云朔北方的单于都护府,所乘的士兵十不足一。

    萧嗣业只好返京谢罪。

    唐朝军队在大漠的首次溃败,再加上在青海的不给力,新罗没有压制下去,又让另两个部族看到了希望,一个是契丹,一个是奚族。可这两个部族刚刚发兵响应东突厥的叛àn,就立即遭到营州都督周道务派遣出去的唐休璟狠狠的打压。当时周道务也没有想到会立功的,只是派出唐休璟防御,不让契丹与奚族攻到营州城下。

    然而唐休璟看到两部刚刚谋叛,不相统帅,有的部族甚至心中犹豫不决,于是在独护山大破两部叛军,斩获甚众。

    这是整个溃败中的唯一亮点,唐休璟终于走进众人视野,立即拜为西y山下重镇丰州的司马。

    萧嗣业却遭到李治罕见的雷霆大怒,萧嗣业前面一回朝,后面李治将他召到上阳宫,斥责道:“昔我不斩薛仁贵,使尔等怯战如此”

    萧嗣业不敢答。

    李治话音一转,又说道:“然尔与我家有雅旧,此次我然贷免你一死。”

    不仅是指萧淑妃的,兰陵萧家与唐朝李家关系一向不薄,指此节的。然后又立即下诏,hu大智与李景福皆免官,萧嗣业流桂州。一个久居北方的官员,流到桂林,结果可想而知。然而李治暴怒之下,李威都不敢替其求。再说,萧嗣业是败逃下来的,而不是战死沙场,无论有什么理由为溃败遮掩,也有错,处罚是必须的。

    在这件事上,虽很有可能母亲忌恨萧淑妃的因素在里面,在父亲耳朵边挑唆了一下,可李治做得没有大错。奖罚不鲜明,就不能治军。

    但李治又下达了一系列错误的命令,先让曹怀舜为右金吾将军,率军守恒州,扼井径关,又让右武卫将军崔献率军往绛州,守龙én,阻河为固,摒守京畿。

    这道诏命也证明了李治对军事的无知。

    守恒州,扼井径关固然重要,能沟通河东河北两道,但是仅于此。军队驻于恒州,既不能保证云朔太原安全,又不可以东保于幽州、赵州不被突厥人入侵。更谈不上御敌于国én之外。

    守绛州更是十分可笑,绛州上面有太原,有云朔,如果突厥人都攻打到了绛州,难道唐朝想学宋朝来个澶渊之盟?

    但李威都看出来一点,父亲于其说是调兵遣将,不如早不满将士为自己收心。因为在青海的种种,曹怀舜与自己有些矛盾,此次重新启用,正是分制自己兵权的。然而曹怀舜到了前线,会做什么?

    他刚要准备站起劝父亲取消这一道圣旨,狄仁杰坐在不远处,只是一个劲地摇头。

    李威看着他,狄仁杰拼命地向东宫方向努嘴。

    只好忍着。

    下了大朝会,回到东宫后不久,狄仁杰到来,李威不悦地说道:“狄卿,为何阻我?突厥此时虽然侥幸获胜,然而让萧嗣业孤军狙击到了现在,心中戚戚,给他们十分胆量,也不敢进入中原之境。父皇这样的布兵,分明是怯敌之举……”

    狄仁杰打断了他的话,道:“是,太上皇对军事不及陛下远矣,可是太上皇体康复,又有太后相助,朝中大政之权,是在陛下手中,还是在太上皇手中?”

    “父皇比我掌握的大政之权……要多。”

    “正是,今天几道诏书,太上皇有没有征询过你的意见?再者,裴炎已经上书弹劾你教唆萧嗣业寇突劂人的牛羊为食,迫使突厥反意更炽,陛下,何必要ch手?”

    “笑话,不以敌人物资养战,萧嗣业早就因粮食之困,兵败下来,何能支持这么久?”

    “可有几个大臣能明白其中的关健?臣再问陛下一句,突厥人,陛下能不能对付?”

    李威想了一下,具体的历史真不知道,好象几年后不久,东突厥真正强盛起来,唐朝非但没有将它征服,反而多次入侵唐朝境内,给唐朝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不但有突厥,还有契丹人。

    然而他仔细地看着行军地图,看双方的兵力布置与行动,阿史德温博与阿史德奉职用兵不是很高明。并且突厥人的战斗力,也不是很强大。只是胜在人多势众,又皆是骑兵。不知道问题出在什么地方,但以眼下的突厥人的将领与士兵,就是自己出征,也不是太大的问题,于是道:“大约能击败他们。”

    “那就是了,不但有陛下,还有裴行俭不将回到京城。虽然前几天,陛下说唐朝是你的国,可依臣之见,将来是陛下的国,现在还不是,大部还是太上皇与太后的国,恕臣不当言,陛下,可曾听过拥兵自重这句话?”

    狄仁杰不是让李威做一个拥兵自重的兵阀,养突厥人以自保。是指让李威留突厥人这个兵患,有了兵患,李治对军事又不懂,若是有了万一什么不好的想法,也因为突厥,不敢对李威怎么的。

    另外,正好让李治的一些布置,与李威形成对比。甭想着大家一些得到好处了,给了太后太上皇种种政绩,到最后他们真以为是自己的本事。是到了让太上皇再次出出丑的时候。

    当然,前提是李威必须自己有把握能将突厥人征服。所以刻意地问了一句。

    婉儿已经乐了起来,再次不顾体统地说道:“是啊,是啊,陛下,狄shi郎言之有理。”

    ps:这一段章节是权谋与兴盛的jio织,老午实际还可以写得更黑暗的,怕大家反感,一再地注意。实际上大家可以王立军事件,是现代,更况且古代的唐朝,武则天……算不算过份,老午也在ih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