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都市小说 - 百感小集在线阅读 - (77)以素质教育为纲 加强语言教学

(77)以素质教育为纲 加强语言教学

    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上提出“中小学要从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的号召是非常正确的,及时的。青少年的道德素质与文化素质都与时代的需求有较大的差距。做为学校,更应该注意学生素质的提高。

    笔者在此文所谈的主要指学生的语言素质提高的问题。

    学生的语言素质较低的具体表现如下:

    1、表达能力差:

    平时,有些学生说话、写文章,毛病太多,下面仅举几例:

    ①入学通知书接我手,激荡的心在跳。

    ②我们是生长在社会主义的青年多么幸福。

    ③王刚狠了赵刚一眼。

    2、错别字过剩:

    学生说话不明白,字写得如何呢?错字、别字多得令人吃惊,把“交钱”的“交”写成“教”,更有甚者写了别字闹出了笑话把“孩子”的“孩”写成了“猴”,句子是“因我妈生小猴,不能上学了”,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3、趣味低级

    话说不好,字又写错,表达的情调又如何呢?说话好带脏字,两个学生打招呼,其中一个问:“**的上哪儿去?”另一个答:“我******去哈拉(尔)滨了”,有的比这还难听。这种污言秽语本该出自地痞**之口,谁料到竟出自于受教育的学生之口!这种低级趣味实在是叫人耳不忍闻,可说者本身却毫无知觉。

    从上述三种现象可见,学生的语言素质的确很成问题。“加强素质,提高教学质量”是一个迫在眉睫的大问题。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说:“如果我们的教育从现在起能够走向素质教育,则国家幸甚、民族幸甚。”这就要求教师“以素质教育为纲,加强语言教学”,彻底改变语言素质低下的现象,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培养德才兼备的一代新人。

    那么,怎样加强语言素质教育呢?

    (一)美化语言做好示范

    全国特级教师于漪说:“教师的语言修养,运用语言的艺术往往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她强**师应该“用语言‘粘住’学生。”因此,一个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必须美化自己的语言,做好示范,“教师的巨大力量在于做出榜样”,言传身教,努力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增强表达能力。

    教师美化语言有两个层次:

    ⑴语言规范化

    教学用语(教学语言艺术)是多种语言风格的熔化,是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的有机结合体,是书面语言的加工,口头语言的提炼。

    第一步是做到语言规范化,这是指教学用语合乎语法要求,合乎逻辑,合乎情理,能正确地表情达意,并要适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能准确地传授科学文化知识。

    教学用语切忌“废、胡、玄、俏、混、梦、粗、套”。

    ⑵要精炼动听

    教学用语规范化,只是一个起码的标准,这还不能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这要提高一个层次——精炼动听。精炼的前提,语言只有达到精炼(炉火纯青)的程度,才能收到动听(妙语惊人)的效果。

    怎么样才能精炼动听呢?

    第一,要提炼矿石

    教学内容,哪怕是很少的教学内容,可以用许多语言表达出来,教师必须像从矿藏中提炼矿石一样高度浓缩,选那些言简意赅的词语来表达。

    第二,要抑扬顿挫

    俄国契诃夫说:“在一般情况下,应避免使用音色不美,拗口的词”,要抑扬顿挫,讲求音乐美。

    第三,要雅俗共赏

    课堂用语除了庄重典雅之外,还可用通俗之语。这俗话指广泛流行而又生动活泼的谚语、熟语、歇后语等,增强教学用语的趣味性,与庄重典雅之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总之,教学用语要达到:准确明晰具有科学性,简洁练达具有逻辑性,生动活泼具有形象性,通俗易懂具有大众性,循循善诱具有启发性,抑扬顿挫具有和谐性。

    (二)文明教育培养情cao

    从学生语言的不文明现象中可见,他们的道德情cao是不规范化的,必须对学生进行文明(德育)教育。霍姆林斯基把德育看做是全面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主导的成分”,他认为这一原理不是人为的规定,而是社会对教育(包括学校教育)所提出的客观要求。

    学生有了高尚美好的情cao才能有文明的语言。

    (三)精心辅助培养能力

    这指教师对学生本身进行的具体工作,它十分重要而艰巨。这要求教师有高度的责任感,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技艺,运用灵活多变的形式并付出辛勤的代价才能奏效。

    具体做法:

    ⑴要教会说话

    既然学生存在着不会说话和说不好话的毛病,教师就要教他会说话,说“好”话,这也是一个最起码的标准。

    怎样教呢?

    一要结合实例讲解词义、作用及使用方法,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填补空白;二要以教材为蓝本,分析作者是怎样说话的,使学生得到cao作的启蒙,积蓄潜力;三要引导学生模仿着说和写,使学生能把话说好,有创造力。

    ⑵消灭错别字

    怎样消灭错别字呢?

    吕淑湘在《错字小议》中说了一些办法,除此之外,还有以下办法:

    第一,记住字的读音和形体

    平时教生字时,就要求学生把字的读音和形体结构记住,力争多记一些,到具体使用时可避免失误。

    第二,掌握字的意义和用法

    只要一接触生字,就要把它的意义和用法理解透掌握好,在具体语言环境中选用时就不会出差。

    第三,结合语境来选用

    写字时,使用者(学生)必须对字的上下文的语境有一个透彻的了解,明白具体语境所要表达的意思,然后选用与之相应的字体,可避免错别字,尤其是要注意区分形近与音近的字。

    第四,利用六书造字法辨别

    汉字的特点之一是表意的,从六书造字法中更能印证这一点。如形声字,有形旁和声旁,具体方法可看《语文基础知识手册》,但这条规律不能百发百中。

    第五,多复习常运用保正确

    中国汉字有几千个,不可能一下子记住,要经常复习,不厌其烦。经常使用也是一个好办法,常用,记得牢用得好,俗话不是说“熟能生巧”吗?

    ⑶多读多写

    这是学好语文的关键,也是学语文所用的种种方法的高度概括,除此之外,尚未发现其他高着。

    “多读”和“多写”,关系十分密切。“多读”是“多写”的基础,反过来“多写”是“多读”的效果。“多读”是学习各种基础知识(理性),“多写”是运用各种理性知识(实践)。“多读”的“怎么样”,“多写”就会“怎么样”,可见,“多读”十分重要。

    霍姆林斯基说“没有大量的阅读,一个人就受到精神空虚的威胁。”

    “读”,包括“听说”和“阅读”。“听说”指听教师讲课,听广播,看电视等,这不过是用耳朵来“读”罢了。“阅读”指多书籍,包括课内外的书籍,特别要多背一些,并要心领神会,做到“其言若出吾之口,其意若出吾之心”。霍姆林斯基说:“无论什么都不能取代书籍的作用”,从书中可以“得到启发,受到教育,获得间接经验,从而提高觉悟,丰富见识”(叶圣陶),陶冶情cao,造就品格,然后就可“多写”了。此处“多写”指做基础知识的训练和作文,是把“多读”和获取来的知识信息通过大脑的感知、记忆、理解、综合(吸收→内化)之后,反馈于运用(“多读”的效应),这也是语言文字学习的规律:“感受→领悟→积累→运用”的具体体现。

    上述方法即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四种能力。

    ⑷辅之以活动

    语言文学是一门涉及面相当广的学问,必须要见多识广才能学好,所以,必须开展一些课外活动来辅助它。

    第一,走上社会

    刘国正说:“语文是天然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让学生走出课堂教学‘狭的笼’步入广阔的社会语文空间”,看看轰轰烈烈的四化建设,接触各界人士,观赏美丽富饶的山川景物来扩大学生的视野,开阔胸怀,然后落笔为文。苏辙说:“文不可以学而能(即只靠书本知识不够),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另外,用学生已掌握的语言知识直接为现实服务,写记实文学、调查报告……尽一切力量建构语文教学的“开源”“导流”的系统工程,把学生领进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学生的语言素质就会大大提高。

    第二,开展竞赛

    开展基础知识、作文竞赛等,不仅能提高学生学语文的兴趣还可以培养他们写字说话(表情达意)的能力。

    第三,讲演辩论

    这是“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中的“说”的直接体现。说话是一种能力,戴尔卡耐基说:“一个人不论在就学或从事任何职业,当众说话总是不可避免的。如果老是畏畏缩缩或吞吞吐吐,词不达意,是绝对与成功无缘的。”“说”中也有“写”的能力,因为在讲演、辩论之前要做准备工作,写好发言稿,是做好物质财富的准备。在要讲演或辩论的过程中,再发挥精神财富(情感、语调等)的作用,两者结合才能收到“议论之宏辩”的效果。通过讲演和辩论,可以使学生的思路敏捷,反映迅速,应变能力强。

    第四,课外组织

    这也是进行德育的阵地,铸造人才的熔炉。我曾组织文学社,讲文艺理论,开展文艺创作,使学生获得第一课堂中得不到的知识,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他们的能力,掌握了本领,造就了人才。

    ⑸搞好测评

    平时教也教了,练也练了,教和学的效果怎样还是个未知数。所以,要经常搞测评,分笔试、口试两种。可以从理论上、cao作上、实践上,内容上要适度适量,然后总结(评价)不断地变换内容,革新方法并指导学生自我总结以便改进提高,要有周密的计划和充分的准备。测评要有阶段性、科学性、系统性、艺术性。只有如此,才可以使教与学和谐统一,素质提高快。

    总之,教学要着眼于素质的全方位提高,而不只是落实在应变能力的提高上,为达到这一点,要竭尽我们的全部力量。

    (1998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