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4章 投诚
募兵一事进行顺利,各府道的新兵开拔长安城,才四月初,已经到了四万余人。
萧铭瑄请示明皇后,命他们驻扎在长安城东,抽调御林军中各卫校官前去进行训练。
待到九月,这些平均十七八岁的孩子们,大部分都会前往北庭安西,成为大唐西北方向的中流砥柱,至关重要。
李迅不在长安,杨国忠上官元都安静下来,李佑和明皇多加商议,开始着手江南税负改革,将以往的租庸调制改成夏秋征收的两税法,打算在关中地区试行。
几次朝会讨论后,李佑拿着拟定的两税章程,下发各县实施,期待着两年内的结果究竟如何。
这次制定两税章程中,户部的一位老主事铁晋浮出水面。
此人是长安人士,家境普通,二十岁考中举子,但春闱则一败涂地,直到四十岁出头,改考明经科,才考中二甲末名。当时的丞相房蔚觉着铁晋为人老成,账目做得极好,便请了明皇旨意,直接留在户部,从六品司金主事做起。
铁晋不党不争,老老实实做着他的主事,也常按着上头的旨意到各地巡查税务。李迅把持户部之后,进行了清洗,但见他一副老账房的模样,查清底细后得知是个和谁都无瓜葛的,又极懂账目,便依旧留下做着主事。
这一晃,又是二十载春秋,铁晋已是花甲之年。他膝下两个儿子,都没考中三甲,也没自家老爹的魄力,干脆都经商去了。生意虽没有萧氏商行那般大,但也做的有声有色,算得上富家了。
明皇看罢初拟的章程,特意召见了铁晋。没料到他竟然是个黑瘦的老头子,一把山羊胡,精神竟然抖擞。李佑谏言之后,明皇便提了铁晋户部侍郎,所图为何一目了然。
这些事情,李迅自然全部知晓。但他不动声色,每十日一封陈情信,将赈灾事宜详细汇报给远在长安的明皇。
铁晋擢升户部侍郎一事,李迅还跟明皇开了玩笑,言到自己有眼无珠,放着这么个人在身边七八年竟然一无所知。
明皇自然明白李迅这般做法是何缘由,也叫来李佑,问他是什么看法。
如今李佑终于不必战战兢兢,但他还是谨言道:“六弟赈灾有大功,儿臣大有不及。”
明皇怀里抱着琵琶,随手拨弄着调子,笑道:“朕来问你,若朕禅位于你,去做太上皇。如今朝局你该如何处之?”
李佑赶紧跪下,“父皇何出此言?您龙体康泰,便是再做五十载江山,又有何不可?儿臣不才,又没了母后,只想在您膝下多孝敬。您……”
明皇哪里不知道他顾虑什么,打断他道:“朕便是问你如何安天下,莫顾左右而言他!”
李佑半跪着,看明皇面上并无异色,才敢开口:“父皇您为儿臣选的臣子都极好,儿臣觉着,只要平衡好各方,便能对得起您的教诲了。”
明皇放下琵琶,亲自扶起他来,摇头道:“若你心中毫无壮气,哪里降服得了薛华那等武将?更何况萧铭瑄?”
李佑一愣,“儿臣以为您是很看重忠国公的。”
父子二人离开大殿,一步步走到太液池边。卢有邻挥手退了其余的人,自己也只是遥遥跟着,留给这天下最特殊的父子独处的空间。
“朕信得过阿远,因着他是跟着朕一路走来的。”明皇负手看着初夏的蜻蜓,淡淡道:“至于萧铭瑄那孩子,朕是看重,但看重的是他的才华,而不是忠心。”
“父皇?”李佑有些疑惑,“忠国公对您一向忠耿,何况房相也极看重他。”
“老房看重他,是因为年轻一辈里,竟只有这一人是有魄力的。”明皇拍了拍自己的儿子,“如今满朝文武,谁赤诚谁jian诈,谁有手段,你应该都看得分明。这些人自然好驾驭,须知将来你注定成为帝王,不能因着一己喜好而选拔臣子。便说张严,虽是个投机的,但他之前执掌刑部,也就到了极致。”
李佑暗自思量,自然明白明皇今日的话都是何意。
“但武将难驭,”明皇长叹口气,“萧铭瑄是忠耿,但却并非对一人忠耿。他要的是对得起黎民百姓,若你并非明君,他是敢于令拥新主的。你可知道那尚锦旭是什么身份?他是当初上官宏的独子!这孩子救了他不说,还敢带回长安,让他参加科举,一鸣惊人。你就该明白,他眼里揉不得沙!”
李佑大惊,“上官宏?那个毒杀上官丞相的逆子?”
明皇叹道:“这却是冤案了。”
太液池边的对话还在继续,大多时候是明皇不停说些什么,李佑时不时点头,很少开口。
这日之后,新政渐渐全部交付李佑,明皇则很少再上早朝,只午朝来坐坐。
直到李迅赈灾归来。
同一日,萧铭瑄下朝过府,陪着老夫人叙话,又和韦氏坐了坐,叮嘱了萧恒的功课,才一身疲乏回了永安殿。
夜里,萧铭瑄才低声和李幼玮说起白日里的事,等他说罢,李幼玮也拧着眉毛。
“此事事关重大,你应下了?”李幼玮有些闷,起身拉开帷帐,去倒水喝。
萧铭瑄半晌无话,火狐听见声响跳上他的膝盖,不肯下去。萧铭瑄抚着它毛茸茸的脑袋,终究是点了头,“应下了。”
李幼玮气闷,正待和他分辨两句,借着烛火,只见萧铭瑄一脸懊丧,不由软了心肠。
“这可怎么对得起尚jiejie?”良久之后,李幼玮抱着萧铭瑄的脑袋,才叹出这么一声来。
白日里萧铭瑄在兵部当值,正为御林军新晋士兵的名单头疼,萧云上前一礼,面色有些疑惑,“老爷,丞相求见,说是核对募兵文书。”
萧铭瑄放下手上的文书,“请进来,备茶。”
上官元来此怎么会为了核对文书?不仅萧云疑惑,萧铭瑄亦好奇起来。
上官元相貌堂堂,身长八尺。若非早知他品行低劣,行为不堪,只怕见着的人都会对他心生好感。
这人脸皮够厚,进了屋自寻了椅子坐下,翘起左腿,露出皂靴来,几十岁的人了,还是显得轻浮孟浪。
略客套几句,不多时萧云进来上茶,又给萧铭瑄送了一叠文书,才欠身离开。萧铭瑄示意他在外看着,别让外人贸然擅入。
“忠国公莫慌。本就是奉上意,来看看募兵的文书罢了。”上官元扫了一眼萧铭瑄的桌案,笑道:“本官也不过走个过场。那些东西,忠国公自行定夺罢!”
萧铭瑄往后一靠,眯着眼睛道:“丞相无事不登三宝殿,若只为此,倒叫萧某诧异。”
上官元不在乎萧铭瑄这讽刺的话,只低着头抿茶。他不着急,萧铭瑄自然耐得下性子,干脆继续审查文书。
这一下得有半个时辰,萧铭瑄已然选了三十多个,上官元才有了动静。
他不轻不重地放下茶斗,“铛”得一声,萧铭瑄下意识抬了下眉。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上官元淡笑,“此话忠国公意下如何?”
萧铭瑄心下透亮,已经明白上官元此行的目的,又立即犹豫起来,若如了上官元所愿,如何对得起尚锦莜尚锦旭姐弟?若回了他,驳了面子是小,对大局也有影响,又不知该枉死多少?
萧铭瑄拿捏了下,“圣人从不如此。”
上官元哈哈大笑,“忠国公军旅出身,可从未听人说起你还看那些圣贤书!依我看来,那都是糊弄愚民的。偏生我那爹爹信的很!但结果如何?”
他面有得意,又道:“教导大哥二十年,就教出个那等丧尽天良的货色。再说忠国公府当年世子之争,满长安的谁人不知?如今萧庆年母子已死,您也算大仇得报!”
萧铭瑄打断他,“姨娘殉情自杀,我没发觉已是不安。二弟坠湖溺亡,每每思及,皆是因我照顾不周才会如此。都不知将来百年后,九泉之下有何等颜面去见爹爹。丞相这话说错了,由始至终,忠国公府世子俱是在下,并无旁人。”
萧铭瑄刻意不掩面上沉痛,看了眼上官元,继续道:“哪里来得争呢?不过是有心人,乱传罢了!”
上官元被萧铭瑄看了这一眼,竟然老脸一红,这才想起眼前的人虽然岁数小,却是手握重权的一方大员,不得小觑。
他眼见如此,也不再顾左右而言他,郑重道:“国公,今日前来,我也只有一事相商。你若应承,咱们合则两利,岂不美哉?”
萧铭瑄也不再看那些文书,看着上官元,等待他的下文。
“本官是来投诚的!”上官元一语惊人,惊到了萧铭瑄,也甩开了他心里的包袱,干脆换上个恭敬的神色,讪笑道:“以往我老眼昏花,信错了李迅那个小人。我年纪大了,也不在乎这些,但总得为家里老小考虑。国公家里也是大族,该懂我的苦处。”
“自知之明我是有的,不求其他,但求将来能平安度日就好。至于这官位嘛,殿下说怎么就怎么,我不敢奢望。”上官元是聪明人,虽然政务能力差劲,但为人圆滑,懂得投其所好。他揣摩李佑萧铭瑄心思,也明白是断看不上他的。但为了将来荣华不减,说不得,这张老脸得放放。
“陛下撤换吏部户部的心思明显,但一直未有撤换丞相的心意流露,想必国公也是看得明白。”
上官元笃定道:“陛下身子骨硬朗,太子殿下恐怕还得等段时日。这段时日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怎么也得有个三五载吧?下官不才,愿为太子殿下效犬马之劳,弥补多年来的失误!等太子殿下君临天下,下官亦心甘情愿告老。这样给太子殿下个好名声,也让年轻人驰骋天下,又有何不可呢?”
萧铭瑄放下茶斗,心下挣扎,诚然,明皇如今态度明显,但丞相一位却从未流露出别的心思。如若此刻上官元倒戈,对李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也诚如他所言,只要明皇不动心思,他的丞相之位确实稳固,可为李佑用上几年。
但此人小人行径,当年做下毒父杀兄的大案,亦逍遥法外至今,甚至知晓者甚少。看他方才言语,竟然对此大言不惭,根本毫无愧疚。萧铭瑄答应过尚锦莜尚锦旭姐弟,定会助他们堂堂正正为上官宏翻案,报了此仇。
言犹在耳,如今恐怕,是要食言了。
萧铭瑄闭上眼睛,讲这些杂念全部藏入心肺,再抬头之时已然春风满面。
“丞相所言甚至,想必太子殿下亦如此想法。”
上官元一喜,心知这就算商定了,忙起身执礼道:“既如此,就谢过国公、谢过太子殿下!我所求无非荣华富贵、一生平安。还请国公应承!”
“自然如此。”
上官元知道萧铭瑄一诺千金,不由彻底放松下来,“明日早朝,我便让大家都看到如今形势的变化。时日不早,就不打扰国公公干了。本官先行告辞!”
萧铭瑄点头,高声唤道:“萧云,送丞相!”
萧铭瑄请示明皇后,命他们驻扎在长安城东,抽调御林军中各卫校官前去进行训练。
待到九月,这些平均十七八岁的孩子们,大部分都会前往北庭安西,成为大唐西北方向的中流砥柱,至关重要。
李迅不在长安,杨国忠上官元都安静下来,李佑和明皇多加商议,开始着手江南税负改革,将以往的租庸调制改成夏秋征收的两税法,打算在关中地区试行。
几次朝会讨论后,李佑拿着拟定的两税章程,下发各县实施,期待着两年内的结果究竟如何。
这次制定两税章程中,户部的一位老主事铁晋浮出水面。
此人是长安人士,家境普通,二十岁考中举子,但春闱则一败涂地,直到四十岁出头,改考明经科,才考中二甲末名。当时的丞相房蔚觉着铁晋为人老成,账目做得极好,便请了明皇旨意,直接留在户部,从六品司金主事做起。
铁晋不党不争,老老实实做着他的主事,也常按着上头的旨意到各地巡查税务。李迅把持户部之后,进行了清洗,但见他一副老账房的模样,查清底细后得知是个和谁都无瓜葛的,又极懂账目,便依旧留下做着主事。
这一晃,又是二十载春秋,铁晋已是花甲之年。他膝下两个儿子,都没考中三甲,也没自家老爹的魄力,干脆都经商去了。生意虽没有萧氏商行那般大,但也做的有声有色,算得上富家了。
明皇看罢初拟的章程,特意召见了铁晋。没料到他竟然是个黑瘦的老头子,一把山羊胡,精神竟然抖擞。李佑谏言之后,明皇便提了铁晋户部侍郎,所图为何一目了然。
这些事情,李迅自然全部知晓。但他不动声色,每十日一封陈情信,将赈灾事宜详细汇报给远在长安的明皇。
铁晋擢升户部侍郎一事,李迅还跟明皇开了玩笑,言到自己有眼无珠,放着这么个人在身边七八年竟然一无所知。
明皇自然明白李迅这般做法是何缘由,也叫来李佑,问他是什么看法。
如今李佑终于不必战战兢兢,但他还是谨言道:“六弟赈灾有大功,儿臣大有不及。”
明皇怀里抱着琵琶,随手拨弄着调子,笑道:“朕来问你,若朕禅位于你,去做太上皇。如今朝局你该如何处之?”
李佑赶紧跪下,“父皇何出此言?您龙体康泰,便是再做五十载江山,又有何不可?儿臣不才,又没了母后,只想在您膝下多孝敬。您……”
明皇哪里不知道他顾虑什么,打断他道:“朕便是问你如何安天下,莫顾左右而言他!”
李佑半跪着,看明皇面上并无异色,才敢开口:“父皇您为儿臣选的臣子都极好,儿臣觉着,只要平衡好各方,便能对得起您的教诲了。”
明皇放下琵琶,亲自扶起他来,摇头道:“若你心中毫无壮气,哪里降服得了薛华那等武将?更何况萧铭瑄?”
李佑一愣,“儿臣以为您是很看重忠国公的。”
父子二人离开大殿,一步步走到太液池边。卢有邻挥手退了其余的人,自己也只是遥遥跟着,留给这天下最特殊的父子独处的空间。
“朕信得过阿远,因着他是跟着朕一路走来的。”明皇负手看着初夏的蜻蜓,淡淡道:“至于萧铭瑄那孩子,朕是看重,但看重的是他的才华,而不是忠心。”
“父皇?”李佑有些疑惑,“忠国公对您一向忠耿,何况房相也极看重他。”
“老房看重他,是因为年轻一辈里,竟只有这一人是有魄力的。”明皇拍了拍自己的儿子,“如今满朝文武,谁赤诚谁jian诈,谁有手段,你应该都看得分明。这些人自然好驾驭,须知将来你注定成为帝王,不能因着一己喜好而选拔臣子。便说张严,虽是个投机的,但他之前执掌刑部,也就到了极致。”
李佑暗自思量,自然明白明皇今日的话都是何意。
“但武将难驭,”明皇长叹口气,“萧铭瑄是忠耿,但却并非对一人忠耿。他要的是对得起黎民百姓,若你并非明君,他是敢于令拥新主的。你可知道那尚锦旭是什么身份?他是当初上官宏的独子!这孩子救了他不说,还敢带回长安,让他参加科举,一鸣惊人。你就该明白,他眼里揉不得沙!”
李佑大惊,“上官宏?那个毒杀上官丞相的逆子?”
明皇叹道:“这却是冤案了。”
太液池边的对话还在继续,大多时候是明皇不停说些什么,李佑时不时点头,很少开口。
这日之后,新政渐渐全部交付李佑,明皇则很少再上早朝,只午朝来坐坐。
直到李迅赈灾归来。
同一日,萧铭瑄下朝过府,陪着老夫人叙话,又和韦氏坐了坐,叮嘱了萧恒的功课,才一身疲乏回了永安殿。
夜里,萧铭瑄才低声和李幼玮说起白日里的事,等他说罢,李幼玮也拧着眉毛。
“此事事关重大,你应下了?”李幼玮有些闷,起身拉开帷帐,去倒水喝。
萧铭瑄半晌无话,火狐听见声响跳上他的膝盖,不肯下去。萧铭瑄抚着它毛茸茸的脑袋,终究是点了头,“应下了。”
李幼玮气闷,正待和他分辨两句,借着烛火,只见萧铭瑄一脸懊丧,不由软了心肠。
“这可怎么对得起尚jiejie?”良久之后,李幼玮抱着萧铭瑄的脑袋,才叹出这么一声来。
白日里萧铭瑄在兵部当值,正为御林军新晋士兵的名单头疼,萧云上前一礼,面色有些疑惑,“老爷,丞相求见,说是核对募兵文书。”
萧铭瑄放下手上的文书,“请进来,备茶。”
上官元来此怎么会为了核对文书?不仅萧云疑惑,萧铭瑄亦好奇起来。
上官元相貌堂堂,身长八尺。若非早知他品行低劣,行为不堪,只怕见着的人都会对他心生好感。
这人脸皮够厚,进了屋自寻了椅子坐下,翘起左腿,露出皂靴来,几十岁的人了,还是显得轻浮孟浪。
略客套几句,不多时萧云进来上茶,又给萧铭瑄送了一叠文书,才欠身离开。萧铭瑄示意他在外看着,别让外人贸然擅入。
“忠国公莫慌。本就是奉上意,来看看募兵的文书罢了。”上官元扫了一眼萧铭瑄的桌案,笑道:“本官也不过走个过场。那些东西,忠国公自行定夺罢!”
萧铭瑄往后一靠,眯着眼睛道:“丞相无事不登三宝殿,若只为此,倒叫萧某诧异。”
上官元不在乎萧铭瑄这讽刺的话,只低着头抿茶。他不着急,萧铭瑄自然耐得下性子,干脆继续审查文书。
这一下得有半个时辰,萧铭瑄已然选了三十多个,上官元才有了动静。
他不轻不重地放下茶斗,“铛”得一声,萧铭瑄下意识抬了下眉。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上官元淡笑,“此话忠国公意下如何?”
萧铭瑄心下透亮,已经明白上官元此行的目的,又立即犹豫起来,若如了上官元所愿,如何对得起尚锦莜尚锦旭姐弟?若回了他,驳了面子是小,对大局也有影响,又不知该枉死多少?
萧铭瑄拿捏了下,“圣人从不如此。”
上官元哈哈大笑,“忠国公军旅出身,可从未听人说起你还看那些圣贤书!依我看来,那都是糊弄愚民的。偏生我那爹爹信的很!但结果如何?”
他面有得意,又道:“教导大哥二十年,就教出个那等丧尽天良的货色。再说忠国公府当年世子之争,满长安的谁人不知?如今萧庆年母子已死,您也算大仇得报!”
萧铭瑄打断他,“姨娘殉情自杀,我没发觉已是不安。二弟坠湖溺亡,每每思及,皆是因我照顾不周才会如此。都不知将来百年后,九泉之下有何等颜面去见爹爹。丞相这话说错了,由始至终,忠国公府世子俱是在下,并无旁人。”
萧铭瑄刻意不掩面上沉痛,看了眼上官元,继续道:“哪里来得争呢?不过是有心人,乱传罢了!”
上官元被萧铭瑄看了这一眼,竟然老脸一红,这才想起眼前的人虽然岁数小,却是手握重权的一方大员,不得小觑。
他眼见如此,也不再顾左右而言他,郑重道:“国公,今日前来,我也只有一事相商。你若应承,咱们合则两利,岂不美哉?”
萧铭瑄也不再看那些文书,看着上官元,等待他的下文。
“本官是来投诚的!”上官元一语惊人,惊到了萧铭瑄,也甩开了他心里的包袱,干脆换上个恭敬的神色,讪笑道:“以往我老眼昏花,信错了李迅那个小人。我年纪大了,也不在乎这些,但总得为家里老小考虑。国公家里也是大族,该懂我的苦处。”
“自知之明我是有的,不求其他,但求将来能平安度日就好。至于这官位嘛,殿下说怎么就怎么,我不敢奢望。”上官元是聪明人,虽然政务能力差劲,但为人圆滑,懂得投其所好。他揣摩李佑萧铭瑄心思,也明白是断看不上他的。但为了将来荣华不减,说不得,这张老脸得放放。
“陛下撤换吏部户部的心思明显,但一直未有撤换丞相的心意流露,想必国公也是看得明白。”
上官元笃定道:“陛下身子骨硬朗,太子殿下恐怕还得等段时日。这段时日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怎么也得有个三五载吧?下官不才,愿为太子殿下效犬马之劳,弥补多年来的失误!等太子殿下君临天下,下官亦心甘情愿告老。这样给太子殿下个好名声,也让年轻人驰骋天下,又有何不可呢?”
萧铭瑄放下茶斗,心下挣扎,诚然,明皇如今态度明显,但丞相一位却从未流露出别的心思。如若此刻上官元倒戈,对李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也诚如他所言,只要明皇不动心思,他的丞相之位确实稳固,可为李佑用上几年。
但此人小人行径,当年做下毒父杀兄的大案,亦逍遥法外至今,甚至知晓者甚少。看他方才言语,竟然对此大言不惭,根本毫无愧疚。萧铭瑄答应过尚锦莜尚锦旭姐弟,定会助他们堂堂正正为上官宏翻案,报了此仇。
言犹在耳,如今恐怕,是要食言了。
萧铭瑄闭上眼睛,讲这些杂念全部藏入心肺,再抬头之时已然春风满面。
“丞相所言甚至,想必太子殿下亦如此想法。”
上官元一喜,心知这就算商定了,忙起身执礼道:“既如此,就谢过国公、谢过太子殿下!我所求无非荣华富贵、一生平安。还请国公应承!”
“自然如此。”
上官元知道萧铭瑄一诺千金,不由彻底放松下来,“明日早朝,我便让大家都看到如今形势的变化。时日不早,就不打扰国公公干了。本官先行告辞!”
萧铭瑄点头,高声唤道:“萧云,送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