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章 林家内议
林如海本当这过继来的儿子争气,又肯照顾meimei,自己就是去得早了些,两个女儿也用不着担心了。 谁知道,这口气才松了这么一年多些的时间,就又重新提了起来! 他几乎可以肯定,黛玉的这个“天赋异能”倘若被太孙或者皇帝所知,黛玉会是什么结果! 相比之下,那张滦还算是好的。 林如海虽在扬州,这“清源妙道真君转世”一事,也有所耳闻。他知道,便是这张滦信口胡诌,只怕太孙和皇帝也未必不当真。而若是这事情他已经说了,至少女儿没法像如今这样回来。 当然,林如海对张滦的这封信也不是全信。 撇开对女儿的询问外,因担心女儿自己也弄不明白情况——毕竟信中所说,并不是黛玉要主动去做些什么。若说个相反的例子——那女魃过处天下大旱,何尝是女魃自己愿意的?是以,林如海还有另外的打算。只是黛玉自己都那么说了,有些事情也就不是那么必要了。 而黛玉自然也见着了自己父亲那难掩担忧的模样。 可这样的事不比寻常,哪怕平日里,只要她想说话,就素来都伶牙俐齿,放到现在,她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倒是青玉,她对那“张滦”却是没多少印象。被父亲这么一拉,又糊里糊涂的看着平日里素来镇定的黛玉看信时数变的脸色,不由得十分莫名。 听父亲和黛玉的对话,似乎也不像是说黛玉私见外男一类。不由得左看右看一番,又认真的想了想,才忍不住的问道,“jiejie。到底是什么信?” 一边又对林如海道,“父亲可不用担心。不说旁的,哥哥和jiejie都那么聪明,有什么事情解决不了呢?” 林如海见青玉算是“恢复”了小女儿应有的模样,心下欣慰,也缕须道,“倒也确实不是什么不能解决之事。不过,在扬州这段时间,玉儿你们就别去寺庙之类的地方了。” 黛玉点头。 青玉却笑道。“jiejie才不喜欢去寺庙呢,她又不拜神佛的。有时候我听jiejie说话,都怀疑她是哥哥还是jiejie。” 听见这话,林如海的心中一动。 他笑道,“你jiejie原自小就没读过女诫之类,你们母亲当初可还说过我。” 说起这个,林如海又不免露出两分缅怀之色来。但此后他就自己转开了话题,又问了些路上的事,还有在顺天府的事。 黛玉和青玉两个就捡着有趣的说了。 一路上再无别事。 等到了官宅,后院中依然是李姨娘和越姨娘管事。许是因为林如海已经早早的把青玉的嫁妆给定了。又更倚重李姨娘些,两位姨娘管事倒还管得颇有条理。 黛玉和青玉两个的闺房都早早的打扫干净、收拾妥当,两人喜欢的菜蔬也早早的在厨房备好。却是全和黛玉前生记忆里回扬州时的那副慌乱不堪的模样大为不同。 那时候,都知道林家这份产业难以保住,便是忠心耿耿之人,又怎能不心慌? 黛玉前后对比一番,心中不免感慨。只是,这样的感慨又是实在无人述说——就是青玉宝玉两个都如她所料,见过那百二回本。难道就能知道她当年回家时。那种惶然无所依,绝路无处逃的心境么? 又想着那张滦之信。她全不知此人是何时见了她,又看出她身上异常的。从写信时间来看,她猜是那次疯马案的时候……可那又不重要。 若是那样的异常为人所知。黛玉想得到,自己初时那种“父亲能活便能得安然”的心思是肯定要落空! 种种思绪之下,黛玉觉得自己回到家中的喜悦就淡了很多。 虽吃了熟悉的扬州菜,家中所制菜肴也比驿站中不知精致多少,黛玉却有几分食之无味起来。 幸而,在晚膳过后,因天色尚早,黛玉听见父亲遣人呼唤。她这才松了口气,留了紫鹃继续熟悉扬州的事务,自己却领了朱鹭,一路到了父亲的书房,又自己一人进去。 青玉没被喊来,墨玉却已经先在这里了,就站在父亲的书桌前。且他们的父亲也站着,并未端坐。 黛玉一见便已明白,只怕在她来之前,墨玉已经和父亲说了些什么,他的脸色不是太好。 她只当不知,规规矩矩的行了礼。 林如海倒先叹了一声,才道,“当初你母亲还说过我,女孩儿家以四书启蒙未必是好事。我原先不以为然。等这两年我见玉儿你的家信,从不说‘贞静贤淑’等字,心中倒有些悔意……谁知如今的事情出来,却又不见得是错了。” 林如海的话,听着倒似乎有些胡乱、颠倒。 但是黛玉听见,眼睛却是慢慢的亮了。她早就知道,就算是她真有“所在之处,则疾病难生、痼疾易治”的能力,她的父亲也不会去利用这样的能力。 可要是这样的能力也能被人看出…… 到底解决的办法在哪里? 黛玉已经想到了,却不知道该怎么和父亲说。倒是不料,她还不曾吭声,她的父亲竟似乎已经有了那样的意思! 只是到底不敢十分肯定,黛玉也只能按捺心思,就那么无言的等着。 果然,林如海很快问了一声,“如今这世上除了四书,还有女四书,玉儿你对那女四书是怎么看的?” 黛玉想想。 这会儿,她没有像当初驳迎春那样说话,而是反问了自己的父亲一句,“男不言内,女不言外——然内外何分?” 黛玉这么一反问,林如海一时竟不能答。 这句问话,当然不是黛玉学有所惑。在求教五经。 单论“圣人之言”,说到女子的话实在是太少。 而能作为女子行为准则的话,就更少。 孔孟二圣,孔子几乎什么也没说。而孟子呢?一句“授受不亲”,一点“为妇之道”,也就基本没有了。 要说和女四书一脉相承的,主要还是。女四书更多是对三礼的发挥。然而,三礼中固然有些注解是“无争议”的,但那些注解,其实并不能合于现实。 故此,林如海不是不知道可以怎么答,却不愿那么答。 黛玉呢? 她固然信奉圣人之言。但有贾母的教导、前生的经历,她对很多东西的理解,本就不可能和男子一般。而这句话,大概就是“不同之处”的核心。 到底什么是内,什么是外? 如果对这一点理解不同于世上通常的见解,那么,在她的眼里,自然就失了根基,没了立锥之地。 见林如海不答,黛玉又继续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仁义二字,可为外事?”看了看自己的父亲,黛玉极为大胆的还加了一句,“父若不仁,夫若不义,女则何解?” 林如海捋了捋自己的胡须,叹息一声。 墨玉站在一边。倒是从之前的事情里抽出思绪来。露出激赏之色——如果说“仁义”二字是针对“人”来说的,那么。对女子的某些要求、束缚,和孔孟之说就无疑形成了悖论! 难道能说女子就不要守“仁义”二字了吗? “meimei这话真是驳尽天下女子妄言。”墨玉先这么赞了一句,随即又有些坏心的道。“‘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何解?” 这就不是女四书也不是五经,而是孟子了。 黛玉一本正经道,“权也。” 墨玉大笑。 “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一句“权也”,黛玉果然是自圆其说了。仁义二字,置于“礼”之上,很简单的道理。但是墨玉知道,在这个年代,能看透这个道理的,莫说是女子,便是男子,只怕也没有几个。 而见他兄妹如此,林如海也只能摇了摇头。 一来欣慰于他们兄妹相契,二来却有些无奈,“清之你也莫笑。你meimei若真按这说法行事,按如今这世道,只怕闺誉就没了,与自污何异?” 墨玉不屑道,“不说其他,范文正助资再嫁,二程亦再嫁其侄、甥二女,何曾如今日一般?‘授受不亲’竟做‘不可见’解,‘从一而终’也成金科玉律,真可谓矫枉过正了……总之,若要守了这个才有闺誉,闺誉又有何用?不过问心无愧即可。若是有人在意……反正日后meimei招婿时,也不要那等俗物。” 如今墨玉也是脱胎换骨了,但凡要发表什么言论,都很自觉地从“圣人之言”以及历史里找论据。 且有些事,也确实是他来到这个时代后才知道的。比如说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二程自个儿将自己的侄媳、外甥女给再嫁的史实。 而他这么明白的说出嫁娶之类的话来,这一次,黛玉却没有装羞涩。而林如海呢?他也只是有些无奈的看了墨玉一眼。 他知道,墨玉已经明白了这番对话的本质,这是想解除他的忧虑。 可这孩子将“不要俗物”的话说得那样轻巧,这不摆明了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么? 是的,这番貌似有些奇怪的对话,是林如海在告诉黛玉要怎么做,而黛玉显然也在之前就想到了这点。 “先天气运”或者还不需要那么警惕,那个“疾病不生”的能力,放在现在这个环境,却是大大糟糕。不说现在身体情况很不妙的皇帝,就是太孙,或者别的什么权贵,难道不会觊觎? 更别说,黛玉是可以预见的美人。 父女两个都不觉得防范未然会太杞人忧天。 而他们想到的对策,则都是“自污”。而且,不能是随随便便的往自己身上泼脏水,而只能是“不合世情”,仅仅是“不合世情”,却要有理有据。 可是这么一来,又肯定会影响到黛玉的婚事。 林如海可以赞同黛玉不按“现今的闺范”行事,却肯定要担心她的婚事。便是墨玉那么说了,也不可能真的放下担忧,当下只是挥手道,“不过是那么一说。如今你们仍在孝期,有些事情还不用着急,若能有旁论,却是更好。” ps: 有些内容其实写得很痛苦啊。不过,黛玉是古代的女孩子,四书启蒙,世情影响。有些观念是肯定不可能和现代等同的。后世觉得理所当然的事,放到她的身上,有些东西她不容易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