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布衣弄国在线阅读 - 第四章 建储风波(3)

第四章 建储风波(3)

    翌日,石星提心吊胆地在衙门坐了一天,犹如针硭在背,唯恐曾同亨再整出点什么幺蛾子来。幸好,这一日平安无事,曾同亨没再上门,许是忙碌联名上疏的事去了。

    主政兵部不过第二天,需要熟悉的事务繁多。若是事涉钱谷,石星尚可凭户部的经验看个明白。若是事关戎机,石星就理不出头绪了。兵部还有两位佐官:左侍郎许守谦年迈体弱,整日离不开药罐子;右侍郎王基两年前从大同巡抚任上调职兵部,倒是个得力助手,只是他自己就有一大摊子事要忙,完全无暇给新尚书传道解惑。

    案牍虽多,但只有两件吸引了石星。

    第一件是兵科给事中王德完关于裁抑辽东李氏一门兵权的奏疏。辽东李氏,是大明军界堪称传奇的著名将门,肇兴于现任辽东总兵李成梁。李成梁家境贫寒,年轻时习文,只是蹉跎岁月,晋身无路,隆庆元年以生员身份弃笔从戎,那时年已四旬。不曾想,这一转行竟成就了大明二百年少有的显赫军功。平心而论,从军之初的李成梁打仗凶悍善拼,非久弊积弱的官军可比。只是,时日一长,李成梁的心思越来越多地放到了战场之外。如果说重礼厚赂巴结朝中权贵做靠山尚能让人容忍,至多科臣言官看不惯,那么在战场上也动歪脑筋就说不过去了。

    去年十月,海州城遭土蛮○1部落侵掠。守将孙守廉是李门家丁出身的亲信将领,眼见蒙古人军势浩大,不敢出战,而身为主帅的李成梁亦不敢救援,任由鞑骑劫掠了十三日后扬长而去。一时间,朝野哗然,恶评如潮。礼部给事中胡汝宁弹劾孙守廉,虽因申时行和许国作梗未果,却也大大打击了李氏一门的威信。

    大概是见朝中局势对自己不利,李成梁急于建功以弭众人之谤,于今春派副将李宁带兵在镇夷堡突袭蒙古人,格杀老弱妇孺三百余人。不料,班师时反遭蒙古人优势兵力伏击。由于李宁临阵畏敌,弃部先逃,以至麾下两千余兵将被歼。李成梁偷鸡不成反蚀把米,只得硬起头皮替爱将文过饰非,向上谎报大捷。

    有明一代,边将杀良冒功是常有之事,武将固然可凭功邀赏,而驻边督抚不仅面上沾光,更能以此作为升迁的本钱。是故,督抚对此恶习常常是睁只眼闭只眼。李成梁与蓟辽总督蹇达交厚,自信能将此事压下。

    偏偏辽东巡抚郝杰气性狷介,是个不信邪的主。他上疏参劾李成梁,上疏前还将草稿交给蹇达,请他署上大名。蹇达是个怕事的人,压下不表,反倒先上疏替李成梁报功。结果,郝杰不依不饶,此事闹到朝廷,连带郝杰自己也陪着李成梁一同遭到胡汝宁弹劾。兹事体大,兵部都不敢插嘴。一来李成梁在朝中有申时行和许国庇护,二来当今天子朱翊钧可说是听着李家将故事长大的,对李氏一门向来恩宠有加。别看国朝重文轻武,但边事糜烂,武将近十年来渐受重视,这李成梁还真不是随便动得了的。

    就拿王德完这份奏疏来说,全文大意是说李家父子多在军中担任要职,手握兵权,恐成尾大不掉之势,宜早裁抑。按说这个说法最能打动皇帝,但皇帝并未允准,足见恩宠之盛。王一鹗在时,还能以久病不能理事搪塞,可石星新官上任,年富力强,却是无由推诿。

    第二件是福建巡抚赵参鲁奏称琉球国使者告知倭寇将入寇朝鲜和大明,请示在福建增设战船,cao练水军,以备不虞。这与七月份庶民苏八、陈申暨的陈情书内容相合。琉球乃大明属国中最恭顺者之一,又地邻日本,此番又是官方来报,想是不会差了。

    而就在六天前,皇帝在皇极殿赐宴款待了到访的朝鲜使臣金应南。宫里传出消息,说皇帝听了金应南关于最近盛传的日本、朝鲜相勾结图谋大明谣言的解释后,欣然提议朝鲜可联结暹罗与琉球出兵夹击日本。

    皇帝缘何会提出联兵暹罗、琉球抗倭这一匪夷所思的主张实在令人费解。只是,既然皇帝亲自向藩国使臣提出主张,做臣子的就不能以戏言视之了。

    各色消息一汇总,倭寇大举入侵恐怕已非流言,而是真真切切的存在。只要一想到倭寇入侵,石星就觉得头痛。每年光是发放九边的军饷,太仓的银子就去了一多半,若是倭寇果真进犯,保守估计,光是沿海各省加固城防,募习军士就至少得百万两对付,一旦接仗,还得另外出钱。银子还在其次,关键在于能否打赢。退一万步讲,想要打赢,搞不好要从北方边镇抽调兵马,势必削弱边防,倘若北方的蒙古各部趁虚来犯,南北遥相呼应,那就不好收场了。就算打赢,也必定是所费甚巨、损耗惨重的局面,届时自己作为兵部尚书恐怕只能顶着失策的骂名提前致仕,近四十年的大好官声也要跟着打水漂了。

    总之,在兵部看到听到的越多,石星越感到不安,如履薄冰的感觉也越强烈。

    八月十八日,石星上疏请辞。

    新官请辞与老官自请致仕是国朝的官场传统,前者是装模作样假谦虚,托词无外乎能力不足或责任不能承受之重;后者则是以自请致仕来向外界表明自己淡泊名利不恋栈。当然,大部分都是故作姿态,除了那些当真年迈多病的自请致仕者能得偿所愿,否则辞呈必定会被皇帝驳回。

    石星还真不是故作姿态,他本能地感到以后的兵部尚书只会比户部尚书更难做,请辞纯属撂挑子。当然,他深谙官场,对辞呈获准完全不抱指望,只是姑且一试罢了。结果也没有意外,皇帝压根没当回事,客客气气做了批复,就把辞呈打回。

    这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石星是注定要咽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