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重生之草根皇帝在线阅读 - 第二百九十六章 金山神主

第二百九十六章 金山神主

    丙吉当然不能让这种局面发生,尤其大汉皇朝的各种事业“方兴未艾”,霍光死了没多久,“尸骨未寒”。于是他和张安世连夜拟定计划,重拳出击。

    首先,当然要连夜去找官二代霍禹商量,毕竟霍禹还是能听进去他们俩一句半句的,不过还是晚了,霍禹哭丧着脸说,谢恩表我都已经上了,现在反悔岂不是抗旨,会不会给皇帝冶罪?其实他心里还是想这么办,张安世、丙吉也没说啥,毕竟霍禹只是一个晚辈,政冶上的事情他还不懂。

    他们两人意识到”此路不通,立刻改道“。既然注定要这么埋了,就只能在下葬的时候处理的简单些。首先,丙吉找到了韦贤,让老爷子去跟皇帝陛下说,霍光的葬礼,和太皇太后只出席吊唁,而不是戴孝守灵,否则于礼不合。皇帝陛下大概也正愁没有台阶可以下,当即很高兴地听从了老丞相的劝谏。

    紧接着,就是在守灵的人员上想办法,尽量低调。按照汉代”视死如生“的传统,那得迁人去陵墓附近居住,弄得像一座城市一样,比如孝武皇帝的陵寝,从丞相往下都过去人了,前后几十万户,这在当时已经是规模相当不错的城市了。

    但霍光的显然不能这么干,于是丙吉以朝廷名义,安排了一个陵长、一个陵丞负责驻守和祭祀,这个配置只在万人规模。霍家虽然不太乐意,但这可由不得他了,张安世、丙吉是霍光生前的副手,不是你的家奴,你不能动不动给人家脸色看,说句不好听的,这一条几乎是张安世、丙吉逼着做的,霍家的人你们也收敛些吧,别真给脸不要。

    当然这都是小事,最重要的,是替霍光修陵的那些士卒,就地驻守。皇帝陛下其实惦记的就是这些精兵呢,那就由他心愿吧,常言道“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你要是不答应,皇帝陛下下次指不定在什么地方算计你呢……

    于是霍光就这么以皇帝的规格埋掉,却以卿大夫的礼仪举办的葬礼。当天的天气阴沉沉的,刮着寒风,下着小雨,随着棺椁落地的沉重声音,霍光的时代真的就这样悄然落幕。

    朝臣们早就习惯了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在朝中”一言九鼎“、他的城府深,“丞相肚子里能撑船”、习惯了他”志比天高“,在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带领下汉军痛击匈奴,完成“孝武皇帝”未尽的心愿,如今霍光真的就这么去了,心里总觉得”空空荡荡“的。

    可不管怎样,少了谁,大汉皇朝绝对不能乱,国运不会因为某个人的去世而转换,天下百姓依然会在”浑浑噩噩“中生存,对他们来讲,好好活着才是最重要的,至于谁是大将军,对他们来说并不太重要。

    还是天朝太祖说的好:”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大汉皇朝开国以来,经历过无数风云变幻,却注定继续要往前走,更大的成功还在后面呢。

    在中国史学理论界有一句风驰电掣般的名言,即

    -----这是华丽的分割线--

    小说网友请提示:长时间阅读请注意眼睛的休息。推荐阅读:

    ----这是华丽的分割线---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围绕着这句名言,各种各样的解释有很多,这里作者不作详细解释,只想带大家看看现实生活中的这样一个例子:

    城隍,又称城隍神、城隍爷。是中国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

    上海城隍庙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当时的上海知县张守约将原先供奉着西汉名臣霍光的霍光神行祠,改建为城隍庙。但前殿仍然供奉霍光,在正殿城隍殿供奉当时由朝廷任命的上海城隍秦裕伯。因此有“前殿为霍,后殿为秦”的民间说法。

    而说到城隍庙的前身霍光神祠,则相传始建于三国后期,为吴主孙皓所建。其与上海另外一座著名的宗教庙宇——静安寺,相传始建时间相当接近。

    那么,生活在汉朝长安的博陆侯霍光是怎样成为上海首任城隍的呢?

    相传,孙皓曾梦见霍光,称应在上海金山建一座庙宇,以保佑一方百姓。古代君主非常重视梦中的见闻,孙皓醒来之后,便下令在大金山地区建了霍光庙,祭祀大汉博陆侯霍光。从此霍光在上海沿海一带不断显灵,庇护百姓的传说不绝于耳,他也成为民间公认的上海庇护神。

    ”沧海桑田“,转眼又过去了接近千年的时光,到了宋代朝廷赐霍光庙“显忠庙”庙额,累封霍光为“忠烈顺济昭应公”,方志称霍光庙为“忠烈昭应祠”。

    1293年,上海县令在方浜路上建霍光神祠。由于金山的那座庙宇已经不在,于是霍光神祠又被称为金山庙,作为其正统延续。一百多年后的明代,这座霍光神祠在原址上改建为城隍庙,同时供奉霍光和“钦命”城隍秦裕伯。尽管霍光并未获得朝廷的任命,但一庙两城隍的格局,却成为上海城隍庙独特的景象。

    由此可见,作为一地安福的主管,城隍老爷始终是一位广受百姓爱戴的神化了的真实人物。而且,他的时代特征也非常明显,并且真正做到了”与时俱进“——

    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城隍庙作为当时的难民收容所,从1937年11月9日建立到1940年6月30日关闭,不到3年时间就一共保护了30万难民,成为名副其实的上海庇护所。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有百姓自发将此前鸦片战争时期,著名抗英将领陈化成的塑像抬进城隍庙,加以供奉,希望他可以显灵,再次击败日军的侵略。

    不过,由于当时已是现代社会,由封建皇权任命城隍的制度已不存在,于是,陈化成和霍光一样,成了没有委任状的上海城隍爷。此外,由于上海城隍庙建筑规模有限,很难再建一座新殿来供奉陈化成,后来,这位近代上海老百姓心目中的“新城隍爷”的塑像,便被安放于宝山陈化成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