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九七章 合资公司
河西务东面,是靠海的天津,北面是白冶城附近的各大矿场,西面不远是通州,往南又有大运河联通各地。 可以说,这个地方水运发达,交通便利,商贸兴盛,是个难得的好地方。 不管是生产玻璃制品所需要的原材料,比如沙子、石灰、碱等物产,还是玻璃煅烧炉需要的燃料焦炭或者木炭,在河西务这个地方都可以就近采购到。 至于这个时代制造玻璃制品的技术工艺,其实并没有多高的技术含量。 只是崇祯皇帝这个穿越客,对于后世技术方面的东西知道的十分有限,充其量也只是略懂一点皮毛而已。 对于炼制玻璃溶液的原料以及炉温,他知道个大概,但是对于各种原料的配比,那就只能是从事这方面工作多年的老工匠才能掌握的秘密了。 若是新手,那真是不知道得经历过多少实验,经历多少次失败,浪费多少时间,才能搞明白的了。 崇祯皇帝当然也想过不依赖什么葡萄牙人或者其他西洋传教士,来推广这些技术产品,但是想来想去,还是放弃了,毕竟你的身份是大明朝的皇帝,生在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每天看过什么书,接触过什么人,甚至说过什么话,都是有记录可查的。 若是你从小到大,都从来没有接触过这方面的东西,现在却突然能够指导着一批工匠,去研究和制造大明境内前所未有的近现代工艺制品,那样会不会显得太妖孽了呢? 不管怎么说,如今这位崇祯皇帝宁肯让利给这些洋鬼子一点,借助他们的手,来循序渐进地推广普及一些这个时代泰西诸国领先于大明的工业技术,也不能自己给自己平添无数的麻烦,留下无数的后患。 位于天津河西务的罗戈联合公司玻璃制品厂,五月下旬开始点炉开工,到了六月初的时候,第一炉烧制出来的压花玻璃,经过打磨平整,就被戈蒂尼奥和罗德里格斯,以及方正化派到河西务来当宝和公司常驻执事的东厂番子朱甲六,一起运到了京师,运到了宫里。 这个时候的平面玻璃制品,跟后世的平板玻璃可是没法比。 后世的浮法玻璃,根本不需要打磨就光滑如镜面,而这个时代根本没有人直到浮法玻璃的制造方法,即使在这个时代的欧洲,玻璃制品也都是先将高温玻璃熔液,倾倒在耐高温的平板之上,一边冷却,一边将它压平碾平。 在压制和碾制的过程中,玻璃制品上面就会出现很多褶皱和波纹,而且越是大块的玻璃,褶皱和波纹就会越多。 因此等到彻底冷却之后,还需要小心翼翼地进行打磨,一方面将它的表面磨平,尽可能光滑平整,另一方面也是通过不断的打磨,将它的厚度降低。 特别是用在门窗之上的大块压花玻璃,除了冷却碾压的时候产生的褶皱和花纹以外,有时候还需要在七八百度的玻璃熔液之中加入各种造型的金属线,比如金丝,银丝,铜丝,甚至是铁丝,用来增加其坚固程度。 因为对于那个时代玻璃制品的制造工艺来说,如果其中不加入金属丝线的话,大块玻璃很容易碎裂。 金银铜铁这几种金属制品之中,银的熔点最低,但是它的熔点还是要比玻璃熔液的温度高,所以,并不会因为加入玻璃熔液之中而被熔掉。 不过一旦加入了金丝银丝哪怕是铜丝,这种玻璃制品的价格也会变得很高。 这是普通用在门窗之上的压花玻璃。 至于制造小型镜子之用的玻璃制品,相对来说就要容易得多了。 因为面积小,所以因为碾压而产生的褶皱和花纹很容易全部磨平,根本看不出什么压花和纹路。 至于生产单筒望远镜所需要的小块玻璃,除了保持纯净度透明度以外,就尤其容易生产和打磨了。 这一次运送到紫禁城中,献给大明皇帝的玻璃制品之中,既有可以用在门窗之上的大块压花玻璃,也有小型的没有压花的镜子,更有制造工艺简单的单筒和双筒望远镜。 如今的这位崇祯皇帝在后世的时候已经习惯了明亮的玻璃窗,到了这个时空之中以后,即使是尊贵如紫禁城,也没有一扇窗户上使用了玻璃制品。 虽然这个时代的欧洲,用在门窗之上的玻璃制品早就大行其道了,但在东方世界,大块玻璃制品却是难得一见的奢侈稀罕之物,根本没有机会被用在门窗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