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七章 【钢炮构想(下)】
军工基地那台电动铣、钻两用机床及柴油发电机,郭承贵等匠人整整研究了一年多,就连赵猎自个也在闲暇之余,把黑枪团伙留下的技术资料反复钻研了一段时间,之后把资料转为宋体字,交给郭承贵等大匠研究。郭承贵经过多次实验cao作,虽然一直使用手动,但对电动cao作,渐渐有了心得。 五月末,在赵猎回到万安军城第三日,经过一众大匠紧张小心反复调试,准备万全,随着轰地一声机器鸣响,一台二十一世纪的电动机床,在古老的时代缓缓启动。 过程虽有些小波折,也冲废了好几块钢板,但大体顺利。当机床履带缓缓传送,一块厚达10MM、长5M、宽50CM的钢板出现在眼前时,全体屏息的工匠齐齐欢呼,几乎震破火炮研究室。 至此,第一个难题解决。 赵猎让工匠称量了一下,这钢板重量为四百一十二斤。赵猎点头,他当然不会弄个五米长的火炮,前膛炮搞太长并不利于装填,很影响发射速度。明代的红夷大炮也不过三米多长,按英制寇菲林长炮的参数,他这炮的口径相当于24磅,身管长380CM就合适了。这样一来,炮管重量可降至三百五十斤左右,加上炮尾火门盖,四百斤顶天了。而明代同等口径的红夷大炮,重量不低于五千斤——这差距真是天渊之别。 同等威力,同等射程,红夷大炮只能守城,而此钢炮若成,可随军野战,纵横天下。想想就有些小激动,不过现在还不到激动的时候,炮管材料是解决了,但更大的难题摆在眼前:如何获得不亚于无缝钢管的炮身? 只有一个办法——焊接。 以这个时代的焊接技术,想搞出一个天衣无缝的钢管,何其难也。大宋大匠们想出了很多方法。 先是把钢板烧红了,卷成管状,敲打密实。这样外表看起来倒是没缝隙了,但填塞火药测试,填半管炸药倒没事。当整根钢管填满炸药,轰地一下炸上天。钢管落地,管子倒没问题,但焊接处却被巨大的膛压震裂,这方案失败。 然后又有一工匠想出在炮管上加三道厚实铁箍,炮尾火门加桶状收扣。再次试验,这次好多了,填满炸药的钢管炸飞半空,落地无损,初步合格。但在随后的试炮中,只打了十八发实心铁弹,炮管再次裂开。试炮手尽管已再三小心,还是不免被炸伤。 最后,经过工匠们集思广益,反复研究,采用了两种方法:一是反向交叠加固。即钢板不用加工10MM厚,只需加工5MM即可。先把一块厚5MM的加热卷压,再以钢水浇焊法焊接密实,形成炮管。再把第二块5MM厚的钢板卷裹炮管,反向加热卷压焊接密实。这样得到的炮管,同样是10MM厚,但焊封口分两处,方向相反,抗压大大增强。在此基础上,在炮口,身管前中段、中段,加三道铁箍,炮尾火门桶状收扣。 炮管成形,就是试炮。赵猎此次回万安军,正赶上试炮,同时听取制炮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