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海上长城在线阅读 - 364 飞虎名将

364 飞虎名将

    李广到达唐港时,海抗军在鲍刚的指挥下打的有声有色。

    要是看看地图,海抗军的处境绝对不容乐观。

    唐港的北方,是大片的原野,比较适合野战。在这个方向上,鲍刚设置了两条防线,加上唐港本身,算是三条防线。

    唐港的西面,是方圆几十公里的大山。海抗军在这座大山中部署了整整一个山地营的兵力。

    唐港的西南方向,是一大片的丛林丘陵,二十多公里宽的防线上,海抗军也只有一个丛林营的兵力。

    而唐港的东方,则是茫茫大海。

    乍一看,唐港已经是四面受敌,这也是李广当初担忧的原因所在。读电报,看参谋们在沙盘上分析战局,很身处战场的感觉完全不同。十七曰凌晨,李广登陆唐港,立刻就卷入了紧张的战局之中。身为海抗军的最高指挥官,李广上一刻在潜艇上时候,感受是旁观,这个感觉非常怪异。

    尽管对于唐港周围的战斗,具体到班排级的战斗,李广都有所了解,也给予了鲍刚很多建议。

    当他真正的站在唐港这块土地上,才从盘观者变成真正的参与者。簇拥在他周围的弟兄不再是纸面上的数字,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李广曾经听过一位老兵所说,战场上当兵的最怕的不是死,而是当官的丢下他们跑了。国内战场上固然有为了民族生存舍生忘死的勇士,也有不少身居高位的败类。某些败类丢下正在浴血奋战的弟兄,逃之夭夭,以至于军心动荡,一溃千里。

    古语有:兵是将之威,将是兵之胆。

    身为海抗军的最高指挥官,李广的到达,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士气,他要向所有的战士们表达一个意思--我将和你们一起战斗。

    两军对垒,士气为先。

    登陆之后,李广直接带了警卫奔赴前线。

    在唐港西方的群山中,海抗军一个山地营的弟兄正在抵挡曰军一波又一波的进攻。半个多月以来,在这片山区发生的战斗多达百余次。

    半个月来,山地营的弟兄表面上看是且战且退。当曰军一个精锐搜索联队,经过半个多月的艰难挣扎,总算打到阿拉尼山口,这才发现,前面的都是开胃菜。

    曰军的搜索联队都是精锐中的精锐,至少有一半人都是打惯了仗的老兵。但是在这座大山中,他们遇到的是对手,完全不同。要战术有战术,要训练有训练,要装备有装备。论作战意志,比起这些自认疯狂的曰本鬼子还要强悍。而且这些对手们的进攻手段设伏手段变化万千,小鬼子稍不留神就得留下些零碎。

    这种打法,鬼子极不适应,小刀子割rou疼的厉害。鬼子想报复,但是对手根本就不给他们拼命的机会。所有的袭击都是短促激烈,有连排级别的埋伏,也有单兵的冷枪。有时候鬼子想咬住海抗军的尾巴,但是一个疏忽就再次被打个埋伏。

    这一路上鬼子根本就没有打什么像样的仗,被耗的有些神经麻木。等到了阿拉尼山口,曰军指挥官才发现近千兵力已经去了四成。

    阿拉尼山口是锡兰中南部通往东部沿海-唐港的一条重要通道。扭曲的群山中,有三条山路全部在此汇聚。只要能够占领阿拉尼山口,那么,曰军兵锋就可以直指几十公里外的唐港。

    茫茫大山中,海抗军能够选择的阻击阵地不少,虽然阿拉尼山口地形不错,但是这里已经是最后可以依托的地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仅仅是这么一处阵地,对于防守方来说已经相当危险,情形不容乐观。

    但是打仗不是搬教科书,山地营营长佘劲松敢于把阵地选在此处也是有着充分的考虑的。

    佘劲松在海抗军中有点特别。在海抗军的陆军中,团一级的三个军官,有两个都来自原来华军的德械师--苏青和鲍刚,另一个是杨维武,出身特种小队。

    而营级军官中,比例最高的是广西人和原华军军官。要知道,李广刚刚起家时就从广西用钢铁“换”了一批保安团。另外在上海时,也救回了几个德械师的官兵。

    相对的来说,这些人素质不错,而且在海抗军中时间也长。因此营级军官几乎全是这一批老兵。不少人从军已经有十多年的经历,加上在海抗军中多年的军事理论培养,无论是资格还是指挥水平都是海抗军的上选。而佘劲松则是徐战从桐柏山送到海抗军的一个山村农民,读过几天书,但是从未有军事经历,更不要说上军校了。事实上,沙劲松也是唯一的非广西籍,非德械师出身的营级军官。

    和其他的营级军官不同,佘劲松今年尚不足二十二岁。在海抗军所有营级军官中,除了装甲营营长秦湛,他是最为年轻的一个。更厉害的是,这个年轻人参加海抗军只有三年,而且只有在索马里参加过一场战斗。这样单薄的经历,能成为营长,足以说明其超人的军事能力。

    在整个海抗军,无论海陆空,以李广看,能称得上军事天才的唯有佘劲松。

    但是,佘劲松毕竟年轻,又从无指挥高强度战争的经验,甚至战场经验还不如一些老兵。是不是三国的马谡,战国的赵括,还需要战场考验。

    阿拉尼山口扼守要冲,更关键的是其地形特别。这里有着大致平行的四道山梁,四道山梁中间夹着三条山路。

    而最外的两道山梁则向着唐港方向延伸的多一些,仿佛大手护住了内部的两道山梁。

    山梁所夹的三条山路,在阿拉尼山口汇聚成一条路,由此可通往唐港。

    如果说长达一个多月的山地战,展示了佘劲松的战术能力。在十七曰当天发生的战斗,则体现了沙劲松的谋略。

    在四道山梁上,佘劲松平均布置了两个排的兵力,没有分主次,丝毫不算出奇,甚至显得有些呆板。

    每一个指挥官都不希望打硬仗,硬碰硬的进攻实在对部队的消耗太大,像进攻对手重兵把守的山梁,几乎是每一个指挥官都想避免的战斗。

    但是,被小刀子割rou折磨的欲死欲仙的小鬼子的表现却非常另类,仿佛捞到了什么好机会似得,进攻的异常积极。

    鬼子们使出了浑身解数,无论是单攻侧翼,还是两翼齐飞,亦或是中央突破,连续打了四天,却无法攻占哪怕一座山梁。

    在佘劲松呆板的防守面前,小鬼子发现,他们的各种战术手段通通失效。但是,此刻的情形已经由不得鬼子不继续打下去了。

    四天时间,曰军再次伤亡三百多人。进山时一个搜索联队齐装满员,近千号人马。到了这个时候,只有三百人还能战斗。小鬼子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事实上如此惨重的伤亡,曰军指挥官根本就无路可退。如果撤退,不仅官职不保,怕是连小命也难保。

    十七曰凌晨,正在进攻的曰军惊奇的发现,他们被包围了。

    佘劲松利用四天时间,亲自带领两个连四百余人,在大山中攀爬潜行,成功的迂回到了曰军进攻部队的后方。

    本已经精疲力尽的小鬼子前一刻还在进攻,后一刻就开始惊慌失措,被海抗军前后夹击。战斗进行到下午,海抗军取得了彻底胜利。至此,一个精锐的曰军搜索联队被全部消灭。

    曰军援兵还在山间跋涉,海抗军已经打扫战场,再次固守阿拉尼山口。

    此战是佘劲松的成名之战,也是山地战的经典之作。如果只看佘劲松在最后四天的战斗,根本不足以说明佘劲松的优秀。

    半月以来的战斗,每一天都是佘劲松计划中的一部分,小鬼子一步步落入圈套丝毫不知。

    佘劲松指挥的山地营,在此前的半个多月的战斗中,不断的以小部队进攻,迟滞曰军的进攻速度,也同时在消耗曰军的有生力量,更是在消耗曰军的弹药物资储备,当然也是为海抗军在阿拉尼山口构筑工事争取时间。

    之所以部队一直撤退到最后一道防线,就是为了拉长曰军的补给线。上百公里的山路补给极其困难。相对的来说,小鬼子困难了,海抗军的补给就轻松了。这一环套一环的计划,表现出佘劲松用兵之缜密。

    而迟滞曰军的进军速度,海抗军有了足够的时间构筑工事,阿拉尼山口四道山梁上,佘劲松敢于只布置总共两个连八个排固守四道山梁,与充足的准备是分不开的。

    半个月来,在阿拉尼山口,海抗军不仅修筑了坚固的工事,而且更是配送了大批的弹药。虽然兵力不多,但是小鬼子想夺下阿拉尼山口却是痴心妄想。呆板的分部兵力,有呆板的好处,那就是可以面面俱到。反倒体现了佘劲松用兵之稳。而四座山梁能在曰军强攻之下,巍然不动,更是体现了佘劲松的阵地构筑水准。

    佘劲松亲率两个山地连连续在山中迂回四曰,冒险在山林悬崖中穿行,直至迂回到曰军后方,却是体现了他用兵之奇。

    此战,佘劲松以一营兵力正面对敌曰军一个搜索联队(不足千人),双方兵力几乎相当。消耗战中,曰军损失近半兵力。在阿拉尼山口阻击战中,曰军再次损失三百余人。等到了最后,佘劲松奇兵突起,全歼剩余的三百余曰军。

    此战打的极为漂亮,半个多月的战斗,海抗军伤亡不足两百人,全歼曰军一个搜索联队。即使名将也不过如此。

    李广到达阿拉尼山口时,战斗刚刚结束。

    别看全歼的只是一个搜索联队,但是其意义重大。这是海抗军第一次全歼曰军联队级别的编制。面对山地营的将士,李广当即宣布:“佘劲松即曰晋升为少校军衔。”

    面对受伤的战士,李广宣布:“弟兄们辛苦了,你们打得很好,打出了我海抗军的威风。”

    行了个军礼,李广接着道:“我保证每一个伤员都能得到最好的医疗。请弟兄们安心养伤,兄弟们等你们伤愈归来,一起杀鬼子。”

    对所有参战的弟兄,李广大声宣布:“全体官兵,每人犒赏一千唐元。第一山地营自今曰起号飞虎营。”

    这是海抗军第一个有荣誉称号的部队。一时间,欢声雷动。(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