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仙侠小说 - 混世灵珠在线阅读 - 第八章 神念分化 转生万物

第八章 神念分化 转生万物

    灵珠子却是想起了前世传说中的两位圣人,一位是人教教主太上道德天尊太清老子,另一位是西方教准提佛母准提道人。

    这两位圣人,一位是诸圣之首,当之无愧的天道之下第一人;另一位是诸圣之末,连女娲娘娘都比不上的第六圣人。不过两人却有一点相同,就是以一门绝技流传世间。

    一个是太清老子的一气化三清大法,另一个是准提道人的梦中证道大法。

    首先是老子的一气化三清。这个名词在后世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昔年盘古神殒,元神三分化为盘古三清道人;另一个就是指老子的成名绝技,以自身的混元一气模仿昔日盘古元神三分化为三个独立的道人,在短时间内甚至都能有圣人级的法力。

    要知道,圣人元神寄托虚空,不死不灭,所争得也不过是面皮气运。然到了圣人级数,法力皆是相差不多,能争高下的也就是在对天道、大道的领悟上面。

    可是老子这门绝技一出,一个人就相当于四个圣人,再加上他还有后天第一功德防御至宝的天地玄黄玲珑宝塔,先天就立于不败之地,其他圣人莫能与之争锋,圣人之首当之无愧。

    再来是准提道人的梦中证道大法。西方教的两位圣人,因为西方先天不足,两人也总比东方的四位圣人差一个层次。他们没有盘古三清那样的先天大功德、大气运,也没有女娲娘娘那样的大福缘,但不可否认他们皆是有大智慧、大毅力之人。两人所创的八百旁门,连道祖鸿钧见了都惊叹。两人的证道之法,也都很有意思。

    像接引道人的宏愿证道,用宏愿向天地借来功德立教成圣,虽然欠下了天地大因果,若是完成不了宏愿甚至有陨落的危险,但那无疑是一种大毅力的表现。

    而准提道人的梦中证道大法就更有意思了,是在自己的元神识海中开辟一个含有亿万小世界梦境大世界,然后分化出亿万个念头投入那些小世界中,随着那些小世界一起衍化,推衍道法。每一个念头便是一个生命,每一次念生念灭便是一次轮回,每一个小世界灭亡,他的道法便会更进一步,直到证就圣人那一天。

    不过这毕竟是一种取巧的方法,虽然用来修炼道术、法术会是十分快捷,但所推演出的道法却有先天的缺陷,准提道人本身若是没有接引道人分给他的立教功德,恐怕永远都证就不了圣人之位。而且即使证就圣人之位,他的实力在圣人里面也是垫底的。

    但不可否认的是,那的确是一门了不起的神通大法,充满了大智慧。

    言归正传。

    这两门神通大法给了灵珠子很大的启发。灵珠子现在是珠灵状态,本体出不了混灵珠,可不代表他就完全没有办法了解珠外的世界。事实上,自从混灵珠内的先天禁制数突破到二十四道,灵珠子便发现自己的神念可以出得了混灵珠了。

    混灵珠最原始的本质实际上盘古大神的一滴眼泪,所化的灵宝虽然也是先天灵宝级的,但却是最低级的,内里只有十三道先天禁制,堪堪达到三流先天灵宝的门槛,其作用也仅仅是去污洗尘、永保洁净。

    但无论怎样,毕竟是先天灵宝,其中自有一定的大道法则。经盘古大神重铸为先天灵宝元胎后,虽然以后完全成型后论威能要远远大于从前,但却也破坏了其中的先天禁制和大道法则,需要重新生成。而且因为盘古大神重铸混灵珠所用的原料皆是混沌灵物、先天灵物级别的,炼化的时间需要很久,因此其中的大道法则也需要很久才能重新生成。

    直到不久前,混灵珠中的先天禁制数达到二十五道,突破二流先天灵宝的范畴,其中的大道法则才重新生成,代表这混灵珠真正初步成型了。虽然离完全成型还有很长一段时间,但现在灵珠子已经可以把神念透出混灵珠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灵珠子已经明白了现在外面洪荒世界的情况和自己目前所处的环境。

    开天后,因为神物自敛的功能,混灵珠带着鸿蒙量天尺飞到了洪荒中最荒凉、环境最险恶的北俱芦洲,最终停留在了一个很大的内陆湖湖底。不过几百万年的沧海桑田过去了,曾经的内陆湖如今已变作了一座高山,而曾经处于湖底的混灵珠也被挂在了高山峰顶。

    不过因为混灵珠本身是灰黑色的,再加上神物自敛,看上去就好似一块圆形的石头,任谁也不会发现这是一个还未完全成型的先天灵宝元胎。

    目前洪荒世界已经过了龙凤初劫和罗睺之乱,龙、凤、麒麟三族皆已隐退,罗睺也被封印,下次大劫还未兴起。各路大神都已出世,不过道祖鸿钧还未成圣,巫妖两族刚刚兴起,还未成气候。目前的洪荒正好处于一个相对平和的年代。

    仔细了解了一切,灵珠子心中有了一个有点疯狂的计划,不过推敲起来,可行性非常高。

    那就是:将自己的神念念头放出混灵珠,让其随意依附一个洪荒生灵,随其生长,经历其所经历的一切,若是可以则取而代之,直到身亡,以磨练自己的道心!

    最好的情况就是依附上那些灵识未开的的生灵,以自身神念念头代替其意识,最终便会成为自己的身外化身。这样以身外化身游走洪荒,磨练道心并经历一些以后的大事件,谋求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