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战国野心家在线阅读 - 第一百四十五章 一刻易胜负(中)

第一百四十五章 一刻易胜负(中)

    魏韩主将心中很清楚,自己的失败已成定局,即便现在常人看来胜负尚未可知。

    这一场战役的重中之重,不是墨家的骑兵,而是楚国的步卒。

    换而言之,是整个楚国新军体系军制对抗魏韩从对抗山戎就开始的重步兵方阵的时代之争。

    弓弩换成了沉重的火绳枪,本质上的军制体系并无区别,重步方阵才是魏国得以称雄的基础。

    墨家的骑兵只能弄垮自己的左翼,真正决定胜负的还是步卒,最终完成席卷包抄的只靠墨家的那四五千骑兵根本不够。

    勾股大阵是魏韩常用的战术,当年大梁城之战,吴起就是用这种战术,配合有马镫的武骑士,一举击溃了楚国主力,使得楚国执圭之君多死。

    而这种战术的使用,需要三个前提。

    其一,敌方的兵力平均配置。

    其二,不能一开始就布阵,而是需要在阵型对抗的过程中悄悄施展,将兵力集中在一翼。

    其三,敌军的某个侧翼是全军的弱点,也就是最容易突破的方向。

    这三个条件,墨楚联军的初始阵型都符合。

    左翼是脆弱的新组建的陈蔡之师,这就是全军的弱点。

    整个兵力几乎是平均布置的,并没有集中兵力于某个方向。

    阵型对抗中,魏韩主将通过左翼的交替后退和整个战线的旋转完成了右翼接敌和主力集中。

    这种战术用得好;或是吴起、伍子胥、孙武子之类的名将用起来,多可以名垂青史。

    但若是用的不好,或是对于战局和战场双方的把握稍差一些的将帅使用,很可能就会贻笑大方。

    用得好,以少胜多,全歼敌军。

    用的不好,弄巧成拙,主力被反包围,全军覆灭。

    十余年前大梁城之战,吴起用的勾股大阵,一举获胜,威震楚南,源于当时楚国的阵型依旧是原本的左中右三军结构,主力仍旧是车兵和徒卒。

    吴起以铜炮对抗车兵,集结主力方阵于侧翼,辅佐以武骑士一举击破楚人侧翼,主力步卒从侧翼完成了包抄。

    楚军当时明瞪眼看到了吴起的谋划,但却无计可施:侧翼防御被突破,预备队几乎没有,侧翼的相对侧冲不开魏军的大阵,最后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数万大军被侧翼迂回包了饺子。

    可现在,已经与十余年前截然不同。

    侧翼已经被突破,可是突破后楚军的预备队和王师新军只用了一刻钟的时间完成了部署,并且用一次齐射威慑了魏韩方阵的气势,使得集结了魏韩主力的侧翼方向短时间内看不到突破的可能。

    不是突破不了,人数优势依旧,问题在于现在突破和两个时辰之后才能突破完全不是一回事。

    战场瞬息万变,莫说一两个时辰,就是一刻钟都有可能出现胜负相易的情况。

    的确,现在魏韩联军现在在右翼占据了优势,即便楚军的王师新军可以堵住左翼的缺口,但终究会被击破。

    可也一样,魏韩联军右翼的强势,意味着中军和左翼的脆弱。

    所谓右倍则左寡、前倍则后寡,兵法之妙,正在于此。

    右翼集中了主力的目的,是要以包抄之术、排山倒海之势,瞬间击溃楚人的陈蔡之师,完成对楚人左翼的包围,通过迂回侧翼从而使得墨楚联军三面夹击。

    为了达成这个目的,中军和左翼的力量必然薄弱。

    争的,也是时间,从一开始的左翼故意后退,就是在争取时间差。右翼不能在左翼崩溃之前获胜,那就是败局。

    双方的军力相差无几,右翼的强势意味着左翼和中军的弱势。

    楚军步卒现在暂时在中军和右翼苦战,似乎和魏韩联军的左翼中军焦灼不相上下,但显然楚人是占据优势的。

    按照现在楚人在左翼重新调整部署所花费的时间、以及刚才展示出的雷霆一击的震慑,魏韩联军一鼓作气的机会已经丧失。

    一个时辰时间才可能彻底突破:继续机动包抄需要大半个时辰,而如果只是正面强攻又无法展开兵力优势,形成添油,所以一鼓作气不下,一个时辰是至少的。

    然而墨楚联军的炮兵优势仍在,魏韩联军的重步阵最怕炮兵,因为方阵太重、纵深太深,而且投射兵力明显不足。

    楚人在右翼和中军的突破,就现在来看,就算墨家的骑兵不偷袭,也最多半个时辰就会突破,毕竟兵力占优。

    所以当楚人新军用了一刻钟调整了部署稳住了左翼防线之后,魏韩联军的主将就明白,自己已经失败。

    无非就是大败、小败还是全军覆灭的区别。

    若是小败,舍弃左翼、收拢中军,撑到天黑,总可以找机会撤退。

    退到许地,修整之后,拒城而守,那么魏韩还有主动权。

    是选择舍弃部分利益和楚国和谈?还是不惜一战发动大梁、新郑、阳翟等地的全面战争?选择权在魏韩手中。

    若是全军覆灭,那么许地无法守,楚国兵锋直抵新郑,魏韩联军再无一支野战主力在三百里之内,战与不战、和与不和,楚人说的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