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1492—1945 说说欧美那些事儿在线阅读 - 第二百二十四章mdash;mdash;钢铁炼狱:一战(25)

第二百二十四章mdash;mdash;钢铁炼狱:一战(25)

    1916年的战争,除了欧洲之外,在其他战区也有着大规模的战事。在奥斯曼帝国所统治的中东地区,在英法等协约国的支持下(也可以说是“忽悠”下),爆发了大规模起义,严重打击了在当地的奥斯曼帝国的势力。因为起义地区为阿拉伯地区,而这次大起义,也被世界(或者说是以欧美为代表的主流媒体)称为“阿拉伯之春”。

    现在,我们先来简单看一下阿拉伯的发展轨迹,以及跟奥斯曼的爱恨情仇。

    尽管“阿拉伯”这个字眼早在两三千年前就出现在文献中,但是直到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诞生以后,阿拉伯民族才逐渐形成。当570年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诞生于麦加城时,分处阿拉伯半岛东西两侧的波斯帝国和拜占庭帝国争斗已久,夹在它们中间的阿拉伯半岛各部落深受其害;当时盛行的偶像崇拜和多神信仰非常不利于半岛居民走向统一。

    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610年,穆罕默德宣称接受了真主的启示,从而拉开传播伊斯兰教以及统一阿拉伯半岛的帷幕。历经二十余年的努力,到632年穆罕默德逝世时,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于麦地那政权之下,阿拉伯人也以中东新势力的形象登上了历史舞台。

    但是新获统一的阿拉伯半岛形势并不令人乐观。穆罕默德刚一逝世,先前归顺麦地那政权并皈依伊斯兰教的各部落纷纷闹分离;再者,由于穆罕默德生前并没有指定继承人,他死后留下的权力真空引得各支势力竞相角逐。在广受阿拉伯人缅怀的所谓“四大哈里发”时代(632-660年),阿拉伯人之间的冲突就已相当激烈了,四大哈里发中有三位死于非命――被信徒刺杀――就很能说明问题。特别是第四任哈里发阿里时期,阿拉伯人之间的矛盾严重激化,以致接连爆发内战。伊斯兰教历史上的首个教派――哈瓦利吉派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现的,正是哈瓦利吉派穆斯林刺死了阿里。阿里死后,其次子侯赛因接过大旗,与阿拉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倭马亚王朝对抗,结果事败身死,但是他的死却加速了伊斯兰教什叶派的形成。

    尽管内部问题频出,但是阿拉伯人并没有停止扩张征服的步伐,连续的征战给阿拉伯人带来一个幅员广阔的大帝国。但即使是在阿拉伯帝国最辉煌的8-9世纪,阿拉伯人间也存在“尖锐的教派对立、频繁的反叛、离心倾向的加剧和文化背景的深刻差异”,“北非、叙利亚和波斯分布着形形色色的割据政权”。

    10-13世纪是阿拉伯人历史上的一个危机期,既面临着西方的“十字军东征”,又面临着东方突厥人和蒙古人的侵袭,但这并没有唤起阿拉伯人的同仇敌忾,当时阿拉伯各政权之间的矛盾是如此尖锐,以致一些穆斯林统治者和十字军联手攻打自己的教友。更有甚者,1129年阿尤布王朝的统治者竟然将伊斯兰教圣地耶路撒冷出租给十字军,而此时十字军仍占据着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沿海地带。早已名存实亡的阿拉伯帝国最终于1258年被西征的蒙古大军所灭,此后阿拉伯人再也没有建立起哪怕是形式上统一的政权。

    此后捍卫阿拉伯人荣誉的,是埃及的马穆鲁克王朝,其统治区域还包括叙利亚、巴勒斯坦以及阿拉伯半岛的红海沿岸大部,该王朝最终于13世纪末期将残余的十字军赶出巴勒斯坦,并在此后的两百年间其都城开罗成为伊斯兰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但是该王朝的领地和其他阿拉伯区域的命运一样,随着15世纪奥斯曼土耳其人的兴起,除了北非摩洛哥和西亚阿拉伯半岛内陆及东南部外,几乎所有的阿拉伯区域都被陆续纳入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之下。但是奥斯曼帝国对阿拉伯人的统治是很不得力的,“阿尔及利亚、突尼斯、的黎波里形式上是奥斯曼的省份,实际上17世纪初之前已经脱离土耳其政府而独立甚至在土耳其统治者――帕夏们坐镇的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和伊拉克,土耳其政权也常常是有名无实”。

    即使是身处奥斯曼帝国的版图内,阿拉伯人也是四分五裂。在阿拉伯半岛的内陆地区,当地赫赫有名的沙特家族和伊斯兰教的瓦哈比派联手,在1811年建立了独立的、由沙特家族统治的瓦哈比王朝。但不幸的是,该王朝寿命短暂,它成立伊始,奥斯曼帝国最高统治者就派埃及总督穆罕默德阿里率领大军前去镇压,虽历经七年抗战,还是没能避免灭亡的命运。此外,穆罕默德阿里主政下的埃及还在1819-1823年间入侵苏丹,使苏丹落入埃及的控制之下。这时埃及还曾对叙利亚进行过征伐。

    到18、19世纪的时候,英法俄等欧洲大国已经在对外扩张或殖民的道路上行走多时,日渐衰微的奥斯曼帝国成为它们的新目标。作为奥斯曼帝国的领地,阿拉伯区域自然也就难逃厄运。1798年,法国拿破仑统帅大军攻打埃及,但是由于埃及人民的反抗和英国的牵制,法国占领军在埃及停留的时间并不长,到19世纪初就被迫撤离了。

    19世纪中后期,由于苏伊士运河的开凿和其他重大项目的上马,埃及的财政重负日甚一日。为了缓解这一窘况,埃及统治者不得不以苛刻的条件向欧洲借款和出售苏伊士运河股份,但最终还是遭遇了严重的财政危机。欧洲债权国特别是英法,趁机于19世纪70年代末控制了埃及国家的管理。埃及也从1882年起处在英国的军事占领之下,并逐渐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当然,先前埃及控制的苏丹等阿拉伯区域的实际主导权也转入了殖民者之手。

    19世纪遭到英国军事占领的还有阿拉伯半岛南端的也门部分地区,这造成了也门的南北分裂。与此同时,北非其他阿拉伯区域,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等沦为法国的殖民地或保护地,利比亚则成为意大利的保护地。至于西亚的阿拉伯区域,英国在伊拉克和波斯湾沿岸、法国在叙利亚和黎巴嫩的影响力日益提升。简而言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大部分的阿拉伯区域不得不承受来自奥斯曼帝国和西欧大国的双重压制。

    第一次世界大战曾经给阿拉伯人带来一丝曙光。战争爆发后,阿拉伯人名义上的统治者奥斯曼帝国站在德国一边对抗协约国,英法对阿拉伯人的离心倾向心知肚明,于是它们就鼓动阿拉伯人发动反抗奥斯曼帝国的民族大起义。

    每一次起义的爆发都必然有它的火源与导火线,阿拉伯大起义自然也不例外,这两项要素构成了阿拉伯大起义背景。十九世纪结束前及二十世纪开始的一段时间,当地掀起了一阵阿拉伯民族主义思想的风潮,它赞颂阿拉伯民族的语言与文字文学,让阿拉伯的人民对自己民族的文化充满爱与认同感。它所诉求是阿拉伯世界的政治统一,希望能够真正建立一个完整的阿拉伯国家。那里的人民受到泛阿拉伯主义这股风潮的影响,渴望能够有一个拥有着共同语言、共同文化遗产和共同宗教信仰的国家,反对外来侵略从而达到民族独立。这种思想为这次大起义提供了思想准备以及组织准备,是燃起这次起义的火源。

    现在,阿拉伯大起义已经有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以及充足的内部因素,现在欠缺的就是一个率先揭竿而起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陈胜”了。正所谓时势造英雄,正如同法国大革命呼唤着拿破仑一样,现在的阿拉伯也正在寻求一个带头反抗的人,这个人就是谢里夫侯赛因。

    谢里夫侯赛因是1908年至1917年麦加的埃米尔与谢里夫,哈希姆家族第38代族长。他领导发动了阿拉伯大起义,是原奥斯曼帝国境内阿拉伯民族反抗土耳其人统治的民族解放斗争。侯赛因系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后裔,属哈希姆家族。1908年被奥斯曼帝国苏丹任命为汉志(一译希贾兹)总督和麦加谢里夫。侯赛因对汉志受制于奥斯曼帝国早就心怀不满,希望摆脱其统治,在阿拉伯半岛和“肥沃新月”地带建立一个由他统治的独立的阿拉伯国家。他一就任汉志总督,便禁止青年土耳其党人干涉他的政务。1914年春,奥斯曼苏丹取消了侯赛因享有的一些特权,并秘密派人对其监视,这更增强了他摆脱土耳其控制的决心。

    就这样,英法等协约国想着在阿拉伯地区给奥斯曼帝国找点麻烦,而谢里夫侯赛因也正好想摆脱自己头顶上的奥斯曼帝国的苏丹,自己做老大,两者现在一拍即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