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1492—1945 说说欧美那些事儿在线阅读 - 第二百二十五章mdash;mdash;钢铁炼狱:一战(26)

第二百二十五章mdash;mdash;钢铁炼狱:一战(26)

    在20世纪初期,叙利亚等一些阿拉伯地区,一些组织相继提出了建立独立的阿拉伯国家的政治纲领,想着从奥斯曼帝国手底下解脱出来。虽然奥斯曼帝国积贫积弱已久,而且他在非洲的地盘都已经不是自己的了,都变成别人的了,就比如之前提到过的意土战争。但是像巴勒斯坦、叙利亚地区等,还在奥斯曼的统治之下,毕竟这些地区距离奥斯曼帝国的“龙兴之地”安塔托利亚半岛——现在可能小亚细亚半岛这个称呼比较流行一点——比较近,远的是有点鞭长莫及,但是近的地,还是可以的。

    但是,就是在近也架不住协约国使坏和阿拉伯地区超高的叛乱度啊。在一战爆发之后,为了稳住后花园,为了压低叛乱度,降低消灭阿拉伯主义思想,阿赫迈德·杰马尔帕夏被任命为奥斯曼帝国第四军军长,执掌西利西亚、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汉志等行省的军政大权,残酷镇压阿拉伯民族主义运动。如果不能从思想上消灭,那就从rou体上消灭。但是这样以来,使得矛盾更加激化。

    为了保证战区稳定,奥斯曼帝国变本加厉地进行掠夺,并打击阿拉伯民族主义分子。仅1915~1916年,就有数十人被处死,上千人被关进监狱或流放到边远地区。因而进一步激起阿拉伯人的愤慨,要求独立的呼声越来越高。但当时叙利亚民族主义组织力量十分薄弱,如果起事的话,分分钟就被奥斯曼政府给吊打了。既然只靠自己不行,那就找外援。他们把求助的对象放到了前文中所提到的谢里夫侯赛因身上。

    而侯赛因本人也有着非常大的野心,他梦想着建立统一的阿拉伯王国。这样,各有所求的英国和谢里夫侯赛因互相接近,经过数轮协商,面临沉重战争压力的英国最终模棱两可地同意了侯赛因的起义条件:承认涵盖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约旦和阿拉伯半岛等地的统一阿拉伯国家的独立。

    1916年6月5日,汉志的阿拉伯军队向驻扎在麦加附近的奥斯曼帝国军队发起进攻,阿拉伯大起义正式拉开了帷幕。在阿拉伯军队、部落武装的猛烈打击下,奥斯曼帝国在汉志的统治迅速瓦解。起义军连克吉达、麦加、塔伊夫等城。起义形势一片大好,侯赛因也准备完成自己当国王的梦想了。在1916年10月,侯赛因宣布自己为阿拉伯国王。但是现在,协约国阵营开始反悔了,或者说他们根本就没打算来兑现自己的诺言。英、法、意三国只承认他为汉志的统治者,而不是什么阿拉伯国家的国王。

    但是开弓没有回头箭,就算协约国不承认,现在也总不能跟奥斯曼帝国说刚才是误会,咱们和好吧?而且,就算没有英国等国的支持,侯赛因也不可能放着这么好的形势不加利用,无动于衷,肯定也会趁机发动起义。

    在清除了奥斯曼帝国在汉志的势力之后,侯赛因在厉兵秣马之后,开始兵进叙利亚等地。在1917年7月,部队北上,占据亚喀巴,包围马安,并向叙利亚的豪兰和德鲁兹山区推进。在这里,他们受到了当地民族主义者的热烈欢迎,与他们会合。在1918年10月,侯赛因兵进大马士革,,成立了以他为首的阿拉伯政府,结束了奥斯曼帝国长达4个世纪的统治。

    这一段,自不必表。有必要说一下的,是一个在阿拉伯地区的英国人,一个被称为“阿拉伯的劳伦斯”的英国人。

    劳伦斯,原本是英国皇家陆军一员,在北非担任情报员,对阿拉伯这个古老的帝国有着非常大的热情,而他也正是带着对古老帝国遗留的热情与自信率领阿拉伯人抗击土耳其军队。劳伦斯是一个英国人,说的是英语,信奉的事基督教新教,穿着英国的服饰。按理说,当我们到一个语言、风俗、文化、传统等等完全不同的地方的时候,会产生非常大的不适应。但是这点在劳伦斯身上完全没有出现,似乎他就是一个土生土长的阿拉伯人,他在语言、服装和生活习惯上却能完全地融入阿拉伯人中。也正因为如此,他的形象因此而蒙上了神秘的面纱。后来,他又随着起义军队攻入了大马士革——现在叙利亚国家的首都,甚至还在一战结束之后,出席了著名的巴黎和会。但是劳伦斯令人惊奇的还不至于此。无数的人,想尽一切办法,都想着要出名,成为焦点,成为名人。比如之前的芙蓉jiejie,又比如那些太多的故意博人眼球的人和行为。但是这位劳伦斯不一样,在1922年,他不可思议地舍弃了无数人做梦都想得到的传奇式的身份,隐姓埋名,化名罗斯再一次加入到了英国皇家部队,不过这一次,他参加的事皇家空军,成为了一名普通的空军士兵。正所谓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而且当时也没有什么所谓的整形手术,劳伦斯的真实身份还是暴露了。虽然暴露了,但是似乎他换身份换上瘾了,不久他又换了个名字肖,再一次加入了皇家陆军,并转入到了空军。最终,在1935年5月19日,,以阿拉伯的劳伦斯闻名的T-E-劳伦斯上校因6天前在英国多塞特郡发生的一起摩托车事故中受重伤于当天上午去世。这位世界大战中率领阿拉伯人反对土耳其统治的具有传奇色彩的领袖是为了避免在一条宁静的山路撞着一男孩而急转弯时受伤致死的。

    劳伦斯参加的阿拉伯大起义,沉重打击了奥斯曼帝国在阿拉伯地区的统治,加速了奥斯曼帝国的崩溃。

    但是英国并没有想兑现诺言,战争威胁刚一消失,英法就否认了曾经与谢里夫侯赛因的约定,而且还密谋瓜分前奥斯曼帝国治下的阿拉伯区域。一战后埃及、苏丹依然处于英国的控制之下,伊拉克、约旦和巴勒斯坦等地也成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法国则继续成为北非的主宰,而且还获得了叙利亚和黎巴嫩等地的委任统治权。此外,英国内阁还于1917年做出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独立国家的决定。这一时期谢里夫侯赛因除了受挫于英法外,还遇到阿拉伯半岛沙特家族的挑战。经过数年征战,沙特阿拉伯王国最终于1932年宣告成立。

    先前隶属于奥斯曼帝国且深受英国侵占之苦的也门于1918年宣布独立,这引起英国的强烈不满,于是军事进攻也门,迫使也门国王承认英国对南部也门的控制权。1934年,英国趁也门和沙特发生战争之机,迫使也门签署《友好互助条约》,也门被正式分割为南北两部分。[20]1920年伊拉克爆发大规模民众起义,英国需要一个代理人来稳定自己的委任统治,于是安排谢里夫侯赛因之子费萨尔为伊拉克国王,伊拉克从此进入了费萨尔王朝时期(1921-1958年)。但此时伊拉克毫无独立性可言,即便1932年英国结束了对伊拉克的委任统治,其对该国的影响仍然是伊拉克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21]这一时期埃及也兴起了较为猛烈的民族主义运动,并迫使英国在1922年2月28日宣布埃及为独立国家,但是英国保留了对埃及国防、外交、少数民族等问题的处置权。1936年英国结束了对埃及的军事占领,但仍然保持着高度控制。

    北非其它阿拉伯国家的独立之路也非常艰辛。自19世纪后期沦为意大利殖民地后,利比亚人民就展开了前仆后继的反侵略反占领斗争,无奈双方力量相差悬殊,直到二战爆发后,利比亚才在同盟国的帮助下,把意大利军队赶出了自己的土地。但此后同盟国军队进驻利比亚,二战结束后英法军队拒绝撤离,一直到1951年12月24日,利比亚才宣告独立,成立联邦制联合王国,即伊德里斯王朝。经过数十年的斗争,法国殖民地阿尔及利亚直到1962年,法国保护地突尼斯和摩洛哥直到1956年,才赢得国家独立,而且独立后仍然深受法国的影响。至于西亚地区的叙利亚、黎巴嫩、约旦、巴勒斯坦等阿拉伯区域,其现代国家的诞生也和英法等西方大国密切相关。叙利亚1920年4月沦为法国的委任统治地,为了防止叙利亚人民的团结对抗,法国委任统治当局把叙利亚给予肢解,分裂出一个黎巴嫩,另外还分割出一部分土地并入土耳其。1940年6月法国投降德国后,叙利亚被纳粹德国控制,1943年8月,叙利亚成立了自己的政府,1946年4月17日,英、法被迫撤军,叙利亚获得完全独立。法国投降德国后,黎巴嫩被德国和意大利控制。1941年6月,英军在自由法国部队协助下占领黎巴嫩,同年11月自由法国部队宣布结束对黎巴嫩的委任统治,黎巴嫩于1943年11月22日宣布独立,成立了黎巴嫩共和国,不过英、法军队直到1946年12月才全部撤离黎巴嫩。

    相比较叙利亚和黎巴嫩,巴勒斯坦的命运更为凄惨。在1922年国际联盟授予英国的《巴勒斯坦委任统治书》中,包含有“在巴勒斯坦为犹太人建立一个民族家园”的内容,这显然会触及到久居于此的巴勒斯坦人的利益,历史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此外,英国还把约旦河以东约占巴勒斯坦三分之二的土地分割出去,推动建立外约旦酋长国,1946年3月22日,英国承认外约旦独立。在剩余的那部分巴勒斯坦土地上,状况日益混乱不堪,在英美等国的支持下,一批批犹太移民不断移民于此。联合国于1947年通过巴勒斯坦分治决议,“犹太国家”以色列借此在1948年5月14日宣告成立,而拟定中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国家至今仍然没有建立起来。

    至于科威特、巴林、卡塔尔、阿联酋和阿曼等波斯湾阿拉伯国家,它们的独立与英国殖民势力的撤离息息相关。英国于1820年强迫阿联酋区域的七个酋长国签订《永久休战条约》,此后各酋长国逐步沦为英国的保护国,这一年英国还强迫巴林签订《波斯湾和平条约》,巴林也随之沦为英国的保护国。1882年英国入侵卡塔尔,宣布该地区为英国的“保护地”。一战后英国取得对伊拉克的委任统治权后,把科威特从伊拉克的版图中分割出来,并于1939年将其划为英国的保护地。1871年英国入侵阿曼,迫使阿曼接受不平等条约,到20世纪初,阿曼山区部落起义,成立了阿曼伊斯兰教长国,并向马斯喀特发起进攻,迫使英国在1920年与教长国签订条约承认其存在,阿曼被分为马斯喀特苏丹国和阿曼伊斯兰教长国两部分。面对二战后轰轰烈烈的第三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实力已经大为受损的英国力有不逮,再加上其它世界大国对地缘战略要地波斯湾的窥觑,英国被迫于1950和1961年承认阿曼和科威特的独立,在1968年宣布从海湾地区撤军,并于1971年接受了阿联酋、卡塔尔和巴林独立的事实。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英国被迫承认了波斯湾各国的独立,但是在这一过程中,英国为该地区国家制造了一系列的矛盾,也为海湾五国独立后的发展埋下较为严重的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