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宣见716涅槃在线阅读 - 第四十五章、第三节 斯坦因篇 上

第四十五章、第三节 斯坦因篇 上

    喇嘛王:“这事是事出有因。”

    偌尔曼:“那是出于什么原因?”

    喇嘛王:“皆因斯坦因。”

    偌尔曼:“为什么会牵扯到斯坦因?您能否解释一下我心中的疑问?”

    喇嘛王:“斯坦因是个外国人,我为什么会知道他呢?因为洛克给我讲到过他。”

    偌尔曼:“洛克为什么会讲到过他?”

    喇嘛王:“是因为一幅画。”

    偌尔曼:“那是一幅什么画?让他特意提到它,重要吗?”

    喇嘛王:“他说斯坦因发现一幅版画,很引人注意。”

    偌尔曼:“那这幅版画,一定很有趣?”

    喇嘛王:“是的。斯坦因发现的版画就有蚕丝的故事。”

    喇嘛众臣:“那大王就讲讲这故事。省得大家着急!”

    喇嘛王:“我清楚地记得洛克讲斯坦因发现的版画的事,画版中央画一盛装贵妇,花冠长发,端坐于中,神情稳重,左右各有一妇跽坐两旁。重要的是,左侧之妇左手指着贵妇的花冠。”

    偌尔曼:“她所指的花冠,还有啥稀罕?”

    喇嘛王:“你不要着急,听我说完。整个画面,贵妇与左面妇女间,有一盂或篮,盛满圆形果实类物品。贵妇与右面妇女之间,画有一长方多面形物品,画板中后方还有一高坐于上的四臂神像。”

    偌尔曼:“这幅画很神秘,但我不知是啥意思?”

    喇嘛王:“据洛克讲,这块版画显然表达着某种内容。”

    喇嘛首相:“那是什么内容,大王说于我们听听?”

    喇嘛王:“洛克说,斯坦因后来,经反复思考,终于弄懂了,始得解释出这幅版画的内容,与《大唐西域记》中的另一段记述有关。蒲泰,这你可得发表意见?”

    纪蒲泰:“我来谈谈。《大唐西域记》在记载玄奘经过于阗时,听到当地人关于养蚕传入和阗的传说故事。”

    喇嘛王:“这个故事一定很神秘,但洛克却不知里面的真正内容,因此我也说不清。还是请你说明故事的真情?”

    纪蒲泰:“这个故事讲:瞿萨旦那国(即于阗),原来不知养蚕缫丝之事。后来听说东国会养蚕,即遣使求蚕种。但东国君对蚕种及养蚕法密而不赐,并严令禁止国人将蚕种携出。”

    喇嘛王:“那禁令一定很重,蚕种怎会出境?”

    纪蒲泰:“瞿萨旦那国王为此很是头痛,可是事不宜迟,情急之下,他还是想出了一条妙计。于是,派人至东国,请东国国王将公主下嫁瞿萨旦那国王。”

    喇嘛王:“那瞿萨旦那国王可真会想。可他这样做的目的,又会怎样呢?”

    纪蒲泰:“在瞿萨旦那国王的真诚请求下,东国国王答应了这个要求。婚事一切顺利,在迎亲时,使臣密告公主说,我国无养蚕缫丝之业,无法满足公主穿着服饰,请公主自己带来蚕种,否则将无丝绵绸缎可用。”

    喇嘛王:“那公主听不听?”

    纪蒲泰:“公主是位聪明过顶之人,知道国中严禁蚕种外传,法律甚严,遂于临行时,将桑子蚕种暗藏于花冠之中,躲过了边关检查,带到了瞿萨旦那国。”

    喇嘛王:“啊!那公主的主意还真多!随后她又怎么做?”

    纪蒲泰:“自公主嫁到瞿萨旦那国后,由她亲自择地,带人种桑,育蚕,又教人缫丝织绸。自此,植桑养蚕、缫丝织绸之法,遂传入那里。数年之间,于阗成为西域地区丝织业的中心。这个故事也被写入我国‘正史’,流传至今。而版画上反映的正是这件事。”

    喇嘛王:“啊,原来如此!照版画所画,中坐者是那位公主无疑,左边侍女左手指向公主花冠,绘画者用此来表示公主花冠下藏有蚕种。左边篮中所盛之圆形果实,显然是蚕茧,而右边一长方多面形之物,应是一架纺车。这一幅画是用来说明养蚕缫丝业,传入于阗的传说。你总算解开了我心中多年的谜团。”

    纪蒲泰:“那我再说上几言。在当时佛教盛行的情况下,这些传说,又被披上神秘的外衣,成为佛祖赐化万物的佛教故事,并被画上了寺院的墙壁。”

    偌尔曼:“这些版画的发现说明,《大唐西域记》的记载,如实地反映了当地的情况和传说,是一部完全可信的著作。”

    喇嘛王:“我还有话说。”

    偌尔曼:“大王,请讲。”

    喇嘛王:“斯坦因是哪国人,是何出身?”

    偌尔曼:“马克阿弗勒尔斯坦因为匈牙利人,现申请加入英国国籍,还未获准。他1862年出生于布达佩斯,受教育成人后,曾到维也纳、莱比锡、次维考等地游学。在欧洲东方学家的影响下,他很早就立志研究印度、伊朗的历史文化。曾投师于德国东方学家冯罗特。后来又留学于牛津大学和伦敦大学。”

    喇嘛王:“看样子,他是个有学问的人。可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你们二人可否解除我心中的疑问?”

    纪蒲泰:“我再介绍一下他的出身。1885年,他从英国返回布达佩斯后,又受到测量学方面的训练。1889年,经英国东方学家劳林逊的推荐,斯坦因来到印度,被任命位拉合尔东方大学的校长。”

    喇嘛王:“你他有何贡献?会受到如此重用。”

    纪蒲泰:“在此期间,他的工作非凡,用了十一年的时间,翻译、注释、校勘了克什米尔《诸王史》一书。”

    偌尔曼:“1899年,他调任加尔各答玛然拉斯大学校长,还担任过英印当局印度西北边境的总视学。1904年,又进入印度古迹调查局任职。”

    喇嘛王:“那他有多大能力,竟担任这么多职务?”

    纪蒲泰:“他具有考古学、测量学、语言学等方面的知识。懂得梵文、波斯文、突厥文等。但是,他在我国西北地区考察,并窃取大量历史文物后,几乎销声匿迹,长期从事这方面的写作和研究工作。”

    喇嘛王:“所以,你们还得说,他在我国都干了些什么?”

    纪蒲泰:“闲言少叙。别的先不说,我只说他所写的几部著作。斯坦因曾先后四次到我国西北进行考察。他第一次是1900年5月至1901年4月,约一年时间。活动地区主要在新疆地区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中。回印度后,他写出了《古和阗》,这部享有世界声誉的巨著。”

    喇嘛王:“那还有那几部?”

    纪蒲泰:“第二次考察是1906年4月到1908年11月。这次考察,除新疆外,还到了甘肃河西及内蒙古额济纳旗等地。记述这次考察结果的主要著作是《沙漠契丹废址记》。1913年到1916年,他在我国西北进行了第三次考察,这次活动范围主要是塔里木盆地南北,河西南、北山。”

    喇嘛王:“那他是否考察完?”

    纪蒲泰:“没有,考察结束后,他陆续完成了《西域考古图记》、《亚洲腹部考古记》和《斯坦因西域考古记》等著作。1930年,斯坦因第四次到我国进行考察,由于当时新疆和西北地区政局紊乱,斯坦因此行收获不大,转而回家。从此,也就结束了他多我国西北地区的考察。”

    喇嘛王:“那是什么原因,促使他来我国考察?”

    偌尔曼:“我要插话。”

    喇嘛王:“既然你知道原因,请说吧?”

    偌尔曼:“他的国籍出身,刚才我们已经介绍过。在斯坦因考察我国之前,已有不少人在中国西北进行过考察,并攫取了许多古代文物。其中不少是各种文字的文书。”

    喇嘛王:“攫取中国古代文物,这罪行可算是罄竹难书!”

    偌尔曼:“是啊,这些重要的古文书,在欧洲学术界引起很多震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末,英国人鲍威尔到中国新疆地区考察,他在库车西面的一座古代佛塔,和当地居民手中,骗购到不少印度梵文古文书。”

    喇嘛王:“那当地居民真糊涂!他骗取了古文书干什么?”

    偌尔曼:“1890年,鲍威尔将那些古文书,送给在印度的英国学者霍林勒研究。以后,又送至欧洲,被认定是公元五世纪以前的古写本。”

    纪蒲泰:“这事还未到头。不久,又有许多古印度语写本,从我国喀什、和阗等地,传入印度。这引起当地梵语学者的极大关注。”

    喇嘛王:“这些写本是真是假?他们怎样研究呀?”

    纪蒲泰:“正如大王所说,对这些写本的真伪,出土地点等问题,却有着各种不同的看法。因而,给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带来很大不便。”

    喇嘛王:“那怎么办?”

    偌尔曼:“由于处于这种局面,研究工作很困难。于是,这些学者,呈报英印当局教育部,要求派人前往中国新疆进行考察。因此,懂得梵文和其他多种文字的斯坦因遂被选中。从此,斯坦因就把主要精力放在对中国西北的考察方面。”

    喇嘛王:“那他都考察了那些方面?”

    纪蒲泰:“斯坦因对我国西北的几次考察,都是从印度出发,越兴都库什山,经帕米尔高原,进入塔里木盆地。因此,他曾有计划地对帕米尔高原,进行了多方面的考察。帕米尔高原,虽然山多地高,气候严寒,但那里却是古代我国与中亚、西亚、地中海沿岸,以及印度进行交往的通道。就是世界公认的丝绸之路要道。”

    喇嘛王:“啊,帕米尔高原,原来是古丝绸之路要道!你不说,我们还真不知道。”

    纪蒲泰:“帕米尔高原,是我国古代所说葱岭的一部分,对古代帕米尔的情况,我国古代文献中,早有记载。汉代,这里有无雷国、休循国等。”

    喇嘛王:“那地方属哪地方官管辖?”

    纪蒲泰:“这两国都归汉朝西域都护管辖。到北魏时期,又称钵和国、渴盘陀国等。”

    喇嘛王:“唉!说起葱岭,你看我的记性?若不是你提醒,我几乎忘记北魏和尚宋云,到印度去时曾经过那里。他形容帕米尔是:‘山路欹侧,长坂千里,悬崖万仞,极天之阻,实在于斯。太行盈门,匹兹非险;崤关垅坂,方此则夷。’。写尽了帕米尔高原的险峻、逶迤、巍峨、蹉跎。到了唐代,渴盘陀国仍在,南部又出现了护密国,或称达摩悉铁帝国。”

    纪蒲泰:“不错,正如大王所说,唐玄奘到印度去时,曾路过渴盘陀和护密国。唐代中期,安西副都护高仙芝,率大军一万,经帕米尔南部讨伐占据小勃律的吐番。对这次进军,《新唐书》、《旧唐书》也都有简略的记述。”

    喇嘛王:“这种事儿,我也清楚。直到清朝乾隆时期,在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时,清军进入帕米尔,随后又派官员对帕米尔各处,进行了实地勘察,绘制了地图。使帕米尔高原的山川河流,第一次比较准确地大白于天下。”

    偌尔曼:“这清政府干得也不错呀!所以,随着近代探险事业,和地理学的发展,欧洲人对帕米尔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不少探险家、游历家不断出现于这个长年为积雪覆盖的山地。”

    纪蒲泰:“所以,英国海军中尉伍德在1837年,从喀布尔北上进入帕米尔、溯喷赤河东行,到达索尔淖里(又称维多利亚湖)。他返回后,将沿途所见写成书,引起了欧洲许多地理学家,和旅行家对帕米尔的注意。”

    喇嘛王:“那他们对帕米尔打的啥主意?”

    纪蒲泰:“在此后的五十年中,有几十位欧洲人陆续从各方面进入帕米尔,对那里的山岭、湖泊道路、进行了十分深入的考察。”

    偌尔曼:“他们主要是考察那里的地理,地貌,气候,河流等等。其中1887年法国游历家邦瓦洛特、卡普斯和佩潘,从俄国费尔干纳盆地出发东南行。越阿赖岭,到位于帕米尔东北部的喀喇库尔湖。然后,沿萨雷阔勒岭谷底——帕米尔高原上唯一的一条南北走向的谷地。到瓦汉走廊,又往西经查克马克湖,沿瓦汉山南麓中部,越兴都库什山,进入印度。他们从北到南,绕行东部帕米尔半圈。”

    纪蒲泰:“他们的游记发表后,引起了更大的震动,欧洲人从此心里不安宁,到帕米尔地区考察的人接踵而至。”

    喇嘛王:“都哪些人去了呢?”

    纪蒲泰:“1889年,英国人圣乔治利特尔戴尔夫妇,也由北向南纵穿帕米尔,进入克什米尔。利特尔戴尔夫人,是有记载的唯一的一位游历帕米尔的欧洲妇女。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在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英、俄在帕米尔的矛盾进一步尖锐,争相派人侵入帕米尔。”

    喇嘛王:“那最后的结果是什么?”

    纪蒲泰:“特别是俄国人,他们利用地理上的便利条件,大量派遣人员侵入帕米尔进行考察。最后,竟派武装人员,强占了中国帕米尔的大片土地。”

    喇嘛王:“沙皇俄国不是个好东西,强占中国的土地,总有一天,我们是要收回的。”

    纪蒲泰:“是的,中国的领土,寸土不让!”

    喇嘛众臣:“我们中国会将他们赶出去!”

    扎布:“收回自己的土地,天经地义!”

    偌尔曼:“我相信,正义一定会战胜强词夺理,你们会收服失地!”

    喇嘛王:“理解这些历史,都很有意义。继续,继续。”

    纪蒲泰:“帕米尔高原,自古以来,有许多游历家、探险家都曾不畏艰险,攀登其间。”

    偌尔曼:“由于大量近代探险家涌向帕米尔,所以,有人认为:‘帕米尔也许是亚洲高原上勘察得最完善的地区。’。但是,对古代中外游历家在帕米尔地区所经路线,以及他们著作中所提到的地名、湖名、山川名,由于年湮代远,对近代人却成了一个谜?”

    喇嘛王:“那你们是怎样理解的呢?”

    偌尔曼:“近代考察家们,提出了许多说法,成为欧洲学者竞相探索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纪蒲泰:“所以,斯坦因早在他到我国之前,就曾多次读过由法国汉学家沙畹翻译的宋云、玄奘、高仙芝等人的有关史料,并熟知欧洲学者关于中国游历家,在帕米尔行走路线的各种论证和观点。”

    偌尔曼:“而他本人就十分热衷于这种考证。因此,他在越过兴都库什山,三次途径帕米尔高原的旅行中,对宋云、法显、玄奘在帕米尔的旅行路线,进行了实地考察。”

    纪蒲泰:“我简略地介绍一下,他对高仙芝进军路线的实地考察。”

    喇嘛王:“那好吧。高仙芝都取得了那些功绩呀?”

    纪蒲泰:“高仙芝是唐朝的一位军事将领。开元末年,他升任安西副都护、四镇都兵马使。”

    喇嘛王:“啊,那是当时西域地区的最高军事长官之一。”

    纪蒲泰:“吐蕃控制小勃律后,唐朝‘西北二十余国皆为吐蕃所制’,‘贡献不通’。唐朝政府曾三次出兵,都因道路难行,劳而无功。”

    偌尔曼:“那唐朝就不再出兵?”

    纪蒲泰:“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唐朝政府命高仙芝率军一万,征讨小勃律,驱赶吐蕃势力。据《新唐书》记载,高仙芝率一万步、骑兵从龟兹出发,西行经拨换城(今阿克苏)、疏勒(喀什)登帕米尔,又经葱岭守捉(今塔什库尔干)西行二十余日,到播密川,又西行二十余日,到特勒满川,然后分兵三路。一路走北谷道,一路走赤佛堂道,一路由高仙芝亲自率领走护密道。三路军队会师于连云堡,高仙芝又乘胜南下,军行三日过坦驹岭。”

    喇嘛王:“那坦驹岭是什么情形?道路是否难行?”

    纪蒲泰:“那个岭绝壁断崖,上下有四十里,将士多畏难,不愿继续前行。”

    喇嘛王:“那高仙芝怎么办?”

    纪蒲泰:“他使军士假扮小勃律人,前来迎接。于是,唐兵士气大振,将士始冒死翻越坦驹岭,将小勃律国平定。于是,拂菻(即东罗马帝国)、大食(阿拉伯帝国,包括伊朗、阿富汗西北部)等七十二国,又恢复了与唐朝的关系。”

    喇嘛王:“那这个高仙芝真了不起!竟立下这丰功伟绩。让诸国与唐朝又恢复了关系!”

    偌尔曼:“在亚洲历史上,这是古代帕米尔高原上规模最大、最宏伟的一次进军,也是对帕米尔高原上,丝绸之路通道最详细的记载。”

    纪蒲泰:“但高仙芝军队所经地区的具体路线,具体地名,是今日的何处?一直不很清楚。”

    偌尔曼:“斯坦因在许多年前读高仙芝传时,十分推崇高仙芝的这次进军。他认为,帕米尔地区:‘高山歭立,缺乏一切给养,——即是这一问题,便足以把现代任何参谋部都难倒了。’。斯坦因在实地考察高仙芝整个进军路线之后,对这次进军所表现出的伟大气概,赞叹不已。”

    喇嘛王:“那他都说了些什么话?”

    纪蒲泰:“斯坦因回忆说:‘在那时我觉着可惜的是,这位勇敢的中国将官,竟不在达科特隘口建立纪念碑之类的东西,以志此事。就所遭遇的困难而言,横越达科特及帕米尔,较之欧洲史上从汉尼拔,以至于拿破仑同苏沃洛夫诸名将之越阿尔卑斯山,还要困难呢!’。”

    喇嘛王:“是啊,中国之名将,强过欧洲之名将!”

    偌尔曼:“更有趣的是,斯坦因在考察了高仙芝在帕米尔的行军路线后,走出瓦汉走廊,向塔什库尔干前进。在途中,他考察了另一个古代遗址。那是一个古城堡,当地群众称;‘公主堡’。但具体什么故事内容,我就不知道了?”

    纪蒲泰:“关于这个公主堡的来源,从唐代以来就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说。”

    偌尔曼:“我读过《西游记》,唐僧在取得真经,修正正果后,已不再是rou骨凡胎。他是在三个徒弟保护下们腾云驾雾荣归东土。但在历史上,西行的玄奘和尚,又是如何携着真经佛册,越过横亘于大唐与印度之间,有着万山之父之称的帕米尔高原呢?”

    纪蒲泰:“横亘于亚洲中部的帕米尔高原,高峰林立,沟壑纵横,空气稀薄,冰川密布。冬季,大雪封山,夏季,冰川融化,河谷瞬间波涛汹涌,道路难行。这些恶劣的自然环境,对旅行家来说,困难重重。书中资料,你也知晓,我就不多说了。”

    喇嘛王:“我补充几句。一千多年前,唐代高僧玄奘,为了取得佛法真经,以不至印度决不东顾的决心与毅力,出发长安,艰难西行。17年后,带大量佛经从印度,载誉而归。功德圆满的他,在译经的同时,还将自己游历西方的见闻记录下来,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大唐西域记》。”

    偌尔曼:“据研究者说,这部伟大的著作,涉及当时地理、历史、宗教、语言、文字、人种、风俗等等。《大唐西域记》不仅对以后的东西方旅行者来说,是一部随身必备的地理指南,而且对玄奘东归路线的研究,也是至关重要的文献依据。”

    纪蒲泰:“有道理。在《大唐西域记》里,玄奘用了很大的篇幅,描述了一个叫渴盘陀的国家,讲述了公主堡的故事。”

    喇嘛众臣:“他是怎么知道的呀?”

    纪蒲泰:“因为,当年玄奘从印度归国,路过渴盘陀国(今塔什库尔干),听到这个传说,以后被记在《大唐西域记》中。”

    外交大臣:“公主堡的传说,你可得说说?”

    纪蒲泰:“我大体说说,‘汉日天种’的事情。那里本是葱岭中一片荒原,没有人烟。很久以前,波斯国王聘娶了一位中原的公主,派人专程前往内的迎娶。公主等行至此地,适逢兵乱,交通绝断,不能前行。无奈之中,迎亲官兵遂在一孤峰上修建住室,将公主置于其中。峰下四周设置警卫,昼夜巡逻,以防不测。”

    喇嘛近臣:“他们滞留那里,以后会怎么着?我得记着。”

    纪蒲泰:“听我说。此事,一晃三个月过去了,乱事平定,迎亲队伍准备起程。谁知发生了不测的事情,他们突然发现,公主已身怀六甲,无法回到自己的国家。惊慌恐惧之中,迎亲使臣和官兵不敢西行。”

    喇嘛王:“说说接下来的事情?一定很好听。”

    纪蒲泰:“为难之中,大家反复商议,仍一筹莫展,不知所措。”

    喇嘛首相:“无法回国交差,那他们的日子怎么过?”

    纪蒲泰:“正在为难之时,公主的使女,对诸迎亲使臣说:‘每天正午,有一男子,从太阳中乘马飞行至此,与公主相会,遂得怀孕。这是天神之事,与你们无关。”

    外交大臣:“他们遇到这种事,怎么办?”

    纪蒲泰:“迎亲使臣闻听此言,明白了事情的原委,几乎吓破了胆,不敢回国交差。”

    喇嘛王:“国王所差使命,他们怎能抗令?”

    纪蒲泰:“回国不成。最后大家商定,以公主为王,建国于此。”

    偌尔曼:“啊,原来如此!”

    纪蒲泰:“于是,将官们在那里修筑房屋,城寨,制定各项制度,设立各级官吏,遂成渴盘陀国。”扎布:“啊,原来是这么一说?”

    喇嘛众臣:“那个渴盘陀国,后来怎么着?”

    纪蒲泰:“公主产期到后,生一男孩,长大后继其母为国王。”

    喇嘛王:“他有何德何能,将王位继承?”

    纪蒲泰:“传说,此人有‘飞行虚空,控驭云风’之能。远近居民皆愿归附于他。当玄奘到渴陀

    国时,当地人都说,渴盘陀国王族即此人的后代。由于他的母亲是中原汉族,父亲是从太阳中出来的天神。所以,渴盘陀国的统治者自称是‘汉日天种’。这就是故事的过程。”

    喇嘛王:“啊,世上竟有这样美好的事情!”

    偌尔曼:“故事令人感动。所以,斯坦因对这个故事很感兴趣。因此,他才到塔什库尔干去,一路上,一直在设法寻找‘汉日天种’的历史遗迹。”

    喇嘛王:“那他得经过努力,才能寻找到遗址。”

    偌尔曼:“一路寻找,他从当地居民口中了解到,在塔什库尔附近有一个叫‘公主堡’的遗址。他经过不懈的努力,果真找到了它。”

    喇嘛王:“它在什么地方呀?”

    偌尔曼:“这个遗址,位于塔什库尔干河上游左岸,在塔什库尔干以南六七十公里处。斯坦因发现,这个遗址果然建造造在有高又陡的石崖山脊顶上。塔吉克语称‘基兹库尔干’。他认为,这就是传说中那个公主住过的堡垒。”

    喇嘛王:“他所说的堡垒,是公主堡,对不对?”

    纪蒲泰:“据记载,在唐代,这个遗址就应该存在。它用土砖与松枝相间垒成,汉代城堡建筑的方法完全一样。其修建时间,大约在汉、魏之际。波斯王迎娶中原公主的事,虽不见于记载,但这个传说说明,帕米尔地区确实从很早以来,就是中西之间陆路交通的重要通道。”

    喇嘛王:“这我们还真不知道。”

    纪蒲泰:“正是因为这个传说,当时的渴盘陀王室自称‘汉日天种’。”

    喇嘛王:“啊,大家终于知道了这个事情。”

    偌尔曼:“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几十年前,西方探险家斯坦因怀揣一本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去到了塔什库尔干,找到了那个美丽传说的公主堡。当时,这位跟随玄奘足迹游历帕米尔的‘中亚通’认为,那个雪峰环绕的神秘古堡,很有可能就是传说中的渴盘陀国先民生活的地方。”

    喇嘛王:“传说归传说,事实究竟是否如此呢?”

    纪蒲泰:“以后,有中国考察队,终于见到了那座三面临崖,建在一座孤峰上的古堡。当考察家们登上由夯土与树枝相间垒筑的古堡后,却发现它只不过是一座破败的清代建筑,与玄奘描绘的渴盘陀国发祥地大相径庭。”

    喇嘛王:“那他们怎样认为,后悔不后悔?”

    纪蒲泰:“经研究,考察家们认为,虽然现实的公主堡是清代建筑,但并不能排除后人在古老先人已经存在类似古堡遗址上,建筑新的军事要塞的可能。而这座古堡所处位置,恰好在两条河流的交汇处,扼守古代的交通要道。”

    喇嘛王:“那你还是解释解释那个交通要道?”

    纪蒲泰:“另据考证,这一带西汉时属西域都护管辖,唐时属安西都护府管辖。其后,又先后为吐蕃、咯拉汉王朝、西辽、元朝的察合台汗国、清代的喀什噶尔参赞大臣辖地。因此,在古代丝绸之路的十字路口,出现这么一处保护丝绸之路交通安全的军事设施,是必须的,没什么可质疑的。而且这个军事堡垒还在一代代不断地翻新加固,不断地重建,一直延续到清代。”

    喇嘛王:“那么公主堡的名称由来,也许是当时人们无法揭示那座古堡的真实历史,也许是那个神秘古国的建立,种族来源无所依托,所以,当地人才依据古堡,演绎出了山巅一段公主堡的美丽传说。”

    偌尔曼:“正因为是玄奘《大唐西域记》的记载,才使那个神话故事得以流传世界各地,最早让高原以外的人们,从另一个角度了解了那个遥远而神秘的帕米尔。”

    纪蒲泰:“根据玄奘《大唐西域记》中的记述,‘汉日天种’才是渴盘陀国的先人。但他们究竟是什么人?带着这个疑问,新近成立的考察队,沿着当年斯坦因的路线,一路察看。玄奘记述:渴盘陀国国民,长相特异,服装有趣,他们的王族是一些穿着胡人服装的汉人。”

    喇嘛王:“他们究竟是什么样的汉人?为什么穿胡服?”

    纪蒲泰:“这事儿,说起来有些重复,但我还得叙述。他们笃信太阳神是自己的祖先,称种族是太阳神的后代。无独有偶,考察队员们惊奇地发现,时至今日,生活在帕米尔一带的塔吉克人,也被称为太阳部落。他们高鼻深目,将鹰视为自己的图腾,不仅舞蹈模仿鹰的姿态,连使用的乐器也是鹰笛。”

    喇嘛王:“那么,这些与汉族人长相不一样的,不同面孔的塔吉克人,是否可能就是渴盘陀国国民的后人呢?”

    纪蒲泰:“据当地研究者介绍。帽子是塔吉克族最具标志性的服饰。在塔吉克语中,塔吉克这个词的含义,就是王冠。”

    偌尔曼:“如今,塔吉克族男子,一般戴黑绒的圆筒高帽,女子则戴圆顶绣花棉帽,帽的后半部垂有后帘,其形制是源于古代国王,和王后帽子的式样。在当地,一说戴帽子的人家,就是指塔吉克族。”

    喇嘛王:“那塔吉克人是否就是,玄奘所说的是‘汉日天种’,太阳神的后人呢”

    纪蒲泰:“对于塔吉克族的族源问题,纷说不一。据考古发现,有学者作出这样的论断:早在公元前若干世纪,就有一些cao东部伊朗语的部族,分布在我国新疆南部的广大地区,其中分布在帕米尔高原东部的部分部族,就是现塔吉克族最早的先民。由于塔吉克族居民世代居住在世界上罕见的高海拔地区——帕米尔高原上。因此,至今一些塔吉克人,仍自称为太阳部落,认为自己的父辈祖先是太阳神,母辈祖先是汉人公主——这样,大致可以断定:玄奘在一千多年前,所见到的那个汉族皇室统治的西域小国——渴盘陀国,可能就是由塔吉克先人所创建的。而那些长相特异,高鼻深目,皮肤白皙,习俗特殊,自称是‘汉日天种’传人的人,应该就是塔吉克人的先祖。”

    偌尔曼:“帕米尔高原随着历史的发展,随着连接东西方丝绸之路的贯通,地处丝绸之路咽喉地段,塔什库尔干地区的塔吉克先民,在发展壮大中不断地受到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熏陶,才牢牢地巩固了自己的地域。”

    纪蒲泰:“我再补充几句。约在公元2—3世纪,第一个由塔吉克先人创建的国家——渴盘陀国诞生了。唐初,行政上这一地域属唐安西都护府管辖,并在塔什库尔干设立了‘葱岭守护’戎所。历史就是这样,渴盘陀古虽然延续到公元8世纪消亡,但塔吉克民族却一直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直至今日。”

    喇嘛王:“啊,这就是‘汉日天种’渴盘陀国的历史!值得叙事。”

    喇嘛众臣:“我们虽人解了渴盘陀国的历史,可我们却不知道帕米尔是何意?”

    喇嘛王:“这还得二位学者解释?”

    纪蒲泰:“众所周知,帕米尔高原是一块很广阔的区域。但究其‘帕米尔’的含义,它之名意的由来,学术界却历来存有两种解释。一是认为‘帕米尔’源自波斯语,意思是寂寞的平屋顶;另一种得到大多数道理学家认同的解释认为,帕米尔的本意,是一个包含山口与河谷的道理单位。而当地居民的口中,盛传着这一带一共有八个半帕米尔。这就是地理学界所说的八帕帕米尔高原,流传世间。而玄奘记载的故事中说,有一支波斯商队,在经过帕米尔一带的山口时,由于气候寒冷,一千它骆驼被活活冻死。”

    喇嘛王:“一千头骆驼,多么多啊!商队会有一千头骆驼吗?”

    纪蒲泰:“近年来,考察队在历次细致的考察中,得知明铁盖在当地塔吉克与中,就是‘一千头羊’的意思。因此,有学者依此推断,或许是玄奘当年听到了流传在老百姓口中的,那个关于地名的传说,才在《大唐西域记》里记载。而羊因何变成了骆驼,这或许是传说地名的误译,或许是玄奘记载中的一个小小失误,才使羊记称为骆驼?”

    喇嘛王:“玄奘也是一位当值无愧的探险家啦!可以想象,当年对于在国外游历了17年的玄奘来说,肯定会产生一种步入家门的激动之情,才记下一路发生的事情。”

    纪蒲泰:“是呀。玄奘穿越帕米尔高原,‘路漫漫其修远兮’,一路艰险已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至于玄奘当年是如何到达明铁盖山口的?又如何穿越‘死亡之海’之称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还有待今后考察家们的深入调查。”

    偌尔曼:“据我知道,多少年来对塔克拉玛干沙漠中,被埋没的古代遗址和遗物,附近的居民时有发现,并经常有人前往‘找宝’。”

    喇嘛众臣:“这些事情,我们可不知道?还是你们说说为好。”

    纪蒲泰:“我国新疆虽有大片沙漠,但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绿洲片片,河流纵横,地势平坦,宜农宜牧,而且地处亚洲中部。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交通枢纽,是各种文化荟萃交融之地。”

    喇嘛王:“那新疆是个风水宝地!才会有许多宝贝湮没在那里?”

    纪蒲泰:“是的。早在公元前,在塔里木盆地里,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一些绿洲上,就建有许多城镇,那里农业发达,商业兴旺。丝绸之路随着文化的发展,锁罗亚斯特教(即袄教)、佛教、******教等,在那里交相流传。”

    喇嘛首相:“有那么多教?你还是介绍一下好。”

    纪蒲泰:“特别是佛教,在十世纪以前十分兴盛,各地寺院林立,佛塔遍地,建筑金碧辉煌,规模宏伟。但是,由于战乱的破坏,以及自然条件的变化,一些河流涸竭,沙漠日益扩大,无奈之中,居民向塔里木盆地边沿迁徙。所以,原来的许多城镇淹没于沙漠中。”

    喇嘛王:“这也是人类无法抗拒的事情!”

    纪蒲泰:“因此,才引出了找宝的事情。随着找宝队伍的扩大,那里的名气也越来越大。所以,我国古代文物大量被外国人骗买或窃走。那些流落国外的文物,曾引起外国考古学家的巨大兴趣。所以,有一些外国人曾深入新疆内地,如普尔热瓦尔斯基、斯文海定等等,都曾经发现过和考察过不少淹没在沙漠中的古代遗址,并窃走了许多文物。”

    喇嘛王:“所以,这也是摆在中国考古学家们面前的一项紧急任务!我们中国不能眼睁睁地看着,那些外国人窃走我们祖先留下的文物!”

    纪蒲泰:“所以,我们才组织了考察队,在我国西北进行大面积的文物考察。”

    外交大臣:“因此,你们才来到木里呀?”

    纪蒲泰:“是呀。我们正追随着前辈的足迹,来到木里。”

    喇嘛王:“所以,我们才有机会探讨这些问题。但是,那个斯坦因还到过哪里?这个人可得引起国人的注意。”

    偌尔曼:“斯坦因是一个考古学家。他第一次来中国西北考察,其目的就是要亲自考察流传到外国的,那些文物的发现地。”

    喇嘛王:“那他是怀有一定的目的?”

    偌尔曼:“是的。因此,在他的考察活动中,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中的遗址,占着首要地位。他在三次考察中,集中力量对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中的丹丹乌里克遗址、尼雅遗址、米兰遗址以及楼兰遗址等,进行了考察,发掘出了成千上万光辉灿烂的古代瑰宝。”

    喇嘛王:“那可不得了!中国的瑰宝就这样,让外过人挖走了!”

    纪蒲泰:“还有斯文海定,也根据和阗人的指引曾到过那里。并将这个遗址的简略情况,向欧洲学术界作了报导,引起了欧洲学术界的极大兴趣。”

    喇嘛王:“那还有什么人到过那里?”

    偌尔曼:“1900年,斯坦因到达和阗,考察了古代于阗国的首府约特干(在县城西十几公里处拉依喀附近),又于1901年初,从和阗出发,向东北进入沙漠,找到了丹丹乌里遗址。”

    喇嘛王:“那他发现了什么东西?”

    偌尔曼:“那个遗址,疏疏落落地耸立着一些小的建筑遗址。由于常有找宝人光顾,斯坦因才能从垃圾堆中找到的铸有开元、天宝年号的古钱,准确无误地表明,这个遗址最迟是公元八世纪的建筑。”喇嘛王:“那他收获可不大。他干心吗?”

    偌尔曼:“那能呀。许多地方虽已被挖得坑坑洼洼,但他带人挖掘了十四天,这是发现了这个遗址的大部分是佛教庙宇。可他收获最大是,在那里找到的很大一部分是佛教壁画,还有不少画在木板上的版画。”

    喇嘛王:“那都是些什么版画?”

    偌尔曼:“那些版画显然是木结构庙宇中的装饰物。这种佛教画像,一般都表现有一定的佛教故事。”

    喇嘛王:“那些画都讲述了什么事呢?”

    偌尔曼:“斯坦因所发现的一块版画上,画着一个奇异的鼠首人像,与其他神并列于版画之上。”

    喇嘛王:“众神中怎会出现鼠首人像?其画是否画得荒唐?”

    偌尔曼:“这幅画像与其他的画像非同寻常。”

    喇嘛王:“佛教徒虽各地均有自己民族、地区特点,但供奉鼠首人像的,倒是少见。你们可否发表自己的意见?”

    纪蒲泰:“这幅版画,后经斯坦因等人研究,认为这幅画与《大唐西域记》中,记载的一段故事很有关系。”

    喇嘛王:“那故事是说的什么事?”

    纪蒲泰:“那个故事大意是:古代西域地区对鼠及鼠王十分尊敬。”

    喇嘛王:“啊,竟有这种事情!为什么?”

    纪蒲泰:“因为,某次匈奴人大举侵犯,群鼠将入侵的匈奴人马具啮断,使那个地方军民有机会反抗,致使匈奴军大败,此国得以保全。所以,当地人将鼠奉为保护神。此外,《新唐书》也记载,和阗西边沙迹中,鼠大如蝟,毛色金黄,相随于人后,无人敢伤害它。那副画画得正是当地人尊奉的鼠神。直到斯坦因考察和阗的那个时期,由此沿袭下来的这类故事,还在当地居民中广泛流传。只是其内容和形式都有些变化,成为适应于******教、并参杂了******教内容的一种故事。”

    喇嘛王:“那么说,那幅版画画的鼠首人像还真有意义!”

    偌尔曼:“还有些版画也很有特色,对研究古代西域历史有很大用处。如斯坦因在一座小寺院中,发现一块当作供养用的、保存完好的画版上,画着一位服饰很特殊的菩萨。他身着一件锦缎外衣,腰间紧束皮带,足着高统黑皮靴,腰悬一柄短而弯的腰刀,头缠一条金色高头巾,极像波斯萨珊朝万王之王的帽子。围巾从颈部垂下缠绕着臂部,长而红的脸,鬈发、浓眉,黑而密的胡须,盘腿坐于绣墩之上。在这个形象下面,还绘有一个三头魔王。从整个佛像的形态、长相和装束看来,这幅像完全属于波斯风度。”

    喇嘛王:“我心中有些糊涂!佛像怎会出现波斯风度?”

    纪蒲泰:“这真有些因素。十五年后,斯坦因在第三次考察我国西北之后,曾到伊朗进行考察。他在伊朗东南部锡斯坦省的科伊卡瓦哲小山古代遗址中,找到一幅壁画。这幅壁画中,有七世纪著名的波斯史诗的主人公罗斯坦。”

    喇嘛王:“罗斯坦是何许人物?”

    纪蒲泰:“这个人物,在古代波斯人中很有影响。他被描写得十分英雄强悍,法力无边,曾战胜群魔,并使之为其效劳,是波斯人十分尊敬的神话英雄。而伊朗遗址中的这个罗斯坦,竟与斯坦因在丹丹乌里克发现的,这位波斯菩萨的装束、形态相近。”

    喇嘛王:“我终于明白了。显然正是这位波斯神话英雄,在波斯受到普遍尊敬的时期,也被画家搬到了七、八世纪的于阗佛教寺院中,并被赋予佛的形象。”

    喇嘛众臣:“大王的知识真广!”

    喇嘛王:“莫讲,莫讲。让二位讲?”

    纪蒲泰:“版画中那个三头魔王的形象,也很清楚,就是被罗斯坦征服的群魔。这幅版画生动地表明,唐代我国与波斯和其他地区确有十分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这不仅有大量文字记载,而且得到实物的证明。”

    喇嘛王:“这个斯坦因还真行。竟发现了这些珍贵的版画,也真不简单呀?但我也听到过,他曾窃走过不少我国文物?流失到国外,什么时候能要回来呀?”

    偌尔曼:“不错,但中国还未有文物保护法,至少目前还无法归还中国。”

    喇嘛王:“那你们就说说,他都窃走了些什么?”

    纪蒲泰:“这得等中国强大了之后,我们再要回吧!现在只能说他发现了什么。在丹丹乌里克遗址中,斯坦因还发现一些大量的古文书。他在一些遗址的沙迹堆的底层,发现了长条单页的纸质写本,还有捆成小捆的纸片。斯坦因靠他丰富的文字知识,很快就认出其中有印度婆罗谜字母写的,也有古印度梵文佛经,另外,还有一种他不认识的文字。以后研究者称这种文字为和阗语文字。”

    偌尔曼:“有人认为它属于一种伊兰语,而称之为东伊兰语,也有人认为它与贵霜语言类似。”

    纪蒲泰:“在发现的古文书中,最大量的当然还是用汉文写的各种文书。”

    喇嘛王:“这些古文书写的什么用途?”

    纪蒲泰:“汉文书主要是一些借款,还款的字据,以及当地官吏的呈文等等。”

    喇嘛王:“还有什么内容?”

    纪蒲泰:“从这些文书上看到,这个地区遗址中的一座寺院名为护国寺,寺中的几位僧人还是高利贷者,其中一汉族人的名字。而借债者的名字,多为当地少数民族。这些文书大部分写一年代,其中自建中二年(781年)到真元七年(791年)大等。”

    喇嘛王:“从这些文书的发现,更足以证明,这个遗址至少至八世纪后期,仍然是一片人烟稠密的城镇。可这个遗址当时为什么会废弃呢?”

    偌尔曼:“从地理气候变化的历史角度上分析,大多数欧洲学者一般主张,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中的古代居民遗址,大多是由于地理和气候的突变所造成的悲剧。”

    喇嘛王:“这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偌尔曼:“因此,斯坦因几次到达那里,也都一直在考察这个问题。”

    喇嘛王:“他是否取得了成绩?”

    偌尔曼:“他发现此地之所以能建立城镇,供人们居住,全靠有完整的灌溉系统。他发现丹丹乌里克遗址的灌溉支渠整齐而密集。”

    纪蒲泰:“有道理。很显然,这么多修筑在沙漠中的灌溉渠道,需要有经常而严密的管理制度。一旦管理松弛还混乱,那里的居民只有南迁,这就是这个遗址被废弃的原因。”

    喇嘛王:“是啊。古时若没有水,居民们只好迁徙了。那么这种情况,出现在什么时候呢?”

    偌尔曼:“斯坦因认为,就是在他发现的文书上所载最后年代的那个时期。”

    纪蒲泰:“这个推测是一一定道理的。斯坦因发现的文书上的年代,最迟是唐朝贞元七年(公元791年)。这一年,在西域确实发生有一件重大事件。”

    喇嘛王:“那里发生了什么严重的事呀?”

    纪蒲泰:“在此我需要说说,不对的地方,可以反驳。”

    喇嘛王:“讲点历史知识,但说无妨,只要正确,我们也无话可说。”

    纪蒲泰:“我国吐蕃在七世纪强大以来,利用安史之乱的机会,势力向北推进,占据河西一带。切断了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与朝廷的联系。但西域官员仍通过蒙古的交通线,与唐政府保持联系,并坚守西域各地。”

    喇嘛王:“那些官员是否能坚持到底?”

    纪蒲泰:“到贞元七年,吐蕃大兵进攻北庭(今吉木萨尔),进攻北疆、北庭都护扬袭古又被杀。因此,安西都护也与唐朝政府失去联系,南疆各地遂陷于混乱之中。”

    喇嘛王:“我一听,终于弄清,在这种情况下,丹丹乌里克一带行政管理混乱,官员逃走,灌溉系统无人管理,最后使那里的居民南迁他处。而那座曾经繁华一时的城镇,逐渐沦为沙海。这并不是天灾,而是人祸!罪过,罪过!可丹丹乌里克遗址,是古代的什么地方呢?”

    纪蒲泰:“唐代,那里属于于阗国。斯坦因曾在丹丹乌里克遗址以南六十公里处,发现一个叫乌曾塔他的遗址。据斯坦因考证,似为《大唐西域记》所说之媲摩,丹丹乌里克同媲摩的废弃,都由于同样的原因,即这些突出(于沙漠中)的居住地方,不能维持有效的灌溉。”

    喇嘛王:“这还是因人害造成的破坏!在此之后,斯坦因又去了哪里?”

    偌尔曼:“1901年,斯坦因又到了尼雅遗址。”

    喇嘛近臣:“它在哪里?好让我记下去。”

    如尔曼:“那个遗址,在尼雅河下游塔克拉玛干沙漠中。位于民丰以北一百多公里处。斯坦因横越沙漠东行,三天后到达克里雅河,然后溯克里雅河南行,到达于阗。在克里雅斯坦因听说,在尼雅以北沙漠中的大麻札不远处,一埋于沙漠中的古代房屋,于阗和尼雅当地的老百姓,经常前往寻宝。这让斯坦因高兴得不得了。于是,机会来了。斯坦因还从当地居民中得到,从那里取来的两块木板,木板上写有佉卢文字。这使斯坦因极为兴奋,他决计立即亲自考察。”

    喇嘛众臣:“那他都发现了些什么?”

    纪蒲泰:“他带领考察队,从民丰沿尼雅河北行三日,到达大麻札。”

    喇嘛首相:“大麻札是何意?”

    纪蒲泰:“‘麻札’是圣地之意。”

    喇嘛王:“它出自何处?”

    纪蒲泰:“传说‘伊玛目’(原意为‘领袖’,******教中为教长、宗教首领之意。)札法沙狄克马萨埋葬于此,被当地群众尊为圣地。所以,经常有礼拜者来此朝拜。”

    喇嘛王:“它在哪里?”

    纪蒲泰:“尼雅遗址就在大麻札以北十多公里处。斯坦因很容易地找到了,大量写有文字的木片,在有的房间中,佉卢文木片一堆一堆、一捆一捆地堆放在墙角,更多的则散埋在沙土中。”

    喇嘛王:“那些木片上的字,是否还能看清?”

    偌尔曼:“万幸。那些木片在当地的气候条件下,保存很好。”

    喇嘛王:“这就好。文物总算保存下来了!可那文字都写了些什么?有价值吗?”

    偌尔曼:“佉卢文又称佉卢虱底,或驴唇体文,属塞姆(闪)语系的阿拉米文系。是古代印度的一种字体,用来表达古代印度俗语。在孔雀王朝时期(公元四世纪至前二世纪),盛行于古代印度西北部,及阿富汗一带。公元四、五世纪因受梵文排挤,逐渐绝迹。”

    喇嘛王:“这些文字,我虽不太熟悉,但据我所知,在印度、巴基斯坦等地,虽有一些佉卢文的铭文,但数量很少。另外,这种文字自右向左读。由于字体过于弯曲,发音和语意均无定准。因此,识别十分困难。”

    喇嘛众臣:“大王真是高见!连这些稀少古怪而神秘的文字,您都能说出自己的意见。”

    喇嘛王:“莫赞,莫赞。我认识得很肤浅,不值一谈,还是听听二位的识见,以便让咱们开开眼界。”

    纪蒲泰:“斯坦因在到我国西北探险前,在印度曾对佉卢文进行过研究。那时,他在我国西北发现这个早已绝迹了的文字,真是喜出望外,震惊不已,庆幸自己的福气。从在尼雅以及后来在安得悦、楼兰等地的发现来看:由于古代中西文化的交流,在公元前后直到公元三、四世纪的这段时间内,佉卢文曾经成为我国西域东南部一带的通用文字。”

    喇嘛王:“斯坦因把这些佉卢文都带到了哪里,进行研究?”

    偌尔曼:“或许那是上帝的恩赐!才让他发现这些震惊世界的东西。斯坦因把从中国窃去的佉卢文,交由英国剑桥大学马拉普逊教授、巴黎的塞纳先生等人,共同研究解释,并将原文编辑成册,于1902—1928年陆续出版,后又由贝罗将其译成英文,准备出版。”

    喇嘛王:“斯坦因这家伙真是敢为人先!但不知他在探险发掘中,获得了多少佉卢文木片?”

    纪蒲泰:“斯坦因两次在尼雅遗址,发掘出数量庞大的佉卢文木片。其中有长方形的,最长的达三米。而更多的则是楔形木片,长自十八公分至三十八公分不等。而且每两块紧缚一起,下面一片写有文字,上面那片盖在有文字的那个面之上。有时下面一片写不完,上面一片靠里的一面也有文字。”

    喇嘛王:“那这些楔形木片也真有趣,但不知两块紧缚一起,是何意?”

    纪蒲泰:“有人专门研究过这些问题。上面木片外部刻有几条凹形槽,便于绳索捆缚,有些木片在发现时,仍捆在一起。在绳子上还粘有封泥,封泥上印有印章和其他标记。”

    喇嘛王:“啊,我明白了。很明显,上面这块木片以及绳索、封泥等起着信封的作用。”

    纪蒲泰:“这种两片紧缚在一起的文字木片,就是中国古代的信。”

    偌尔曼:“我看过《斯坦因西域考古记》这叙述:由于两片木片紧缚,下面一片木板上的文字墨迹依然‘犹如昨日所写的一般’。这种信上的封泥,也很有意思,有的封泥上印有希腊女神雅典娜的像,以及其他一些希腊风格的像,也有汉字‘鄯善印记’之类的印章。”

    喇嘛王:“封泥上印有希腊风格的像,还有希腊女神雅典娜的像?这近乎有些荒唐?但不知为何会出现这样?”

    偌尔曼:“这还有待研究。或许那时东西方的交流,才有这种现象?”

    纪蒲泰:“除其印章之类的信封,斯坦因所收集的遗物中,还有一些写在羊皮上的佉卢文,羊皮作长方形,一般制作精细,大小不等,均卷小圈。斯坦因1901年第一次到尼雅时,发现汉文木简很少。”

    喇嘛王:“这些事儿,我们都不知道?”

    纪蒲泰:“他1906年到尼雅时,除了继续发现大量佉卢文木片外,还发现了不少汉文木简。”

    喇嘛王:“那些木简都有什么内容?”

    偌尔曼:“斯坦因将这些木简等拿到欧洲,经一些学者考认,才知道其内容十分复杂丰富。除了有私人书信之外,大部分属于公文。其中有的给地方官的报告,上级官员给下纪的命令,内容涉及地方上的管理、社会秩序、申诉书、传票、过所(即护照)、逮捕文书、各种记录、账目、名单等等。还有私人契约、借卷以及佛经等。”

    喇嘛王:“啊,那些木简上竟写下那么多事情!斯坦因发现的那个遗址,是历史上的什么地方呢?”

    纪蒲泰:“历史上的尼雅遗址,十分庞大,南北达二十二公里多,东西宽六公里多。再说,遗址由好几处组成,这些遗址中,有佛教庙宇,有大小不等等各种单间的,或成套的房屋。其中有一栋房屋中间的大厅,长达二十多公尺,宽约九公尺多,雕梁画栋,十分华丽。”

    喇嘛王:“那么说,那个地方一定很辉煌壮丽?”

    纪蒲泰:“是的。其中的花园遗址也十分清楚。街道整齐宽阔,道路两旁种有各种树木,其中有大量的白杨树以及桃、果、梅、杏、桑等树。除此之外,还曾发现巨大的果园一座,各种果树同葡萄架的行列都很整齐。”

    喇嘛王:“那他发现的是否还有别的?”

    偌尔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发现了一座长达三十多公尺的桥,桥下有一条十分明显的干河道的痕迹。这条河床的痕迹,可以追寻三公里多长。《斯坦因西域考古记》中描述,在这个遗迹中,还发掘出大量的武器、毛织物、丝织品和家具等。毛织物残片和木制家具残件都十分精美。一块‘很美的毛织残片上作细致的几何形图案,配以和谐调协的颜色,稍加拂拭,便呈露出原来的灿烂。’”

    喇嘛王:“历史这样久远,毛织残片还这样灿烂,由此可见,古代的纺织技术是何等高超熟练!”

    纪蒲泰:“他还有发现。一张只剩底座和四条腿的木椅,雕满各种花卉。”

    喇嘛王:“从它的华丽精致,可以想见,使用这把椅子的人,一定是当时身份还高的人物。”

    纪蒲泰:“是啊。从出土的文书,和各方面的情况看来,这个遗址,就是《汉书》中,所说的精绝国的政治中心。”

    喇嘛近臣:“那我还得问,精绝是什么?这个国,我们可是头一次听说。”

    纪蒲泰:“精绝是西汉时期西域三十六国之一。据《汉书》记载,其地‘厄陿’,人口有四百八十户,三千三百六十人,设都尉等官。由于它深入沙漠之中,不是丝绸之路的孔道,因此,在西域历史上的作用不甚显著。与外界联系也较少,因而,历史记载不多。”

    喇嘛王:“我还有话说。”

    纪蒲泰:“大王请讲。”

    喇嘛王:“那里是什们时候被废弃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