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中华一帝在线阅读 - 【08】 祸不单行

【08】 祸不单行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太平军势不可挡,勇猛无比,李书星当前的策略就是避其锋芒,削弱其锐气,静待反攻的时机。因此,第一阶段的战略方针就是防御为主,积极备战,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让他不得不这样做。

    中兴元年(1851年)六月份,山西长治、长子二县大雨如注,田地被淹,民房冲坍,并有淹毙人口情事。七月份,黄河丰北决口后,邯郸、天津、蓟州等三十二个州县遭受水灾灾,低洼田亩均被淹没。

    真是屋露偏逢连夜雨,祸不单行,受灾百姓达数千万人,缺粮少衣,露宿荒野,饥民遍野。李书星在乾清宫暖阁看着雪片一样的奏折,既有军报又有灾情,不当家不知油盐贵,道光帝留下的家底实在少的可怜,而各项开始又十分庞大。

    虽然最近这几年,李书星做了一些努力,工商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放在全局方面考虑,根本就是杯水车薪,近北方七省的人口就有两亿多人,大部分还是写无家可归的农民佃户。

    天一亮,李书星就坐在这里等着军机处、内阁和各部大臣,自己一个人解决不了所有问题,还需要集中大臣们的智慧,来管理这个庞大的机构。为了不使制定的政策有所偏差和不利,他意把中央各大官员集中在一起商议,让这些人慢慢接受这种形式,为以后的政治改革作铺垫。

    很快,各部尚书和大学士等重臣已经到期,还有一些新贵参加,比如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等汉臣,肃顺、载铨、载恒和端华等皇室也在列,还有军机大臣穆彰阿和赛尚阿等人,足足有三十多人。

    这有点想代表大会或者国会的味道,李书星要求他们在这样的场合畅所欲言,言者无罪,共同处理每一件重大事件。

    李书星先开口吩咐道:“众卿家都议一议吧,百姓还等着米下锅呢,如果救灾安民,总要理出一个章程来,从赈灾到灾后重建,都必须找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出路。”

    初生牛犊不怕虎,曾国藩这些年一直被压着,满腹的才华得不到施展,李书星登基以来,也没有去提拔他。不是不知道他的才华,而是不知如何安置他,李书星可不敢让他过早接触军队,以免形成后世湘军那样的地方割据军团,平定叛乱后,成为反对朝廷的主力军。

    所以,李书星除了经常找他谈心外,就是用自己的思想影响他,让他更好的为国家所用,为自己所用。说白了,执掌大权之前,必须来一番“洗脑”工作,曾国藩另一项本事就是很会用人,也很会发掘人才,这既是李书星学习的方面,也是要运用的一面。

    曾国藩走出班列,朗声道:“皇上,微臣以为可以分三步来解决,第一步就是赈灾,调集周边省份的余粮全力赈济灾民,以此安定民心,避免暴动的发生;第二步就是重建,朝廷就是有再多的财物,也不可能维持数千万人一年的用度,必须帮助他们寻找安身立命之所,鼓励他们重建家园,朝廷给予免税等优惠政策;第三步就是变革,灾害连年爆发,而且愈发频繁,有着其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必须针对问题,寻找解决的良策,减少以后更多更大的灾害。”

    他这一番话赢得李书星和一部分朝臣的赞同,当然,也有一些人并不完全认可,他们不怕赈灾,但害怕变革,这会让他们失去很多权益。穆彰阿急忙走出来,进言道:“皇上,灾害一定要救的,可是广西的叛乱必须尽早铲除,如果任由他们坐大,必然会危及社稷稳定。微臣以为,当务之急还是放在清剿叛逆上,到时候集中全国财力和人力,援助灾民。”

    他这个老牌守旧派当然先考虑自身的利益,根本就不顾及百姓的死活,灾害年年有,总归不是大祸乱,但是他害怕这位新皇上的变革,自己门下和亲族都拥有广袤的封地和良田,对平民百姓的变革,必然会涉及土地政策,多少都会损害自己的利益。

    中立派是一些墙头草,见风使舵,猜度皇上的用意,然后阿谀奉承,趋炎附势。这也是长期腐朽的政府体制造成的,工作效率低下,政治不开明,往往会造成很多失误。李书星就是要利用这次危机,彻底改变这种状态,由土地政策的改革开始,延伸到政府机构变革。

    林则徐这几年一直住在京城,李书星亦师亦友的待他,充分发挥了他的才干,心情舒畅,无形中延长了他的生命,并不像历史上的那样,于道光三十年去云贵上任途中病逝。

    当然,生老病死,有其天命,毕竟年纪大了,身体健康状态并不太好,慢慢走出行列,说道:“穆大人,林某不敢苟同,江南叛乱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平息的,也许等平定后再赈灾安民,早已饿殍千里,尸横遍野了,如此一来,有失皇上仁德。当前,应该两头并重,谕令上下官员,团结一心,共同应付危机。”

    你一言我一语,大臣们讨论的非常激烈,李书星看着眼里,心中十分欣慰,集思广益,才能使政令不偏不倚,更好的为百姓谋福利,更能使国家昌盛发达。

    一个上午的讨论,总于得出初步的方案,除了下旨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外,还要求周边省份大力支援。李书星当初建立的粮食储备制度发挥起作用了,储备粮急速运往灾区,但是,受灾的百姓不单单是河南和山西这千万之众,还影响了粮市的紊乱,其他省份的百姓和江南的平乱都需要大量的粮草供给。

    因此,解决灾民的办法,不能单靠赈济一个途径,需要更好更彻底的办法,如此一来,土地改革和官吏整治势在必行。

    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古代以来,水、旱、虫、震等各种灾害不断发生,进入近代更是有增无减。在中国广袤的疆域内,华北地区(包括北京、天津、直隶、山西和内蒙古在内的地区)历来就是自然灾害频发之地。

    之所以这样频繁爆发,究其原因有客观的自然因素和人为的社会因素,但是,社会因素可以通过人为努力影响自然因素,从而改变生存环境。

    晚清政治腐败不堪,极大地减弱了抗灾、救灾能力,整个统治机构运转失灵,行政效率极为低下。道光政府虽然很重视河防,每年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资金,但由于贪污腐败,偷工减料等,致使河防工程质量每况愈下,河工废弛。各大河流连年漫决,酿成水患。灾害发生后,许多官员并不设法挽救,而是推卸敷衍,甚至坐视不问。

    灾区一些官吏为求政绩,经常“匿灾不报”或“重灾轻报”,致使灾民得不到及时的救济。道光年山西等地连续亢旱两年,但“在上者惟知以催科为考成,在下者惟知以比粮为报最,故虽连年旱灾,尽行匿而不报,田虽颗粒无出而田粮仍须照例完纳”,致使“仓库所存无几,而待赈之民无算”,大量灾民束手待毙,奄奄一息。

    那些灾情较轻或无灾省区的官员大都对支援灾区的诏令敷衍塞责,部分人经办赈粮时侵吞克扣,中饱私囊。贪官污吏甚至“以有险工有另案为己幸”。这就极大地减弱了政府的抗灾、救灾能力,加剧了灾害的发生频率和破环程度。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社会更加动荡。频繁的暴动对社会造成巨大的破坏,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清代人口的迅速增长和过度的砍伐垦荒,也极大地破坏了北方植被,大片森林被焚烧砍光,树皮草木被剥食殆尽,到处是荒山秃顶。生态系统失衡,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气候反常,这就加大了水旱灾害发生的频率及严重程度。

    同样,帝国主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最大伤害就是鸦片,引诱国人种植罂粟,忽视农业生产。鸦片的大量输入导致国内鸦片种植之风盛行,山西成为北方罂粟盛产地之一,全省“种罂粟最盛者二十余厅、州、县,其余多少不等,几乎无县无之”。

    由于罂粟种植获利颇重,农民往往以膏腴之地遍种罂粟,而五谷反置贫瘠之区。这就侵占了大量良田沃土和农业劳动力,导致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并且部分农民吸食鸦片,严重影响了健康和劳动能力,破坏了正常生活。

    随着灾害的爆发,以及赈灾工作的展开,种种弊端都暴露出来,李书星综合各方面的因素,逐渐形成一套全面的解决方案。

    其一,颁布新的土地政策,减轻农民负担,改变农村现状。

    其二,实行移民优惠政策,中原地带人口集中,多年灾害造成物产贫瘠,鉴于此,把多余的人口迁移到内蒙牧区,发展游牧业。

    其三,鼓励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特别是一些有才能的人,鼓励他们经商做矿工,自谋生路。

    自此,一场影响深远的变革就此拉开序幕,数亿农民的命运也由此发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