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中华一帝在线阅读 - 【09】 以工代赈

【09】 以工代赈

    土地改革是从河南省开始的,因为这里是重灾区,大片良田被淹没,地主阶级的庄园也受到巨大损失。而江苏省是最早实行新土地政策的省份,基础发展的好,只是当初没有触及地主阶级的利益,农民分到的耕田都是新开垦的荒地,即便如此,也是百姓欢喜雀舞了。

    百姓小民所求者不外乎有几亩薄田,吃饱穿暖,安稳度日,此外别无他求。道光三十年,中国人口总量已达四亿三千万,但是分布极不均匀,大部分集中在东南和中原地带,而东北、西藏、新疆和乌苏里江等边缘地带人口极少。

    而且,有九成人口是在农村,城镇人口只有四千多万,显而易见,中国的工商业极为落后,自给自足的封建农村经济占主导地位。

    中兴元年(1851年),李书星执政第一年,参考《户部则例》中的数据,估算出全国耕地总面积约为七亿多亩,而自耕农占有的耕地面积只有百分之十,即7000多万亩,皇族圈占耕地4000多万亩,八旗地主阶级和汉族地主阶级占有耕地面积将近六亿亩。

    人均耕地面积一点六亩,按五口人一家来计算,每户农民只有七亩地,离人均四亩地的警戒线相差甚远,根本就解决不了温饱问题。

    清朝土地分为国家所有(即官田)和个人私有(即民田)。国有土地归清朝政府所有,禁止买卖。土地上的一切收入都归国家所有,皇帝是国家权力的象征,对它拥有支配权。

    私有土地是属于个人所有的土地,土地所有权受到法律的保护,可以出卖、传承、转让与典质。这类土地的所有者是:归皇帝私有的皇庄、贵族地主私有的土地、官僚士绅私有的土地和自耕农私有的土地。

    李书星的下旨按人口分配土地,以田亩数多少征收税赋,无论官僚士绅,还是贵族皇亲,甚至普通百姓,都按所拥有的田亩抽税。

    另外,解放佃农,消除长工,废除奴役。地主阶级除了根据自家人口应分的土地外,可以按经济条件承包闲置土地,并雇人经营土地。

    其实,这也就是清朝曾经出现的一种经营地主,一般是从事经济作物生产,采用雇工经营。雇工的身分有了明显的改变,特别是乾隆五十三年修改的雇工人条例,从法律上把大部分从事生产劳动的长工从人身隶属关系中解放出来,到嘉庆以后,大部分长工得到人身自由,与雇主,尤其是庶民雇主的关系在法律上和现实生活中都是平等的,短工则完全自由。

    李书星更是彻底的解放了佃农,废除奴役,雇用劳力都要付出报酬,并尊重他人的人身自由。土地全部被收为国有,任何阶层只有使用权,不得私自买卖,可以根据双方意愿进行承包。李书星为了起到表率作用,把所有皇庄的耕地分给壮丁耕种,而那些非耕地庄园全部由朝廷特别部门统一管理。

    在农业税收上也进行了彻底变革,废除一切苛捐杂税,以农民所拥有的田亩数进行征税。分实物缴纳和货币缴纳两种方式,同时对新开垦的荒地采取优惠政策,免除三年赋税。

    这一系列政策,极大鼓舞了万亿农民积极性,特别是受灾的数千万百姓,通过儒教和当地官府领取赈米,慢慢改变了对新一代帝王李书星的印象。

    另外,李书星发布移民圣旨,从山西、陕西、直隶、河南、山东、湖北、安徽和江苏八省移民一百万汉族,在内蒙和乌里雅苏台两地区发展游牧业,加强民族之间的融合。

    为了发展工商业,鼓励有手艺的农民进城经商做工,也奖励那些招收农民的工商企业。鉴于战乱时期,李书星计划从这些地区招收新兵五万,扩建新军,之所以如此,从一年多的战斗情况来看,八旗兵和绿营根本就不堪使用,也想借这个机会磨练新军。

    当然,仅靠这些政策还不能解决庞大的农民队伍,李书星又出了一条新政策,组建交通部和水利部。在北方这八省兴修水利,治理黄河,筑路搭桥,仅此这几项,就吸纳了数百万劳动大军,极大解决了一部分剩余劳动力。

    土地制度的变革触动了一大部分地主阶级的利益,其中的阻力如何大,完全可以想象到。流血事件不断发生,但是,变革势在必行,李书星特殊时期采用铁腕手段,镇压敢于反抗的任何阶层,到中兴二年,因此而遭罪的大地主大官僚不计其数。没二话,直接判罪抄家,收缴土地,没收财产。

    胳膊拧不过大腿,李书星早有预防,整编全国军队的时候就已经下了一道圣旨,各地官员和大地主都不允许拥有私人武装卫队,而且收缴一切火器。暗藏火器武器者,以叛逆罪论处,因为这项政策工作量巨大,到土地变革开始之前,只在江北几省取得成效。

    中兴二年(1852年)秋天,新的土地政策已经初见成效,反对的声音越来越小,广大的农民得到实惠,不但恢复了生产,而且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可以说,长江以南战火纷飞,长江以北却是一片崭新的景象,到处可见劳动大军忙碌的情景。

    官员们往往报喜不报忧,局势稍微稳定后,李书星想出去走走,看看执政一年半的效果。无可厚非,河南重灾区是他的首选,为了能看到真实的情况,李书星只带了五六个人,化装成普通百姓悄悄出了京城。

    格图现在现在可是皇上跟前的大红人,大内侍卫统领,官居从四品衔。骑着高头大马,贴身跟着李书星,看着官道上忙碌的人群,问道:“皇上,这么多人修筑一条官道,工程可比万里长城,是不是有点……,是不是有些浪费人力呀?”

    其实他的意思想说劳民伤财,但是没有一个臣子敢这么当面指责皇上的,李书星也不点破,笑道:“这是以工代赈,为民谋福利,常言道:要想富,先修路,这项工程要比万里长城有用多了,将来的客商、货物、军需和驿邮等都可以借此畅通无阻,造福百姓。”

    见格图和几个侍卫还不太明白,继续解释道:“这次重修官道,关键是在路基和路面,使用砂石、粘土和石灰浇筑夯实而成,即使大雨倾盆,也能畅通无阻。如此一来,商人来往方便,货物流通畅快,便于四方商品交易,从而促进各地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战争来临的时候,更方便军队的调遣,有利于粮草军需的运输。”

    格图明白了一个大概,继续问道:“以工代赈又是怎么回事?一下子修这么多官道,要花多少银子呀,不敢想象。”

    李书星非常喜欢他这爽快的性格,而且不懂就问,从来不管对方是谁,虽然脑筋转的慢一些,但学习精神可嘉,微笑道:“人都是有惰性的,不能一味的无偿发放赈米,必须让他们体会到这些救灾物资来之不易,受灾百姓,必须以修筑河堤为代价来领取赈米,既可以强固河堤,又可以减轻朝廷的负担。”

    李书星看着脚下的官道,精神一振,说道:“同时,这一年来的土地变革,亿万农民得到解放,获得田地耕种,但是,首次所得只能勉强度日,其他花销再无来源。朕想通过修筑官道为他们开辟一条财源,农忙时每户出一个劳力参加,农闲时可以全家出动,以工时赚取报酬。只要他们吃饱穿暖了,又有事情可做,谁还会去干那些掉脑袋的暴乱。”

    确实如此,平民百姓如果能吃饱穿暖,生活无忧,谁也不会去造反。李书星大肆修路,除了这个目的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军事战争的需要。

    清朝奠定了近代中国的基本疆域,全国道路布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合理而有效。清朝把驿路分为三等,一是“官马大路”,也称“官路”,由北京向各方辐射,主要通往各省城;二是“大路”,自省城通往地方重要城市;三是“小路”,自大路或各地重要城市通往各市镇的支线。

    官马大路,是国家级官道,在京城东华门外设皇华驿,作为全国交通的总枢纽,管理北路、西路、南路、东路等官马大路干线系统。当时修筑的路基,依地形条件而异,宽度为3丈至10丈,最宽处为30丈,大车往来可以通行无阻。官路两旁,五里筑一小墩,十里筑一大墩,作为里程标记。

    李书星为了更好的管理各条官道的修筑,科学的调配资金,成立了交通部,指派留学回国的学员担任重要官职。同时,组建了中国交通银行,统一管理修路资金,其来源一部分是国家投入,另一部分是交通银行和皇家银行共同出资,还有一部分是社会捐助。

    如此大的一项工程,所需资金不计其数,初步预算为二点五亿两白银,最晚竣工时间为中兴三年。

    利国利民,千秋万代,丰功伟绩,后人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