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中华一帝在线阅读 - 【17】 开源节流

【17】 开源节流

    清朝中晚期,全国分为十八个省,五个将军辖区、两个办事大臣辖区和内蒙古等旗盟。全国设府包括四川、云南改土归流所设府,总共只有215个,除知府,再设副职及相关专职官员,其总人数不过千人左右。

    至于总督、巡抚之高层官员更为有限。一省一巡抚,二三省或一省区设一总督,至于总督人数,又少于巡抚。京官中的中高层官员处整个官僚队伍中的上层,如各部院大臣,正职与副职等,虽多于督抚人数,也不及基层官员之众多!

    基层政府机关是州县,全国设县一千三百五十多个,又设属州四十多个,属州视为县。每县设知县一人,全国当有知县一千三百五十余人,如加上属州知州四十多人,即达一千四百余人。每县又设县丞一人,为正八品,当属知县的副职,其总人数同知县。还有主簿一职,无定员,级别为正九品,亦属县级基层官员的一部分。三项人数合计,全国县级官员四千二百余人含属州之副职与下属,如,州同、州刺、吏目等。

    由此可以估算出,清朝官员数量为一万多人,再算上河道、漕运、道台、通判和按察使等方面的官员,预计总量为两万多人,这不包括军中的武将。

    通过李书星的改革,撤销直隶厅和直隶州,根据地域情况改为府或者县。比如郑州是直隶州,改革后成为府,再如张家口是直隶厅,改革后成为府。而一些散碎小的州县,或者并入府,或者并入县,精简府衙府衙数量,整合地方力量。

    根据需要,李书星在地方上率先增设财务、交通、水利、农业和工商等地方衙门,分别由内阁各部管辖,接受地方长官领导。按每个衙门五人计算,再加上各省各府增加的总督、巡抚和道台,改革后全国官员总数量增加了三倍,将近七万多人。

    一下子增加四万多个职位,财政支出空前加大,除了每个衙门的一二把手必须由李书星考核认可外,其他副职和次等职位全部放权给内阁各部挑选任命。如此一来,卖官鬻爵的机会就大了,士绅富商为了谋一个出身,大把大把的银子换来红顶子。

    如此一个怪现象,一直持续到中兴二年年末,除了被太平天国占领的地区外,赶赴各地的新部门官员全部到位。五个将军辖区和两个办事大臣辖区维持原状,只是派去几个副职,协助这些地方的稳定和发展。

    而此时的长江南岸,战火越烧越来,清军和太平军之间的战斗已经有上百场,清军百多胜少,参战的大部分是旧军队。李书星的五万多新军集中在战场的只有两万多余,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协助旧军作战,并保证财物的转移,以及粮食收集和转运。除了当地的用度外,全部用来支援北方抗灾和经济建设,特别是江浙一带,大部分余粮都运往北方。

    太平军已经攻到武汉江面,人数增长到四十多万,新亏李书星战略得当,长江防线十分牢固。双方损失不少,近两年的征战,太平军占了上风,不过,还在李书星的控制范围内。同时,新军也在这些战役中得到锻炼,迅速成长起来,并有所壮大。

    四川、云南和长江以北各省等地的新军也壮大起来,这些地方也不是平安无事,多多少少也有些动乱,特别是李书星改革过程中,与地方的武装力量都有所冲突,这些冲突一点儿都不亚于和太平军直接战斗。

    又是战争,又是赈灾,又是修路,处处都需要银子,机构改革中又增加了这么多官员,每年的开支大大增加。虽然这几年工商业发展迅速,增加了税收,每年保持了六千万两白银岁收,但是军费开支占了二千万两,官员俸禄占去二千多万两,河工费又占据了一部分,至此,岁银已经所剩无几了。

    但是,大面积的修筑官道,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以及开展对太平军的战斗,需要大量的钱财。资金缺口达亿两,如何筹集,将是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

    到中兴二年年底,各地的司法机构已经健全,由警察系统相配合,开始了清狱行动,一件件冤假错案被平反,大批无罪囚犯被释放。由此而引发的贪污受贿案查证工作也开始了,大批官吏被抄家,情节严重的斩立决,尤其那些刚刚买官的士绅地主,不但被罢免,而且还被罚款。

    在这场“整顿吏治”运动中,一品大员军机大臣穆彰阿被革职查办,永不叙用。其实,李书星用的是一石二鸟之计,既能查处一部分贪官污吏,震慑官场,又能收缴赃银,补充国库。结果是可喜的,涉案官员达千人,没收财产总额打三千多万两,令天下侧目。

    除了少数清廉正直的官员,大部分贪官污吏的家产按积累五年计算,怎么也有数千两到十多万不等。李书星不能一帮子打死,在查案过程中留了情面,指使办案人员,特别挑选出一部分贪官查办。

    因为在道光年间,不贪污的官员少的可怜,如果全部清查掉,恐怕就剩不了多少人去办差了。所以,李书星采取分阶段分步骤的清除,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动摇朝纲,稳定局面。

    第二种集资的办法就是劝捐。之前的帝王,都乐意使用劝捐这种方式筹集银两,捐款对象由士绅、地主、商人和官员。当然了,一部分是自愿的,也有一部分是半强迫的,而李书星是借助当前的局势,以一道圣旨来劝捐。

    在那个时代,皇上的圣旨是必须命令,名义上说是劝,但是,没人敢轻视,多少都要捐一些。实际上,最少也要捐个一百两,一千两的,不可能拿几两碎银打发了事,这可是皇上的旨意。

    从圣旨下达日开始,各级官员就不用说了,甘不甘心都要捐,大部分工商业主都是自愿的,因为他们以后的事业还需要政府保驾护航。而那些士绅豪强和地主土豪可就有点勉强了,但是,在各地警察署和守备军队的高压下,也不得不捐献一些银两。

    特别是处于江南战乱区的大地主大土豪,凡是缴纳捐银的,都可以得到新军的保护,而且随着战役的转移,妥善安置他们的财产。这在南方各省形成一种所谓的“保护费”制度,李书星的新军除了一部分作战外,另一部分就是收取保护费,积累资金。

    富人没有不怕死的,而太平军的政策就是铲除地主阶级,瓜分他们的良田,抢占他们的金银珠宝。因此,人人都希望得到庇护,迫不及待的缴纳保护费,寻求保护,由此也刺激了银行存款业务的发展。

    新成立的中华交通银行,在新军保护下设立江南各地分行,为当地的有钱人提供存款业务,出具存单。处在这样的乱世,为了避免人财两失,把大量的现银存到这些新设立的银行,银行存款额的急剧膨胀,缓解了官道修建资金的压力,支援了农田水利建设。

    贪污脏银、劝捐银和保护费,共积累资金一亿七千两,银行吸纳存款也达到五千多万两。这三项款额和银行存款,算是广开财源,多方筹集,那下一步的政策就是节流。

    众所周知,清朝的特权阶层中,有很大一部分游手好闲的八旗子弟。这些子弟凭借祖宗福荫,领着“月钱”,游手好闲,好逸恶劳,,腐化沉沦。

    而且,非常会享乐,十分怕劳动,男的打茶围,蓄画眉,玩票,赌博,斗蟋蟀,放风筝,玩乐器,坐茶馆,一天到晚尽有大量吃喝玩乐的事情可以忙的。女的也各有各的闲混过日的法门。

    到了家道日渐中落,越来越入不敷出的时候,恃着特殊的身份和机灵的口舌,就干上巧取豪夺,诓诓骗骗的事儿了。根本就没有生存之能,完全是一群寄生虫,不断吸食着国库,成为国家的沉重包袱。

    李书星强令那些武官无职的八旗子弟全部迁出北京城,在距离京城三十公里外的各城镇务农,分给他们田地,补偿他们住房。想过游牧生活的,迁送他们回关外或塞外放牧,想经商的,发放一部分本金。

    其他各省的八旗子弟也同样待遇,国家不再奉养,如何生存,全靠他们自己的本事。务农、经商或走仕途,也全靠他们自己的努力,不再享有特权。

    这一项决策,引起渲染大波,遭到强烈反对,也引起了sao乱,但是,李书星早有防备,京城的数万军队早就严正以待。那些没有强硬后台的只能乖乖的接受安排,稍有背景的子弟被强制出城,背景强硬的子弟闹的最凶,也最不容易解决。因为他们和当朝一些大官僚、宗室皇亲有着极深的渊源。

    任何事情都不能做的十全十美,总会留些遗憾,针对这一些人,李书星只能暂时安抚,慢慢解决。其实,断了他们的“月钱”,也就断了他们的生计,留在城里只能坐吃山空,迟早都会出去谋生的。

    通过这么一番整顿措施,李书星积攒了足够的资金,加快了建设发展的进程。